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常常把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过分地斟酌词句称之为“咬文嚼字”。然而,在解答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过程中,有些题目中的字眼儿一经“死抠”“咬”“嚼”,考生便会顿觉眼前一亮,原本闭塞的解题思路之门便一下子被打开,显得豁然开朗。如果在日常备考训练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这种做法加以强化训练以形成习惯,那么,考场上的解题速度以及表述语言的准确性便可大大提高。
一、“咬文嚼字”审清题目暗示的答题内容
以200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长城》一文为例。23题的题目是:“最后一段写道:‘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1)这段文字与倒数第三段的关系是什么?(2)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这个题目中的第(1)问指向明确,而且难度也不大,易回答。第(2)问考生回答出第一个要点“这段文字显示出中华民族的伟大、自豪和自信”也没有多大问题,但完整地答好第二个要点“这段文字表明中华民族能承受住改革开放的冲荡”却有点不易。其实,细心的考生在“咬”“嚼”审读过程中只要不放过题目(2)中的“联系全文看”这个提示就会意识到,回答本题时,首先要立足于题目本身提供的文章最后一段文字,特别是其中的“惟一”和“人工”两个关键词。其次,还要把答题的区域放宽到“全文”这个大背景下去思考。“全文”写了些什么呢?回过头来看,我们知道,作者写长城经受那么多的磨难而不垮,曾想通过闭关自守来寻求安全而不能。如今她却主动敞开了胸襟,这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和自信。最后,再把题目中的(1)和(2)两个问题以及引文内容联系起来思考可知,文章倒数第三段表现了“中华民族能承受改革开放的冲荡”。这样看来,只要我们“咬”“嚼”题目中所提示的“联系全文看”这个指令并由此想开去,就会比较容易、快速、完整而准确地写出第(2)问的答案。
二、“咬文嚼字”审清答题角度
回答现代文阅读试题不仅要弄清答什么,还应懂得怎么答,从哪个角度作答,命题人对作答有什么限制。对于这些问题,命题者也常常在题目设计时作出暗示。
200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长城》一文21题问:“这篇散文中,(1)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2)又是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
这个题目中的第(1)问,考生回答得都比较准确,面对第(2)问,不少考生却提取了原文第8自然段中的“正因为如此吧,现在你敞开胸襟了。你毫不羞怯地迎来了四面八方的亿万游人”两句话。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考生在审题过程中忽视了题目中“看待”一词所暗示的信息。其实,“看待”同第(1)问中的“评价”一样,都是要求考生对作者对长城的历史和现实的观点态度作出回答。既然答题的内容要求是观点态度,那就暗示考生的答案当为议论性文字而不是描述性文字,它应该是作者对现实中的长城的一种理性思考的结果,而不是感性认识。所以学生所答的这两句话仅仅提出了本段的描述中心,是一种对长城的感性认识,而真正揭示作者观点态度的能表明作者理性思考的则应是“他们的来,使你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一句。
再如:2002年春季高考语文全国卷《让香格里拉发现自己》一文的23题:“作者认为加莱亚诺的散文《让美洲发现自己》,是有感于西方世界数百年的偏见而写的。请根据文意写出‘偏见’的含意。”
我们可作如下的“咬”“嚼”审读:“偏见”即偏于一方的见解。审读题目时,从“偏见”一词前面的定语可知,它是指“西方世界数百年”来对自己占有美洲的单方面的见解,是与作家加莱亚诺有着本质区别的一种见解。再比照阅读原文中“在哥伦布的船队到达美洲之前,那片大陆就自然地存在着,后来者占有了‘发现’的专利权。‘从此以后,印第安人就一直被判为终身有罪’,遭到灭绝性的杀掠。所以他说‘1492年,美洲被入侵,而不是被发现’”这两个句子,我们便不难从第一句话中看出“西方世界数百年”来①把自己占有美洲一直看成是发现,②把印第安人看成罪人。经过这样一番“咬”“嚼”审读,答案即可写出。而不少学生对答案第二个要点的表述却是“印第安人就一直被判为终身有罪,遭到灭绝性的杀掠”。这样作答,表明考生除对原文中的被动句“从此以后,印第安人就一直被判为终身有罪”不能变通而使答题角度与题干中“西方世界数百年的偏见”保持一致外,对第二个分句“遭到灭绝性的杀掠”究竟写的是见解不是行为也缺乏作“咬文嚼字”的审读。这自然就影响了答题内容和表述语言的准确性。
纵观历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横看全国一些独立命题省份的高考试卷,类似“根据文意”“通观全文”“从文中看”“结合上下文”“请用自己的话作答”等这类具有提示作用的题目不胜枚举。它们看似无足轻重,但考生如果忽视了它们的作用,就很难写出完整而准确的答案来。
应该说,审题意识往往被多数考生所忽视是一个不争的现实(最近笔者所在班级期中考试试题中,有一道注明“请用原文语句回答”要求的题目,竟有近一半的考生忽视了这个要求,其审题的随意性可想而知),而能够做到“咬文嚼字”的审读题目者更是少之又少。如果我们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对此不加重视,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现代文阅读的备考训练将是盲目的、缺乏实效的。
所以,教师和学生在日常备考训练中,一定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每次解题之前,先将题目中自认为关键的词圈点出来,然后说说自己这样圈点的理由,逼着自己把“咬文嚼字”的审读题目落到实处,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效果一定会好得多。(作者单位:河北省正定第三中学)
一、“咬文嚼字”审清题目暗示的答题内容
以200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长城》一文为例。23题的题目是:“最后一段写道:‘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1)这段文字与倒数第三段的关系是什么?(2)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这个题目中的第(1)问指向明确,而且难度也不大,易回答。第(2)问考生回答出第一个要点“这段文字显示出中华民族的伟大、自豪和自信”也没有多大问题,但完整地答好第二个要点“这段文字表明中华民族能承受住改革开放的冲荡”却有点不易。其实,细心的考生在“咬”“嚼”审读过程中只要不放过题目(2)中的“联系全文看”这个提示就会意识到,回答本题时,首先要立足于题目本身提供的文章最后一段文字,特别是其中的“惟一”和“人工”两个关键词。其次,还要把答题的区域放宽到“全文”这个大背景下去思考。“全文”写了些什么呢?回过头来看,我们知道,作者写长城经受那么多的磨难而不垮,曾想通过闭关自守来寻求安全而不能。如今她却主动敞开了胸襟,这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和自信。最后,再把题目中的(1)和(2)两个问题以及引文内容联系起来思考可知,文章倒数第三段表现了“中华民族能承受改革开放的冲荡”。这样看来,只要我们“咬”“嚼”题目中所提示的“联系全文看”这个指令并由此想开去,就会比较容易、快速、完整而准确地写出第(2)问的答案。
二、“咬文嚼字”审清答题角度
回答现代文阅读试题不仅要弄清答什么,还应懂得怎么答,从哪个角度作答,命题人对作答有什么限制。对于这些问题,命题者也常常在题目设计时作出暗示。
200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长城》一文21题问:“这篇散文中,(1)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2)又是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
这个题目中的第(1)问,考生回答得都比较准确,面对第(2)问,不少考生却提取了原文第8自然段中的“正因为如此吧,现在你敞开胸襟了。你毫不羞怯地迎来了四面八方的亿万游人”两句话。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考生在审题过程中忽视了题目中“看待”一词所暗示的信息。其实,“看待”同第(1)问中的“评价”一样,都是要求考生对作者对长城的历史和现实的观点态度作出回答。既然答题的内容要求是观点态度,那就暗示考生的答案当为议论性文字而不是描述性文字,它应该是作者对现实中的长城的一种理性思考的结果,而不是感性认识。所以学生所答的这两句话仅仅提出了本段的描述中心,是一种对长城的感性认识,而真正揭示作者观点态度的能表明作者理性思考的则应是“他们的来,使你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一句。
再如:2002年春季高考语文全国卷《让香格里拉发现自己》一文的23题:“作者认为加莱亚诺的散文《让美洲发现自己》,是有感于西方世界数百年的偏见而写的。请根据文意写出‘偏见’的含意。”
我们可作如下的“咬”“嚼”审读:“偏见”即偏于一方的见解。审读题目时,从“偏见”一词前面的定语可知,它是指“西方世界数百年”来对自己占有美洲的单方面的见解,是与作家加莱亚诺有着本质区别的一种见解。再比照阅读原文中“在哥伦布的船队到达美洲之前,那片大陆就自然地存在着,后来者占有了‘发现’的专利权。‘从此以后,印第安人就一直被判为终身有罪’,遭到灭绝性的杀掠。所以他说‘1492年,美洲被入侵,而不是被发现’”这两个句子,我们便不难从第一句话中看出“西方世界数百年”来①把自己占有美洲一直看成是发现,②把印第安人看成罪人。经过这样一番“咬”“嚼”审读,答案即可写出。而不少学生对答案第二个要点的表述却是“印第安人就一直被判为终身有罪,遭到灭绝性的杀掠”。这样作答,表明考生除对原文中的被动句“从此以后,印第安人就一直被判为终身有罪”不能变通而使答题角度与题干中“西方世界数百年的偏见”保持一致外,对第二个分句“遭到灭绝性的杀掠”究竟写的是见解不是行为也缺乏作“咬文嚼字”的审读。这自然就影响了答题内容和表述语言的准确性。
纵观历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横看全国一些独立命题省份的高考试卷,类似“根据文意”“通观全文”“从文中看”“结合上下文”“请用自己的话作答”等这类具有提示作用的题目不胜枚举。它们看似无足轻重,但考生如果忽视了它们的作用,就很难写出完整而准确的答案来。
应该说,审题意识往往被多数考生所忽视是一个不争的现实(最近笔者所在班级期中考试试题中,有一道注明“请用原文语句回答”要求的题目,竟有近一半的考生忽视了这个要求,其审题的随意性可想而知),而能够做到“咬文嚼字”的审读题目者更是少之又少。如果我们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对此不加重视,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现代文阅读的备考训练将是盲目的、缺乏实效的。
所以,教师和学生在日常备考训练中,一定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每次解题之前,先将题目中自认为关键的词圈点出来,然后说说自己这样圈点的理由,逼着自己把“咬文嚼字”的审读题目落到实处,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效果一定会好得多。(作者单位:河北省正定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