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义务教育是是基本的公共服务,而农村义务教育在教育经费、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等方面与城市存在明显差距。因此,义务教育的均等化发展是我国现阶段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应该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近年党中央提出并实施“精准扶贫”,同时弘扬“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的教育脱贫精神,所以促进教育脱贫,让农村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本文主要从财政视角,以目前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现状为起点,分析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非均等化的表现以及目前城乡义务教育非均等化的原因。
关键词: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
1研究背景和意义
“精准扶贫”这一重要概念在2013年由习近平总书记最先提出。随后“精准扶贫”成为党和国家关注和工作的重点。而教育扶贫是最根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扶贫方式,提高了扶贫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农村义务教育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当前义务教育财政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国家重视,并给予财政支持,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基础设施建设等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城乡教育发展的非均等化问题依然突出。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义务教育面临诸多问题。学校办学条件滞后,教学设施简陋;师资队伍素质不高、师资力量匮乏,农村优秀师资流失,教师老龄化现象突出;农村学校的课程设置单一,授课方式落后;农村学校生源流失严重;农村的经济落后,农村中小学生的兴趣培养、价值观建立等方面与城市学生相比具有很大差距。解决好这些方面的问题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实现社会和谐,实现伟大復兴的中国梦。
2我国城乡义务教育非均等化表现
1.1国家财政支持向城市倾斜
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城市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从2006年的2576.72元一直提高到2011年的6399.5元,农村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从2006年的1846.71元提高到5719.00元,城镇和农村小学生均教育经费从2006年到2011年一直逐渐增长,但是城镇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始终高于农村教育经费支出。我国城镇初中教育经费支出从2006年的3034.42元增长到2011年的8402.88元,农村教育经费支出从2006年的2190.33元增长到2011年的7439.43元,但是城市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一直高于农村[1]。
1.2教师队伍结构和素质差别
以河北省2013年和2014年生师比为例说明城乡教育非均等化现象。2013年河北省小学生师比17.13,初中生师比12.67。2014年河北省普通小学情况,河北省共有小学12529所,专任教师333537人,其中城镇小学生人数是180915人,农村是152622人,全省小学在校人数5642864人,其中城镇是3315202人,农村是2327662人。河北省初中情况,全省共有初中2391所,专任教师170121人,其中城镇初中生人数是134727人,农村是35394人,全省在校初中生2288195人,城镇初中生人数1887101人,农村是401094人,河北省全省小学生师比16.92,初中生师比13.45。其中,城镇小学生师比为18.32,农村小学生师比为15.25,城镇小学生师比高于农村3.07,城镇初中生师比为14.01,而农村初中生师比为11.33,城镇初中生师比高于农村2.68。综上,义务教育阶段河北省城镇生师比高于农村。
2城乡教育非均等化的原因
各级政府对于义务教育的责任承担没有由财政体制明确划分,财力与事权不相匹配。财政体制在义务教育方面实行方面,造成县级政府教育支出责任大,而其由于分税制改革,地方政府税源减少,财力减弱。2000年,我国又取消了农业税,导致县级政府财政税源少,财政收入降低。税收返还制度没有将教育支出纳入重要考虑因素。税收等一系列财政收入减少,义务教育财政支出压力巨大。中央和省级政府没有担负起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将该责任一股脑推给地方。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资金相对不足,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专项支付不足,不能有力支持农村的义务教育。中央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方面存在缺位缺位[3]。
结论
在当今社会,教育水平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先进、国力是否强盛的最重要的标尺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地位,决定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对于个人,接受教育也是提高自我、实现在我突破的最重要的途径,是人们挣脱贫困枷锁的有力武器。特别是在农村,知识水平落后,经济水平低下,亟需教育为人们的头脑灌注发展、创新、奋斗的观念,增强人们敢闯敢干的底气,使个人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和选择生活方式的最基本权力。城乡义务教育的非均等化问题是我们目前必须给予重点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昕.财政分权视角的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3.
[2]陈丰.基于财政视角的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3]张慧妍.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对策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6.
作者简介
孙宇娜,1997年12月,女,汉族,河北廊坊人,本科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管理学院,财政学专业。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关键词: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
1研究背景和意义
“精准扶贫”这一重要概念在2013年由习近平总书记最先提出。随后“精准扶贫”成为党和国家关注和工作的重点。而教育扶贫是最根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扶贫方式,提高了扶贫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农村义务教育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当前义务教育财政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国家重视,并给予财政支持,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基础设施建设等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城乡教育发展的非均等化问题依然突出。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义务教育面临诸多问题。学校办学条件滞后,教学设施简陋;师资队伍素质不高、师资力量匮乏,农村优秀师资流失,教师老龄化现象突出;农村学校的课程设置单一,授课方式落后;农村学校生源流失严重;农村的经济落后,农村中小学生的兴趣培养、价值观建立等方面与城市学生相比具有很大差距。解决好这些方面的问题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实现社会和谐,实现伟大復兴的中国梦。
2我国城乡义务教育非均等化表现
1.1国家财政支持向城市倾斜
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城市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从2006年的2576.72元一直提高到2011年的6399.5元,农村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从2006年的1846.71元提高到5719.00元,城镇和农村小学生均教育经费从2006年到2011年一直逐渐增长,但是城镇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始终高于农村教育经费支出。我国城镇初中教育经费支出从2006年的3034.42元增长到2011年的8402.88元,农村教育经费支出从2006年的2190.33元增长到2011年的7439.43元,但是城市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一直高于农村[1]。
1.2教师队伍结构和素质差别
以河北省2013年和2014年生师比为例说明城乡教育非均等化现象。2013年河北省小学生师比17.13,初中生师比12.67。2014年河北省普通小学情况,河北省共有小学12529所,专任教师333537人,其中城镇小学生人数是180915人,农村是152622人,全省小学在校人数5642864人,其中城镇是3315202人,农村是2327662人。河北省初中情况,全省共有初中2391所,专任教师170121人,其中城镇初中生人数是134727人,农村是35394人,全省在校初中生2288195人,城镇初中生人数1887101人,农村是401094人,河北省全省小学生师比16.92,初中生师比13.45。其中,城镇小学生师比为18.32,农村小学生师比为15.25,城镇小学生师比高于农村3.07,城镇初中生师比为14.01,而农村初中生师比为11.33,城镇初中生师比高于农村2.68。综上,义务教育阶段河北省城镇生师比高于农村。
2城乡教育非均等化的原因
各级政府对于义务教育的责任承担没有由财政体制明确划分,财力与事权不相匹配。财政体制在义务教育方面实行方面,造成县级政府教育支出责任大,而其由于分税制改革,地方政府税源减少,财力减弱。2000年,我国又取消了农业税,导致县级政府财政税源少,财政收入降低。税收返还制度没有将教育支出纳入重要考虑因素。税收等一系列财政收入减少,义务教育财政支出压力巨大。中央和省级政府没有担负起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将该责任一股脑推给地方。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资金相对不足,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专项支付不足,不能有力支持农村的义务教育。中央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方面存在缺位缺位[3]。
结论
在当今社会,教育水平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先进、国力是否强盛的最重要的标尺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地位,决定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对于个人,接受教育也是提高自我、实现在我突破的最重要的途径,是人们挣脱贫困枷锁的有力武器。特别是在农村,知识水平落后,经济水平低下,亟需教育为人们的头脑灌注发展、创新、奋斗的观念,增强人们敢闯敢干的底气,使个人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和选择生活方式的最基本权力。城乡义务教育的非均等化问题是我们目前必须给予重点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昕.财政分权视角的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3.
[2]陈丰.基于财政视角的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3]张慧妍.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对策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6.
作者简介
孙宇娜,1997年12月,女,汉族,河北廊坊人,本科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管理学院,财政学专业。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