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住院期间抗凝治疗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住院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病例信息,经筛选最终共纳入病例2466例.根据住院期间抗血栓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抗血小板治疗组(1054例)、抗凝治疗组(636例)和无抗血栓治疗组(776例),观察不同抗栓治疗方式房颤患者的基本特征,后进一步将口服抗凝药治疗的患者分为华法林组和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达比加群等)组进行比较,并对有抗凝指征房颤患者住院期间口服抗凝药治疗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患者平均年龄为(72.2±11.1)岁,男女构成比为1.5:1;总体抗血栓治疗比例为68.5%(1690/2466),口服抗凝药应用率为25.8%(636/2466),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接受口服抗凝药治疗比例为40.9%(365/892);心血管内科住院(OR=1.71,95%CI:1.29~2.28)、房颤为主要诊断(OR=5.20,95%CI:3.80~7.10)及合并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栓栓塞史(OR=1.45,95%CI:1.18~1.77)是接受口服抗凝药治疗的独立相关因素.相反,年龄≥75岁(OR=0.57,95%CI:0.47~0.70)和合并出血史(OR=0.37,95%CI:0.26~0.53)是未接受口服抗凝药治疗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率低与住院科室、房颤为主要诊断、年龄等相关.需加强对非心血管内科的住院科室、房颤非住院主要诊断以及高龄、有出血史患者的重视,促进房颤规范化抗凝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