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嵌入与公众倡导:社会组织参与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创新路径

来源 :贵州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iuytrewq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离不开多元主体的有效参与.作为社会治理主体之一的环保社会组织,在参与民族地区治水时处于“社会组织-政府”以及“社会组织-社区”的双向嵌入关系之中.文章通过对贵阳本地某环保公益组织参与贵州“河长制”实践的田野观察研究发现,环保社会组织在参与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时形成了以“专业性”嵌入政府与以“对话性”嵌入社区的双向互动逻辑.通过构建网络、借力资本、倡导公众参与和推动政府购买服务等策略,在推动贵州河流治理方面实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应,不仅为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也为全国其他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招工难”问题凸显,呈现出一线普工与高技能人才缺口大的结构性特征,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掣肘.特别是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新产业新业态在创造大量新就业机会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给制造业等传统产业的就业带来冲击.为切实化解制造业“招工难”,夯实建设制造强国的人才基础,建议一方面要增加企业灵活用工比重、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保障制造业人才供给的数量与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强政策协同配合、多渠道拓展企业融资来源,为制造业企业稳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煫)雅堂诗集》由彝族诗人、学者余达父遴选平生所有诗作结集而成,定稿后产生了祖本、通行本、校注本等三个重要版本.此外,尚有其他版本.在这些看似传承有序的版本间,实则存在诸多问题.文章将运用当前所见资料,力图系统梳理其各版本间的关系,略述各版本的特点,并就其中所存在的相关问题简单进行辨析.
《格萨尔史诗》与《荷马史诗》都是闻名于世的史诗,两部史诗各自都已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研究体系.对它们的比较研究,以往主要是从史诗理论的角度、从文学的创作模式角度、从复合角度等三个方面进行比较.随着生态美学的方兴未艾,以此观点对两部史诗的比较研究虽略有涉及,但总体上还显得比较薄弱.文章从生态美学意象入手,对两部史诗有典型意义的草原与海洋、骏马与快艇、湖泊与岛屿、雪山与云山等四种意象进行了诠释,旨在明确两部史诗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意象且各有特色,其背后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及独到的民族生态美学理念,其生态意象审美
一幅画,若是画中有风,就得讲究顺逆之美.垂柳依依,随风摆动.这风,得是顺风.柳枝柔弱,随风轻摆,将柔和美展现得淋漓尽致.骏马奔驰,这风却得是逆风,风迎面而来,马逆风而奔,不屈的风骨跃然纸上,这是一种逆风的美.rn一个人,生命中也会有起风的时候.人生遭遇疾风劲雨,如若后退,容易从此消沉颓废,一蹶不振.人生的风,越是大,人越得有风骨.不惧艰难,迎风而上,才能将眼前的困境一一化解,柳暗花明又一村.风小时,便是人生中的顺境.前路风小且无雨,此时该表现的是人生的悠然与惬意.
期刊
对于没有文字或者很少使用文字的贵州少数民族来说,自然万物均是无声的语言,古歌就是存在的家,语言具有既除蔽又遮蔽的双重功能,以此建构了一个涵盖历史文化和终极关怀的意义世界,反映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和思维方式.
清代黔东南清水江流域由于林业开发,与内地经济往来不断加深,内地汉族商人进入该流域各县,将汉族文化带入黔东南苗族、侗族地区.清政府对清水江流域民族地区教化的推行及文化的普及在其间有着深刻的影响,从语言文字开始,逐渐形成经济成果共享、社会制度共享、教育发展共享和文化共享的各民族文化互嵌格局.作为该地文化发展标志的“清水江文书”是清初到民国林业商品经济的体现,也是苗侗人民汲取先进汉文化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地方政府以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监管协同、创新理念方法、严格监管执法为着力点,不断完善平台监管体系,平台经济监管取得积极进展.然而,由于业态新、观念旧、发展快、规则陈、场景丰、人才匮等方面原因,各地在推进平台经济发展中,仍面临诸多执法监管层面的问题.建议打好底层基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信用体系,强化信用监管;分清主体责任,提升监管效能;深挖平台作用,探索多元共治;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履职尽责.
朱熹民族关系思想以“内修政,外攘夷”为主要内容,具有多方面内涵:一是对“理欲”之辨的理论应用,通过华夷观表现出来.二是对“中国”正统的全新阐释,通过“中国”观、正统观表现出来.三是对主战反和的理性表述,通过“战守合一”表现出来.这三个方面凸显了南宋在“中华一统”进程中的特殊作用:以朱熹为代表的宋代理学家实现了对天理道统的构建,为金元儒士华夷观念和“中国之道”的调适提供了哲学范式,在古代中国各民族共创中华的发展脉络中发挥着重要的理论构建作用.当然,朱熹以恢复华夷秩序为目标对“中国”的阐释、重新突出民族身份以
少数民族传统农业科技是中华民族传统农业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各少数民族和汉族相互学习、吸收借鉴,共同促进了我国传统农业科技的发展和繁荣.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的少数民族传统农业科技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 成绩,文章从综合性研究、区域性研究和单一民族研究视角,梳理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农业科技的各类研究成果及特点.
2020年9月15日以色列、阿联酋、巴林三国签署“亚伯拉罕协议”时,人们认为这只是1979年埃(及)以(色列)、1994年约(旦)以(色列)建交的翻版,是又一个“冷和平”.然而,仅2020年底“光明节”期间,就有2.5万以色列人访问阿联酋;以色列与阿联酋迄今已签署70多个合作文件,领域涉及金融、能源、体育、农业、航运、太空、医疗等,100亿美元的阿联酋资金流向了以色列,2021年双边贸易可能达10亿美元(建交前年均贸易仅500万美元左右).显然,这次阿以关系缓和与之前大不相同,预示着中东国际关系的重大变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