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上半叶我国钢琴音乐的繁衍与发展

来源 :音乐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t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其发展分为孕育、学步、成熟三个部分。
  关键词:20世纪上半叶;钢琴音乐;繁衍;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7)01-0063-05
  
  钢琴传入我国,据《续文献通考》记载:“万历二十八年,大西洋利马窦献其国乐器……纵三尺,横五尺,藏椟中,弦七十二,以金银或铁链为之。弦各有柱,端通于外,鼓其端而应之。”①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所为。利马窦公元1580年到澳门,1600年(即万历二十八年)抵北京,依据上述,他所献乐器应为哈普西科德(Clavichord)。这既是首次传入我国的钢琴——古钢琴。众所周知,近代意义上的钢琴(现代钢琴)是在19世纪末伴随教会活动传到我国来的。我国最早的键盘乐器学习者大概是康熙皇帝,但他只是处于对该乐器的好奇、自愉自乐罢了。近代以来的钢琴教学,最早出现在北京、上海、澳门等地的教会学校。清末民初我国初兴起的“学堂乐歌”,促使大量的风琴和少量的钢琴传入,这恐怕是钢琴这个外来乐器首次在中国取得社会性地位的滥觞。中国人掌握钢琴弹奏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在“五四”前后的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相继展开,并随着学校音乐教育的开展和许多音乐社团的建立,钢琴教学活动得以发展。如: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和后来的音乐传习所、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等等。随后,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专业音乐教育中的钢琴教学就更为系统了。30年代的钢琴教学与演奏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国立上海音专校长萧友梅,于1929年聘请了包利斯•萨哈罗夫主持钢琴教学就是范例。这个期间,我国的钢琴音乐创作从启蒙到逐步成熟,如:赵元任的《和平进行曲》、李荣寿的的《锯大缸》和后来贺绿汀的《牧童短笛》、江定仙的《摇篮曲》、老志诚的《牧童之乐》、刘雪庵的《中国组曲》、丁善德的《春之旅组曲》、瞿维的《花鼓》、桑桐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内蒙组曲》等等,并介绍和引进了大量国外的经典钢琴文献,培养出我国第一代钢琴演奏家和教育家等,为我国钢琴音乐事业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孕育萌芽
  
  钢琴一踏上中国大地,就在孕育中国钢琴曲的诞生。新文化运动,提供了适当的水分和温度,促进了中国钢琴曲的萌芽。中国的钢琴音乐创作发端于清末民初之际。在中国钢琴艺术发展的初期,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当还没有出现能独立举办钢琴独奏会的中国钢琴家之前,一些音乐家们恰已经开始写作中国自己的钢琴音乐作品了,毫无疑问,唤起创作民族钢琴曲的重要动机和目的,首先是为了适应20世纪初国内钢琴初级教材的需要,所以早期的中国钢琴曲,多出自教师之手,但因为当时印刷钢琴谱极其困难,许多人靠手写谱传抄,因此流传下来的仅只有当时被公开发表于杂志上的几首。”②目前留有资料的中国第一首自己创作出版的钢琴曲是赵元任(1892—1982)所作的《和平进行曲》(March of peace)。赵元任又于1917年创作了钢琴曲《偶成》。1919年创作了钢琴曲《小朋友进行曲》。此外,还有李荣寿创作的钢琴曲《锯大缸》,这是最早的以民间曲调为主题的中国钢琴曲。当时这类钢琴曲都有共同的特征:对外来技巧尚处于学习模仿甚至硬搬的阶段,构思简单,曲式短小,专业技巧相当于儿童钢琴初级教材程度,且都是能在钢琴和风琴上弹奏的小品。“但是,这些产生于20世纪初的中国早期钢琴小曲,对钢琴曲的创作与演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在当时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的发展和冲击下,作为封建统治象征的雅乐,由于其严重脱离人民和现实生活,已趋衰亡,这些经由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武装的知识分子之手创作产生的音乐,从一开始就来自民间、源于生活的民族民间音乐为根基的正确方向。另一方面,这些钢琴小曲,在一定程度上使源自欧洲的钢琴艺术同中国独特的艺术思维和音律联系了起来。”③如《和平进行曲》。
  


  作者以欧洲功能和声为基础,并注意和声与我国民族音调旋律的结合,开启了我国近现代钢琴音乐创作的先河。虽然从今天的角度看,该钢琴作品比较简单、短小,也欠丰富,但从历史发展的层面来说,该作品确成为一首划时代意义的钢琴代表作品。而《锯大缸》(下例)则是在民族民间旋律基础上,运用欧洲传统和声配置完成的一首钢琴作品。尽管该作品只是在民歌旋律的基础上,简单的配置上Ⅰ——Ⅳ——Ⅴ级和声,但是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勇于探索的精神,却值得今人学习和称赞。
  


  这个时期为创作歌曲而编配的钢琴伴奏,在“中国化”钢琴音乐创作方面也作了种种探索。赵元任的《卖布谣》、《也是微云》、混声四部合唱《海韵》、青主的《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萧友梅的《问》、黄自的《玫瑰三愿》等歌曲的钢琴伴奏,烘托和渲染了歌曲所要表达的感情色彩,成为艺术歌曲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此可见,从模仿、学习、借鉴、吸收西方钢琴音乐的形式,到融会中国民族音乐的内容;从运用消化西方钢琴音乐创作的经验,到全面的接受西方钢琴音乐艺术精神,这个时段在许多音乐教育家、作曲家的不懈努力下,基本上完成了从孕育萌芽的我国钢琴音乐的发展过程,为我国后来的钢琴音乐创作、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许多钢琴音乐创作、教学与演奏的宝贵经验。
  
  二、蹒跚起步
  
  1932年,老志诚创作了《牧童之乐》,江定仙创作《摇篮曲》。这两首作品,标志着中国作曲家在努力冲破理论的束缚以表现中国风格,并取得了重要发展。
  


  《牧童之乐》使用了许多四度叠置、四五度叠置和弦,以及二、四、五度平行进行,突破了三度叠置和弦的规范,在当时是很有创造性的。
  


  《摇篮曲》似乎受到肖邦《摇篮曲》的启示,在表情上相当动人、宁静,朴实的低音上主题,十分深挚、恳切,通过丰富的调性对比,将意境深化、引申。主题再现时,因织体的改变形成了梦幻般的色彩。
  完全成熟的第一首中国钢琴曲是贺绿汀写于1934年的《牧童短笛》。
  


  这是第一首享誉世界乐坛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这首曲子的问世,标志着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贺绿汀的《牧童短笛》于1934年在俄国作曲家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齐尔品举办的“中国民族风格作品”比赛中获得头奖。这是轰动当年乐坛的一件大事,《贺绿汀传》(史中兴著)一书中记载:“《新晚报》评论说:‘最重要最值得纪念的,是他打通了中国音调与西洋乐理的界限,他那作品的成功鼓励了我们复兴改进中国音乐而研究西洋乐理的技术,经与一般极端保守古乐者和主张完全欧化者以同样的警醒。’”④。作曲家瞿维多年之后还能清晰地描绘出听了这次音乐会的感受:“它的出现有着不寻常的意义,为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开创了一个新天地。”的确是这样,《牧童短笛》既运用了西洋音乐的技法,又展示了民族音乐的特点。从它问世至今60多年来,以其浓郁清新的乡土情令国人欢欣感动,惊奇赞叹乐曲描绘了美丽的江南田野,上有浮云,下有流水,牧童和老牛,笛声和歌声。它的音乐形象使人联想到国画中的写意手法——这是中国艺术家眼睛所观察的那种诗情画意。“写意以简洁的艺术手法描绘大自然的律动,来体现人类深刻的心灵感受和情趣。”⑤。它是一首听得见的抒情诗,也是一幅看得见的风景画。乐曲采用了变化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具有优美质朴的民歌风旋律、流畅的复调和东方色彩的对位化和声。
  第一段音乐向人们展现出一幅活生生的水墨画:两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自在的吹着竹笛漫游于田野,一支笛子吹着高音部,另一支则伴吹着低音部,形成了自由式的二部对位,以五声调式为主体的和声音程的替换,使乐曲显得和谐明朗,而又充满清新淡雅的乡土气息。
  第二段是主调音乐速度稍快、活泼。主旋律仍然像笛子,模仿了竹笛特有的颤音技法,明亮而高亢,伴奏跳跃欢欣。
  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加花变奏。“加花变奏”是中国笛子曲的主要变奏手法,它使音乐更为婉转动人,更加深入而富于动感。这一传神的画面,深刻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世界观,走进大自然时的那种恰然自得之态。第三段比之第一段,在旋律上多些变化,更加活泼欢畅,它体现了风光秀丽的乡间田野及牧童在牛背上恰然自得地吹着笛子的情景。
  《牧童短笛》的创作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有着重要意义。魏廷格曾在《论我国钢琴音乐创作》一文中写道:“那时的中国钢琴界,面对不久前才来到中国的欧洲音乐理论和音乐表现工具所产生的问题,实际上认识并不很明确,例如:欧洲音乐理论能否,有如何同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钢琴能否,又如何表现中国风格?……正是《牧童短笛》,以它清脆、优美的‘笛声’,第一次给予了明确、有力的回答。它告诉人们:欧洲音乐理论大体上是可以同中国音乐实践相结合的。但是不能生吞、活剥,必须以中国审美之‘胃’,给予消化,只吸收对中国音乐艺术肌体有益的部分。经过改造了的外国技巧,完全可以表现出中国气质……实行中西结合,是发展中国新音乐的有效途径……乐器在本质上是工具,关键在于如何使用。”⑥因此可以说,《牧童短笛》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史上,由早期的探索阶段进入真正艺术创作阶段的里程碑。
  在这次“征求中国民族风格钢琴曲”的创作评奖活动中,除了《牧童短笛》之外,还有另外5首曲子脱颖而出:老志诚的《牧童之乐》、俞便民的《c小调变奏曲》、陈田鹤的《序曲》和江定仙的《摇篮曲》合计4首均获二等奖;贺绿汀的《摇篮曲》获二等荣誉奖。这些作品各具特点,但从它们之中,可以看到中国钢琴创作的典型风格特征:作曲家们追求清晰透明的旋律线和简洁的曲式结构,并且从来没有大段沉重的和弦连接倾向。
  这个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中,影响比较大的作品还有萧友梅的《哀悼引》和《新霓裳羽衣舞》两首。其中,后一曲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篇《霓裳羽衣舞》中所述的已经失传的唐代同名乐曲为构思的基础上而作成,。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部以民族历史为题材的较大型的钢琴曲。该曲的旋律与和声配置方面,都有意识的探求突出民族风格,给当时音乐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1936年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专的作曲家刘雪庵(1905—1985),在学生时期创作的钢琴曲《中国组曲》,运用欧洲传统作曲技法和民族乐器琵琶等的演奏技巧及表现民俗风情内容的民族音调相结合,写成由“头场大闹”、“傀儡舞踊”、“西楼怀远”和“少年中国进行曲”4首钢琴织体对比强烈的适合民族审美情趣的小品组曲,也是当时较好的钢琴新作。
  
  三、成熟发展
  
  这一时期钢琴曲的创作,虽然数量不多,但水平却相当高。更多的作曲家进行了更多种题材、风格的创作实践,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向深广的领域推进。
  钢琴家丁善德对这一时期的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早期作品《春之旅》组曲(1945年)包含《待署》、《舟中》、《杨柳岸》、《晓风之舞》4首小曲。《待署》表达了向往光明的诚挚、渴望的心情,心理刻画上相当成功。
  


  《晓风之舞》有着青春的活力,初步显示出作者富有动力性的创作个性。
  


  1948年,丁善德在法国又写了《序曲三首》和《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这两首作品都是对祖国怀念心情的流露,并且在艺术个性和中国民间音乐风格的创造、突破,对西洋音乐的借鉴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功达到经验。特别是《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以十分干净、精致的笔法,表达出深切感人的怀念之情。这首作品包含了5个变奏,或恬静优美、或潇洒多彩、或轻盈活泼、或温柔含情,音乐在生气勃勃的乐段中结束。这是我国钢琴创作中大量的民歌主题变奏曲的第一首,并且至今也是少见的优秀变奏曲。
  丁善德身为钢琴家,深入学习了作曲技巧,具备了创作钢琴曲的良好条件。他的作品,从意境的丰富多样、弹奏技巧的发挥、到作曲技巧的运用,都是新的富有成果的探索。特别是和声方面不协和音的有效运用,为民族钢琴创作从纵向结构上提供了创造性的经验。在这方面,桑桐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彻底避开功能和声体系,全部采用不协和音响。这首作品是中国国内音乐创作史个最早的先锋派作品——无调性现代钢琴曲,此曲以民歌为素材,在保留原有旋律骨架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大和发展,和声上完全摆脱了三度叠置的和声结构,而充分使用了四度、三全音和七度结合为主的不协和和声音程,艺术效果深沉而强烈,是中国钢琴曲创作全新的尝试。
  


  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文艺运动,为民族音乐注入了新的素质,使其获得崭新的面貌。反映新的时代风格的第一首钢琴曲是瞿维的《花鼓》。
  


  这是一首富于乡土生活气息的钢琴独奏曲。优美欢快的民间旋律、朴素的和声与单纯而有活力的钢琴织体结合得自然而流畅,并且富于时代精神。乐曲以安徽民歌《凤阳花鼓》为欢乐的第一主题,以《茉莉花》音乐的变化为柔情的第二主题,全曲贯穿着锣鼓节奏,生活气息浓厚,民间音乐风格鲜明,是流传较广的解放区作家的钢琴作品。
  整个30、40年代,祖国正处于由黑暗转向光明的斗争之中。通过不同境遇下的作曲家的共同努力,中国钢琴音乐在现代中国音乐领域里,站稳了脚跟。其创作成果,在同时代的器乐领域中,还是居于前列的。
  责任编辑:李姝
  
  注 释:
  1、《续文献通考》记载第120卷第5页
  2、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第12页,华乐出版社。
  3、赵元任《科学杂志》1915年第一期上所做的
  4、1921年出版的《音乐杂志》,第一期
  5、见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第12页,华乐出版社。
  6、见史中兴《贺绿汀传》上海音乐出版社
  7、见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第22页,华乐出版社
  8、《论贺绿汀》 姜瑞芳上海音乐出版社
  9、《中国钢琴音乐文化之形成与发展》卞萌 北京华乐出版社
  10、《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孙继南、周柱铨 山东教育出版
  11、《中国现当代音乐家与作品》周畅人民音乐出版社
  12、《丁善德及其音乐作品》戴海鹏 上海音乐出版社
  13、《论我国钢琴音乐创作》魏廷格 文化艺术出版社
  14、《浅谈中国钢琴音乐的历史演变》 周琴 教学研究
  15、《音乐知识词典》高天康 甘肃人民出版社
  16、《中国钢琴音乐的先行者——赵元任》蒲方 钢琴艺术
  17、.《试论贺绿汀的钢琴曲》张旭良 钢琴艺术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iano Music in the First Half Period of 20th Century
  Cheng Leyan
  Abstract:
  Combined with music score, the author sorts out the three stages of Chinese piano music in the first half period of 20th century.
  Key words:
  the First Half Period of 20th Century ;Piano Music ;Development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世界各大小提琴艺术流派、学派的综合分析和全方位的比较研究,进而在全面归纳、认真梳理和深透解析学派发展演变的基础上,对当今世界小提琴艺术的发展趋向以及建立中国小提琴艺术学派的构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充分的论证。  关键词:小提琴流派学派发展趋向  中图分类号:J6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07)02-0026-07    自16世纪小提琴诞生至今400多年以
期刊
从古至今,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体现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尤其在唐代,繁荣的经济、稳定的社会局面将文化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高潮。此时对外来音乐文化的兼容并蓄,不但使音乐文化本身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而且进一步促进了中外经济贸易往来和信任感。因此可以看出,音乐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是建立在多个民族、多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不断交流与合作,并相互吸收、借鉴和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只有以开阔的视野、
期刊
摘 要:步入21世纪,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相继掀起了音乐教育改革的浪潮。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于2000年制定了CSFⅡ,共涵盖8个核心领域。其中,艺术领域有关音乐内容的规定,代表了世界发达国家音乐教育的较高水平。  关键词:澳大利亚;CSFⅡ艺术领域;音乐课程;启示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7)04-0085-06    随着新千年的到来
期刊
中图分类号:J 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072(2007)02-0020-06    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991年,“冼星海研究”的另一个重大事件,就是《冼星海全集》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这部由数十位专家学者历时数年编撰而成的巨著,成为当时音乐家全集中的突出代表,文集一经出版,便获得同年度的“中国图书奖”。  1995年,是冼星海诞辰90周年、逝世50周年的纪
期刊
自刘天华二胡改制以来,历经近百年发展,二胡艺术已发展成为一种内涵深刻、形制成熟、曲目丰富、技巧精纯的民族器乐,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民族器乐的代表。特别进入当代以来,经过几代二胡演奏家、民乐作曲家不断改良、创作,二胡艺术已呈现出民族化、国际化、多元化的特点。然而繁荣和危机总是并存的,在我们欣喜的同时,不能忽略的是二胡的核心价值与创演形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嬗变。主要体现在二胡教习中乐感、律感、技术、曲目
期刊
《克拉莫60首钢琴练习曲》中的练习曲篇幅短小,训练课题明确。一般长度30-55小节之间,如No.52是最长的一首,为94小节,No.1和 No.24则是最短的,为22小节。由于篇幅短小,使得习琴者在弹奏时容易上手,这相对节省了练习时间,能集中力量,有的放矢,更便于习琴者大量、迅速地积累其他各种弹奏技术。本文通过分析《克》的结构特点及在练习中的实际运用,希望有助于演奏者提升自己的钢琴演奏水平。  一
期刊
近年来,法国的印象派音乐越来越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更多的音乐爱好者欣赏和弹奏相关作品。作曲家拉威尔是印象派音乐的主要代表,通过对其作品的认识、了解和演奏,才能更准确地诠释他的音乐作品。  拉威尔的钢琴作品《水的嬉戏》,是其运用印象派钢琴新技术以描写水的一首杰作,该曲虽然是他26岁时的作品,但已发挥其独创性的才能。音乐具备了优美的旋律与绮丽的音响,又具备了高度的炫技性,是一首内容非常充实的钢琴曲。拉
期刊
作为一名民族音乐学专业的研究者,掌握和实践田野工作手段,了解和研读传统音乐文化经典是专业研究的安身立命之本。囿于自身经验和学识,一直以来对田野工作的内容和方法浮于浅表。近期经导师推荐,阅读了《河曲民间歌曲》一书,顿觉受益匪浅、茅塞顿开,不仅对河曲的民间歌曲有了一定的了解,又学习到了一些田野工作的经验和调查研究方法。更为重要的是,笔者从中深刻领会到作为一名中国民族音乐研究者应具有的责任,以及需要成为
期刊
1775年的四月至十二月,莫扎特创作了五首小提琴协奏曲,包括:K.207、k.211、k.216、k.218、k.219。这五首也是莫扎特对小提琴协奏曲创作的所有作品。莫扎特只为这五首协奏曲写了乐队版,而未写钢琴伴奏版本。但钢琴伴奏的演奏机会却远远多于乐队协奏,因此钢琴伴奏版本层出不穷。  在各个钢琴伴奏版本的改编中,小提琴部分仍与原谱相应保持一致,乐队缩谱后的钢琴部分由于各种原因就形成了千差万别
期刊
摘要:山西地方戏曲剧种有52个之多,占全国总数量约七分之一。当前,在舞台上可见可闻的已少得可怜,其中因素甚多。秧歌又因其牢固的地域性、别具的形成因由,曾盛传一时,同样缘故,又导致它们走向历史。作者依据多年田间走访和调查,并参照若干史料,立于音乐声腔方位,铺写为文,以期望唤醒且得到保护这些民间艺术的目的。  关键词:长治地区;秧歌音乐;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J 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