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时期,成长中的姐妹情情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sontai12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姐姐,快来!”刚两岁的妹妹琢磨着把自己刚搭的积木模型改变一下形状,但好像没成功,她下意识就喊出了这句话。曾几何时,妹妹还一直习惯把任何自己搞不定的事情,用一声“妈妈帮帮!”来解决,而最近这段时间却似乎更愿意用“姐姐”来代替“妈妈”。这种微妙的变化,是在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特殊时期发生的……


打闹不休的两姐妹


  妹妹欣欣比姐姐彤彤小三岁,即她出生时姐姐已开始上幼儿园了,她们俩相处的机会不多,也没有想像中的那么亲密。在家时,要么各玩各的,要么打闹不断。等妹妹再大些,变成个很有脾气的霸道小丫头,只要是她想要的东西,就会去姐姐那儿抢。
  这种情形,在疫情初期有“变本加厉”的趋势。因“停园”,姐姐也终日和妹妹在家。起初,因居家事务繁多,我也并没有太在意姐妹俩的打闹。直到有一天,姐姐很委屈又愤怒地来跟我说:“妈妈,妹妹又把我的东西抢走了,她真的太讨厌了,我都受不了了,你不管吗?你还爱我吗?”听到这句话,我心里一紧,一是感受到这似乎是姐姐长时间忍让,积压在心里的委屈与不满的爆发,二是因她姐妹俩如此紧张的关系,三是因她怀疑妈妈对她的爱了。

为姐姐“打抱不平”


  说实话,我一直以来觉得小孩间争抢太正常不过,她们自己能处理好,只要姐姐不用危险的方式反击妹妹就行,孩子们的世界交给她们自己做主好了。尽管我从不偏袒妹妹,但姐姐的话提醒了我,事情并非我想的这么简单。姐姐性格属于内向偏敏感型,刚满五岁的她,很可能把妈妈对她俩的态度理解为“她是姐姐,任何时候都需让着妹妹”或“妈妈更喜欢妹妹,不喜欢我了……”如果真是这样,彤彤面对这个霸道的妹妹得承受多少委屈?感受不到妈妈的爱又得多难受?我知道,作为母亲是时候该做些什么了。
  我蹲在姐姐面前,轻轻地拥抱她并问道:“宝贝,妈妈永远爱你,妹妹做了什么事,让你这么难受,可以跟妈妈说说吗?”姐姐感受到我的关注后情绪缓和了许多,然后很认真地讲了一遍事情经过,说完她心情似乎也平静了下来。我走到妹妹面前,很干脆地告诉她,你不可以抢姐姐的玩具!“干脆”是对妹妹错误行为的警告和惩罚。姐姐重新拿回积木后,脸上流露出满足感。这让我深深认识到此前的不作为,给姐姐带来的不仅是压抑,更是对她感受的忽略,是我作为母亲对她无形的伤害。我曾一直以为,生二宝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爱彤彤,想给她未来人生找个伴。没想到,她却为此承受了那么多委屈,而我却一直没意识到。对此我内心充满内疚与自责,但我也庆幸自己及时有所发现,好在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示范”促进好的互动


  自那以后,我会专门花一些时间加入姐妹俩的互动中,以引导她们正确交流。当妹妹又开始争抢时,我会叫停,然后让姐姐告诉妹妹此时她的感受。再转身跟妹妹说:“那是姐姐的,你抢是不对的,姐姐生气了,以后不这样做好吗?”妹妹睁着大大的眼睛看着我认真回答:“嗯,不做了!”或许她以前没有意识到抢东西是不对的,也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烦恼,抢东西不过是她“正常”的交流方式。那么,教她正确的交流方式十分必要的。
  我蹲下来,摸着妹妹的小脑袋说:“欣欣,妈妈教你怎么跟姐姐玩好不好?”小丫头认真地点点头说“嗯!”我微笑地说:“两个宝贝真好,都愿意勇敢面对问题,现在我们试着用一种新方法玩好不好?”她们高兴地一起回答:“好!”我也很高兴,继续说:“欣欣,如果你想拿姐姐的东西,可以问姐姐‘借我玩,行吗’。”妹妹很乐意跟我一起练习这句话,尽管她说起来有些吃力。我及时鼓励她,然后转身问姐姐:“彤彤,当妹妹问你时,你会怎么说呢?”“我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我正在玩,我就跟妹妹说‘等我玩好了给你’;还有一种就是我玩好了,但以后我还要玩的,我就说‘妹妹,給你玩,你不玩了要还给我’。”姐姐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已相当发达了,日后需多鼓励她表达,使她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视。我说:“真好,姐姐说得很清楚啦,我们以后就这么对话好不?”她们欢声齐呼:“好呀,好呀!”看到她们重归于好,又一起开心玩耍,我心里舒畅许多。原来,孩子们的情感世界比我想像的丰富,给予她们足够的耐心和思考的机会,再适当示范,即使两岁的妹妹也能意识到怎么做更好!

黏上姐姐的妹妹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妹妹基本可以用言语沟通她要什么,并开始学会等待,她的“霸道”模式越来越少了。而姐姐也渐渐明白,跟妹妹互动可充分利用自己善于表达的能力,因为妹妹能理解自己的话。如今,在她们的互动时段,几乎不用我参与就可以相处很好。姐姐不断地发挥自己的长处,教妹妹玩玩具,给妹妹读故事……对妹妹而言,和姐姐一起玩,一起学知识,似乎比跟妈妈更有意思。慢慢地,她更愿意有事就找姐姐。当然,姐姐每天也很期待互动时段,或许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自己所学不仅可丰富自己,还可帮助妹妹,非常开心,因为她找到了内在的成就感。在这段微妙的关系中,她们变得相亲相爱了。
  孩子们的世界有其自得其乐的地方,但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关注并加以引导的细节。二胎家庭中,年龄差是产生冲突的重要原因,需要我们帮助他们了解彼此,并示范合适的方式交流。当然,当“冲突”对他们来说无法化解时,父母看到并关注,本身就可增强孩子的安全感。一点点引导孩子成长,仔细观察点滴变化,发挥其长处与优势,及时鼓励孩子的进步,是我们可做的。激发孩子内在的成就感,他们会发现自己的改变与成长也是快乐的!
其他文献
王叔一向性格开朗爽快,为人大方厚道,是一位很容易相处的老人。可是,他在60岁那年突然遭遇了一场车祸,经过奋力抢救后,生命是保住了,但是行动不便,生活自理困难。这场大祸似乎一度改变了王叔叔的性情。他常常心情烦躁,逢人就唠叨自己的病情,稍不如意,就会发脾气,要不就伤心落泪。虽然家人千方百计用好药良方为他医治,但他的血压始终是忽高忽低,病情时轻时重,恢复得很慢。  王叔出现这种心理变化是正常的事,尤其是
期刊
童年创伤对我们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首先我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人的童年创伤都会导致不良影响,更不是有童年创伤就一定会有心理问题。大部分人的童年创伤都能自我疗愈,甚至有人因为特殊的童年创伤过得更加精彩,活出了真实的自我。当然,确实有一部分人无法面对自己童年的创伤,一直被童年的创伤所影响。  所以,我们先来一起分析一下童年创伤到底会对我们产生怎样的影响。  1童年创伤导致人际交往困难。心理学家普
期刊
2020年初,在我们所有人将精力集中在防控新冠病毒传染的时候,2月27日,另外一场类传染事件跃然热搜,抢尽热点镜头:“饭圈”这个群体在“227”大团结的背景下突然奔杀出来,直教众人连连错愕,一方面是“227”事件所引发的“饭圈”声势令人始料未及,另一方面粉丝群体释放出的巨大能量令人不敢小觑,其中群体成员之间情绪传染力之大堪与新冠病毒比个高下。正如我们在不断探究新冠病毒从哪里来,通过什么方式传染并扩
期刊
《清平乐》就像它的剧名一般,有一种婉约派宋词的缓慢和忧伤,正如剧中男女主角的爱情那样,内敛含蓄,隐隐可感却不可见。  江疏影饰演的曹丹姝,真正是一位顶好的皇后了,少女时代对宋仁宗一见钟情,命运安排,她如愿以偿成为宋仁宗的妻子,怀着一颗喜悦的心嫁入皇室。而宋仁宗则是接受群臣的安排,出于稳定朝局的考虑,迎娶了曹丹姝。宋仁宗本想让曹丹姝做个泥塑金身,道德典范,结果丹姝过门之后,貌美温柔,遇事沉稳,处事得
期刊
◢ 过分谦卑与客气  当我们去看医生或者心理咨询师,总是下意识通过年龄来判断对方的专业性。所以,有些比我年长10岁以上的人来就诊时,往往第一次见面会不自觉地流露出质疑和顾虑—这么年轻,真的能帮到我吗?  这是人之常情,完全可以理解。只是在刚开始建立信任的过程中需要费些周折。但是,老张却是一个非常反常的来访者。  老张已经52岁,他走进咨询室的时候有着一种与同龄人不符的谦卑与温和。我端一杯水给他,他
期刊
面对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北京市属医院援鄂医疗队于2020年1月27日紧急受命驰援武汉,全队151名队员舍小家顾大家,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连续奋战65天,成为去得早、回得晚的医疗队之一。医疗队和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共同承担三个病区150张床重症患者救治任务,建立病区双主任负责制,形成工作合力。累计收治患者345人,最大年龄91岁,重症、危重症占88%,治愈出院患者220人。  医疗队进驻武汉
期刊
1  我是黑色的,谁也看不到我。  我喜欢在夜晚活动,跟爸爸玩儿,或者跟妈妈玩儿。  在爸爸和妈妈的梦里,我跟他们做各种各样的游戏,上天入海无所不能。只有在他们的梦里,我才能跟他们在一起,也只有那时,我才特别开心。但,爸爸和妈妈的梦常常非常短暂。我还没有玩够,他们就醒了。  他们醒后,往往特别不开心,唉声叹气。  有一天,爸爸在梦中突然醒来,坐起来用双手紧紧抓着头发,然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妈妈
期刊
有人问,“虎毒尚且不食子,到底是什么造成了這样的悲剧?”“抑郁症真的会伤害自己的至亲至爱?”“这太不可思议,家人要是早点察觉她的不良情绪是否能避免这场悲剧呢?”。  实际上,抑郁症患者在病情严重时除了有自残、自杀倾向和行为外,确有少数患者会实施极端、伤害他人的行为。这种与暴力行为结合在一起的暴力性自杀行为,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后果,极易引起社会的不理解甚至恐惧心理。什么是“扩大性自杀”?  扩大性
期刊
在许多精神疾病专科医院,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比例是最高的,这一方面是由它的高发病率和高复发率决定的;另一方面,很多患者经过了急性期、巩固期的治疗后,虽然达到了临床治愈的标准,可由于家庭、社会等因素,康复期的患者们往往不能够重返家庭。此时,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稳定期患者的情感需求和对一般生活标准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人际交往等社会功能逐渐退化等问题在住院期间很容易被忽略。有很多研究表明,对慢性精神分裂症
期刊
杨柳(化名)大半年来常常感觉胃痛胃胀反酸,到医院检查胃镜、幽门螺旋杆菌等也没有发现什么严重的问题。医生给杨柳开了点常用药,并叮嘱她规律进餐。  可吃了一个月,杨柳的胃部症状并没有明显改善。于是,她又换了另外两家大医院检查,可结果依然没有发现胃部有什么明显的问题。最后给杨柳看病的消化科医生了解了杨柳的诊疗经过,建议她看看心理或精神科医生。  “什么?胃不舒服还要看心理或精神科医生?”杨柳不解。可看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