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这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用其深厚的底蕴养料滋养着各个领域文化的发展,无论在诗歌、曲艺、民族器乐等方面都如苍劲古树般枝繁叶茂。随着丝绸之路的打开,大量的外来艺术、音乐传入中国,使中国的文化更加的丰富多姿。那么一定要说的就是中国的民族乐器一部分是由外传入中国的。比如说:二胡、扬琴、琵琶、唢呐等。这些乐器至今仍然都活跃在艺术舞台上。琵琶作为中外“联姻 ”的产物,被誉为“弹拨乐器之王”。较之其它的弹拨乐器,琵琶的魅力略胜一筹。
关键词:“弹拨乐之王”:琵琶
琵琶具有悠久的文化积淀,琵琶的声音既有古朴典雅、优雅动听,又有铿锵有力、气势磅礴。在民族乐器中具有无以伦比的地位。在形制、乐曲、技法、表现力等方面上,发展的都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在唐代,上至宫廷乐队,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乐器。因为琵琶是可以任意转调的乐器。它优美的长轮可以演奏悠扬的歌唱性旋律,丰富的和声可以作为节奏音型使用,醇厚的低音可以作为乐队中的低音伴奏。充分地发挥乐器本身的这些优势,使它的演奏形式极为丰富,独奏、重奏、齐奏、合奏等。演奏技巧繁多,模仿古琴、柳琴、三弦、吉他、锣鼓等打击乐器惟妙惟肖,是一个具有独立性和从众性的乐器。
一、形制的优势
琵琶体积小,又是抱弹,故而两手的配合更密切,指法更加的灵活。其音域比较宽广适合演奏各个类型的的乐曲,表现力极其丰富,与其他的弹拨乐相比,琴、瑟、筝均为弹拨乐器,但它们体积较大,音域较低,适合演奏一些舒缓从容的乐曲。较之柳琴、月琴等弹拨乐器,它们的形制娇小,发出的声音清脆尖锐,不适合演奏优雅抒情的曲目,大都演奏欢快愉悦的曲目。那么琵琶的优势显而易见。
二、技法的丰富
琵琶是我国民族器乐中极具表现力的乐器之一,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从古至今随着时代的变迁,琵琶也在不断的发展。从拨弹改为指弹,从横抱改为竖抱。琵琶的技法不断的衍变,左右手法多达五六十种。这在当今中外乐器中可以说是屈指可数的。右手大体分为两个系统:弹挑和轮指。左手大体也可分为按指、推拉两个方面。在这两大系统中又可分出纷繁复杂的多种技法,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其他乐器的技法融入琵琶乐曲当中。如:乐曲《春雨》大量的运用了吉他的技法、乐曲《虚籁》模仿了古琴的绰注等。大量的技法,更能细腻入微的诠释琵琶曲。
三、乐曲的多样
琵琶的表现力极为丰富。它能演奏南方的细腻,有能演奏北方的粗犷。它既能表现活泼流畅、明快喜悦曲调又能表现恬静淡雅、平静安逸的曲调,也能表现雄壮激昂、张弛有力的曲调,琵琶积累了大量的乐曲,根据速度特点可分为慢曲和快曲,根据表现上不同的手法特点和格调又可分为武曲、文曲。琵琶曲有写实、逸事的。有地域风格的、有改编创作的。琵琶用其丰富的指法都能将各式的乐曲完美生动的演绎。
(1)武曲代表:《霸王卸甲》和《十面埋伏》作为武曲的代表作。用琵琶演绎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垓下决战的场景,最为有名的十面埋伏战役,将楚军击败,项羽乌江自刎,刘邦胜利。用琵琶带我们去领略战场上激烈的拼杀搏斗,马嘶声、兵器的撞击声,重新领略一代枭雄的风采。
(2)文曲代表:《陈隋》旋律为宫中行乐之曲,用琵琶幽怨的曲调来描写古代皇宫中的女人被禁宫中哀怨的心情,苦楚的境况,在封建社会中悲切的内心世界。即使旋律优美流畅,也掩饰不住内心的彷徨与悲痛。
(3)风土人情:《龙船》集合多种民间音乐素材,把乐曲表现的丰富生动,琵琶巧夺天工的用其声音特点模拟锣鼓声效和复杂的演奏,生动的刻画出欢乐的节日气氛。就如身历其境。从这首乐曲中,可以看出琵琶的演奏之丰富,模仿惟妙惟肖。
(4)改变创作:世上万物都是处于变化中,琵琶也不例外。在保留传统乐曲的同时,乐人也在不断的创作适合琵琶演奏的新曲目,加入了大量的新技法、新和声、新思路,结合时代特点,使琵琶曲更具有时代气息。例如:王范地《天山之春》,王惠然的《彝族舞曲》,吴俊生《火把节之夜》以及刘德海创作的大量的琵琶新曲。这些乐曲在演奏上要求技术比较全面,旋律流畅,很容易使听众接受喜欢。还有一些现代派的乐曲,曲调上虽然是有些抽象,听众似乎也不是很容易接受,但是在这种丰富的织体上,可以完美的呈現琵琶的多样性,融合性,使之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
四、分支出演奏各具特色的流派
(1)无锡派,以华氏为代表,对琵琶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琵琶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
(2)平湖派,以李芳园为代表,对当今各种琵琶演奏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3)浦东派,以鞠士林为传承,浦东派演奏风格刚劲有力,武曲演奏气势雄伟,培养出大量的琵琶演奏家。
(4)崇明派,以《瀛洲古调》作为传承曲谱,演奏细腻隽秀、温文雅丽,多演奏文曲。
(5)汪派,以汪昱廷为代表的传承人,是琵琶发展史上的重要的琵琶派别,也是唯一以姓氏作为命名的流派。演奏风格十分丰富,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琵琶演奏家。如卫仲乐、李廷松、孙裕德等。对琵琶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琵琶这个“中西联姻”的乐器,时而大弦嘈嘈如急雨,时而小弦切切如私语,历经千年的洗礼,用琵琶的代代相传谱写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弹奏的是乐曲,而奏出的是历史的积淀,用不同的曲调记录着文明、文化、文采。以其深厚的底蕴加之时代的气息,在历史的长卷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造就出中国民族器乐之奇葩。
作者简介:
张中菊(1984.03—),女,籍贯:上海,单位: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
关键词:“弹拨乐之王”:琵琶
琵琶具有悠久的文化积淀,琵琶的声音既有古朴典雅、优雅动听,又有铿锵有力、气势磅礴。在民族乐器中具有无以伦比的地位。在形制、乐曲、技法、表现力等方面上,发展的都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在唐代,上至宫廷乐队,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乐器。因为琵琶是可以任意转调的乐器。它优美的长轮可以演奏悠扬的歌唱性旋律,丰富的和声可以作为节奏音型使用,醇厚的低音可以作为乐队中的低音伴奏。充分地发挥乐器本身的这些优势,使它的演奏形式极为丰富,独奏、重奏、齐奏、合奏等。演奏技巧繁多,模仿古琴、柳琴、三弦、吉他、锣鼓等打击乐器惟妙惟肖,是一个具有独立性和从众性的乐器。
一、形制的优势
琵琶体积小,又是抱弹,故而两手的配合更密切,指法更加的灵活。其音域比较宽广适合演奏各个类型的的乐曲,表现力极其丰富,与其他的弹拨乐相比,琴、瑟、筝均为弹拨乐器,但它们体积较大,音域较低,适合演奏一些舒缓从容的乐曲。较之柳琴、月琴等弹拨乐器,它们的形制娇小,发出的声音清脆尖锐,不适合演奏优雅抒情的曲目,大都演奏欢快愉悦的曲目。那么琵琶的优势显而易见。
二、技法的丰富
琵琶是我国民族器乐中极具表现力的乐器之一,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从古至今随着时代的变迁,琵琶也在不断的发展。从拨弹改为指弹,从横抱改为竖抱。琵琶的技法不断的衍变,左右手法多达五六十种。这在当今中外乐器中可以说是屈指可数的。右手大体分为两个系统:弹挑和轮指。左手大体也可分为按指、推拉两个方面。在这两大系统中又可分出纷繁复杂的多种技法,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其他乐器的技法融入琵琶乐曲当中。如:乐曲《春雨》大量的运用了吉他的技法、乐曲《虚籁》模仿了古琴的绰注等。大量的技法,更能细腻入微的诠释琵琶曲。
三、乐曲的多样
琵琶的表现力极为丰富。它能演奏南方的细腻,有能演奏北方的粗犷。它既能表现活泼流畅、明快喜悦曲调又能表现恬静淡雅、平静安逸的曲调,也能表现雄壮激昂、张弛有力的曲调,琵琶积累了大量的乐曲,根据速度特点可分为慢曲和快曲,根据表现上不同的手法特点和格调又可分为武曲、文曲。琵琶曲有写实、逸事的。有地域风格的、有改编创作的。琵琶用其丰富的指法都能将各式的乐曲完美生动的演绎。
(1)武曲代表:《霸王卸甲》和《十面埋伏》作为武曲的代表作。用琵琶演绎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垓下决战的场景,最为有名的十面埋伏战役,将楚军击败,项羽乌江自刎,刘邦胜利。用琵琶带我们去领略战场上激烈的拼杀搏斗,马嘶声、兵器的撞击声,重新领略一代枭雄的风采。
(2)文曲代表:《陈隋》旋律为宫中行乐之曲,用琵琶幽怨的曲调来描写古代皇宫中的女人被禁宫中哀怨的心情,苦楚的境况,在封建社会中悲切的内心世界。即使旋律优美流畅,也掩饰不住内心的彷徨与悲痛。
(3)风土人情:《龙船》集合多种民间音乐素材,把乐曲表现的丰富生动,琵琶巧夺天工的用其声音特点模拟锣鼓声效和复杂的演奏,生动的刻画出欢乐的节日气氛。就如身历其境。从这首乐曲中,可以看出琵琶的演奏之丰富,模仿惟妙惟肖。
(4)改变创作:世上万物都是处于变化中,琵琶也不例外。在保留传统乐曲的同时,乐人也在不断的创作适合琵琶演奏的新曲目,加入了大量的新技法、新和声、新思路,结合时代特点,使琵琶曲更具有时代气息。例如:王范地《天山之春》,王惠然的《彝族舞曲》,吴俊生《火把节之夜》以及刘德海创作的大量的琵琶新曲。这些乐曲在演奏上要求技术比较全面,旋律流畅,很容易使听众接受喜欢。还有一些现代派的乐曲,曲调上虽然是有些抽象,听众似乎也不是很容易接受,但是在这种丰富的织体上,可以完美的呈現琵琶的多样性,融合性,使之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
四、分支出演奏各具特色的流派
(1)无锡派,以华氏为代表,对琵琶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琵琶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
(2)平湖派,以李芳园为代表,对当今各种琵琶演奏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3)浦东派,以鞠士林为传承,浦东派演奏风格刚劲有力,武曲演奏气势雄伟,培养出大量的琵琶演奏家。
(4)崇明派,以《瀛洲古调》作为传承曲谱,演奏细腻隽秀、温文雅丽,多演奏文曲。
(5)汪派,以汪昱廷为代表的传承人,是琵琶发展史上的重要的琵琶派别,也是唯一以姓氏作为命名的流派。演奏风格十分丰富,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琵琶演奏家。如卫仲乐、李廷松、孙裕德等。对琵琶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琵琶这个“中西联姻”的乐器,时而大弦嘈嘈如急雨,时而小弦切切如私语,历经千年的洗礼,用琵琶的代代相传谱写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弹奏的是乐曲,而奏出的是历史的积淀,用不同的曲调记录着文明、文化、文采。以其深厚的底蕴加之时代的气息,在历史的长卷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造就出中国民族器乐之奇葩。
作者简介:
张中菊(1984.03—),女,籍贯:上海,单位: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