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巴日记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athad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巴”,在当地的藏话里有鲜花怒放的意思,的确,远远地看上去,叶巴在怒江边上,就像一朵盛开的鲜花。
  叶巴是西藏东部怒江中游的一个江边小山村,属昌都地区八宿县林卡乡,我们初到这里的时候,公路尚未通到村子里,在五六公里远的山坡上望去,叶巴环绕在郁郁葱葱的绿色之中,静静地安卧在蜿蜒的怒江边上,说不出的安详、静谧。
  初到叶巴
  我们一行是前往叶巴驻村的。
  不久之前,西藏自治区党委在全国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中做了一项决定,由自治区、地(市)、县、乡四级抽调工作队,进驻全西藏5451个行政村、居委会,时间暂定三年,主题是强基础惠民生,与最基层的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他们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我们受命前往叶巴,与我们同行的还有本单位派往林卡乡另外两个村普龙和尼巴村的八名队员,他们都在途中相继到达,只有我们逶迤到了这里,从早上九点从县城出发,到这里已经六点多了,从县城到这里的距离,不过八十多公里。
  季节是深秋,十月底,但远远看见静静的叶巴村,仍然被浓重的绿色所覆盖,想来气候是很暖和的。
  在等待拉行李、生活物资的车辆到达时,天已擦黑了。收拢大伙相跟着送行的乡书记、乡长进了村,摸到一家叫群培的村医家里,他家房子很大,还开着一个小卖部和一家录像厅,是村里人们聚集的地方,在他们家的二楼,老式的、不高级的手机在某个特定的位置还有信号,可以说是全村的“经济中心”了。在中间有四根柱子、七八十平米的屋子里安顿下来,才算嘘了一口气,至于村庄是什么样子,全然没有印象。
  次日早晨,告别了送行的乡书记、乡长,由几个村干部引领着,沿山道上行几百米,到了村“政治中心”——村委会。说是村委会,其实没有使用,土坯夯成的大门被几根木头封着,搬开木头,见五间曲尺型的平房,便是村委会了,是近年全县给各村统一安排修建的,大概是空无一物,所以村干部们也无法在此处理公务。
  这就是我们将要生活工作的“家”了。
  村干部组织了村里的男女青壮年到公路尽头的山坡上帮我们搬运物资,因为事先有过考察,知道入驻地方的情况,所以单位、县里、个人都做了充分准备,准备的物资计有小型发电机、折叠床、烧柴火的钢炉、被褥行李、桌椅板凳、锅碗瓢勺、油盐酱醋、笔墨纸张,等等,等等,这么说吧,除了电和自来水,能带的都带来了。单位派来的送行人员首先开始铺设电线,我们则在村干部的帮助下打扫,在村民们好奇的注视下打开各类箱子,拿出他们叫不出名目的各类玩意儿,一干就是两天,好歹有了囫囵吃饭和睡觉的地方了。
  夜里,躺在空旷的屋子的一角,听着隐隐传来的怒江流水声,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城市的喧嚣呀、五味杂陈呀、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呀,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偶尔,隔壁村民夏多家里的小犏牛吃草时脖子下的铃铎传来一两下响声,在流水的节奏里点缀一些音符,真静啊,比静还静,没有想这样的一年对我们将意味什么,只是,很享受。
  夏多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妇女,看上去更老,身体也不好,日后成了我们的用药大户,这是后话。她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儿子叫桑珠,是村里最年轻的党员,在我们没来的时候,他们母子俩负责照看村委会,兼使用,桑珠住着一间,另外的几间,铺满了红红的“斯宾”,是当地特产的颜色红艳味道暴躁的辣椒,远近闻名。我们入住后,给桑珠留了一间睡觉,夏多也把她的“斯宾”们请到了那里,此后,我们不时便会领教到夏多用它做成的辣椒面,的确名不虚传。在入村最初的日子里,我们的烧柴都是桑珠劈好的,整齐地码在墙角。
  最初的日子,除了夏多一家和几位村干部面熟,所有的人我们都叫不出名字,语言的巨大差异也使我们难以交流,因此,当川流不息的群众送来他们黄黄的、汁多味甜的苹果,黑不溜秋、长相不佳酸甜可口据说还有减肥功效的藏梨干、油性很大的核桃以及花椒、辣椒等等礼物的时候,我们只能挂一脸傻笑,拿出那些被无法降解的塑料包装得花里胡哨华而不实的糖果点心给他们还礼,因为,他们不要钱,这只能是不十分妥帖但唯一的方式了,渐渐地,我们这里就成了土特产的展览馆,干杂果品的杂货铺,有好吃的队员,整天嘴里就不闲着,到了最后腮帮子痛。
  从拉萨确定人员、动员、准备,忙忙叨叨,到一路下来的陌生、新鲜、不安,到相对安顿下来,便已经经历了一个时间空间的巨大反差,有惶惑的、有安之若素的、也有想卷铺盖卷回家的,于我而言,这样的一种生活,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且不说要为村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就是在这未知的一年自己会经历些什么,也是一种巨大的诱惑啊。
  最高的酒吧”
  进入农历五月底,到了采挖虫草的季节,县乡决定在几个虫草采挖点设立工作组,协调在采挖期间的各项事宜,我们工作队和乡政府共同组成的工作组驻守在色巴山上的夏季牧场。
  这片夏季牧场主要是属于普龙村的,采挖虫草在周边的山顶草甸上,因为紧邻公路,这里成了虫草的交易中心,有几个村民搭起的帐篷商店在这里卖各类杂物,饮料酒水。
  工作组的住所安排在一家老乡夏天放牧的小屋和一顶小帐篷里,老乡的小屋两层,一层是牛马圈,二层有两间房,一间是封闭的,平常用来堆放东西,夏季住宿,现在成了帐篷商店的仓库,可以锁上,有十平米左右。另一间有一面没有砌墙,长年敞开,更小一些,老乡平时用来堆放柴火,现在就成了工作组的宿舍兼厨房,帐篷搭在小屋北面的坡地上,林卡乡虫草采挖联合工作组就算正式成立了。
  乡里买了奶茶、牛奶、鸡蛋、挂面,各类调料,西葫芦、大白菜、圆白菜、花菜、青椒等各色菜蔬,还有面粉、大米、糌粑、啤酒等等,有煤气灶、柴灶,各类生活物资齐备,比我们驻村的物资还丰富。我们带上去了折叠床,把敞开的南墙以及北墙与屋顶之间的缝隙用塑料布封住,就是十分完美的一座临时住所。
  今年天旱,刚上山的时候,已经持续没有下雨,早上山的老乡有的一天挖一两根虫草,有的干脆颗粒无收,纷纷打点下山去了。据说几个村的老百姓合起来请附近色巴寺的喇嘛求雨,作法的喇嘛说了,让山上那些花花绿绿的人都下去,不然法术不灵。于是,在刚刚热闹几天之后,山里又清静了下来,到了最后,只剩下山上开商店的几个人和我们。   早上六点来钟,天刚刚放亮,森林里的各种鸟就开始放歌,其中有一种叫声奇特,我们叫它“慢慢鸟”,它的叫声极像藏语的“等一会呀”。“滴子咕呀—,”它这样长声夭夭的每天叫我们起床,这时,对面林子里的一群猴子就会到我们住地下面的农田偷青稞种子吃,那是老乡刚刚种下预备收割后做饲料的。看猴子们的嬉戏打闹,是每天的第一个节目。然后趁着牲畜们还没有饮水之前先去水塘打来清水,用柏枝生火烧茶,柏树枝烧出的茶饭,散发着一种特殊的香味,就着山顶初起的晨曦,喝着带有柏枝香味的酥油茶,还真是难得的宁静。看东边怒江山脉中云起云飞,但始终不成气候,成不了降雨,我们就打趣:那喇嘛人工降雨的法力还是有限,如果换上土火箭,效果肯定更明显。
  上午无事,就看带上山来的电子书,有太阳能灯可供充电,现代技术带给人的方便在这里十分明显。整个上午,除了松涛阵阵,除了远近时时传来的鸟叫,就是山上那些十分巨大黑得发亮的苍蝇在屋子里飞进飞出,嗡嗡的声音愈发让安静更加安静。在太阳下看一会儿书,热得受不了,到屋子里的荫凉处待一会,又太冷,只好一会儿待在外面一会儿钻进屋里,十分忙碌,最后发现将帐篷的软窗都打开,待在里面十分舒服,不用像蚂蚁搬家似的进进出出。
  如果要打电话,从住处沿尚未完工的通往帕东村的公路南行五公里左右,有一处有移动信号的山坡,闲来无事的时候,散步前往,连接与外界的联系,有一种奇特的感觉,那就是别人找不着我们,而我们想抓住任何人,十分容易。
  山上无所事事,就把一起上来的乡长他们轮换下去,临行前夜,商店主人和一些没有下山的老乡点起篝火给乡长他们送行,喝酒、唱歌、跳弦子,山上到处散落的枯枝在空地架上熊熊的点起来,在山下可没有这样的奢侈。老乡拿出自家酿的荞麦酒,醇厚而后劲十足,那天晚上,大家都喝多了。
  晚上的最后一抹霞光在东边的山尖掠过,大约九点左右,这时就寒气袭人,早早地钻进被窝,在下面牛马吃夜草的铃铛声中,翻几页电子书,或就着太阳能的灯光几个人海阔天空地胡吹一气,是山里的特色节目。
  有一天,常年住在山上夏季牧场普龙村的平措来我们的住地,邀请我们去他家做客,他家在我们住地下面一处青稞繁茂的地方,顺山谷下行半小时,到了他家的院落,平措的老婆在柴灶上给我们烙荞麦饼,抹上酥油辣椒面和盐巴,趁热吃非常鲜美,是山上独特的享受。平措家的荞面饼是他老伴在一个安全帽里给我们做的,印象十分深刻。也有偶尔拿来几根虫草的,看上去黄橙橙胖乎乎十分可爱,我们就买下来用牙刷十分小心的刷干净,晒在太阳底下,没过几天就变得又黑又瘦,状如牙签了,看来,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那些很好的虫草,其前身应该更加可爱。
  另一天,县领导来看望慰问,带来了极品的昌都雪花啤酒,晚饭过后,几个人收拾折叠桌子,拿出瓜子花生,在朦胧的新月下,在住地二层的平台上,俯瞰对面的森林和远方的群山,突然冒出一个念头,这真是世界上最高最美的酒吧,和着mp3的音乐声,呷着啤酒,听松涛阵阵,看鸟过无影,是人生不可多得的享受。在喝酒漫谈时就遐想,如果有一天,旅游的线路延伸到了这里,一定在这个地方开一家酒吧,不要灯光,不安音响,只要这清风明月和阵阵松涛,和看饮者从容平和的心境……
  怒江奇石
  大江多奇石。
  工作队周末比较好的休闲活动,就是到江边去找石头,怒江有很多鱼,据说也有五六斤重的,味道鲜美,但尚未了解村里对钓鱼的态度,这项活动就免了。
  也是在驻村不久,有领导前来看望,这位领导是爱石头的,慰问活动之余,就由我们领着去怒江边找石头,那是我们第一次深入到怒江沿岸的深处,搅扰了山上岩羊来喝水,那些岩羊就从山上掀一些石头下来,纷纷扬扬,下面的人都赶紧躲在岩石后面,躲过一劫。当然,捡到了挺好的石头。村里人好奇,这些工作队没事干,捡这些死沉的东西做什么?
  开头,我们没什么见识,见着什么都好,七七八八捡回不少,都堆在村委会的院子里,犹如施工工地,后来慢慢有了些心得,能分出些好赖了。有一次队员德庆捡到一块,大若鸡蛋,看上去很平常,但在晚上打着手电照,是半透明的,很有些奇特。这事不知怎么就传到了村民的耳朵里,越传越神,说是颗夜明珠,是村里的保护神阿乌萨瑟的宝贝,被工作队捡走了,沸沸扬扬。阿乌萨瑟是村里很受人敬仰的神山,阿乌是老奶奶的意思,把老奶奶的宝贝捡走,那还得了。我们赶紧告诉德庆千万送回去,要不麻烦大了。德庆半开玩笑地说:这是神山奶奶送给我的礼物哩。再一次,丹巴在路边发现一个,状如男性生殖器,体量巨大,他请村里力气最大的群增背回来,后来用棉被包裹了带回拉萨,声称要卖给某个生殖崇拜的教派,先雄赳赳地在他家院子里立着,后来被他夫人数落一顿,才找了块背静之地安置,不知后来下落如何。
  久而久之,发现日多,有酷似海豚的,有状若桃花的,有像一条飞龙盘踞的,至于纹路奇特、质地细密、模样古怪的,五花八门,村委会成了奇石展览馆。队员达瓦年轻,身强力壮,喜欢那些个头大的,有一次捡到一个纹路丰富石质细腻的,爱不释手,专门泡在水里,一天看好几遍,一日,不小心把洗碗剩下的水倒了进去,第二天看那石头,油迹斑斑,毁了容了,达瓦又是用开水烫,又是洗洁精洗,折腾三五日没有效果,经常蹲在那里看着那块石头痛惜。
  捡石头的风气流传到了临近村子的工作队,但他们都不靠江边,优势不大,一次,叶巴普龙尼巴三个工作队聚会,我们在路边捡到一个,带到聚会地点的小溪边,聚会到半,尼巴的一位队员到小溪边洗手,满脸喜色地回来,神秘地说:有缘呀有缘,你们猜我找到了什么?我们当即明白了几分,讥笑他:有个屁缘,那是我们捡的。不过,既然有缘的话都说了,还是送给了他。
  若说有缘,天生万物,原本一源,且万物取之而无尽,人生有涯,哪里是个头呢?捡石头,本来是工作队的休闲项目之一,若是当做了某项事业,玩物丧志,甚而以求发达,就偏离得太远了。
  叶巴的怒江石还有一个特点,彩石居多,大概是不同的矿物质含量很高的缘故。这里的彩石五色斑斓、图案丰富,极像那些抽象派大师的作品,现代派气味十足。工作队设想,有朝一日,在林卡乡临近318国道的路口搭一个简易的棚子,上书大大的“怒江奇石”几个字,号召村里的年轻人没事别到村口晒太阳,而是到江边去找石头,找到后就拿到这家“怒江奇石”商店寄卖,让那些躺在江边千百年的石头走出来,去碰那些有缘人,说不定也是一条增加现金收入的路子呢。
其他文献
与兀鹫的邂逅  多巴湿地南面的山是直直而上的,有如一堵墙,我们便像壁虎一样缓缓跋涉其中,小颗粒的冰雹一直下个不停——要不是有近距离观察鹫巢的好奇驱使,我可能半路就会叫苦不堪,要知道当爬上顶峰时,当地的次旺作为我们的向导,也累得气喘吁吁——然而巢并不在顶峰,次旺示意让我们将头探出悬崖的另一侧,于是我战战兢兢地看到,在峰顶往下3米的极为险峻的所在,崖壁倾斜的走势形成一个内倾的凹槽,那里看上去并没有受到
98雅漂队副队长,绰号:二哥。  1998年44岁,成都。成都警察学校,二级警督,专业摄影教师  2008年54岁,成都。成都市公安局训练处 教官    关键辞:’98雅漂真正的价值在于中国探险漂流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与国际接轨的民间探险组织形式。    ’98雅漂结束后,我们这群行者,多多少少都不能常态的工作与生活,失语症是我们常见的城市症,我们意识到这是大自然为我们设计的,福佑我们所经过的是语言所
虎是我们的亲戚。  口头传说中,两兄弟出猎,弟弟的猎物熟吃,哥哥的猎物生吃。结果哥哥便成为永远吃生肉的老虎。博嘎尔人称它为:阿崩。一个归于森林一个归于人群的一对兄弟,便起了一个毒誓——“互不侵犯”。  德根部落的一位妇女,在进藏的森林里,碰见了阿崩躺在路中央,哆哆嗦嗦地叫了一声:“阿崩!你好!”阿崩懒懒地睁眼看着她,缓缓地站起,那妇女当即吓成一团,蹲下,双手捂着脸,等待着进攻。可它绕了妇女一圈,然
当前基于教学问题的主题教研活动已普遍得到各教研员与学校教研组长的认可,但如何让常态的主题教研实践更富有内涵,仍是活动组织者需要深思的问题。近期,笔者一直在开展“基于学生前概念的教学改进”主题研讨活动,认为:如果组织者能做好策划、引导、指导三步曲,那么主题教研活动的学术性就会大大增强,取得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下面笔者结合日常工作经验来谈谈如何做好小学科学主题教研的活动策划、教研引导与学术指导工作。 
理想的教育,首先是面向全体的合格教育,全体合格、全面合格是其基本价值取向。实施这一合格教育,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开展课程实施水平评估,是积极探索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进而逐步建立有足够影响力的质量导向机制。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实际上就是课程实施水平的高低;推进实施素质教育,主要就是按《教学计划》和各科《课程标准》的要求,扎扎实实地提高各学科的教学质量。2
【主持人的话】 关于这个问题,《写在开栏:让评价真正成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动》一文已经提供了一个理由,那就是评价是教师专业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上期中,我们已经阐述了关注课堂评价的一个理由:課堂评价很重要。本期将提供关注课堂评价的另一个理由:当前的课堂评价实践的改进空间很大。
孤零零的峻巴小村像一个羞于见人的新娘躲藏在曲水县茶巴郎乡对面一座封闭的山坳里,东西南面被高大险峻的嘎拉山紧紧包围,北面是蜿蜒流淌的拉萨河水。直到2009年以前这里还不通公路,人们出行只能徒步翻山和乘牛皮舟渡河。  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发达的水上交通使峻巴成为西藏为数不多的渔村之一,孕育出独具特色的牛皮船舞和牛皮船文化。  据当地人介绍说,当地的习俗是男孩子8岁到14岁在山上放羊,15岁就开始打鱼。牛皮
2001年,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以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至此,地方课程确立了它在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体系中的地位。与国家课程一样,地方课程的课程目标也是三维的,但地方课程并不等同于国家课程中的学科课程,它不刻意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深刻性,而是把传承地方文化、培养具有地方情怀的学生作为最主要的目标。  所谓文化,是一种
在西藏近代教育史上,虽然“官费生”开启了留学先河,实际情况却是自费生后来居上,派出的人数也最多,他们是西藏近代留学运动的主力军。  擦绒·平措坚村,1939年生于拉萨,他是西藏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擦绒·达桑占堆最小的儿子,1946年曾跟着姐姐顿珠卓玛等赴印度留学,1952年学成归国。1955年被送到北京的中央民族学院上学,接受藏英汉三种文化的教育。1958年毕业返回拉萨。自1978年起在西藏自治区政
藏品名称 时轮金刚  收藏人 叶星生  藏品年代 清代中期  收藏地 拉萨  自我估价 60万RMB  藏品尺寸 画芯长65厘米,宽45厘米,外边长120厘米,宽65厘米。  藏品介绍  《时轮金刚》唐卡,是清中期的作品,绘画底布为机织棉布。  唐卡的中央主尊为时轮金刚与佛母乐空双运相,时轮是藏语“堆柯”的意译。时轮即时间之轮,过去、现在、未来,依十二因缘流转。  时轮金刚造型极为复杂,时轮金刚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