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阅读能力是指学生通过阅读化学资料,获取化学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卷中,由于試卷长度的增加和信息给予题的大量使用(约占试题总量的35%),对学生化学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那么,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阅读能力呢?
一、我们看看高中化学阅读存在的已知障碍
1.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造成阅读障碍的前提因素。阅读习惯是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养成的,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自动化地进行有关阅读操作的行为倾向。这种自动化的行为倾向,必须经过不断地重复地练习和巩固才能形成,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尤其是理科课堂教学一般还偏重于“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做,学生看,老师板演学生抄”的说教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教,不注重学”,教师帮助学生将所有知识“理解深、理解透”然后“讲深、讲透”,讲得“清清楚楚”,讲得“脉络分明”,试想在课堂上已经搞得清清楚楚的学生,还会在课后去阅读教科书吗?学生的自主阅读行为,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就在这种不知不觉地教的活动中被慢慢地剥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被慢慢地钝化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慢慢地挫伤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这样漫漫地失去了。他们仅有的一点阅读兴趣则是靠象武侠小说一类的读物来维持。久而久之,养成了一种只追求情节,不追求细节,只要内容,不要形式,只了解大意不去`字斟句酌,只看局部,不看整体的不良阅读习惯。
2.现代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增强了学生对图象、声音等地感知,弱化了对文字信息地感知,也是学生产生阅读思维障碍的重要原因。现在,电视机几乎成为家家户户必备的一种家电,“人”尤其是“学生”的绝大部分业余时间都是和电视一起度过的,由于图片信息直观、有趣,且配有一定的解说词,所以,这种信息比较容易接受,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动用的脑细胞也比较少。相比之下,以文字为符号的信息,抽象、无味、理解起来较难,特别是理科教材,概念严谨,说理严密,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一篇文章,有时候一个晚上都不能搞清楚,而图象信息例如漫画在几秒钟之内就可捕捉。久而久之,导致学生有关阅读的元认知能力较差,有关阅读的元理解能力较差,最终导致排斥阅读。以上两点带有普遍性,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都存在着的,对于化学学科,其阅读障碍还有以下一些原因。
3.化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性与模糊性。这一情况在高一阶段表现很突出。在初中,学生的认知层次主要是感性认识,思维能力层次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在高中,学生主要是通过抽象思维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由于高一年级的学生刚由初中进入高中,无论是学生的认知结构,还是他们的思维能力层次都不可能很快的由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初中思维方式转为以抽象思维为主的高中思维方式。化学语言的模糊性也是造成学生阅读障碍的直接因素。就知识角度来分析,中学化学是以强调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流的基础学科,其特点是以化学实验为起点,采用描述性的解释语言,简约化地研究最基本的化学事实和规律。由于化学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和模糊性,中学化学的内容对一些化学现象虽有一定的把握,但仍处于尚未完全可知的状态,化学理论的获得一般是通过归纳的方法得到,很难像数学那样比较精确,有严密的逻辑性,规律中有太多的例外,一般之中有太多的特殊,于是无法用精确的方法全面解释某些化学现象,也无法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来描述某些化学事实,而过多地出现了像“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等模糊性语言。例如,对盐是电解质的表述为“大多数盐类——是强电解质”。再如,强酸制弱酸是一条规律,但也有许多弱酸制强酸的例子如H2S+CuSO4==CuS↓+H2SO4,氢前金属能置换酸中的氢但金属与硝酸反应不产生氢气,活泼金属将不活泼金属从其盐中置换出来但工业上却用金属钠制备金属钾,其他如碱金属密度中钾的反常,同系物中几个物质熔点的反常,碳酸氢盐溶解度的反常等等。化学概念的模糊性也比比皆是如由于元素与单质概念分不清楚导致元素的性质与单质的性质混淆不清,再如,在判断正丁烷与异丁烷是否互为同系物时,有同学用等量代换的方法导出他们应互为同系物,因为他们都是甲烷的同系物等等。所有这些,不能不说不对学生的阅读产生障碍。
二、重视课前阅读,并使之实现常态化发展
课前阅读,就是我们通常讲的预习。对于预习,我们绝大多数化学教师都非常重视。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则往往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而难以落实。为此,我们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课前阅读的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进行阅读,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要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在给学生布置阅读作业时,可结合课文,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提几个有吸引力的问题或做几个现象十分明显的实验,从而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在心理上对要阅读的课文产生兴趣,并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布置学生阅读“氯气”一节时,可先给学生讲一讲下面的史实:1915年4月22日,德国军队在比利时战场第一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氯气,导致英法联军1.5万人中毒、5000人死亡。又如,在布置学生阅读“氯化氢”一节时,可给学生观察一瓶氯化氢气体,并做喷泉实验,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氯化氢气体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在课前就会积极主动地阅读课文。
其次,要循序渐进,不断地提高阅读要求。阅读要求要十分明确具体,不仅要使学生明确阅读范围,更要使学生明确通过阅读要解决什么问题。在开始阶段,可将这些要求编成具体的问题并印成讲义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完成。一段时间后,可将讲义缩简成阅读提纲,写在小黑板上布置给学生。等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就不必再发讲义和布置阅读提纲,可逐步要求学生通过归纳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从而自己提炼出阅读提纲。
再次,要加强检查,使学生逐步养成阅读习惯。为了使学生在课前能认真阅读并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严格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开始时,教师必须亲自一个一个地检查,不让任何一位没有完成阅读要求的学生蒙混过关。一段时间后,教师可通过同学相互检查、教师抽查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等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习惯后,教师可采用学生自我检查、教师不定期抽查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课本及阅读笔记,也可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这样,经过一个时期的严格要求,学生的阅读习惯就会逐渐养成。
一、我们看看高中化学阅读存在的已知障碍
1.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造成阅读障碍的前提因素。阅读习惯是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养成的,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自动化地进行有关阅读操作的行为倾向。这种自动化的行为倾向,必须经过不断地重复地练习和巩固才能形成,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尤其是理科课堂教学一般还偏重于“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做,学生看,老师板演学生抄”的说教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教,不注重学”,教师帮助学生将所有知识“理解深、理解透”然后“讲深、讲透”,讲得“清清楚楚”,讲得“脉络分明”,试想在课堂上已经搞得清清楚楚的学生,还会在课后去阅读教科书吗?学生的自主阅读行为,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就在这种不知不觉地教的活动中被慢慢地剥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被慢慢地钝化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慢慢地挫伤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这样漫漫地失去了。他们仅有的一点阅读兴趣则是靠象武侠小说一类的读物来维持。久而久之,养成了一种只追求情节,不追求细节,只要内容,不要形式,只了解大意不去`字斟句酌,只看局部,不看整体的不良阅读习惯。
2.现代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增强了学生对图象、声音等地感知,弱化了对文字信息地感知,也是学生产生阅读思维障碍的重要原因。现在,电视机几乎成为家家户户必备的一种家电,“人”尤其是“学生”的绝大部分业余时间都是和电视一起度过的,由于图片信息直观、有趣,且配有一定的解说词,所以,这种信息比较容易接受,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动用的脑细胞也比较少。相比之下,以文字为符号的信息,抽象、无味、理解起来较难,特别是理科教材,概念严谨,说理严密,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一篇文章,有时候一个晚上都不能搞清楚,而图象信息例如漫画在几秒钟之内就可捕捉。久而久之,导致学生有关阅读的元认知能力较差,有关阅读的元理解能力较差,最终导致排斥阅读。以上两点带有普遍性,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都存在着的,对于化学学科,其阅读障碍还有以下一些原因。
3.化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性与模糊性。这一情况在高一阶段表现很突出。在初中,学生的认知层次主要是感性认识,思维能力层次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在高中,学生主要是通过抽象思维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由于高一年级的学生刚由初中进入高中,无论是学生的认知结构,还是他们的思维能力层次都不可能很快的由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初中思维方式转为以抽象思维为主的高中思维方式。化学语言的模糊性也是造成学生阅读障碍的直接因素。就知识角度来分析,中学化学是以强调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流的基础学科,其特点是以化学实验为起点,采用描述性的解释语言,简约化地研究最基本的化学事实和规律。由于化学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和模糊性,中学化学的内容对一些化学现象虽有一定的把握,但仍处于尚未完全可知的状态,化学理论的获得一般是通过归纳的方法得到,很难像数学那样比较精确,有严密的逻辑性,规律中有太多的例外,一般之中有太多的特殊,于是无法用精确的方法全面解释某些化学现象,也无法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来描述某些化学事实,而过多地出现了像“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等模糊性语言。例如,对盐是电解质的表述为“大多数盐类——是强电解质”。再如,强酸制弱酸是一条规律,但也有许多弱酸制强酸的例子如H2S+CuSO4==CuS↓+H2SO4,氢前金属能置换酸中的氢但金属与硝酸反应不产生氢气,活泼金属将不活泼金属从其盐中置换出来但工业上却用金属钠制备金属钾,其他如碱金属密度中钾的反常,同系物中几个物质熔点的反常,碳酸氢盐溶解度的反常等等。化学概念的模糊性也比比皆是如由于元素与单质概念分不清楚导致元素的性质与单质的性质混淆不清,再如,在判断正丁烷与异丁烷是否互为同系物时,有同学用等量代换的方法导出他们应互为同系物,因为他们都是甲烷的同系物等等。所有这些,不能不说不对学生的阅读产生障碍。
二、重视课前阅读,并使之实现常态化发展
课前阅读,就是我们通常讲的预习。对于预习,我们绝大多数化学教师都非常重视。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则往往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而难以落实。为此,我们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课前阅读的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进行阅读,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要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在给学生布置阅读作业时,可结合课文,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提几个有吸引力的问题或做几个现象十分明显的实验,从而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在心理上对要阅读的课文产生兴趣,并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布置学生阅读“氯气”一节时,可先给学生讲一讲下面的史实:1915年4月22日,德国军队在比利时战场第一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氯气,导致英法联军1.5万人中毒、5000人死亡。又如,在布置学生阅读“氯化氢”一节时,可给学生观察一瓶氯化氢气体,并做喷泉实验,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氯化氢气体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在课前就会积极主动地阅读课文。
其次,要循序渐进,不断地提高阅读要求。阅读要求要十分明确具体,不仅要使学生明确阅读范围,更要使学生明确通过阅读要解决什么问题。在开始阶段,可将这些要求编成具体的问题并印成讲义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完成。一段时间后,可将讲义缩简成阅读提纲,写在小黑板上布置给学生。等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就不必再发讲义和布置阅读提纲,可逐步要求学生通过归纳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从而自己提炼出阅读提纲。
再次,要加强检查,使学生逐步养成阅读习惯。为了使学生在课前能认真阅读并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严格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开始时,教师必须亲自一个一个地检查,不让任何一位没有完成阅读要求的学生蒙混过关。一段时间后,教师可通过同学相互检查、教师抽查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等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习惯后,教师可采用学生自我检查、教师不定期抽查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课本及阅读笔记,也可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这样,经过一个时期的严格要求,学生的阅读习惯就会逐渐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