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但如何提高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本文针对此问题提出几点策略。
【关键词】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新課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数学学科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可见,合作学习已成为《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要求。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竞争等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要判断一节课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呢?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参与范围、参与表现、合作的状况(比如是否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学会组织、学会评价等)及目标达成情况来判断。下面我就初中数学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浅谈几点策略。
一、构建合作互助的学习型小组
我认为科学地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科学地构建教学班内的小组组织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构建小组组织的基本原则:组间同质,组内互补。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我们认为:首先必须注意一个教学班内的组数。组数决定了教学中合作小组之间的竞争性,也决定了教师对教学的可控程度。5—7人一个合作小组较为适宜。
二、建设小组文化
营造浓郁的组内育人氛围,加强小组内成员的凝聚力。这就需要教师从精神文化建设方面进行引导和培养。小组文化建设包括制定组名、口号、组训、组规、组徽、组歌、建立墙面小组文化环境、制定小组发展目标和规划等内容。
制定奋斗目标,明确奋斗方向每周目标:各小组每周一制定并确立自己的当周目标、竞争对手,通过小组会议商讨保障目标达成的措施和方法。每月目标:针对学校“月考”,要求小组的每个成员“月考”之后都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实际情况制定自己下次月考的奋斗目标、竞争对手。同时,通过小组会议确定小组每月目标。
三、搞好小组组织建设
小组活动不应是一个形式,而应成为合作互助的学习型组织,应有构建目的、组织方式、组长职责、组员责任,做到组长、组员分工明确,有活动计划、活动记录和活动后的反思。而在分小组之前一定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性格特点、动手能力及同学之间的关系要了解清楚。
让各小组自主管理,民主制定组纪组规。因此,一个小组要想管理得好,也必须定几条组规,来约束那些组内的不良习惯。但是在小组刚刚成立时,我并没有提及此事,而是告诉每个小组,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总结小组内的优缺点。
四、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且做出指导
课堂讨论、合作学习不仅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和教师的参与、指导是分不开的。所以,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进行课堂讨论的同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该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各个小组之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个小组的合作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当学生思维受阻不能深入讨论时,教师要及时点拨,使学生排除障碍,能够顺利地与其他同学交流。当小组的交流和讨论出现交流与讨论浅层次,表面化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启发,打开学生的思维,使得问题的讨论不断深入;当学生在交流的过程当中思维碰撞出现火花闪现时,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去感受和寻找,并给予及时的肯定,真正做到“相机诱导”。
同时,教师还应该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及时对小组进行说明操作程序、表扬、点拨、检查、监督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只有有了教师的参与、指导,才能够避免一些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能更得法,交流才能更有效。
五、规范操作
第一,小组中只有两种角色:一种是学习的操作者,一种是学习的检查者。这两种角色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当一名成员向其他人说明自己的理解或推理过程时,其他成员要对其发言进行评价。
第二,在全班交流中,只有中心发言人,没有小组长,而且中心发言人是轮流担任,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合作学习中消除权威,体现地位均等与机会均等,培养学生这种平等合作的意识。
第三,中心发言人的交流代表的是小组而不是个人,学生在回答时不应为“我觉得”“我的看法是……”,而应该是“我们小组的意见是……”。师生对中心发言人的评价不是对其个人的评价,而是对这个小组的评价。
第四,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必须确保每个学生在小组的充分交流和表现的机会。如果问题提出后,只给了1分钟合作学习的时间,6个学生是无论如何不能都得到交流的机会的。只有对合作学习规范操作了,合作学习才能体现它的真正价值,真正体现新课改的作用。
六、建立科学的评价、竞争机制
交流、评价也就是学生之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在学生交流时,我要求学生尽量清楚地表达个人或者小组的意见,同时我还要求学生学会真诚地听取或征求其他小组的意见或者公正地评价其他小组的见解,以博取众长,积极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我还要求小组之间互相质疑,并要求相应小组给予解释或作答,以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同时,在倾听了学生的交流、汇报后,我也要给各个小组的讨论及合作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并用他们喜闻乐见形式以示奖励,以巩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
而竞争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竞争能激发个人的互动性和积极性以及提高学习效率。人在竞争条件下能够更加努力的学习和工作,而且在竞争中能获得对自己比较实际的评价。对学生来说竞争体现在分数上,“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尤其是对中小学生,小组的分数就是他们前进的动力。抓住了学生这种积极向上,组与组之间不甘示弱的心理状态,我设计了两块评比台,进行小组评价。一块是设计在大黑板右侧,记录每个小组当天的积分;另一块设计在教室后墙上的白板上,设立“小组量化评比专栏“记录每个小组一周五天的分数、总分及排名情况。据此班级记分员,再总结归纳出月优秀小组、学期优秀小组。此外,我们还会评选出“卫生最佳小组”“纪律最棒小组”“学习兴趣最浓厚小组”等。这样天天评,周周评,月月评,最后,学期总评,学生的竞争意识、小组团结合作的意识不断增强,学习氛围浓厚,学习兴趣不断提高。
【关键词】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新課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数学学科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可见,合作学习已成为《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要求。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竞争等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要判断一节课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呢?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参与范围、参与表现、合作的状况(比如是否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学会组织、学会评价等)及目标达成情况来判断。下面我就初中数学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浅谈几点策略。
一、构建合作互助的学习型小组
我认为科学地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科学地构建教学班内的小组组织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构建小组组织的基本原则:组间同质,组内互补。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我们认为:首先必须注意一个教学班内的组数。组数决定了教学中合作小组之间的竞争性,也决定了教师对教学的可控程度。5—7人一个合作小组较为适宜。
二、建设小组文化
营造浓郁的组内育人氛围,加强小组内成员的凝聚力。这就需要教师从精神文化建设方面进行引导和培养。小组文化建设包括制定组名、口号、组训、组规、组徽、组歌、建立墙面小组文化环境、制定小组发展目标和规划等内容。
制定奋斗目标,明确奋斗方向每周目标:各小组每周一制定并确立自己的当周目标、竞争对手,通过小组会议商讨保障目标达成的措施和方法。每月目标:针对学校“月考”,要求小组的每个成员“月考”之后都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实际情况制定自己下次月考的奋斗目标、竞争对手。同时,通过小组会议确定小组每月目标。
三、搞好小组组织建设
小组活动不应是一个形式,而应成为合作互助的学习型组织,应有构建目的、组织方式、组长职责、组员责任,做到组长、组员分工明确,有活动计划、活动记录和活动后的反思。而在分小组之前一定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性格特点、动手能力及同学之间的关系要了解清楚。
让各小组自主管理,民主制定组纪组规。因此,一个小组要想管理得好,也必须定几条组规,来约束那些组内的不良习惯。但是在小组刚刚成立时,我并没有提及此事,而是告诉每个小组,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总结小组内的优缺点。
四、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且做出指导
课堂讨论、合作学习不仅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和教师的参与、指导是分不开的。所以,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进行课堂讨论的同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该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各个小组之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个小组的合作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当学生思维受阻不能深入讨论时,教师要及时点拨,使学生排除障碍,能够顺利地与其他同学交流。当小组的交流和讨论出现交流与讨论浅层次,表面化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启发,打开学生的思维,使得问题的讨论不断深入;当学生在交流的过程当中思维碰撞出现火花闪现时,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去感受和寻找,并给予及时的肯定,真正做到“相机诱导”。
同时,教师还应该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及时对小组进行说明操作程序、表扬、点拨、检查、监督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只有有了教师的参与、指导,才能够避免一些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能更得法,交流才能更有效。
五、规范操作
第一,小组中只有两种角色:一种是学习的操作者,一种是学习的检查者。这两种角色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当一名成员向其他人说明自己的理解或推理过程时,其他成员要对其发言进行评价。
第二,在全班交流中,只有中心发言人,没有小组长,而且中心发言人是轮流担任,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合作学习中消除权威,体现地位均等与机会均等,培养学生这种平等合作的意识。
第三,中心发言人的交流代表的是小组而不是个人,学生在回答时不应为“我觉得”“我的看法是……”,而应该是“我们小组的意见是……”。师生对中心发言人的评价不是对其个人的评价,而是对这个小组的评价。
第四,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必须确保每个学生在小组的充分交流和表现的机会。如果问题提出后,只给了1分钟合作学习的时间,6个学生是无论如何不能都得到交流的机会的。只有对合作学习规范操作了,合作学习才能体现它的真正价值,真正体现新课改的作用。
六、建立科学的评价、竞争机制
交流、评价也就是学生之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在学生交流时,我要求学生尽量清楚地表达个人或者小组的意见,同时我还要求学生学会真诚地听取或征求其他小组的意见或者公正地评价其他小组的见解,以博取众长,积极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我还要求小组之间互相质疑,并要求相应小组给予解释或作答,以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同时,在倾听了学生的交流、汇报后,我也要给各个小组的讨论及合作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并用他们喜闻乐见形式以示奖励,以巩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
而竞争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竞争能激发个人的互动性和积极性以及提高学习效率。人在竞争条件下能够更加努力的学习和工作,而且在竞争中能获得对自己比较实际的评价。对学生来说竞争体现在分数上,“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尤其是对中小学生,小组的分数就是他们前进的动力。抓住了学生这种积极向上,组与组之间不甘示弱的心理状态,我设计了两块评比台,进行小组评价。一块是设计在大黑板右侧,记录每个小组当天的积分;另一块设计在教室后墙上的白板上,设立“小组量化评比专栏“记录每个小组一周五天的分数、总分及排名情况。据此班级记分员,再总结归纳出月优秀小组、学期优秀小组。此外,我们还会评选出“卫生最佳小组”“纪律最棒小组”“学习兴趣最浓厚小组”等。这样天天评,周周评,月月评,最后,学期总评,学生的竞争意识、小组团结合作的意识不断增强,学习氛围浓厚,学习兴趣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