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岁~3岁婴幼儿不同类型亲子游戏的实施与指导

来源 :早期教育·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zzzz123456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亲子游戏是早期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高质量的亲子游戏有助于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同时有利于婴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本文以上海市杨浦区早教中心的亲子游戏为例,探讨一对一式、集体式两种不同类型亲子游戏的实施与指导策略。不同类型的亲子游戏关注婴幼儿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方面,因此,把握不同类型亲子游戏的侧重点并开展好各类亲子游戏,对0岁~3岁的婴幼儿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0岁~3岁;亲子游戏;游戏规则;实施要点;游戏指导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4)01-0050-03
  【作者简介】林芷立(1990-),女,福建福州,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研究生。
  一、亲子游戏及其意义
  亲子游戏是家庭内父母与孩子之间以亲子感情为基础而进行的活动,它是亲子之间交往的重要形式。在亲子游戏中,孩子是主体,父母是主导者。0岁~3岁婴幼儿的亲子游戏不同于3岁~6岁儿童游戏或是成人游戏,抱着婴幼儿转圈、亲亲婴幼儿的脸蛋逗他们等都算得上是亲子游戏。亲子游戏对婴幼儿的成长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不仅有助于促进婴幼儿身体和语言的发展,还能有效促进幼儿认知、情感与社会性的发展。根据亲子游戏参与者的人数数量,可以将0岁,3岁婴幼儿的亲子游戏划分为两种类型:一对一式游戏和集体式游戏。其中,一对一式游戏是指家长与子女单独进行的亲子游戏,集体式游戏则是指多个家庭共同参与的亲子游戏。本文将围绕亲子游戏的实施与指导,分别对两种类型的亲子游戏进行阐述。
  二、一对一式亲子游戏的实施与指导
  一对一式亲子游戏是家长与子女单独进行的亲子游戏。幼儿在游戏中接触的均为熟悉、亲近的人,如父母、祖父母等;游戏环境不固定,可为幼儿熟悉或陌生的场所。此类游戏看似简单,却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幼儿的发展水平,家长和教师应当予以重视。
  (一)一对一亲子游戏的实施规则
  我们以游戏“小夹子”为例,来说明一对一式亲子游戏。这则亲子游戏的规则是,家长将晒衣服用的塑料夹子夹在宝宝的衣服上,让宝宝扯下来。游戏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宝宝小手的抓捏动作。游戏的难度与对幼儿发展的意义,会随着所选的夹子、所用夹法的不同而变化,家长可以灵活调整、自由撑握。首先,在游戏中家长可以调整夹子夹的部位。如,将夹子夹在袖口、胸前或者裤腿这些部位,宝宝比较容易将它扯下。但如果要夹在腋下、后背或者裤脚处,宝宝对它的拉扯则要费一番功夫。宝宝先要用手去够,然后要准确地抓住夹子,最后把它扯下。这一连串的动作对于手眼发展尚未协调的婴幼儿来说,实非易事。通过调整夹的部位,可以使宝宝对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更加了解,同时也训练了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其次,家长还可以调整夹的深浅程度。夹得浅,宝宝容易将它扯下;夹得深,则较为费力。通过调整夹的深浅程度,能够训练宝宝的拉扯力度和拉扯方向的意识。此外,家长还可以选取不同大小和松紧程度的夹子。夹子有大的、小的、松的、紧的,小夹子比大夹子容易拉扯,松的夹子比紧的夹子容易拉扯。通过调整夹子的大小和松紧程度,也能够训练宝宝具有拉扯力度和拉扯方向的意识,并调整游戏的难度。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这例简单的亲子游戏既是益智类游戏,又是肢体动作类游戏。在这个游戏中,需要家长注意的有两点:第一,应事先了解不同种类的夹子,通过不同的夹法来锻炼宝宝不同的能力,在游戏时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宝宝的各项能力,而不是盲目地将夹子随便夹在宝宝的衣服上;第二,对宝宝各方面能力的训练应该是有计划、有层次地递进,游戏的难度应由浅入深,比如先用小夹子再用大夹子、先夹得浅后夹得深等,而不是没有目的地随意调整夹子的深浅和位置。
  (二)一对一式亲子游戏的实施要点
  一对一式亲子游戏是最常见的一种亲子游戏,只要家长和孩子都在场,无论在哪儿都可以开展。在实施一对一式亲子游戏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个实施要点。
  1.营造和利用游戏场所
  有些家长认为,在家里腾不出供亲子进行游戏的空间,索性将亲子游戏全部放在幼儿同,其实这样容易使孩子失去很多学习的机会。家长应尽量为孩子创造游戏的场所,如,对于0岁~1岁的孩子,可以将床作为亲子游戏的场所。为了营造良好的游戏氛围,家长可以适当布置床周边的环境,比如贴上颜色鲜艳的卡通画、在床的上方挂铃铛等。而对于已能行走的孩子,则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个相对独立且宽敞的游戏场所,以便孩子的大小肌肉得到更好的发育。当然,如果家庭内空间有限,也可以选择附近的公园、广场等作为亲子游戏的场所。
  2.根据孩子年龄特点选择玩具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特质,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为其选择玩具。从年龄特点来看,0岁~1岁婴幼儿的感官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可选取色彩鲜艳的球(视觉)、风铃(听觉)等玩具刺激他们感官的发展;对于1岁~3岁的婴幼儿,可选择促进其精细动作发展和认知发展的玩具,如拼图、积木等。此外,玩具是婴幼儿直接进行肌肤接触的物品,对于它们的安全性也不容忽视。为此,家长应避免选择有尖锐突角或过小的玩具,以防止婴幼儿被划伤或将其吞食。
  由于在一对一式亲子游戏中与幼儿接触的都是他们熟悉的家人,在游戏过程中,他们的精神状态较为放松,表现出来的也是其自然、真实的一面。因此,家长选择游戏应以幼儿的发展水平为依据,在游戏中要注意观察幼儿的活动状态,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过分放任。
  (三)一对一式亲子游戏中的教师指导
  在一对一式的亲子游戏中,教师可采取外在介入和平行介入并用的方式对家长进行指导。外在介入是指教师对家长进行指导,交流对象仅限于家长;平行介入指的是教师参与到亲子游戏中去,直接面对面地与家长及孩子进行互动。在目前的亲子游戏指导中,外在介入的指导方式比较普遍。而事实上,平行介入可以更加直观地让家长了解游戏过程中该做的和不该做的,不失为一种亲子游戏指导的好方法。家长本身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育儿方式,假如仅听从教师的指导,在进行游戏时很可能因为习惯而对自己的不正确行为不自知。所以这就需要教师的平行介入,直接参与到亲子游戏中去,用行动为家长做出榜样。这样的指导效果更为直接。当然在平行介入之后,教师还应与家长进行总结性的沟通和交流,这时就需要外在介入,让家长倾诉闲惑,并给家长以方向上的指导。因此,在一对一式亲子游戏中,教师进行亲子游戏指导的流程应该是“外在介入——内在介入——外在介入”,先了解家长的困惑和疑虑,再给出示范,最后和家长一起总结分析,找出最恰当的解决方法。   三、集体式亲子游戏的实施与指导
  集体式亲子游戏是多个家庭共同参与的亲子游戏。为了满足多个家庭的共同参与,游戏多在特定的开阔场所开展,如大教室、公园草坪等,相对于一对~式的游戏,幼儿所接触到的环境与人都相对比较陌生。此类游戏由于场所的限制以及人员的问题,不如一对一式游戏容易开展。
  (一)集体式亲子游戏的实施规则
  我们以游戏“小背篓”为例,来说明集体式亲子游戏。该游戏的规则是,家长们抱着孩子围成一个圈,根据教师唱的儿歌的节奏按顺时针方向绕圈走,走的时候要注意节奏的快慢或停顿。儿歌的内容为“小背篓,圆溜溜,背在身上走一走,摇一摇”。当教师说“走一走”时,家长快跑;当教师说“摇一摇”时,家长应当放慢速度,跟着节奏停下来轻轻地摇一摇自己的孩子。家长可采取怀抱式、背抱式和肩背式等方式来抱孩子。该游戏的目的是让宝宝感受快跑、停顿和摇摆,并在感受停顿时锻炼前庭功能,家长抱孩子的不同方式可以为宝宝提供不同的视野,从而让孩子获得不同的体验。虽然在集体式游戏中,家长对游戏的调整不如在一对一式游戏中自由,但也可以通过调整抱着宝宝时身体弯曲的弧度以及摇摆的幅度来让宝宝感受不同的身体倾斜度。
  在该类亲子游戏过程中,家长要关注以下两个事项:第一,当教师说“走一走”的时候,家长应该根据宝宝的表情来判断其感受,从而控制跑的速度。假如宝宝表情愉悦,很享受被抱着跑的过程,则可以跑快些;如果宝宝出现蹙眉、紧张的表情,则要跑慢些,以给他安全感。第二,家长要通过调整身体的弧度和摇摆幅度,观察宝宝在某个身体倾斜度的情况下是否会产生不适,有意识地关注宝宝的焦虑点,并及时进行调整。
  (二)集体式亲子游戏的实施要点
  集体式亲子游戏与一对一式亲子游戏不同,它为幼儿和家长提供了接触不同人群的平台。在实施过程中,家长应该把握其特有的侧重点,将其与一对一式亲子游戏进行区分。
  1.正确判断幼儿发展水平
  集体式亲子游戏是开展在多个家庭之间的,其场所一般也不固定。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可能会因为不熟悉人和环境而表现出紧张、焦虑等状态,因此,完成游戏的水平会出现偏差。这就需要家长在游戏中给予幼儿安抚,当幼儿出现不适应时,家长不可武断地把它归因于幼儿发展的不足,更不能因为幼儿的“发挥失常”觉得没面子而责骂他,而是要冷静地判断幼儿该种表现的原因是什么,并在一对一式亲子游戏中做进一步观察,以全面、正确地判断幼儿的发展水平。
  2.尊重教师指导,把握游戏用意
  集体式亲子游戏是多个家庭共同参与的亲子游戏,在开展集体式亲子游戏时,教师的指导至关重要。因此,家长在进行集体式亲子游戏时,首先要听清教师的指令,不只是要听懂游戏规则,更重要的是应该留意游戏的目标和作用。如上述案例中的快跑和停顿,家长只有在了解游戏的目的是为了赋予幼儿节奏感意识,才能把握加速和减速的度,根据教师的指令进行有韵律感地快跑和停顿,而不是盲目地一味快跑或突然停顿。
  3.借鉴吸取其他家庭的经验和教训
  集体式亲子游戏是一个难得的家长互相交流的平台,在开展集体式亲子游戏时,家长不仅要时刻注意自己子女的一举一动,还可以借此机会,观察其他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互动,并借鉴他人的经验,吸取他人的教训。当然,因为0岁~1岁婴幼儿的发展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家长在借鉴和吸取其他家庭的经验及教训时,还是应该以自己子女的发展为依据。
  (三)集体式亲子游戏中的教师指导
  集体式亲子游戏是多个家庭共同参与的亲子游戏,教师在对集体式亲子游戏进行指导时,除了采取外在介入和平行介入并用的方式之外,还应该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在育儿的过程中,每个家长都会总结出一套自己的育儿经验。如果能将这些经验利用起来,用以解答其他家长的疑虑,有时比教师的指导更管用。所以,在集体式亲子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关注以下几个内容:第一,在游戏中提醒家长互相观察,学习其他家庭的长处,总结他们的不足,吸取经验与教训;第二,及时发现游戏中家长们的闪光点和不足,当场给予点评反馈,供其他家庭做榜样或警示;第三,在亲子游戏之余,定期组织家长开展育儿沙龙、育儿经验交流会等,让家长们互相交流学习,使他们互相吸取经验,各取所长。
  综上所述,亲子游戏是促进O岁~3岁婴幼儿发展的重要手段,一对一式和集体式的亲子游戏有其各自的侧重点。一对一式游戏能够较为真实地反应幼儿发展的水平,集体式游戏则为幼儿和家长提供了一个接触不同人群、不同环境的平台,两类亲子游戏均有益于幼儿发展。家长和教师应当协同合作,以婴幼儿的发展水平为依据,适时调整游戏形式,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亲子游戏的作用,让婴幼儿的身心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
  (责任编辑 罗嘉君)
其他文献
【摘要】幼儿批判性思维发展既是可能的,又是必要的。通过对幼儿阶段有无批判性思维、发展幼儿批判性思维是否违背皮亚杰的認知发展理论、发展幼儿批判性思维的可能范围进行澄清和追问,论证幼儿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可能性。通过满足现实需求、促进幼儿整合发展、获得有意义知识、转变教育观和儿童观四个方面论证幼儿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必要性。  【关键词】幼儿;批判性思维;萌芽;可能性;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
期刊
【摘要】自我国第一部学前教育法规颁行以来,游戏即被赋予了重要的法规地位。然而,实践层面的游戏与法规文件层面的游戏却存在很大的落差。这些落差的表现是什么?为什么会存在这些落差?本研究结合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以时间发展为纵轴,综合采用历史分析法、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深入探究不同历史时期实践层面的游戏与文件层面的游戏之间的差异。而要弥合二者间的差异则需要立足本国国情厘定学前教育法规条文
期刊
【摘要】为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性,有必要了解其工作时间运筹把控的特点。本研究以一位因时间运筹把控无法达到园方要求而转岗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运用Nvivo11软件进行访谈资料编码,发现该幼儿教师在工作时间运筹把控中存在如下问题:行为速度明显慢于组织“共享社会时间”,同一时间内难以做到“注意力有效分配”,在师生共享时间场内时常“脱奏”。由此带来的影响有:教师之间配合出现困难,影响教育目标达成,影响到幼儿
期刊
【摘要】本研究基于杜威有关“游戏与工作”的教育思想,认为幼儿园工作坊不仅仅满足儿童游戏的欢愉,也不单单指向儿童的努力工作,更多的是在儿童主动作业的过程中达到游戏与工作之间的美妙平衡点。为进一步促进儿童主动作业,本研究提出激发幼儿内在兴趣、营造自由氛围、创设心智挑战等实施策略。  【关键词】工作坊;主动作业;游戏;工作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
期刊
【摘要】民办幼儿园教师的频繁流动,是当前伴随民办幼儿园创办与发展的一个问题,而教师频繁流动的背后则存在着不同的原因。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视角对该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应建立物质利益激励机制,建立民办幼儿园教师保障制度,增强幼儿园的园所凝聚力,提高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入职标准,提供幼儿园教师自我实现的条件等建议。  【关键词】民办幼儿园;教师流动;需求层次理论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文
期刊
【摘要】长期以来,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缓慢,资源匮乏,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率极低。近年来,国家明确提出“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而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毫无疑问是以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为先决条件的。我们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幼儿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乡镇在职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发现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通过对幼儿教师赖以生存的环境研究,提出应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性环境
期刊
【摘要】本研究考察依据幼儿心理特点而修正的PBL模式在幼儿园大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者在三个大班中从性别、年 龄、性格、智力、气质和家庭教养方式方面对参与者进行测试、匹配,实验干预为期两个半月。研究发现,接受PBL教学的实验组幼儿在知识掌握、学习主动性、问题解决、合作与交流方面的得分均优于对照组幼儿,有显著性差异,表明本研究修正的应用于幼儿园大班教学的PBL模式是有效的,且对幼儿的发展有积极的促
期刊
期刊
期刊
【摘要】普惠性学前教育政策工具选择是政策执行有效性的重要保证。伴随普惠性幼儿园的增加,质量提升已成为普惠性学前教育政策亟待回应和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筛选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的普惠性学前教育政策文本,结合麦克唐纳和埃尔莫尔(McDonnell&Elmore)以及施耐德和英格拉姆(Schneider&Ingram)的政策工具分类进行文本计量及内容分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