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山市隶属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但近几年经济增速有所下滑。研究中山市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推动中山市经济的发展,对其他地级城市经济发展亦有借鉴作用。从科研创新能力、信息技术服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现代商贸以及人力资源方面对中山市生产性服务发展现状进行剖析,找出目前中山市生产服务业存在的问题,在借鉴东莞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产业集聚 创新平台
生产性服务业虽然隶属于现代服务业,但与工业生产息息相关,由于它的高智力资本和高创新性,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融合,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中山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2014年中山市颁布了《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中山市将发展重点转向带动力强、竞争力强、价值链高端的生产性服务企业进行政策倾斜,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平台以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并取得一定的成果。2019年中山市全年GDP为3101.10亿元,较2018年同比增长1.2%,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516.18亿元,增速4.4%,对中山市GDP增长贡献率为58.21%。根据历年中山市服务业大会的资料,我们对中山市生产性服务业分领域进行分析。
(一)科技研发创新方面
根据2020年1月发布《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9》,东莞、中山等城市虽然缺乏创新资源,但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集中度高,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迅速,在253个地级市中中山排名第五。
中山市研发创新的支持体系与平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实施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中山市建有264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二是实施孵化器倍增计划。中山市对标全球顶尖创新资源,引进清华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创新团队探索组建国际孵化器和加速器,同时对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吸引香港、澳门科研团队落户中山。三是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覆盖计划。2016年中山市出台了《关于印发中山市协同创新中心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以及《中山市协同创新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来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的进步提高,并有序推动市级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工作的开展。截止2018年12月底,中山市共认定市级协同创新中心27家。四是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为解决科研设施与仪器利用率不高、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共享率和利用率,更好地为中山市中小企业科研活动提供服务,降低其科技创新门槛,中山市建设了中山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
(二)信息技术服务方面
中山市成功入选省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试点区,并获省经信委专项资金。截止到2018年12月,中山市共有5家工业互联网服务商入选广东省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中山市东区成功入选中山市首个省级“互联网+”创建小镇,石岐区入选广东省首批企业数据资源综合利用试点。协调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载体,推动中山美居智能制造大数据产业园、全通星海创业创新孵化园、火炬大数据产业园3个省级大数据园区建设。
(三)现代物流方面
推进物流标准化试点工作,宣传普及物流标准化,完成达能食品、中山苏宁、及时便利、广东九州通等16个项目的物流标准化试点验收,探索实现试点城市间跨市配送、托盘共用、信息平台互认等,提高物流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港口专业化、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2018年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8044万吨,增长18.5%;集装箱吞吐量144万TEU,增长6.3%。中山市完成邮电业务總量210.3亿元,增长58.4%,其中完成邮政业务总量62.1亿元,增长29.1%。
(四)现代金融方面
目前中山已经形成覆盖银行、证券、期货、保险小贷融资性担保机构全面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截至2019年12月全市金融机构共计184家,其中银行机构29家,证券期货机构58家,保险公司63家,小额贷款公司27家,融资性担保公司7家。截至2019年6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6276.58亿元,同比增长7.16%;全市不良贷款余额31.95亿元,占贷款比例0.7%,比年初下降0.06个百分点。2019年1-6月证券交易额为6049.83亿元,同比增长12.11%;期货交易额为457.27亿元,同比增长49.19%。保险业继续发挥社会稳定器作用,1-6月实现保费收入130.16亿元,同比增长14.73%。其中有效承保额26654.66亿元,同比增长11.59%。
(五)现代商贸方面
2016年,中山市电商发展综合评分位居阿里研究院发布的“电商百佳城市”第10位。2014-2017年,中山市电商专项资金支持的电商园区包括中山美居产业园、中国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创新(中山)示范园区、中山邮政电商产业园、V+龙瑞互联网产业园,共计支持金额为265万元。
(六)人力资源服务方面
人才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为此中山市加快招才引智以及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组建引智基地、举办高峰论坛,完善创业园、实验室以及研究中心等配套设施;在落户、住房、子女入学、家属就业、项目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制度保障;大力实施博士后培养工程,成功发动企业与大学签订共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协议。支持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和广东药科大学建设重点学科、引进高端人才。中山科技大学筹建办公室于2019年12月19日正式揭牌。
二、中山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作用,但在中山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着非均衡和非匹配的现象,从总体上看中山生产性服务业滞后于制造业发展。一是中山市的制造业很大一部分是加工贸易,对生产性服务没有产生相对应的需求,造成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起步相对滞后。二是相对于中山市的制造业,中山的生产性服务业没有融入到开放的分工体系,大多数仅服务本地企业,很容易受到周边地区先进服务业“挤出效应”的排斥,不利于中山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二)产业内部缺乏联动和整合
中山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内部缺乏联动,有效互动不足,没有完全切入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之中。产品设计与制造业企业的需求不能有效吻合;研发机构的研发不能有效对接企业所面临的技术问题。生产性服务业内部行业之间的整合程度不够,缺乏上下游产业链的有效整合,例如金融业与资信评级行业的整合、科技研发与知识产权行业的整合。
(三)产业集聚辐射效应有待增强
目前中山市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聚辐射程度不高,总体上呈现“小集聚、大分散、发展不均衡”。中山市城区聚集了大量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功能区,中山市的“一镇一品”专业镇模式的承载能力有限,难以形成有效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链集聚,辐射范围也比较有限。集聚区内企业之间的协作不够广泛、技术关联度不强、人员的流动不活跃,集聚的根植性不强,缺乏内在的机制、产业关系的基础。
(四)人才结构性短缺
生产性服务业的高端领域是以人才为依托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人才的缺乏也直接导致了中山生产性服务业高端领域的发展缓慢。中山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存在专业服务人才数量不足以及素质偏低的问题,专业技能人才相对薄弱,管理型人才、掌握新技术的人才和研发型人才严重短缺。
三、东莞模式借鉴与分析
东莞市是制造业大市,号称“世界工厂”,近几年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通过城市产业链条的构建,做好与深圳的产业对接,对接过程中产生的知识溢出、技术溢出和经济溢出效应,倒逼东莞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提高服务质量,培育自身的竞争力,有效推动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形成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东莞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经验做法包括:
第一,完善的政策及配套资金相辅相成。在政策方面,东莞市政府出台了《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務业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并在《东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将东莞市生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于2020提高至50%,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25%以上,建成形2-3个百亿元级收入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在资金方面,东莞市设立专门科技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与升级。设立孵化器扶持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孵化器、孵化企业、孵化投融资机构、创业导师等。启动“机器换人”计划,推动企业对接高校、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
第二,提供人力资本支持。实施“人才东莞”战略,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重,着力打造“人才型城市”。对引进的创新科研团队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花巨资予以资助和奖励。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优化人才服务体系、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放宽人才准入门槛、优化人才入户政策等途径,人才事业取得较快发展。
东莞市政府与东莞理工学院合作,规划五年投入35亿元,围绕智能制造领域,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新型学科专业群建设,大幅提高理工科学科专业比重,这无疑进一步为东莞的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通过在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的海外人才工作站,吸引海外人才来东莞交流,促进高端项目达成落户意向,并协助这些项目签订入园协议。
第三,通过大项目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2019年东莞市计划338个重大项目,共计4895亿人民币投资额,其中产业项目占七成,新一代信息技术工程的数量最多,共、65项,仅京东智谷单项投资额为200亿元人民币。东莞市大朗镇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是中国最大的科学装置,在全球创新格局占重要地位。
第四,加强区域合作。东莞每年都会举办现代服务产业交流会,通过与深圳市电子商务协会等企事业单位签署的产业深度合作协议,在人才、市场、原材料、技术等方面进行优势配对,整合莞深两地服务业新资源,为企业合作共赢牵线搭桥。东莞市以松山湖高新区为中心,前承深圳创新大沙河创新区、后接广州科学城的横贯珠三角东岸的“创新走廊”,聚集科技研发服务机构,发展研发服务新业态。莞港澳三地合作已延伸至金融服务、服务外包等方面。
四、政策建议
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经济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必然趋势和主要标志,是中山经济实现从传统制造业向更高级产业形态提升的必然途径。根据中山市已有产业基础,存在的机遇威胁以及自身的优势劣势,结合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导向及中山市城市发展的定位,借鉴东莞模式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推进服务业主要支撑行业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引导,中山政府应在梳理以往出台的政策的基础上,结合中山市现代生产服务业发展瓶颈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做大做强做优。结合东莞经验做法,完善创新资金扶持方式,由无偿补助形式为主的扶持方式转向主要采取补助、补贴、奖励、引导基金、风险补偿、股权投资等更具精准和针对性的多样化支持形式,提高财政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益,满足生产性服务业初创企业的融资需求。建设好众创金融街,集聚各种金融要素资源,支持创新创业企业的发展。
(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
实施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稳步推进生产服务功能区建设,促进生产服务要素集聚,形成灵活的网络组织,主导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链协同作业能力强。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动态管理,引入退出机制,对年度考评结果较差的,取消服务业集聚区称号和资金补贴。完善充实服务业领导联系会议制度,建立服务业集聚区工作推进机制,协调解决全市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中的规划、土地等重大问题。建立服务业集聚区推进机制,简化行政审批流程,优化审批绿色通道,规范审批行为,压缩审批周期,提升政府服务效率。
(三)培育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拉动服务业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围绕金融、科技与信息、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行业领域,及时调整招商引资方向,促进各类要素资源加速向这些产业集聚。坚持招大引强,统筹推进一批具有引领性、支撑性、带动性的生产性服务业大项目签约、落地和建设,积极争取一批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进入国家、省产业规划和重大项目计划,加强重大项目跟踪和监测分析,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效仿东莞松山湖的模式,通过岐江新城、翠亨新区等新发展平台的建设,引进重大项目,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建立平台促进资源的整合
构建系统完善、服务全面的公共服务平台,包括金融支持平台、信息查询平台、技术创新平台、质量管理平台、管理咨询平台、创业辅导平台、市场促进平台和人力资本平台。通过协调、开放、高效的平台,加强行业关联性,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共性关键技术的转移与应用,形成生产性服务业的长效发展机制。
(五)提供人才支撑
加紧中山科技大学的建设,依托中山的健康医药、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基础,瞄准医学、新一代信息技术、能源与动力学、光学工程、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学科的前沿设置学科,为中山市培养更多现代服务业人才。通过现有的1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2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以及海外人才站,吸引国际人才来中山建功立业,为人才提供资金、孩子入学等方面的支持。
参考文献:
[1]代秀琴,杜勇慧.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发展步伐明显加快[J].内蒙古统计,2018(1).
[2]陈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0(1).
[3]李琼,顿双.生产性服务业对湖北省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特区经济,2019(10).
[4]王思文,曹海鹏,刘雪强,规模经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转移:来自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检验[J].商业经济研究,2019(10).
[5]林春艳,李建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分析[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9(09).
〔王永胜(通讯作者),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郁万荣,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产业集聚 创新平台
生产性服务业虽然隶属于现代服务业,但与工业生产息息相关,由于它的高智力资本和高创新性,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融合,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中山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2014年中山市颁布了《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中山市将发展重点转向带动力强、竞争力强、价值链高端的生产性服务企业进行政策倾斜,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平台以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并取得一定的成果。2019年中山市全年GDP为3101.10亿元,较2018年同比增长1.2%,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516.18亿元,增速4.4%,对中山市GDP增长贡献率为58.21%。根据历年中山市服务业大会的资料,我们对中山市生产性服务业分领域进行分析。
(一)科技研发创新方面
根据2020年1月发布《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9》,东莞、中山等城市虽然缺乏创新资源,但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集中度高,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迅速,在253个地级市中中山排名第五。
中山市研发创新的支持体系与平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实施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中山市建有264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二是实施孵化器倍增计划。中山市对标全球顶尖创新资源,引进清华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创新团队探索组建国际孵化器和加速器,同时对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吸引香港、澳门科研团队落户中山。三是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覆盖计划。2016年中山市出台了《关于印发中山市协同创新中心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以及《中山市协同创新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来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的进步提高,并有序推动市级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工作的开展。截止2018年12月底,中山市共认定市级协同创新中心27家。四是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为解决科研设施与仪器利用率不高、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共享率和利用率,更好地为中山市中小企业科研活动提供服务,降低其科技创新门槛,中山市建设了中山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
(二)信息技术服务方面
中山市成功入选省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试点区,并获省经信委专项资金。截止到2018年12月,中山市共有5家工业互联网服务商入选广东省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中山市东区成功入选中山市首个省级“互联网+”创建小镇,石岐区入选广东省首批企业数据资源综合利用试点。协调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载体,推动中山美居智能制造大数据产业园、全通星海创业创新孵化园、火炬大数据产业园3个省级大数据园区建设。
(三)现代物流方面
推进物流标准化试点工作,宣传普及物流标准化,完成达能食品、中山苏宁、及时便利、广东九州通等16个项目的物流标准化试点验收,探索实现试点城市间跨市配送、托盘共用、信息平台互认等,提高物流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港口专业化、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2018年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8044万吨,增长18.5%;集装箱吞吐量144万TEU,增长6.3%。中山市完成邮电业务總量210.3亿元,增长58.4%,其中完成邮政业务总量62.1亿元,增长29.1%。
(四)现代金融方面
目前中山已经形成覆盖银行、证券、期货、保险小贷融资性担保机构全面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截至2019年12月全市金融机构共计184家,其中银行机构29家,证券期货机构58家,保险公司63家,小额贷款公司27家,融资性担保公司7家。截至2019年6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6276.58亿元,同比增长7.16%;全市不良贷款余额31.95亿元,占贷款比例0.7%,比年初下降0.06个百分点。2019年1-6月证券交易额为6049.83亿元,同比增长12.11%;期货交易额为457.27亿元,同比增长49.19%。保险业继续发挥社会稳定器作用,1-6月实现保费收入130.16亿元,同比增长14.73%。其中有效承保额26654.66亿元,同比增长11.59%。
(五)现代商贸方面
2016年,中山市电商发展综合评分位居阿里研究院发布的“电商百佳城市”第10位。2014-2017年,中山市电商专项资金支持的电商园区包括中山美居产业园、中国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创新(中山)示范园区、中山邮政电商产业园、V+龙瑞互联网产业园,共计支持金额为265万元。
(六)人力资源服务方面
人才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为此中山市加快招才引智以及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组建引智基地、举办高峰论坛,完善创业园、实验室以及研究中心等配套设施;在落户、住房、子女入学、家属就业、项目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制度保障;大力实施博士后培养工程,成功发动企业与大学签订共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协议。支持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和广东药科大学建设重点学科、引进高端人才。中山科技大学筹建办公室于2019年12月19日正式揭牌。
二、中山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作用,但在中山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着非均衡和非匹配的现象,从总体上看中山生产性服务业滞后于制造业发展。一是中山市的制造业很大一部分是加工贸易,对生产性服务没有产生相对应的需求,造成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起步相对滞后。二是相对于中山市的制造业,中山的生产性服务业没有融入到开放的分工体系,大多数仅服务本地企业,很容易受到周边地区先进服务业“挤出效应”的排斥,不利于中山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二)产业内部缺乏联动和整合
中山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内部缺乏联动,有效互动不足,没有完全切入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之中。产品设计与制造业企业的需求不能有效吻合;研发机构的研发不能有效对接企业所面临的技术问题。生产性服务业内部行业之间的整合程度不够,缺乏上下游产业链的有效整合,例如金融业与资信评级行业的整合、科技研发与知识产权行业的整合。
(三)产业集聚辐射效应有待增强
目前中山市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聚辐射程度不高,总体上呈现“小集聚、大分散、发展不均衡”。中山市城区聚集了大量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功能区,中山市的“一镇一品”专业镇模式的承载能力有限,难以形成有效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链集聚,辐射范围也比较有限。集聚区内企业之间的协作不够广泛、技术关联度不强、人员的流动不活跃,集聚的根植性不强,缺乏内在的机制、产业关系的基础。
(四)人才结构性短缺
生产性服务业的高端领域是以人才为依托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人才的缺乏也直接导致了中山生产性服务业高端领域的发展缓慢。中山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存在专业服务人才数量不足以及素质偏低的问题,专业技能人才相对薄弱,管理型人才、掌握新技术的人才和研发型人才严重短缺。
三、东莞模式借鉴与分析
东莞市是制造业大市,号称“世界工厂”,近几年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通过城市产业链条的构建,做好与深圳的产业对接,对接过程中产生的知识溢出、技术溢出和经济溢出效应,倒逼东莞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提高服务质量,培育自身的竞争力,有效推动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形成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东莞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经验做法包括:
第一,完善的政策及配套资金相辅相成。在政策方面,东莞市政府出台了《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務业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并在《东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将东莞市生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于2020提高至50%,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25%以上,建成形2-3个百亿元级收入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在资金方面,东莞市设立专门科技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与升级。设立孵化器扶持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孵化器、孵化企业、孵化投融资机构、创业导师等。启动“机器换人”计划,推动企业对接高校、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
第二,提供人力资本支持。实施“人才东莞”战略,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重,着力打造“人才型城市”。对引进的创新科研团队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花巨资予以资助和奖励。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优化人才服务体系、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放宽人才准入门槛、优化人才入户政策等途径,人才事业取得较快发展。
东莞市政府与东莞理工学院合作,规划五年投入35亿元,围绕智能制造领域,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新型学科专业群建设,大幅提高理工科学科专业比重,这无疑进一步为东莞的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通过在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的海外人才工作站,吸引海外人才来东莞交流,促进高端项目达成落户意向,并协助这些项目签订入园协议。
第三,通过大项目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2019年东莞市计划338个重大项目,共计4895亿人民币投资额,其中产业项目占七成,新一代信息技术工程的数量最多,共、65项,仅京东智谷单项投资额为200亿元人民币。东莞市大朗镇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是中国最大的科学装置,在全球创新格局占重要地位。
第四,加强区域合作。东莞每年都会举办现代服务产业交流会,通过与深圳市电子商务协会等企事业单位签署的产业深度合作协议,在人才、市场、原材料、技术等方面进行优势配对,整合莞深两地服务业新资源,为企业合作共赢牵线搭桥。东莞市以松山湖高新区为中心,前承深圳创新大沙河创新区、后接广州科学城的横贯珠三角东岸的“创新走廊”,聚集科技研发服务机构,发展研发服务新业态。莞港澳三地合作已延伸至金融服务、服务外包等方面。
四、政策建议
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经济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必然趋势和主要标志,是中山经济实现从传统制造业向更高级产业形态提升的必然途径。根据中山市已有产业基础,存在的机遇威胁以及自身的优势劣势,结合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导向及中山市城市发展的定位,借鉴东莞模式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推进服务业主要支撑行业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引导,中山政府应在梳理以往出台的政策的基础上,结合中山市现代生产服务业发展瓶颈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做大做强做优。结合东莞经验做法,完善创新资金扶持方式,由无偿补助形式为主的扶持方式转向主要采取补助、补贴、奖励、引导基金、风险补偿、股权投资等更具精准和针对性的多样化支持形式,提高财政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益,满足生产性服务业初创企业的融资需求。建设好众创金融街,集聚各种金融要素资源,支持创新创业企业的发展。
(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
实施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稳步推进生产服务功能区建设,促进生产服务要素集聚,形成灵活的网络组织,主导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链协同作业能力强。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动态管理,引入退出机制,对年度考评结果较差的,取消服务业集聚区称号和资金补贴。完善充实服务业领导联系会议制度,建立服务业集聚区工作推进机制,协调解决全市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中的规划、土地等重大问题。建立服务业集聚区推进机制,简化行政审批流程,优化审批绿色通道,规范审批行为,压缩审批周期,提升政府服务效率。
(三)培育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拉动服务业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围绕金融、科技与信息、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行业领域,及时调整招商引资方向,促进各类要素资源加速向这些产业集聚。坚持招大引强,统筹推进一批具有引领性、支撑性、带动性的生产性服务业大项目签约、落地和建设,积极争取一批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进入国家、省产业规划和重大项目计划,加强重大项目跟踪和监测分析,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效仿东莞松山湖的模式,通过岐江新城、翠亨新区等新发展平台的建设,引进重大项目,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建立平台促进资源的整合
构建系统完善、服务全面的公共服务平台,包括金融支持平台、信息查询平台、技术创新平台、质量管理平台、管理咨询平台、创业辅导平台、市场促进平台和人力资本平台。通过协调、开放、高效的平台,加强行业关联性,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共性关键技术的转移与应用,形成生产性服务业的长效发展机制。
(五)提供人才支撑
加紧中山科技大学的建设,依托中山的健康医药、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基础,瞄准医学、新一代信息技术、能源与动力学、光学工程、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学科的前沿设置学科,为中山市培养更多现代服务业人才。通过现有的1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2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以及海外人才站,吸引国际人才来中山建功立业,为人才提供资金、孩子入学等方面的支持。
参考文献:
[1]代秀琴,杜勇慧.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发展步伐明显加快[J].内蒙古统计,2018(1).
[2]陈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0(1).
[3]李琼,顿双.生产性服务业对湖北省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特区经济,2019(10).
[4]王思文,曹海鹏,刘雪强,规模经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转移:来自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检验[J].商业经济研究,2019(10).
[5]林春艳,李建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分析[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9(09).
〔王永胜(通讯作者),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郁万荣,中山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