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与青少年生命意识 教育研究

来源 :教育前沿·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KAO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杀已成为我国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的第一原因,并呈现低龄化趋势。青少年忽视自身和他人的生命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惨重的损失。笔者从胚胎学角度论述了生命的来源和真谛,从细胞学角度论述了生命的不易,让青少年深刻的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从而提高青少年的生命意识,达到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目的。
  
  生命意识教育的迫切性
  
  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个人的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势下,青少年情感需求在不断的拓展,愈来愈多的人迷失在多彩的世界中,一遇到困难、挫折就以最极端的方式——自杀或者他杀来解决。 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给所有的人狠狠的敲了警钟,马加爵虽然最终受到法律的惩罚,但事实证明,仍有相当多“潜在的马加爵”生活在我们的周围。2007年12月29日凌晨6时,沈阳工业大学建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大四学生黄晓明涉嫌在宿舍里砍死了两位室友,两位年轻生命被瞬间夺去。
  青少年自杀或他杀是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现象。据相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自杀在中国人的死因中居第五位。而在15-34岁的青壮年中,自杀居各种死因的首位。中国的自杀率是国际平均数的2.3倍,是高自杀率国家。在西方国家中,自杀和自我毁灭同样是15-24岁青少年的主要死因。美国一项调查研究显示自杀人数远远高于杀人者人数,据报道2002年有29350人自杀16765杀人者,在30年时间中15-24岁青少年成功自杀率增加300%。尽管每年对自杀现象做统计,但是所统计出的数据比实际情况低。
  因此,从国内外青少年自杀和他杀的情况看,无论是青少年对自身生命的放弃还是对他人生命的侵犯和掠夺,均凸显出青少年生命意识的淡薄,从而给社会家庭带来了不可弥补的损失。许多教育和心理方面的专家认为青少年自杀主要有个人因素、学校及学习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四大因素。其中以个人因素为主。Philip A. Rutter and Andrew E. Behrendt认为个人心理因素中绝望、自我消极、敌对和孤僻心理是导致青少年自杀最主要的个人心理因素。中国许多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普遍认为自杀人群的性格一般来说比较极端:一种是性格比较内向、固执、自卑、依赖性强的人;还有一种是自负、性格特别外向,处处想引起别人重视和关注的人。由此,许多学者提出生命意识教育、生死观教育迫在眉睫。
  
  从生物学角度看生命意识教育
  
  生命意识教育就是围绕生命、人生问题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目的是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人的生命。青少年生命意识淡薄的原因很多,诸如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没有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家庭教育的缺陷和不足;教育内容中缺乏生命意识和生死观教育等等。因此,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刻不容缓。生物学是一门以生命为基础的学科,在生命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通过生物学的学习让学生真正理解生命的产生、发展和死亡的过程,能够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体味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提升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只有将以生物学课程为主的生命意识教育引入课堂,才能有效的降低青少年的自杀率。
  1.生命形成的艰辛——胚胎的发生
  虽然现今科学发展迅速,网络传媒无处不在,但很多青少年对人究竟是怎么来的,对生命的形成经历了怎样的艰辛一无所知。他们不了解生命的来源,所以生命意识淡薄。只有让青少年知道生命形成的艰难才能够很好的开展生命教育。人胚胎在母体子宫中要经历大约38周时间。从1986年10月至1987年9月,我国卫生部组织由华西医科大学负责及29个省市自治区945所医院和妇幼保健站参加,对全国1243284例围产儿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畸形儿的发生率为1.3%,且随着现代工业发展和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先天畸形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不易和可贵,在生命形成的整个过程中有着多少人的关心和爱,明白母亲的辛苦孕育和生育时的痛苦等等。可以通过录象形式让青少年观看了解分娩小孩的全过程。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唯一的,是不可取代的,值得每一个人去热爱和珍惜。整个世界是爱与爱相融的世界,爱别人就是爱自己,爱自己也是爱别人,只有在相互尊重、相互爱的情感中我们才有生活的动力,才能体现人生价值。
  2.从细胞到社会——协调生存的模型
  人体是由大约3×1013个细胞组成。我们如果把一个人看作是细胞社会,那么每一个细胞就是社会中的一个成员。把细胞的社会行为即细胞间识别、通讯、集合和相互作用等与人类社会行为相比不得不令人惊叹,细胞社会中每一个成员都时刻遵守社会秩序和生存规律,他们之间的协调能力是人类社会学习的楷模。在多细胞生物的细胞社会中,当一个细胞接到外界信号或者是临近细胞发出的信号后,就通过一整套特定的机制,将细胞外信号转换成细胞内的信号,最终调节细胞内基因的表达,从而引起细胞的应答反应。也许可以把细胞信号传递比喻为电脑的工作,细胞接受外界的信号就如同电脑键盘输入的不同字母和符号,细胞内各种信号通路及其组分如同电脑线路中的各种集成块,信号在这些集成块中流动,经过分析、整合,最后将结果显示在荧光屏上。而在细胞中,这些经信号网络系统分析、整合后的信号最终表现为特定的生理功能。但是我们可以说最复杂的电脑恐怕也无法和最简单的细胞相比,电脑作为无生命的机械装置,简单的操作失误或线路故障,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而细胞则有一定的自我修复和补偿能力。其中的特定机制相当的复杂。人体的每一个细胞每时每刻都在传达和接受外界信号,并即时作出相应的应答反应,细胞的一切包括生老病死都是接受信号后的反应。比如有的癌症患者生活得很好,而有的人却在知道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后很快就死了。前者有求生的希望,而后者给自己的是死亡的暗示。这就使得细胞接受到了不同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通过细胞通讯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对待外界环境的信息流,要以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处理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对待身心不健康的人群要给其生的希望。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教育与健康是息息相关的。
  通过以上的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生命的神圣与来之不易,从而形成牢固的珍惜生命、关爱生命的内在意识,削弱其戕害生命的冲动。
  
  开设以生物学为主的生命教育课程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因而,我们的教育也应该是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将生物学教育引入生命教育课题,让青少年充分意识生命形成的艰辛,对降低我国青少年自杀率有一定的帮助。
  青少年群体在对生命的谈论中涉及最多的话题就是生命是如何形成的?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如何从母亲体内来到世界的?人为什么会死去?然而这些问题却得不到令青少年满意的回答。他们对生命的降生无从亲眼见证,对死亡又受到家长和老师们采取的回避的态度。对这些问题充满好奇,同时又受到中国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他们不敢大胆的寻求答案。只能从一些网络、电视、不正规的碟片中解决心中的疑惑。这导致青少年在面对和谈论死亡时仅靠想象和模仿从中看到的画面,然而这些描述死亡的场景通常都是暴力行为的结果,并不真实,从而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了不可抹灭定论。因此,了解生命的产生和死亡的必然过程是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根基。
  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解决青少年对生命的困惑。生物学教育一直都在开展,然而笔者认为,以往的生物课程没有受到老师和学生充分的重视,老师的照本宣科,学生为考试过关,使青少年学了几年生物却不知道生命是怎样产生的,没有正视生命的可贵。这不能不说是我们中学生物教育的失败。要将生物教学与生命教育紧密联系起来,首先要编制相应的课程。笔者认为,可将生物学中的人体胚胎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整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命知识教育和生命意识培养。
  自杀现象是可以避免的,是自杀者的心理因素、教育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综合因素把他们送上了不归路。愿生命教育早日走入课堂,走进青少年的心中。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建筑业也发生了突飞猛进的提高.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中,需要以有效的基础施工操作为标准,注重基坑降水施工管控,明确施工中基坑降水技术的因素.依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各项事业突飞猛进的30年,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高等教育事业也成就辉煌.解放思想是取得这些重大成就的根本.不论是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广大学生家长为了使自己的子女接受优质教育,便产生了择校的愿望。   所谓“择校”是指一些学生放弃在指定的服务区学校就读,选择其他服务区学校上学的现象。“择校”现象不仅使教育资源得不到合理有效的使用,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了《义务教育法》的贯彻执行。近几年来,随着中、小学生“择校”现象的逐渐增多,择校问题也从单纯的学生选择就读学校现象演变成为一个比较
目的:分析观察温经活血汤行中药熏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05月-2020年05月诊治的84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开展本次试验研究,选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
就近入学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现教育入学机会平等的根本原则;择校行为是我国目前明确禁止的,但现实中择校现象却屡禁不止,择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在农村,农民更是把能够获得优质教育看作是改变人生命运的根本途径,择校现象越演越烈,带来了一系列的教育和社会问题,而且对教育公平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冲击。文章从教育公平的角度论述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的现状和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在现阶段,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优化教育秩序,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学校效能,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充分、全面、终身发展和允许有差异地发展,促进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统一,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所应追求的基本的价值目标,是设计现代学校制度时所应遵循的基本的指导原则。  1.优化教育秩序  可以大体上把教育秩序分为三等:  ——没有教育秩序;  ——有基本、正常的教育秩序,但未达到“优”的程
为了不断提高人民大众的居住质量,相关的建筑企业对建筑物性能不断的改善,在建筑工程中对绿色节能施工技术进行了合理的运用,以确保建筑项目的建筑质量,并且在建筑过程中努力
在一个有620多万人口、1800多所中小学校、5万多名教师、100多万中小学生,而且80%以上是农村学校的市辖区域内,数以万计的教师和数十万中小学生满腔热忱地认同、应用同一种教学方法,以问题为主线,教师悉心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营造出生动活跃的氛围,师生互动,乐教乐学,教学相长,提高质量。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生气盎然的教育现象,被教育界专家称誉为“玉林现象”。而形成这个“玉林现象”的发端就
艺术类教育是现在很多落后地区教育的瓶颈,只有大力发展艺术类教育才有可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甘肃陇南地区位于甘肃东南部,这里山大沟深,交通较为不便,人口多分散居住,农村人口占人口总数较大,约75%。中小学教育普遍落后于中东部发达地区,虽然国家有多项支持西部教育的政策与措施,但由于受观念,经济与交通等诸多原因影响,许多偏远地区在学生入学率,基础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严重问题,尤其在音乐教育
道德和法律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两者都是社会行为规范,都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宣部、教育部整合现有课程,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合并为一门课程。法律与道德内在联系的逻辑发展是其深刻的理论基础,新时期大学生成才需要、依法治国与依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的提出是其现实基础。通过课程改革,就要既利用道德的内在力量增强学生守法的自觉性,又利用法律的强制力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