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在不断的发展, 我们国家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取得较大进展,但是在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规划教育的改革当中主要的是教育的问题,我们国家的有关部门越来越关注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对策让农村学生能够“上起学,上好学”。 但是城乡义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健康问题,随迁子女上学难等问题依旧还是存在,为此希望能够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突破城乡二元制度、改革城镇教育管理机制等措施有效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市规划;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在中共第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正式采用了“新型城镇化”一词,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 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基于此定义,本文认为“新型城镇化”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遷移,农村人口在城镇安家落户融入城市生活,城镇规模扩大,农村人口比例下降;而另一方面是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 意识形态以及生活环境和设施等方面逐渐接近城镇,进而实现了就地新型城镇化。 不管是哪一种新型城镇化的演变方式都使农村义务教育的问题更加突出, 所以本文就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义务教育问题进行一下分析研究。
一 、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城市规划教育改革提出的要求
( 一)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城镇化,是指以城镇为依托,实现农村人口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职业转换,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迁移的空间聚集过程。新型城镇化之“新”,主要体现在改变过去城市化进程中片面追求城市规模扩大及空间扩张,努力实
现城乡统筹一体化的协调发展,注重人口的城市融入以及城镇文化、公共服务内涵的提升。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体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与协调,在统筹和规划方面实现城乡一体化。
(二) 要求
1.提高人口素质。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技能水平上比中等职业教育高,在培养时间上比应用型本科短。因此,城镇规划教育应当承担起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提高人口素质,培养现代服务人才、高素质技能人才和新型农民的历史使命。
2.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要求大部分农民离开土地和农业,由农村进入城镇,从事非农产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农民的市民化要求农民在城镇能够获得稳定的收入。通过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帮助他们找到稳定的工作从而增加其留在城市的可能性。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中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进 城 务 工 人 员 的 随迁 子 女 上 学 难。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进程务工的随迁子女需要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 这就涉及到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的争夺。 根据《中国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 样本数据推算,0-17 岁城乡流动儿童规模为 3581 万,在 2005 年基础上增加了 41.37%,且有增长的趋势。 在这些流动儿童中户口性质为农业户口的流动儿童占 80.35%,据此全国有义务教育农村适龄流动儿童达 2877万。 面对如此庞大的农村流动儿童,城镇的学校规模、教学设施都承受着巨大压力, 有的中小学班级里学生数甚至已经可以达到六七十人, 有的当地公办学校为缓解教育资源配置压力多不愿意接受农民工的随迁子女, 而私立学校的价格偏高,农民工家庭接受困难,给随迁子女的入学带来阻碍。 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通过出台一系列的保障措施使随迁子女有机会能够进入到城市的学校接受教育,但是由于城市和农村的教育定位不同,并且随迁子女流动性大, 所以城市的义务教育模式并不完全适合随迁子女,所以他们在求学过程中也存在着城乡教育融合难。而一些城市虽然有为农民工随迁子女所设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但是这些学校由于资金问题,多地处城郊,教育环境与设施没有保障,更加不会有教学骨干教师,教师的流动性大,无法保障教学质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因此辍学现象严重。 对于在城市里完成义务教育的随迁子女, 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阻隔和各地的异地高考政策还相对模糊, 他们在义务教育之后便处在了教育的困境。 统观以上随迁子女上学难等问题究其根源还是在教育公平未得到全面展开。
(二)农村学生上学成本加大
(1)农村学生的上学成本增加主要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被动增加”,另外一种是“主动增加”。 “被动增加”主要指随着新型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 农村生源急剧减少,为了整合教育资源,节省教育经费投入,二十世纪初在全国实行的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教育改革, 大量撤销农村中小学校,使学生上学集中到城镇,农村学生也能够享受到了城镇的优质教育资源。 但是这样大范围的撤点并校,使原来能够在家门口就能完成的教育,变成了每天需要做校车上学放学,每月的交通费、伙食费给家庭困难的学生增加了经济负担,而面对没有校车的学校,家长为了保障孩子上学放学的安全不得不去接送,耽误家里农活,有的家长甚至搬到城镇去陪读或者住校, 这给经济收入比较单一的农村家庭都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
〔2)“主动增加”主要是由于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城镇的经济发展及相对农村优越的物质生活对一部分农民形成了诱惑,所以成为“城镇人”而不是“农民工”成为很多农民的愿望,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使他们的愿望难以实现, 所以许多农村父母把梦想寄托在子女身上。
三、解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对策
首先,要积极筹措资金,建立市民化教育专项基金。专项基金可由国家、地方和个人三方共同承担。针对农转居市民的补偿仍以货币一次性补偿为主的现状,应在补偿款中抽出一定比例的款项用于市民化教育,并纳入专项教育基金。同时,国家和地方也拿出相应比例的资金予以配套,以保障市民化教育工作能够落到实处。
其次,政府要发挥好市民化教育的助推功能。作为公共教育资源的主要供给者,政府要强化主体意识,制定市民化教育发展规划,把握市民化教育的发展方向,对市民化教育给予宏观指导。
第三,社区要构建市民化教育平台。从城市功能和作用看,社区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学习和交往的主要场所。为此,市民化教育要充分利用好社区这一平台,同时,社区也要积极入驻新市民居住区,尽早筹划对新市民的管理、服务和教育工作。社区工作人员及社区教育者应努力转变观念,强化责任,形成过硬的专业素养,对内应组织、规划好新市民教育的时间、进度安排;对外招贤纳士,为市民化教育搭好平台。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是现如今城市发展的大趋势。而对于城市教育规划改革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我们一定要科学合理的面对转型。我们要想解决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规划教育改革的问题,就必须打破部门的局限,进行全面统筹管理;要有更长远的战略,对现行的规划体系的观念以及方法进行重新的审视。从这点我们看出,有关部门必须要健全体制和机制,来形成以工促农、工农互惠、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让广大农民能够平等的参与现代化的进程、共同的分享现代化的成果。根据自然的经济基础,有序的推进农村地区的城镇化的进程,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赵万民.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规划教育改革[J]. 城市规划,2014,01:62-68.
[2]本刊编辑部. 新型城镇化座谈会发言摘要[J]. 城市规划学刊,2014,01:1-8.
[3]何应清. 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J].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4,03:59-62.
[4]杨静.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探析[J]. 学术交流,2014,07:111-116.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市规划;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在中共第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正式采用了“新型城镇化”一词,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 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基于此定义,本文认为“新型城镇化”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遷移,农村人口在城镇安家落户融入城市生活,城镇规模扩大,农村人口比例下降;而另一方面是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 意识形态以及生活环境和设施等方面逐渐接近城镇,进而实现了就地新型城镇化。 不管是哪一种新型城镇化的演变方式都使农村义务教育的问题更加突出, 所以本文就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义务教育问题进行一下分析研究。
一 、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城市规划教育改革提出的要求
( 一)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城镇化,是指以城镇为依托,实现农村人口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职业转换,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迁移的空间聚集过程。新型城镇化之“新”,主要体现在改变过去城市化进程中片面追求城市规模扩大及空间扩张,努力实
现城乡统筹一体化的协调发展,注重人口的城市融入以及城镇文化、公共服务内涵的提升。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体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与协调,在统筹和规划方面实现城乡一体化。
(二) 要求
1.提高人口素质。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技能水平上比中等职业教育高,在培养时间上比应用型本科短。因此,城镇规划教育应当承担起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提高人口素质,培养现代服务人才、高素质技能人才和新型农民的历史使命。
2.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要求大部分农民离开土地和农业,由农村进入城镇,从事非农产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农民的市民化要求农民在城镇能够获得稳定的收入。通过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帮助他们找到稳定的工作从而增加其留在城市的可能性。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中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进 城 务 工 人 员 的 随迁 子 女 上 学 难。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进程务工的随迁子女需要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 这就涉及到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的争夺。 根据《中国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 样本数据推算,0-17 岁城乡流动儿童规模为 3581 万,在 2005 年基础上增加了 41.37%,且有增长的趋势。 在这些流动儿童中户口性质为农业户口的流动儿童占 80.35%,据此全国有义务教育农村适龄流动儿童达 2877万。 面对如此庞大的农村流动儿童,城镇的学校规模、教学设施都承受着巨大压力, 有的中小学班级里学生数甚至已经可以达到六七十人, 有的当地公办学校为缓解教育资源配置压力多不愿意接受农民工的随迁子女, 而私立学校的价格偏高,农民工家庭接受困难,给随迁子女的入学带来阻碍。 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通过出台一系列的保障措施使随迁子女有机会能够进入到城市的学校接受教育,但是由于城市和农村的教育定位不同,并且随迁子女流动性大, 所以城市的义务教育模式并不完全适合随迁子女,所以他们在求学过程中也存在着城乡教育融合难。而一些城市虽然有为农民工随迁子女所设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但是这些学校由于资金问题,多地处城郊,教育环境与设施没有保障,更加不会有教学骨干教师,教师的流动性大,无法保障教学质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因此辍学现象严重。 对于在城市里完成义务教育的随迁子女, 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阻隔和各地的异地高考政策还相对模糊, 他们在义务教育之后便处在了教育的困境。 统观以上随迁子女上学难等问题究其根源还是在教育公平未得到全面展开。
(二)农村学生上学成本加大
(1)农村学生的上学成本增加主要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被动增加”,另外一种是“主动增加”。 “被动增加”主要指随着新型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 农村生源急剧减少,为了整合教育资源,节省教育经费投入,二十世纪初在全国实行的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教育改革, 大量撤销农村中小学校,使学生上学集中到城镇,农村学生也能够享受到了城镇的优质教育资源。 但是这样大范围的撤点并校,使原来能够在家门口就能完成的教育,变成了每天需要做校车上学放学,每月的交通费、伙食费给家庭困难的学生增加了经济负担,而面对没有校车的学校,家长为了保障孩子上学放学的安全不得不去接送,耽误家里农活,有的家长甚至搬到城镇去陪读或者住校, 这给经济收入比较单一的农村家庭都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
〔2)“主动增加”主要是由于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城镇的经济发展及相对农村优越的物质生活对一部分农民形成了诱惑,所以成为“城镇人”而不是“农民工”成为很多农民的愿望,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使他们的愿望难以实现, 所以许多农村父母把梦想寄托在子女身上。
三、解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对策
首先,要积极筹措资金,建立市民化教育专项基金。专项基金可由国家、地方和个人三方共同承担。针对农转居市民的补偿仍以货币一次性补偿为主的现状,应在补偿款中抽出一定比例的款项用于市民化教育,并纳入专项教育基金。同时,国家和地方也拿出相应比例的资金予以配套,以保障市民化教育工作能够落到实处。
其次,政府要发挥好市民化教育的助推功能。作为公共教育资源的主要供给者,政府要强化主体意识,制定市民化教育发展规划,把握市民化教育的发展方向,对市民化教育给予宏观指导。
第三,社区要构建市民化教育平台。从城市功能和作用看,社区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学习和交往的主要场所。为此,市民化教育要充分利用好社区这一平台,同时,社区也要积极入驻新市民居住区,尽早筹划对新市民的管理、服务和教育工作。社区工作人员及社区教育者应努力转变观念,强化责任,形成过硬的专业素养,对内应组织、规划好新市民教育的时间、进度安排;对外招贤纳士,为市民化教育搭好平台。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是现如今城市发展的大趋势。而对于城市教育规划改革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我们一定要科学合理的面对转型。我们要想解决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规划教育改革的问题,就必须打破部门的局限,进行全面统筹管理;要有更长远的战略,对现行的规划体系的观念以及方法进行重新的审视。从这点我们看出,有关部门必须要健全体制和机制,来形成以工促农、工农互惠、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让广大农民能够平等的参与现代化的进程、共同的分享现代化的成果。根据自然的经济基础,有序的推进农村地区的城镇化的进程,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赵万民.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规划教育改革[J]. 城市规划,2014,01:62-68.
[2]本刊编辑部. 新型城镇化座谈会发言摘要[J]. 城市规划学刊,2014,01:1-8.
[3]何应清. 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J].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4,03:59-62.
[4]杨静.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探析[J]. 学术交流,2014,07:1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