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细胞质不育系JnA的分组鉴定和花粉败育观察

来源 :作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rer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Rhoades(1930)首次发现玉米雄性不育(CMS)材料后,人们又陆续发现了一百多种玉米CMS材料,其应用给生产上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1970年美国大面积暴发玉米T小种小斑病之后,人们认识到充分挖掘玉米CMS材料,拓宽CMS材料的细胞质组别,增强对病理小种的抗性具有重要意义。先后发现了多种分属C组、S组的材料。
其他文献
NCⅡ遗传交配设计是既可用于群体遗传参数估算又可用于配合力分析的设计方法,常用于作物的产量及构成因素、品质、种子性状等优势测定和基因的遗传效应分析。近几年来也被用于
以杂交籼稻汕优63和粳稻镇稻88为材料,研究了旱种(地膜覆盖栽培)水稻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特性。与水种(常规栽培,对照)相比,旱种水稻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分蘖发生慢。叶面积指
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对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的籽粒淀粉积累及淀粉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ADPG焦磷酸化酶,可溶性淀粉合成酶与淀粉粒结合态淀粉合成酶活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GISSTransientB模型的黑河,哈尔滨、长春、沈阳、延吉等5个样点近40年的逐日气候资料,在计算机上生成了我国东北平原未来10年,30年和50年的气候渐变情景;将CERES系列模型(包括
本文用培矮64S在南京、武汉、贵阳、三亚4地1991-1998年共552项套袋自交结实率资料和381项花粉可育度资料结合各地的逐日平均气温和日长资料分析了培矮64S的育性转换指标及其
利用灿型水稻4个育系和4个恢复系配组4×4NCⅡ交配设计,对其光合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叶绿素含量、饱和光强、量子效率、CO2补偿点、光合功能期、叶
小麦光周期敏感雄性不育最早是日本学者Sasakuma J和Ohtsuka I(1979)等研究小麦核质互作不育时,在D^2类细胞质普通小麦核代换系中发现的。他们认为较长的日照和较大的昼夜温差
甘薯品种玉丰,高系14号和Kandaba在生育期内用^60Coγ射线慢照射,对照射后的材料进行茎尖组培,通过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再生出大量植株,将这些再生植株移栽到大田,对辐照后代的形态
测定了233份小麦面粉样品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含量、Zeleny-沉降值和谷蛋白大聚体(GMP)含量,并根据SDS-PAGE结果计算了其Payne亚基品质评分。结果表明,不同HMW-GS含量
利用基因枪介导的方法,以LEAFY基因为目的基因,NPTⅡ为选择,标记基因进行共转化。对影响基因枪法转化甘蔗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转化前预培养2d获得的转化效率最高,转化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