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政府友谊奖是为表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而设立的最高荣誉奖项,由国务院授权国家外国专家局于1991年正式设立。本年度共有来自18个国家的50名外国专家获得友谊奖。
彼得·格林贝格尔作为获奖代表发言时说:“开放的中国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我来南京工作四年了,在南京邮电大学,我和同事研发了可见光通信芯片,获得了一些激动人心的结果。中国政府已经把这一方向作为重点支持领域进行规划。通过不断探索,一定会对氮化镓光电子和光通信产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我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取得这些进步,要感谢中国政府的科教政策。”他建议中国政府能提供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将科研人员进一步解放,让他们能够心无旁骛地去做更多简单和重要的发现。
彼得·格林贝格尔1939年出生于德国,1988年因发现巨磁阻效应而闻名于世,并因该项成就和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一起获得了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012年10月,彼得·格林贝格尔教授加盟南京邮电大学,就职于该校“Peter Grünberg研究中心”。
带来“简单、重要”的原始创新理念
Peter Grünberg创新团队的核心成员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王永进教授介绍,当年彼得·格林贝格尔获得物理学奖后,很多人问他:“做什么样的研究才能获得诺贝尔奖?”彼得·格林贝格尔回答:“简单、重要的发现。简单就是一说大家都懂的。重要是指对世界的认识,对生活会产生重大改变。再者一定是发现,要引领产业方向,不要跟风。”彼得·格林贝格尔主张科学家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基础研究上,更关注物理现象背后的本质。因为基础研究取得突破,应用研究方面就会比较容易移植。正如他当年发现的巨磁阻效应,很快转变成存储领域的核心技术,突破了计算机硬盘小型化的关键瓶颈,推动了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发展。
|“这是一个理念上的引领。”王永进说,“我们原先埋头苦干,天天很辛苦,但方向性不明确。”彼得·格林贝格尔加盟后,根据南京邮电大学的科研基础和学科特色,帮助学校重新规划相关领域的研究方向,提出基于硅衬底氮化镓材料体系,组建科研攻关团队,建设研发平台,围绕微纳器件与信息系统进行原创性研究。在大师的引领下,Peter Grünberg创新团队集聚海外高层次人才,完成国家973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863重点项目等国家级课题43项。
两种“世界首个”光通信芯片问世
王永进指着桌上放着的手机,告诉记者,手机使用时间较长的话,摸上去会感觉到发烫。这是因为现在手机中的芯片,都是电子芯片,其通过电子的运动获得通信传输,传输中电子碰撞,电能转变成热能,器件的集成度越高,热效应越大。
Peter Grünberg创新团队着力研究光子芯片。因为光子在传输过程中不会产生热效应,且用光来传输,手机之间不会产生电磁干扰。创新团队科研人员在硅基氮化镓晶圆上,成功制备了高性能悬空氮化物薄膜LED器件。2014年8月,国际半导体领域知名杂志《Semiconductor Today》以“提高硅衬底InGaN LED器件出光率”(Increasing light output from InGaN LEDs on silicon wafer)为题重点报道了该项研究成果。
在此基础上,该团队率先实现光源、波导和光电探测器的单片集成,获得了世界上首个可见光平面光子通信芯片,并进行了视频通信和光子计算演示,为未来可见光平面通信和光子计算奠定了原型器件基础,又被《Semiconductor Today》作为热点进行专门报道。“我们发现了光电探测的新的物理本质和特性,也就是它的机制。有了最新的物理理解,我们又研发出世界上首个双工光通信芯片。信息的传输和接收原先需要两个独立的通道,现在只需要一条通道就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信息传输的容量和传输的速度都得到提升。”
现在,创新团队又向生物医疗等方向拓展,目前他们根据人体的记忆效应,正在研究类脑芯片。
四年间,团队在LED照明、可见光通信、网络接入、双工通信、神经芯片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拓展,并获得国家国际合作重大专项和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彼得·格林贝格尔教授“简单、重要的发现”的创新理念一次又一次得到印证。
在彼得·格林贝格尔的指导下,创新团队建设了一个国际水准的研发平台,包括光刻、沉积、蒸发、刻蚀、封装在内的微纳加工平台,电子显微镜、激光拉曼光谱、原子力显微镜、克尔显微镜在内的物性表征平台,角分辨微纳光谱系统、半导体器件分析系统及可见光通信系统在内的微纳器件与信息系统测试平台,推动了南邮在该领域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获奖归来的彼得·格林贝格尔说:“科学探索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获奖是对我及团队最大的鼓励。革新创造机遇,我们正照亮着世界。”
彼得·格林贝格尔作为获奖代表发言时说:“开放的中国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我来南京工作四年了,在南京邮电大学,我和同事研发了可见光通信芯片,获得了一些激动人心的结果。中国政府已经把这一方向作为重点支持领域进行规划。通过不断探索,一定会对氮化镓光电子和光通信产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我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取得这些进步,要感谢中国政府的科教政策。”他建议中国政府能提供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将科研人员进一步解放,让他们能够心无旁骛地去做更多简单和重要的发现。
彼得·格林贝格尔1939年出生于德国,1988年因发现巨磁阻效应而闻名于世,并因该项成就和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一起获得了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012年10月,彼得·格林贝格尔教授加盟南京邮电大学,就职于该校“Peter Grünberg研究中心”。
带来“简单、重要”的原始创新理念
Peter Grünberg创新团队的核心成员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王永进教授介绍,当年彼得·格林贝格尔获得物理学奖后,很多人问他:“做什么样的研究才能获得诺贝尔奖?”彼得·格林贝格尔回答:“简单、重要的发现。简单就是一说大家都懂的。重要是指对世界的认识,对生活会产生重大改变。再者一定是发现,要引领产业方向,不要跟风。”彼得·格林贝格尔主张科学家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基础研究上,更关注物理现象背后的本质。因为基础研究取得突破,应用研究方面就会比较容易移植。正如他当年发现的巨磁阻效应,很快转变成存储领域的核心技术,突破了计算机硬盘小型化的关键瓶颈,推动了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发展。
|“这是一个理念上的引领。”王永进说,“我们原先埋头苦干,天天很辛苦,但方向性不明确。”彼得·格林贝格尔加盟后,根据南京邮电大学的科研基础和学科特色,帮助学校重新规划相关领域的研究方向,提出基于硅衬底氮化镓材料体系,组建科研攻关团队,建设研发平台,围绕微纳器件与信息系统进行原创性研究。在大师的引领下,Peter Grünberg创新团队集聚海外高层次人才,完成国家973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863重点项目等国家级课题43项。
两种“世界首个”光通信芯片问世
王永进指着桌上放着的手机,告诉记者,手机使用时间较长的话,摸上去会感觉到发烫。这是因为现在手机中的芯片,都是电子芯片,其通过电子的运动获得通信传输,传输中电子碰撞,电能转变成热能,器件的集成度越高,热效应越大。
Peter Grünberg创新团队着力研究光子芯片。因为光子在传输过程中不会产生热效应,且用光来传输,手机之间不会产生电磁干扰。创新团队科研人员在硅基氮化镓晶圆上,成功制备了高性能悬空氮化物薄膜LED器件。2014年8月,国际半导体领域知名杂志《Semiconductor Today》以“提高硅衬底InGaN LED器件出光率”(Increasing light output from InGaN LEDs on silicon wafer)为题重点报道了该项研究成果。
在此基础上,该团队率先实现光源、波导和光电探测器的单片集成,获得了世界上首个可见光平面光子通信芯片,并进行了视频通信和光子计算演示,为未来可见光平面通信和光子计算奠定了原型器件基础,又被《Semiconductor Today》作为热点进行专门报道。“我们发现了光电探测的新的物理本质和特性,也就是它的机制。有了最新的物理理解,我们又研发出世界上首个双工光通信芯片。信息的传输和接收原先需要两个独立的通道,现在只需要一条通道就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信息传输的容量和传输的速度都得到提升。”
现在,创新团队又向生物医疗等方向拓展,目前他们根据人体的记忆效应,正在研究类脑芯片。
四年间,团队在LED照明、可见光通信、网络接入、双工通信、神经芯片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拓展,并获得国家国际合作重大专项和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彼得·格林贝格尔教授“简单、重要的发现”的创新理念一次又一次得到印证。
在彼得·格林贝格尔的指导下,创新团队建设了一个国际水准的研发平台,包括光刻、沉积、蒸发、刻蚀、封装在内的微纳加工平台,电子显微镜、激光拉曼光谱、原子力显微镜、克尔显微镜在内的物性表征平台,角分辨微纳光谱系统、半导体器件分析系统及可见光通信系统在内的微纳器件与信息系统测试平台,推动了南邮在该领域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获奖归来的彼得·格林贝格尔说:“科学探索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获奖是对我及团队最大的鼓励。革新创造机遇,我们正照亮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