念念不忘的麦子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pi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把麦穗一条人命
  虽然在江南生活了这么久,我还是固执地保持着北方的生活习惯,还是喜欢吃麦面做成的面食。过去,全家人吃上白面,曾经是祖祖辈辈最实在的梦想。而麦子带给我们的苦难与欢乐,也是外人无法想象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我爷爷想赶在麦忙之前走趟亲戚,去看看他的妹妹———我的姑奶奶。到我姑奶奶家有十几里地,快到那个庄子的时候,爷爷看到路边就要由青转黄的麦子,也许是走饿了,随手扯了一把麦穗,边走边搓。还没等吃进嘴里,冷不丁被当地看庄稼的人一把抓住。人赃俱获,容不得丝毫的辩解。爷爷被反绑双手,在姑奶奶的庄上游街示众。庄上的人也不认识他,跟着起哄,看热闹。爷爷被人推挤着,踉踉跄跄,有个地缝都想一头钻进去。游完街还不罢休,又被押解到我们庄上继续游街。老实巴交的爷爷,哪受过这样的屈辱,回到家里,窝囊得一病不起,不久就去世了,死的时候才五十岁。
  一句闲话一世愧悔
  “文革”快结束那年,我刚上小学二年级。学校在村子的西头,我家离学校很近,班主任让我掌管教室的钥匙。一天中午,同学们都走了,我最后锁门。日头毒毒的,像要把人晒化了似的。就在我以书当伞转身要走的那一瞬间,无意中看见一个拾麦穗的女人,在刚收割完麦子的白花花、空荡荡的田野里,特别显眼。
  我急着往家赶。在学校东北角,碰见大队工宣队的于队长正和我父亲在操场边闲聊。
  “学生,西地里没人吧?”于队长问我。
  “沒人。噢,对了,那边有个拾麦子的。”
  父亲瞪我一眼:“还不快回家吃饭!”我撒腿就跑。
  回到家,一顿饭还没吃完,就听外面一阵锣响,人声嘈杂。我把筷子一扔,蹿出去看热闹。刚来到村口,就听见于队长尖着嗓门儿大叫:“不要跟我学啊,我偷队里的麦子!说!就这样说!”一个女人被推搡着,像被赶着的一头羊。女人背上背着一把麦子,胸前挂着个大木牌,上面写着“盗窃犯”三个大字。那把麦子像一束燃烧的火焰,在哆哆嗦嗦的女人背上不停地颤抖。工宣队的汉子们推一下,那女人挪一步。他们气急败坏,猛一用力,将她推倒在地上。“哇”一声,女人呼天抢地嚎啕大哭起来。那把麦子掉在地上,被人群践踏得一片狼藉。
  忽然,我被人像拎小鸡一样拎出了人群,回头一看是父亲。一进家门,父亲就“啪”地给了我一巴掌:“你还忍心看?都是你造的孽!”说完,父亲怒气冲冲摔门而去。
  我一下子被打蒙了。父亲是这个世界上最疼我的人,平时他从不舍得动我一指头。可这一巴掌,让我足足记了一辈子。后来才知道,那女人是村后二爷爷家的闺女,她是在回娘家的路上,顺手捡了那一把麦子。最后还是父亲苦苦求情,工宣队才放过了她。
  现在想来,在那荒唐的岁月里,一把麦子,一把你不捡只能烂在地里的麦子,却让一个年轻的女人丧失了应有的尊严。我这样一个无知小儿无意的一瞥,无意的一句话,竟然把她推向了屈辱的深渊。那一把麦子和那张因痛苦而扭曲的脸,永远定格在我灵魂的底片上,成为我心底永远的痛,永远的悔。
  一种一收一生难忘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时收麦子还没有收割机,是拿镰刀一刀一刀割的。麦忙时节就像打仗一样,大人小孩齐上阵,割的割,捆的捆,拾的拾,最后装上平板车,拼命往家拽,一刻都不敢怠慢,无论日头有多毒。
  有一次,一地的麦子割下来后,还没来得及往麦场里拉,一场大雨劈头盖脸地砸了下来。本想着能很快雨过天晴,可是,雨一直下,瓢泼一样。向来沉稳的母亲越来越坐不住,心急火燎,都要哭出来的样子,老是站在路口往北地里望,夜里老是跑外面看天。
  下了整整一星期之后,雨终于停了,地里已是“荠麦青青”,无论捆好的,还是散开的,麦穗都已经发了好长的芽子,真是让人欲哭无泪。“那也得拉回去,”母亲说,“那是咱一家人一年的细粮啊。”
  像往年一样,把麦子一大车一大车拉到场上,打场,扬场,晾晒,装囤,少一个步骤都不行。我生平第一次见所有的麦粒都长着小尾巴。那黏黏的、黑乎乎的芽麦面,我们吃了整整一年。每当我们嫌弃黑面馍难吃时,母亲就笑着说:“有,总比没有强。”
  对看天吃饭,土里刨食的农民来说,“种”是因,“收”是果。收麦子不容易,有时种麦子也不容易。有一年,故黄河的两道大堤之间的那块堰里地,收完棒子,到了该种麦子的时候,秋雨连绵。等雨停了,地里太湿,没法犁地。母亲怕误了农时,更怕的是一家人来年没有白面吃。等地里刚能搁住脚,她便每天起早贪黑,用抓钩刨一片地,拿麦种撒一片,刨一片,撒一片。雨下下停停,等把四五亩小麦种完,地都快要上冻了。那时我在外面上学,这事是寒假里我们娘儿几个拉呱时,母亲不经意间说起来的。我听后惊诧不已,心疼得眼泪夺眶而出。从那以后,五十多岁的母亲,腰再也没能直起来。
  2008年5月,在麦子飘香的时节,母亲遽然离开了人世。奔忙于单位和医院之间的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在母亲入土后才意识到,母亲走前竟然没有吃上新麦。如今,那片麦田成了父母的埋骨处。风吹麦浪,真希望每年的新麦清香,都能够飘进父母沉沉的梦里,都能够殷实天下每一个人的岁月。
其他文献
于虹是《西游記》的场记。导演介绍她时,我第一眼望过去,觉得她与其他“女妖怪”没有太大区别。我并没想过这个人和自己有多大关系,可是渐渐地,我发现当于虹哪一天把现场都记录好了,不再找我补记的时候,我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  于是我就动起了心思,不动声色地为两人单独在一起创造条件。为了让她来找我补记,我拍戏时会加入更多临场发挥的表演。这些即兴发挥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于虹就得经常来给我补记了!当然,她不
期刊
金丝蒸蘑菇,算是素的蒜烤扇贝,蘑菇很鲜美,金银蒜特别香,粉丝细滑入味,一个一个吃起来特别过瘾。食材简单,准备起来也不麻烦。  准备蘑菇6~8个,龙口粉丝1把,蒜1头,生抽2瓷勺,盐0.5调料勺,葱1根,蒸鱼豉油1大瓷勺。  粉丝用水泡软,蘑菇去蒂洗净备用,蒜切成末备用。  起锅热油,加入一半蒜末炸至金黄,炸好倒入碗中备用。  倒入剩余的蒜末和生抽、油、盐,混合好做成酱料。  将泡软的粉丝垫在盤底,
期刊
小时候,成天疯玩,不是上山摘野果,就是爬树掏鸟蛋,衣服常常被撕扯出一个个破洞。回到家里,自然免不了被娘揪着一顿训斥,外加一根三尺长的南竹尾伺候。当然娘也只是虚张声势,吓唬一下。“打”完后,她把我脱得赤条条的,往被褥里一塞,便穿针引线,开始打补丁。要待她补好衣服,我才可钻出被子。  娘心灵手巧,善做鞋、刺绣、编织,打补丁更堪称一绝。家里娃娃多,她白天挣工分糊口,晚上在豆大的小油灯下缝缝补补。由于灯火
期刊
年轻时,常听母亲讲,弄堂里某某人懂人情世故。可是,在我眼中,某某人无非是圆通、善打交道而已,少了是非、原则和骨气。年长后,记住的一些人和事,让我感叹的,却不少都与人情世故有关,这让我重新审读这句俗语。  在大兴安岭下乡时,有一年冬天,一位怀孕女知青要回南方家中待产。步行至一个筑路连时,天色已晚,女知青走不动了,想在筑路连的姐妹们那里留宿一夜。这是个由知青组成的筑路连,都是南方人。女知青来自较远的采
期刊
1940年,我刚刚6岁,入读马来西亚槟城的圣约翰英文学校。这是一所教会办的男子学校,颇负盛名,毕业出来的学生出国留学的不少。我在那里上了一年的学前班,后因拿不出“出生纸”而被迫离开,改上了华文学校。  在圣约翰的时候,班里中国小孩居多,其他还有马来人、印度人、英国人等。当时的班主任语文算术课全包,是一位肥肥胖胖的英国中年妇女。她对我们很严厉,动辄训斥。我曾经为了一个苹果与她闹过不愉快。  那是4月
期刊
困难年代,每人一个月发一张豆腐票,可以买三块豆腐,一块豆腐五分钱。能吃顿豆腐,那就是过年,因此家家户户十分看重豆腐票。没有它,你就是有再多的钱,也买不来豆腐。  我记得那年“三九”的一天,寒风呼啸,母亲早上给我两张豆腐票和三角钱,让我早早到副食品商店排队买豆腐。我抱着掉了瓷的盆,一路缩着脖子打着冷战到了商店门口。拉豆腐的车还没有来,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  我冷得厉害,连连跺着脚。终于开始卖豆腐了。
期刊
少小顽劣  大舅吃了一辈子苦。他从胎里便跟着我的外祖母服药,天生恶疮,经年不愈。每年暑热间犯症,总靠本乡一个妙手的郎中给药医治。这位罗姓先生,治疗小儿症疾,方圆几十里赫赫有名。然而未及治愈,罗郎中去世。外祖母得知消息,垂泪良久:“罗先生走了,阿二往后可怎么办?”好在夏天过后,大舅的恶疮居然痊愈了。  然而大舅自小并无半点孱弱孩子的习气,反而生得精瘦结实,且顽劣异常。他长到五六岁上,但凡村子里小孩捣
期刊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上海许多大的工业局都快速进入大面积的拆、关、并的局面。我所在的纺织厂首当其冲,关厂疏散工人。那时,我刚刚向厂长申请成功,从全脱产团支书岗位转到统计科,开始到立信会计夜校读会计专业。但那时我手上还没有会计专业证书,工人身份的编制还无法转成干部编制。没办法,只能先到家附近的色织厂,当个质量检验员,保证上常日班,可以继续读夜校。  就这样,每周有三天,下班后,我啃着干粮,拼力挤上拥挤
期刊
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兴冲冲地去报名,工作人员看了我的证件后,告诉我已经超龄。规定的年龄是30足岁,即在报名时不满31岁。我出生于1945年12月,當时已过了年龄。  没有几个月,公开招收研究生的消息公布了。我没有在意,研究生比大学生高一个等级,大学毕业后才能报考,与我没有关系。不久看到具体报道,知道报名年龄放宽到40岁,而且没有学历限制。我想,我只有高中学历,就是考不上,也不丢脸,更不会有什么
期刊
目的 探讨螺钉微创复位接骨板治疗胫骨中下段B-C1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新鲜胫骨中下段B-C1型骨折84例.随机分成螺钉微创接骨板(42例)和交锁髓内钉(42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