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性之外:基于GIS水文分析的傣族传统村寨水生态智慧解读——以云南景洪市曼勐新寨为例

来源 :世界建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zhaohu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本文结合GIS水文分析,揭示了寨心神性之下隐藏着的有关当地传统聚落人居环境营造的一套水生态智慧方法:(1)普择山脊线以避免山洪冲击;(2)以人力配合自然潜力的激发,实现多分区排水,并通过聚落空间布局固化和表达场地排水关系;(3)综合采用信仰民俗和环境绿化等方法进行环境保育。以上方法协同配合,有效地应对了热带雨林地区的多雨气候,并保证了村寨人居环境的长期稳定,体现了水生态智惹,对当前的村镇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其他文献
土族是我国人口数量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土族传统庄廓反映了土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特点与营建技艺成就。基于实地调研,本文总结了土族传统庄廓的合院空间、房屋空间形式的特征,图解了土族传统庄廓的梁架承重结构、平土屋顶、木制门窗的营建技术,梳理了土族传统典型四合院庄廓的建造过程,为土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传承、发展以及土族地区的地域性建筑创作提供基础资料。
田园城市设计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有关联而不同,是由一批英国规划师和建筑师在长期实践中摸索总结而出的一套设计理论和方法,极大推动了田园城市运动在全球的传播和发展。本文综述田园城市设计的若千原则和特征,梳理19世纪中叶以降的英国社会、经济、思想及技术等发展的历史背景,聚焦于当时卫生观念的形成、审美取向的变迁及英国城乡建设传统的赓续,讨论它们对田园城市设计手法形成与演进的影响。
1977年,全国高等学校试用教材(建筑类)开始编撰,教材堪称人才培养和教师成长的重要时空坐标。《建筑结构》为国内首次出现的为建筑学专业设置的教材,本文对其中“结构-形态”的编撰特色进行了回顾。首版统编教材至今对正视当代中国建筑的设计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研究梳理概括了满铁奉天图书馆的发展历程,应用史料文献收集、考古基址遗存、相似建筑类比和同期建筑对比等方法对其进行了历史资料收集,利用计算机建模软件对建筑进行了数字化复原;在此基础_上,剖析了满铁奉天图书馆建筑本体的功能组织和空间布局、风格与形式、构图比例关系以及建筑结构体系等方面的特征;最后,对该建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进行解读,以期为建筑遗产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基础。
新疆地区乡土聚落类型多样,蕴含着丰富且特色鲜明的生态营建智慧因子。以新疆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一喀什老城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景观基因图谱理论的抽象概括和形态学架构,在详细调研测绘的基础上,建立老城区住居图示信息数据库,并从平面类型、建构材料和功能布局3个角度分析构建老城区传统民居景观基因图谱,旨在梳理完善当前传统民居景观基因谱系划分的理论和方法,也为相类似老城民居特性保护和地域性创作提供可靠便捷的图谱借鉴依据。
界画以建筑为表现母题,兼具工程与艺术双重属性,若欲有效提取其中的样式信息,必依赖恰当的图像操作方法。本文通过探求不同视角组合与构造网格单元对图面的控制方式,建构“图元转译”的工作模型,以讨论画宗与匠门、制度与实践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从而深化对中世纪建筑画法发展脉络的认识。
针对当前传统乡村面貌衰败,自发新建乡村面貌杂乱等现象,采用资料收集、居民访谈、建筑测绘等方法,探讨民居多元化发展的生成机制,在理性原则对乡村民居约束基础上,引入并完善非理性原则内涵,梳理乡村动态地域演化过程,分析地域共性约束与多元个性开放两者套叠在民居自发演进中的作用机制,挖掘套整作用背后的深层诱因,为乡村建设和村镇治理提供理论和方法借鉴。
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关中民居建筑中雨水集用低效、排水层级缺乏、涉水部位耐久性差、水文循环破坏等问题日益凸显.依据不同时期的雨水利用特点将关中民居归纳为雨水自平衡、雨水自平衡消解、雨水管道排放3种模式,再从排水、储水和生态涉水系统3个方面对3种典型模式民居进行演变规律总结,提出该3方面和雨水同用的节水系统设计,为传统生态节水经验的科学机理传承及现代应用提供启示.
阿尔瓦罗西扎作为当代最重要的实践建筑师之在取得国际普遍认同时也保持了相对稳定的设计语言。通过分析其作品背后的秩序性,提出这种秩序是“空间多义性”的前提并基于此探寻其达成“透明性”的空间策略,将其归纳为源于场地的网格交叠、三维立面与层化空间、体量碰撞造就的轴线对峙、构件组织的秩序暗示、对于光线的克制和基于视线渗透的洞口设计。以期在理论与工具多元混沌的当下回归以质朴手段达成丰富内涵的空间哲学,为当代中国建筑实践与思考提供借鉴意义。
作为木结构建筑设计的人门门教案,小尺度建筑体系强化了设计构思与建筑结构的关联效应。在此框架下,将模块化设计方法贯穿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从形式美学、气候条件和功能需求等建筑的基本要素出发以解决木结构设计的核心问题,探寻“技”与“艺”的有机融合,由此步入木结构建筑设计之门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