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作者运用文献调查、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教学实验等方法,结合选项课教学,对当前新课改下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学习评价体系进行了实验研究,探讨了制约体育课学生成绩考评质量的主要因素,分析了传统体育课学生成绩考核评价存在的弊端,指出应建立更具人性化的、科学有效的综合的高校体育课考核评价体系的理论,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普通高校 体育课 考核评价体系 改革 实验研究
1.前言
体育课学生成绩的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是体育课程改革最大的难点,也是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深入进行的关键环节。调研显示,当前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成绩考核与评价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某些不足,离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尚有一定的距离。笔者结合实验研究,对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成绩考核与评价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江苏省某高校2005级10个选项班中随机抽取400名学生。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高校体育改革的论文、论著40余篇。
2.2.2问卷调查法。
2.2.3数理统计法。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考核评价结果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和差异性显著检验。
2.2.4教学实验法。
运用重新构建的大学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每位学生进行实验前评价,计算出综合评价得分,并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基础水平进行了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基础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表1),可视为同一水平。同时,又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基础成绩进行了正态分布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D值为0.2794,偏度为-0.3062(P>0.05),峰度为-0.5910(P>0.05);对照组D值为0.2794,偏度为-0.2468(P>0.05),峰度为-0.7630(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基础成绩均成正分布态,说明数据可靠,符合统计学的要求。
3.结果分析与讨论
3.1影响考核评价体质量的主要因素(表2)
3.2体育课成绩考核评价方法的理论构建
3.2.1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过程性评价能帮助教师及时了解教和学的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使学生及时获悉自己在体育知识、技能、体能、意志品质和其它方面所处的状态,这样可及时提高教、学双方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效率。
3.2.2重视个体差异,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定量评价方法对于学生所完成的运动负荷、掌握动作的数量、完成动作的质量及素质达标等“显性”内容进行评判,能够客观与准确地反映学生在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情况。但对于如学习态度、锻炼习惯、意志品质、自信和自尊、合作意识等“隐性”内容很难从量化指标中得到反映。如果忽视这些“隐性”因素,评价结果就会产生明显的片面性,这样的评价方式显然有悖于现代体育教育理念。
3.2.3让学生成为考核评价的主体。
学生的相互评价、自评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教师可能因为对学生存在某种偏见而导致评价上的缺陷,有助于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更加公正、公平和客观的评价,也能够使教师获得平时一般性观察难以获得的信息,提高评价能力。
3.3体育课成绩考核评价方法的运做
3.3.1体育课成绩考核评价内容、比例。
体育选项课成绩考核评价内容包括:两项专项技术考核,占40%;身体素质考核(女生800米、男生1000米),占30%;平时表现(学习认真程度;练习积极主动性;进步幅度;合作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出勤率),占20%;理论知识考核(健身常识、专项技术知识),占10%。考核方式采用教师考评、学生自评与互评的综合评定方法。
3.3.2教学实验分析。
经过一学年的教学后,对实验组、对照组每一位学生进行了成绩考核评价。实验组运用重新构建的学生体育课成绩考核评价方法,对照组运用原有的考核评价方法进行教学效果评价(表3)。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教学效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考核评价成绩进行了正态分布检验,实验组D值为0.2875,偏度为0.4351(P<0.05),峰度为-0.8997(P<0.05);对照组D值为0.2865,偏度为-0.2638(P>0.05),峰度为-0.3859(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教学评价成绩均成正分布态。
4.结论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成绩的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应具有人性化,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基本目标要求,体现出科学性;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教、考、终身体育相脱节的矛盾,让高校体育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的乐园。
参考文献:
[1]张学研等.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与评价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6):15-18.
[2]王广虎.健康理念内涵的把握与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4):29-30.
基金项目:南京林业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题号:2007B05)
关键词: 普通高校 体育课 考核评价体系 改革 实验研究
1.前言
体育课学生成绩的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是体育课程改革最大的难点,也是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深入进行的关键环节。调研显示,当前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成绩考核与评价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某些不足,离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尚有一定的距离。笔者结合实验研究,对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成绩考核与评价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江苏省某高校2005级10个选项班中随机抽取400名学生。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高校体育改革的论文、论著40余篇。
2.2.2问卷调查法。
2.2.3数理统计法。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考核评价结果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和差异性显著检验。
2.2.4教学实验法。
运用重新构建的大学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每位学生进行实验前评价,计算出综合评价得分,并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基础水平进行了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基础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表1),可视为同一水平。同时,又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基础成绩进行了正态分布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D值为0.2794,偏度为-0.3062(P>0.05),峰度为-0.5910(P>0.05);对照组D值为0.2794,偏度为-0.2468(P>0.05),峰度为-0.7630(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基础成绩均成正分布态,说明数据可靠,符合统计学的要求。
3.结果分析与讨论
3.1影响考核评价体质量的主要因素(表2)
3.2体育课成绩考核评价方法的理论构建
3.2.1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过程性评价能帮助教师及时了解教和学的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使学生及时获悉自己在体育知识、技能、体能、意志品质和其它方面所处的状态,这样可及时提高教、学双方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效率。
3.2.2重视个体差异,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定量评价方法对于学生所完成的运动负荷、掌握动作的数量、完成动作的质量及素质达标等“显性”内容进行评判,能够客观与准确地反映学生在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情况。但对于如学习态度、锻炼习惯、意志品质、自信和自尊、合作意识等“隐性”内容很难从量化指标中得到反映。如果忽视这些“隐性”因素,评价结果就会产生明显的片面性,这样的评价方式显然有悖于现代体育教育理念。
3.2.3让学生成为考核评价的主体。
学生的相互评价、自评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教师可能因为对学生存在某种偏见而导致评价上的缺陷,有助于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更加公正、公平和客观的评价,也能够使教师获得平时一般性观察难以获得的信息,提高评价能力。
3.3体育课成绩考核评价方法的运做
3.3.1体育课成绩考核评价内容、比例。
体育选项课成绩考核评价内容包括:两项专项技术考核,占40%;身体素质考核(女生800米、男生1000米),占30%;平时表现(学习认真程度;练习积极主动性;进步幅度;合作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出勤率),占20%;理论知识考核(健身常识、专项技术知识),占10%。考核方式采用教师考评、学生自评与互评的综合评定方法。
3.3.2教学实验分析。
经过一学年的教学后,对实验组、对照组每一位学生进行了成绩考核评价。实验组运用重新构建的学生体育课成绩考核评价方法,对照组运用原有的考核评价方法进行教学效果评价(表3)。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教学效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考核评价成绩进行了正态分布检验,实验组D值为0.2875,偏度为0.4351(P<0.05),峰度为-0.8997(P<0.05);对照组D值为0.2865,偏度为-0.2638(P>0.05),峰度为-0.3859(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教学评价成绩均成正分布态。
4.结论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成绩的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应具有人性化,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基本目标要求,体现出科学性;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教、考、终身体育相脱节的矛盾,让高校体育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的乐园。
参考文献:
[1]张学研等.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与评价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6):15-18.
[2]王广虎.健康理念内涵的把握与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4):29-30.
基金项目:南京林业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题号:2007B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