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單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对此,宁海县积极顺应互联网时代基层治理新情况、新特点,依托“群众+互联网”理念,融入“最多跑一次”改革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模式,创新打造“村民e点通”村级管理服务平台,构建形成了“村情民意快速直达、矛盾纠纷及时化解、群众办事方便快捷、村情村务实时掌握、政策宣传纵向到底”的农村基层数据治理模式。目前,该模式已在全县363个行政村全面推开,录入村户信息25.28万条,上传流转事件信息1256条,成功调处1189条,矛盾纠纷化解率达到94.7%,基本实现群众小事不出村。
畅通诉求渠道力争矛盾不出村
在“村民e点通”设置民情反映板块,建立社情民意和矛盾纠纷在线收集机制和“反映、受理、分流、处置、评价、考核”闭环体系。
实现矛盾纠纷“一键提交”。依托“村民e点通”平台,实现文字、图片、语音三种方式上传各种类型的问题诉求和意见建议。针对部分村民操作困难情况,引入网格员开展点对点帮扶,做到群众“心头事”反映及时到位。
实现调解处置“无缝衔接”。建立社情民意首问责任、分流交办、研判分析、信息上报等工作制度,由网格员24小时内响应,做到简易问题直接答复,一般问题交村服务团队5天内处置回复,复杂问题提交镇乡(街道)综合指挥室分流至“四个平台”解决,实现群众的事件件有登记、样样有落实。目前,村一级解决村民反映问题占比为98.6%,推动了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在萌芽状态。
实现问题督办“民意导向”。建立问题督办考评机制,村民可随时查看问题的办理回复情况,或进行补充提问,最终根据答复办理情况给予“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评价。后由乡镇综合指挥室开展结果运用,对各行政村就及时处置率、群众满意率等指标开展量化考核,并采取纪委约谈、通报批评等方式督促落实。目前,已实现村民问题处置率100%、满意率96.5%。
完善服务通道力行“一次也不跑”
将“村民e点通”平台打造和“最多跑一次”改革紧密对接,从线上、线下两个层面为村民提供全天候、定制式服务。
线上层面,丰富功能。依托平台构建民生服务菜单,包含公安户籍、不动产登记、社保办理、税务服务等八大高频项目,并开通“第三方应用”模块,可对接其他热门政务服务平台作为补充。此外,设立网络电话、视频电话功能,方便村民在线面对面咨询,减少村民办事来回跑。如该平台通过与县行政服务中心建立视频联通功能,为办事群众提供即时视频连接、线上答疑解惑,目前已累计实现服务帮办145人次,获群众一致好评。
线下层面,多方联动。围绕群众反馈的办事服务需求,搭建村级“8+X”服务团队。“8”为联村干部、村干部、网格员、联片民警、医生、教师、农技工作者、法律顾问;“X”为村内志愿者团队。如前童镇官地严家村在村级服务队基础上,打造了巾帼志愿者、夕阳红志愿者、河小二志愿者等多支服务队伍,在关爱孤寡、助老扶幼、环境保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打开议政通道力促治理更有效
以“村民e点通”平台为基础,加大创新力度,从互动、监督、宣讲三个方面更好服务村民。
创新理念,打造村民互动平台。将微信朋友圈功能和理念植入“村民e点通”,在平台上以“图片+文字”方式展现本村发展成果和美丽风貌,滚动推送天气预报、民生服务、安全提示、活动通知等与村民密切相关的基层信息,做到重大村情村务的实时共享、实时联动。如2018年7月初,上溪村在“村民e点通”推送了一条关于该村村民李某上山摘杨梅走失,下落不明的信息,迅速得到100名各村村民响应,后经组织搜救将李某顺利找回。
创新机制,打造村务监督平台。持续放大“村级小微权力清单”首创优势,推动党务、村务、财务的平台在线公示,实现对工程建设、重大村务的电子化运行,使群众既可随时查阅配套文件、工作节点、台账资料,又可对项目事项发表意见建议,进一步提升了村务决策、工程运作的阳光化、透明化水平。
创新形式,打造政策宣讲平台。县、镇两级紧扣基层群众需求,依托“村民e点通”平台发布党的十九大和各级党委一号文件精神,以及省、市、县关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惠农支农、产业发展等各类政策,引导基层群众紧跟发展形势,及时申报、对接惠农惠民政策。至今,平台已累计更新发布各级支农惠农政策文件180余批次,服务群众3万余人次。
畅通诉求渠道力争矛盾不出村
在“村民e点通”设置民情反映板块,建立社情民意和矛盾纠纷在线收集机制和“反映、受理、分流、处置、评价、考核”闭环体系。
实现矛盾纠纷“一键提交”。依托“村民e点通”平台,实现文字、图片、语音三种方式上传各种类型的问题诉求和意见建议。针对部分村民操作困难情况,引入网格员开展点对点帮扶,做到群众“心头事”反映及时到位。
实现调解处置“无缝衔接”。建立社情民意首问责任、分流交办、研判分析、信息上报等工作制度,由网格员24小时内响应,做到简易问题直接答复,一般问题交村服务团队5天内处置回复,复杂问题提交镇乡(街道)综合指挥室分流至“四个平台”解决,实现群众的事件件有登记、样样有落实。目前,村一级解决村民反映问题占比为98.6%,推动了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在萌芽状态。
实现问题督办“民意导向”。建立问题督办考评机制,村民可随时查看问题的办理回复情况,或进行补充提问,最终根据答复办理情况给予“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评价。后由乡镇综合指挥室开展结果运用,对各行政村就及时处置率、群众满意率等指标开展量化考核,并采取纪委约谈、通报批评等方式督促落实。目前,已实现村民问题处置率100%、满意率96.5%。
完善服务通道力行“一次也不跑”
将“村民e点通”平台打造和“最多跑一次”改革紧密对接,从线上、线下两个层面为村民提供全天候、定制式服务。
线上层面,丰富功能。依托平台构建民生服务菜单,包含公安户籍、不动产登记、社保办理、税务服务等八大高频项目,并开通“第三方应用”模块,可对接其他热门政务服务平台作为补充。此外,设立网络电话、视频电话功能,方便村民在线面对面咨询,减少村民办事来回跑。如该平台通过与县行政服务中心建立视频联通功能,为办事群众提供即时视频连接、线上答疑解惑,目前已累计实现服务帮办145人次,获群众一致好评。
线下层面,多方联动。围绕群众反馈的办事服务需求,搭建村级“8+X”服务团队。“8”为联村干部、村干部、网格员、联片民警、医生、教师、农技工作者、法律顾问;“X”为村内志愿者团队。如前童镇官地严家村在村级服务队基础上,打造了巾帼志愿者、夕阳红志愿者、河小二志愿者等多支服务队伍,在关爱孤寡、助老扶幼、环境保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打开议政通道力促治理更有效
以“村民e点通”平台为基础,加大创新力度,从互动、监督、宣讲三个方面更好服务村民。
创新理念,打造村民互动平台。将微信朋友圈功能和理念植入“村民e点通”,在平台上以“图片+文字”方式展现本村发展成果和美丽风貌,滚动推送天气预报、民生服务、安全提示、活动通知等与村民密切相关的基层信息,做到重大村情村务的实时共享、实时联动。如2018年7月初,上溪村在“村民e点通”推送了一条关于该村村民李某上山摘杨梅走失,下落不明的信息,迅速得到100名各村村民响应,后经组织搜救将李某顺利找回。
创新机制,打造村务监督平台。持续放大“村级小微权力清单”首创优势,推动党务、村务、财务的平台在线公示,实现对工程建设、重大村务的电子化运行,使群众既可随时查阅配套文件、工作节点、台账资料,又可对项目事项发表意见建议,进一步提升了村务决策、工程运作的阳光化、透明化水平。
创新形式,打造政策宣讲平台。县、镇两级紧扣基层群众需求,依托“村民e点通”平台发布党的十九大和各级党委一号文件精神,以及省、市、县关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惠农支农、产业发展等各类政策,引导基层群众紧跟发展形势,及时申报、对接惠农惠民政策。至今,平台已累计更新发布各级支农惠农政策文件180余批次,服务群众3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