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光储直流微网的稳定运行控制策略

来源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p68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提升对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能力,并解决边远地区或小型系统的稳定供电问题,独立光储直流微网的稳定运行控制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针对光储直流微网各元件的底层控制方面,提出了光伏MPPT和CV模式的统一控制方法.为保证光储直流微网在不同光照和储能电量条件下的稳定运行,将光储直流微网的工作模式分为三种,分别对应于光伏和蓄电池的不同元件底层控制方式.对于微网的控制方式,考虑分散控制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以蓄电池为中心、带单向通信的分布式控制策略,在不同策略下对微网工作模式的切换方式进行了设计.最后,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的微网工作模式及其切换方式能够正常工作,所提出的分布式控制策略相比于分散控制策略改善了控制性能,保证了经济性,满足系统可靠性要求.
其他文献
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舰船设计模式的变革与发展.形成一个满足舰艇总体功能要求的设计方案涉及结构、水静力、水动力、控制理论、系统设计等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为有效支撑舰艇装备实现高效率优化设计,国外在舰艇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及设计工具开发方面均有实用进展.本文重点对国外先进设计方法及新技术应用进行研究,总结经验特点,为国内相关技术发展与运用提供参考.
为提高MMC串联结构微电网系统的可靠性,研究一种基于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EMD)的微源动态冗余控制策略.介绍了系统在非故障运行时,通过微源原始功率EEMD分解、微源子模块选择、控制信号扩展与分配三个步骤实现微源动态冗余控制.系统在故障运行时,先将故障微源子模块剔除,再按照非故障运行状态运行.最后,以A相上桥臂所有微源子模块为例,验证了该策略不仅可以实现微源动态冗余控制,而且能够提高微源的利用率.同时对系统有冗余和无冗余情况下,微源
为深化电力网与通信网融合建设,针对网络融合场景下网络连接处选择的动态性和服务功能链(SFC)分段部署方案的差异性导致的SFC业务时延恶化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网络融合场景的时延优化服务功能链部署方法.首先,通过构建电力网与通信网融合模型,将服务功能链部署问题描述为以时延优化为目标的二进制整数规划(BIP)问题.其次,基于最小生成树算法搜索求解融合网络下的最优网络连接处及服务功能链分段方案,将服务功能链部署问题拆解为两个同构的服务功能子链部署问题.最后,提出了基于最小生成树的嵌套式服务功能子链部署方法,分别在
用于中高压直流电压转换和直流电网互联的高压大功率直流变压器一般采用中间交流变压器,存在损耗高和体积大等不足.对一种非隔离型的模块化多电平DC/DC变换器进行了研究,与普通双有源桥式DC/DC变换器相比,避免了交流变压器的存在.首先分析了此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建立了变换器的等效数学模型.考虑子模块电容电压存在特殊的不平衡,变换器需要引入交流循环电流,提出了一种保证桥臂功率均衡的最小化桥臂环流的控制策略,减小了桥臂电流的交流分量,降低了变换器的损耗.在Matlab/Simulink中仿真验证了变换器的性能和最小
基于“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新能源发电渗透率逐年提高,但其故障穿越能力差、不确定性强等问题愈发凸显.传统发电机组容量巨大,作为系统的主力支撑电源,其功率调节和安全支撑作用更为重要,增强其继电保护的性能和作用显得尤为紧迫.在配置和改进发电机保护原理时,应该与故障机理深度关联并提炼故障特征.对发电机零序横差保护不平衡电流的产生机理进行分析,得出零序横差不平衡电流与气隙电动势成正比的结论,并提出基于气隙电动势制动的零序横差保护判据,能够提高内部小匝差短路故障时保护的灵敏度.基于对定子单相接地故障风险的深度分
在能源革命的大背景下,用户侧配置储能由于可有效地转移负荷,减少用电峰谷差异,降低用户用电成本,因此在近些年来得到广泛运用.但由于储能系统本身价格较为高昂,如何优化配置储能容量成为关键问题之一.首先,基于用户侧两部制电价制度,计及社会发展对储能的影响,以用户加装储能后获取月综合效益最大为目标建立储能优化配置模型.然后,考虑到节假日和天气状况等因素,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多场景的用户侧储能配置决策方法,以满足用户侧储能配置的个性化需求.最后,选取4家典型的大用户的历史负荷数据进行算例仿真,利用CPLEX求解器进行求
配电网高阻接地故障电气量微弱,特征复杂,实现对此类故障检测的成功率较低.如果故障发生而未能被及时发现、切除,可能给设备、人员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现有的研究对不同类型的高阻接地介质,尤其是人体介质的阻抗性质及故障特征分析不足.针对该问题,基于对数电弧模型及人体阻抗模型从时、频域角度利用图形对比分析、傅里叶变换等技术分析了非生物体导电介质与人体介质的阻抗特性及故障特征.结合现场试验数据,验证了两类介质的阻抗特性及其典型故障特征.以上分析为后续设计有效的配电网高阻接地故障检测方案奠定了基础.
通过分析谐振接地系统的故障暂态零序电流组成及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暂态非工频分量相关性聚类的故障选线方法.首先,将变分模态分解和快速傅里叶变换相结合,准确分离暂态零序电流中的工频分量和噪声信号,得到暂态非工频分量.然后,采用局部加权回归算法对各出线的非工频分量进行平滑处理,获得线路非工频分量的整体趋势,计算各出线的相关系数矩阵.最后,通过免阈值设定的K-means聚类算法实现故障选线.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选线方法能够准确选取故障线路,选线结果不受故障电阻、故障初相角等因素的影响,且具有较好的抗噪能力.
差动保护常作为变电站中大型变压器的主保护,在10 kV配电变压器上应用案例较少.介绍了一起10 kV配电室中2500 kVA大容量配电变压器的接地故障起火案例,分析了故障原因.利用仿真软件,对可能出现的低压侧短路故障进行仿真,探讨了不同情况下的中低压保护动作情况.结合故障分析,对该案例中10 kV配电变压器差动保护配置的必要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配变差动保护可有效解决中低压保护整定配合定值与时延级差难以配合的问题,可灵敏监测低压侧接地故障下的保护“盲区”数据.针对性地设计了中低压二次系统改造方案,以差动保护
为实现更高的能源利用率,分离的电-气-热系统逐渐向耦合的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IES)转化.然而随着IES中耦合关系和运行方式日趋复杂,IES内各子系统的运行安全性问题面临新的要求.首先构建了IES中电-气-热网的独立稳态潮流模型,并列写为IES统一潮流方程.利用多能流计算过程中的雅可比矩阵及变量间的耦合关系,计算IES中电压、气压、支路潮流、节点温度对控制变量的综合灵敏度矩阵.定量描述IES系统内部跨能源品类的控制变量及状态变量间的关系.然后,利用综合灵敏度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