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滔滔汉江水,激荡着沧浪之歌;巍巍武当山,昭示着道法自然。位于汉江中游的丹江口市,古称均州,自秦制武当县,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素有“鄂西北门户”之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源头。丹江口市与豫、陕接壤,是一个集汉水文化、沧浪文化、武当道教文化和秦巴文化为一体的多元楚文化集合地,民间民俗文化更是丰富多彩。李时珍踏遍武当采本草,陈抟、苏辙、徐霞客、李东阳、魏良辅等历史名人游历灵山秀水赋诗文,使楚俗文化具有了丰厚的底蕴。在中小学教育中,让楚文化更好地走进校园,将楚文化及其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校园文化建设、学科教育融合,有利于楚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有利于办学特色的形成。
营造楚文化氛围,坚定文化自信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善良的楚国人以自己的勇敢和聪明才智创造了丰富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楚文化,成为我国历史文化中一朵瑰丽的奇葩,绽放着璀璨的光芒,在历史上写下了灿烂辉煌的一笔。在楚文化代代传承中生长的我们,必须了解她的文化脉络、“前世今生”。丹江口市成立了以市教研室牵头的研究小组,深入开展了楚文化进校园的研究。
组织中小学师生学习楚俗文化。我们引导师生从楚人历史上的多次大迁徙到楚文化的形成;从楚人的变迁到楚方言、民俗、饮食、游艺、民间文化;从楚国的历史名人到楚国老百姓的生活习惯;从楚人的海外分布到近、现代楚人的历史贡献等方面,紧紧围绕弘扬楚文化、提高教学品质这一中心,在校园里兴起一股学习楚文化知识的热潮。许多教师带头学习,准备了个人学习笔记本,随身携带,随时翻阅。对流传广泛的优美民歌、童谣、故事等,相互交流、赏析,有机融合到学科教学中,用楚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以楚文化为主线布置校园,营造校园楚文化氛围,构建“一校一品”的校园文化。努力使学校的校训、标牌、墙饰等体现楚文化特色,利用宣传窗、板报、校园网等途径宣传楚文化,用多样化的活动烘托楚文化,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楚文化。这些措施着眼于人的持续发展,着力营造浓郁、厚实的以楚文化为基调的学校特色文化。
例如,丹江口市实验小学近年来着力打造“水”文化校园。走进校门,映入眼帘的是取名别致的教学楼和建筑:魁星阁 、文笔楼、文明楼、授渔台、望月门、拱辰门、宗海门、夕照门、沧浪亭等。校园文化墙上绘制的是巨幅古均州八大景的原创人诗画手稿,橱窗里展示的是古城均州的历史变迁故事和新城丹江口的由来,使学生认识到,如今的水电城,皆因水而变,因水而兴。校园的左侧文化广场是一个封闭的“南水北调工程”地面水系图,孩子们站在上面就能很直观地观察到汉江水从哪里出发,流经了哪些省份,灌溉了多少良田,润泽了哪些城市,最后直达北京,从而增强了孩子们保护好一库清水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家乡的自豪情感。
许多学校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角度,营造具有楚文化色彩的校园环境。例如,有的学校在校门口设计、制作了以“龙”“凤”为主体的图腾形象,在操场两侧设计了楚文化长廊,内容丰富多彩;有的学校在校园宣传栏、楼梯、走廊、通道、墙壁等地方分别展示主题鲜明的楚文化宣传画、楚国名人简介、代表作等;有的学校经常展出充满浓郁乡土风情的学生创作的与楚文化有关的手工艺、书法、绘画等作品;有的学校开办了楚文化知识广播专栏等。
挖掘楚文化内涵,加强课程建设
楚文化丰富多彩,许多内容适合中小学生学习。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应当以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丹江口市高度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积极编写中华文化少儿读物,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创作系列绘本、童谣、儿歌、动画等。例如,《中国歌谣集成(湖北卷)》收录了楚文化发源地广泛流传的童谣、儿歌、谚语等,非常适合中小学生阅读;《吕家河民歌集》挖掘并收集了丹江口市吕家河村民歌传承人及民间艺人的原唱本,并请著名歌唱家演唱,适宜学生传唱。
近年来,丹江口市实验小学和徐家沟小学相继开发了校本课程《楚文化阅读指南》《朝读经典合集》,包括必读、选读、必背等推荐篇目,内容涵盖了与楚文化联系紧密的儿童经典歌谣和历代名家的文章;红旗中学将本校退休教师、丹江口市剪纸能手王秀荣请回学校,指导学生边学习边开发校本艺术课程《剪纸》。丹江口市几位音乐骨干教师根据已有的吕家河民歌手稿重新选编了适合进校园的《吕家河民歌传四方》一书,推广到全市中小学传唱。六里坪镇小学开发的校本教材《伍家沟民间故事校园集》,对丰富的史料进行分析、整理,使所选民间故事暨有独立性,又相互联系,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体会楚文化的生成和源流。该校美术教师还带领绘画兴趣班的学生,用白描方式绘制了一些经典故事绘本,便于低年级学生传阅。
融合楚文化活动,促进多元发展
在楚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中,丹江口市注重引导学校开展结构化的活动设计,促进楚文化活动的融合,使学生在亲历多角度、多层次的活动中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和感悟,更加有效地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例如,市教研室申报了省级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吕家河民歌》,扎实开展采风、论证、立项、实验、研究、各阶段成果汇报、总结、结题、经验成果普及推广等工作;张家营小学近年来围绕课题《武当武术进校园的模式探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教研活动,每年举办一届武当武术节;土关垭中心学校以“武当道茶”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从种茶、制茶、品茶等方面,引导学生体验茶文化;新港小学设置了“农耕年华”民俗器具展厅;浪河中学的均陶手工制作、肖家沟小学的均州风筝制作、思源学校的版画年画制作、丹赵路中学的汉江石绘画、余家营小学的糖人制作、三官殿镇小的葫芦烙画等精彩纷呈。许多学校根据自身情况,还开展了“校园楚文化艺术节”“聚焦楚俗”“楚文化进课堂”“讲楚国名人故事”等活动;部分学校邀请当地民俗专家、学者为学生讲述、传唱本地名人故事,并将学生收集的最具欣赏价值的楚文化作品进行整理并装订成册,提供给学生传阅。这些活动,或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或与辨析真、善、美、丑、恶相结合,或与强壮体魄学好文化知识、建设美好家乡相结合,或与争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相结合,促使学生在多元化的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推进传统楚文化进校园,既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的需要,也是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丹江口教育人将不懈探索,继续引领学生在绘画、书法、雕塑、工艺、建筑、乐舞、楚辞等楚文化长廊中漫步,感受楚文化的润泽,传承和弘扬楚文化。
(作者單位:董丹云,丹江口市教研室;李博丽,十堰市汉江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杨万军
营造楚文化氛围,坚定文化自信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善良的楚国人以自己的勇敢和聪明才智创造了丰富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楚文化,成为我国历史文化中一朵瑰丽的奇葩,绽放着璀璨的光芒,在历史上写下了灿烂辉煌的一笔。在楚文化代代传承中生长的我们,必须了解她的文化脉络、“前世今生”。丹江口市成立了以市教研室牵头的研究小组,深入开展了楚文化进校园的研究。
组织中小学师生学习楚俗文化。我们引导师生从楚人历史上的多次大迁徙到楚文化的形成;从楚人的变迁到楚方言、民俗、饮食、游艺、民间文化;从楚国的历史名人到楚国老百姓的生活习惯;从楚人的海外分布到近、现代楚人的历史贡献等方面,紧紧围绕弘扬楚文化、提高教学品质这一中心,在校园里兴起一股学习楚文化知识的热潮。许多教师带头学习,准备了个人学习笔记本,随身携带,随时翻阅。对流传广泛的优美民歌、童谣、故事等,相互交流、赏析,有机融合到学科教学中,用楚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以楚文化为主线布置校园,营造校园楚文化氛围,构建“一校一品”的校园文化。努力使学校的校训、标牌、墙饰等体现楚文化特色,利用宣传窗、板报、校园网等途径宣传楚文化,用多样化的活动烘托楚文化,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楚文化。这些措施着眼于人的持续发展,着力营造浓郁、厚实的以楚文化为基调的学校特色文化。
例如,丹江口市实验小学近年来着力打造“水”文化校园。走进校门,映入眼帘的是取名别致的教学楼和建筑:魁星阁 、文笔楼、文明楼、授渔台、望月门、拱辰门、宗海门、夕照门、沧浪亭等。校园文化墙上绘制的是巨幅古均州八大景的原创人诗画手稿,橱窗里展示的是古城均州的历史变迁故事和新城丹江口的由来,使学生认识到,如今的水电城,皆因水而变,因水而兴。校园的左侧文化广场是一个封闭的“南水北调工程”地面水系图,孩子们站在上面就能很直观地观察到汉江水从哪里出发,流经了哪些省份,灌溉了多少良田,润泽了哪些城市,最后直达北京,从而增强了孩子们保护好一库清水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家乡的自豪情感。
许多学校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角度,营造具有楚文化色彩的校园环境。例如,有的学校在校门口设计、制作了以“龙”“凤”为主体的图腾形象,在操场两侧设计了楚文化长廊,内容丰富多彩;有的学校在校园宣传栏、楼梯、走廊、通道、墙壁等地方分别展示主题鲜明的楚文化宣传画、楚国名人简介、代表作等;有的学校经常展出充满浓郁乡土风情的学生创作的与楚文化有关的手工艺、书法、绘画等作品;有的学校开办了楚文化知识广播专栏等。
挖掘楚文化内涵,加强课程建设
楚文化丰富多彩,许多内容适合中小学生学习。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应当以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丹江口市高度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积极编写中华文化少儿读物,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创作系列绘本、童谣、儿歌、动画等。例如,《中国歌谣集成(湖北卷)》收录了楚文化发源地广泛流传的童谣、儿歌、谚语等,非常适合中小学生阅读;《吕家河民歌集》挖掘并收集了丹江口市吕家河村民歌传承人及民间艺人的原唱本,并请著名歌唱家演唱,适宜学生传唱。
近年来,丹江口市实验小学和徐家沟小学相继开发了校本课程《楚文化阅读指南》《朝读经典合集》,包括必读、选读、必背等推荐篇目,内容涵盖了与楚文化联系紧密的儿童经典歌谣和历代名家的文章;红旗中学将本校退休教师、丹江口市剪纸能手王秀荣请回学校,指导学生边学习边开发校本艺术课程《剪纸》。丹江口市几位音乐骨干教师根据已有的吕家河民歌手稿重新选编了适合进校园的《吕家河民歌传四方》一书,推广到全市中小学传唱。六里坪镇小学开发的校本教材《伍家沟民间故事校园集》,对丰富的史料进行分析、整理,使所选民间故事暨有独立性,又相互联系,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体会楚文化的生成和源流。该校美术教师还带领绘画兴趣班的学生,用白描方式绘制了一些经典故事绘本,便于低年级学生传阅。
融合楚文化活动,促进多元发展
在楚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中,丹江口市注重引导学校开展结构化的活动设计,促进楚文化活动的融合,使学生在亲历多角度、多层次的活动中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和感悟,更加有效地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例如,市教研室申报了省级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吕家河民歌》,扎实开展采风、论证、立项、实验、研究、各阶段成果汇报、总结、结题、经验成果普及推广等工作;张家营小学近年来围绕课题《武当武术进校园的模式探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教研活动,每年举办一届武当武术节;土关垭中心学校以“武当道茶”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从种茶、制茶、品茶等方面,引导学生体验茶文化;新港小学设置了“农耕年华”民俗器具展厅;浪河中学的均陶手工制作、肖家沟小学的均州风筝制作、思源学校的版画年画制作、丹赵路中学的汉江石绘画、余家营小学的糖人制作、三官殿镇小的葫芦烙画等精彩纷呈。许多学校根据自身情况,还开展了“校园楚文化艺术节”“聚焦楚俗”“楚文化进课堂”“讲楚国名人故事”等活动;部分学校邀请当地民俗专家、学者为学生讲述、传唱本地名人故事,并将学生收集的最具欣赏价值的楚文化作品进行整理并装订成册,提供给学生传阅。这些活动,或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或与辨析真、善、美、丑、恶相结合,或与强壮体魄学好文化知识、建设美好家乡相结合,或与争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相结合,促使学生在多元化的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推进传统楚文化进校园,既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的需要,也是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丹江口教育人将不懈探索,继续引领学生在绘画、书法、雕塑、工艺、建筑、乐舞、楚辞等楚文化长廊中漫步,感受楚文化的润泽,传承和弘扬楚文化。
(作者單位:董丹云,丹江口市教研室;李博丽,十堰市汉江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杨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