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下行压力较大,增速明显放缓,多项投资相关指标刷新低点。从主要投资领域看,基建投资保持高速增长,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明显减速。
展望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有望呈现出稳中略降的态势,增长9.5%左右。值得关注的是,企业自主投资意愿不强、实际融资成本较高、地方政府及融资平台投资能力受限、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进展较慢、房地产市场库存仍然较高等困扰着投资形势趋稳。
2016年投资政策主基调或应确定为促进投资稳定增长,优化投资结构。以增加有效投资、简化投资审批事项、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为出发点,通过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用好积极财政政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推广PPP模式,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健康运行。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内外需低迷,一些领域困难和风险有所加大,经济向好的基础不牢、势头较弱。作为总需求端的快变量,固定资产投资形势不容乐观,增速逐年显著放慢。2015年投资增速几乎衰减到2011年投资增速的一半水平。“十二五”时期投资年均增速仅为17.9%,大大低于“十一五”时期和“十五”时期。特别是,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投资增速罕见低于计划预期目标。
分析“十二五”时期投资增速放缓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投资规模基数大导致增幅自然回落。201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已超过50万亿元,现在每增长1个百分点带来的投资增量,相当于2010年增长2个百分点。
二是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我国在传统制造业领域的投资需求已经基本饱和,主要行业甚至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投资机会明显减少。外贸摩擦加大、人民币长期升值趋势、用工成本上涨、资源紧张、环境制约加大,这些趋势性转变将不可逆转地降低传统制造业领域的投资需求。
三是房地产市场周期性调整。2012年我国城镇家庭的户均住宅套数已达到1套左右,住房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供求关系趋向宽松,房地产开发投资以往高速增长的态势将难以为继。
四是跨区域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减少。目前全国主要的交通、能源、水资源和信息等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建成,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已经较小。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开始转向市域内、县域内,主要集中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部分地区间交通设施互联互通上,单个投资项目规模显著变小。
五是生活性服务业投资缺乏具有吸引力的盈利模式。受制于国民收入水平较低、服务价格市场化程度不高、行政管制干预较多等因素,大部分服务业投资(不包括房地产行业)的利润微薄,缺乏具有吸引力的盈利模式,导致社会资本进入程度不高。
受外需大幅萎缩、内需低迷,以及房地产市场周期性调整等因素影响,2015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呈现出“跌势明显、逐月放缓”的态势。
1月-9月,投资增长10.3%,增幅分别较上年同期和全年回落5.8个和5.4个百分点。逐月看,除6月有所企稳外,投资累计增速逐月放缓。9月环比增长率仅为0.68%,表明投资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剔除价格因素后,1月-9月投资实际增长12%,同比回落3.3个百分点。
在三大投资领域中,基础设施投资高速增长,制造业和房地产开发投资明显减速。
1月-9月制造业、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增长8.3%、18.1%和2.6%,增幅同比分别放缓5.5个、2.9个和9.9个百分点。三大领域投资规模合计占总投资的74.2%,拉动投资增长7.2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是支撑投资增速的主要因素,高出投资增速7.8个百分点。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较快,增速高达20.3%。
在主要行业中,装备制造业投资快于制造业投资,更快于高耗能行业投资。1月-9月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长4.7%,同比回落6.4个百分点,比制造业投资增速低3.6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0.2%,同比回落4.1个百分点,比制造业投资增速高1.9个百分点。
在区域结构中,中部地区投资增速相对较快。
1月-9月,东、中、西部地区投资分别增长8.6%、14.5%和8.7%,同比放缓了6.3个、3.3个和9.2个百分点,同期东、中、西部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同比放缓9.7个、8.4个和11.9个百分点。东部地区部分经济发达省份及时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取得较好进展,经济发展重新焕发活力,引领带动作用日益增强。中部地区促投资的政策力度较大,投资形势总体相对稳定。西部地区及部分资源省份面临能源资源需求低迷、产能过剩、房地产市场调整等多重不利因素,投资减速幅度较大。
在所有制结构中,民间投资增速显著放缓。
1月-9月,民间投资增长10.4%,同比回落7.9个百分点,仅高出总体投资0.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64.8%。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增长11.4%,高出民间投资增速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疲弱反映出企业自主投资意愿不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促投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当前,固定资产投资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底部尚未充分探明。投资企稳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企业自主投资意愿不强。今年以来,市场需求总体偏弱,工业领域价格和企业效益低迷,PPI当月同比连续43个月下跌,工业企业利润受到明显侵蚀,自主投资意愿不强。1月-8月,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下降1.9%。产能过剩矛盾仍在持续发酵,工业产成品库存增速不断下降,PMI产成品库存低于荣枯线,工业企业整体仍处在去库存阶段,缺乏扩大再生产进行投资的意愿。
此外,房地产市场下行调整,房地产企业开发投资意愿也明显降低,反映在土地购置面积深度下滑,到位资金增速长期保持个位数,房屋新开工面积持续下降。民间主体对投资形势的反应比较灵敏,制造业投资(民间投资比重超过85%)、房地产开发投资(民间投资比重超过70%)增速同比明显回落。
实际融资成本较高。经济下行时期信贷收缩更为明显,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困扰着企业生产经营。尽管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同比有接近100bp的下行,但价格水平同比下降更多。此外,贷转存款、贷转承兑、借款搭售等行为比较普遍,担保、评估、公证等融资相关费用较高。据调查,企业实际融资成本普遍高达10%以上,部分中小企业甚至超过20%。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对中小企业以及民营企业发展造成较大影响,不利于投资持续健康发展。
地方政府及融资平台投资能力受限。受公共财政收入低速增长、土地出让收入大幅减少以及偿债高峰期等因素影响,地方政府可用于投资建设的财力明显不足,引导带动社会资本的能力较弱。1月-9月,公共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5.4%,政府性基金收入同口径下降26.4%。此外,作为基础设施的主要建设者,地方融资平台因脱钩政府信用,叠加土地市场遇冷,融资成本和难度大幅度提高,投资能力显著削弱。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进展较慢。政府力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模式)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市政公用领域和公共服务领域,拓宽投资资金来源。财政部先后推出两批共236个PPP项目,总投资额8389亿元。发改委发布的PPP项目共计1043个,总投资额1.97万亿元。但受项目收益率不高、政府治理水平有待提高、政府信用约束制度尚未建立等因素制约,PPP模式推进困难,项目签约率不足两成,实质性进展较慢。此外,在已经签约的PPP项目中,社会资本方主要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参与程度偏低。
房地产市场库存仍然较高。尽管二季度以来商品房销售持续回暖,量价齐升,但受制于库存基数较大,特别是三四线城市去库存化压力较大,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意愿仍然疲弱,房地产投资增速一路下行,8月、9月当月增速连续为负。库存高企压制着房地产投资意愿,土地购置面积、房屋新开工面积等先行指标双双深度下滑。截至9月底,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高达6.65亿平方米,在销售形势比较旺盛的情况下,平均去库周期仍然长达7.2个月,部分中小城市甚至达到20个月以上。房地产销售走强带动房地产开发投资回升一般需要6月-9个月的传导期,在库存高企的情况下传导期会显著延长,房地产投资形势不容乐观。
从“十三五”时期投资形势看,固定资产投资有望实现筑底并趋稳,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降杠杆将抑制投资增长,但同时改革红利释放、新兴产业以及服务业快速发展等将支撑投资增长。展望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还将继续探底,预计回落到9.5%左右,延续着“两低一高”的基本格局,制造业和房地产开发投资低增速,基础设施投资高增速。
促进投资稳定增长的有利因素主要有:推进“11+6+3+1”重大工程建设。国家大力推进11大类重大工程包建设,建立重大工程“开工建设一批、投产达标一批、储备报批一批”的滚动机制。积极推进六大领域消费工程、三大战略、重大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重点项目建设。
调低投资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有区别地下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除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外,其他行业最低资本金比例调低5%。调低投资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可以合理降低投资门槛,提高投资能力,促进相应投资项目落地施工。
投放专项建设基金。发挥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的战略性作用,通过发行债券筹集资金设立专项建设基金,直接注入项目资本金,支持看得准、有回报、不新增过剩产能的重点领域建设。
加大企业债券支持力度。降低企业债发行门槛,允许借新还旧,简化审核审批程序,扩大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出台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养老产业、城市停车场等专项债券发行指引,加大企业债券服务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增强财政资金投资能力。盘活存量财政资金、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加快预算执行等将提高政府的投资能力。按照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方案,盘活各领域“沉睡”的财政资金,统筹用于发展急需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保障民生支出,增加财政资金有效供给。
通过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大幅降低地方政府利息支出和融资成本。加快支出预算执行进度,进一步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
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范围。加大对传统产业投资的支持力度,将加速折旧优惠政策扩大到轻工、纺织、机械、汽车等四个领域重要行业,激发企业投资和设备更新改造的积极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制约投资稳定增长的不利因素主要有:投资项目储备不足。2015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额、房屋新开工面积均处在极低水平,反映出投资项目储备不足,将间接影响2016年投资增速。
出口形势不容乐观。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投资形势与出口状况关系紧密。2016年出口形势仍将不容乐观,近期WTO已经下调世界贸易增长预测,将2016年全球贸易增长预测值从4.0%降低至3.9%。
融资平台转型改制难度较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脱钩政府信用后融资成本和难度大幅提高,部分在建项目后续融资困难,新增投资能力明显减弱,或将影响基建投资高速增长的可持续性。此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普遍缺少突出的主营业务和充足的固定资产,参与市场化竞争存在先天不足,转型改制难度较大。 关注投资统计制度改革。2016年,我国将全面实行新的投资统计制度,调查对象由投资项目转变为法人单位,投资额计算方法由形象进度转变为财务支出。2014年全国试点地区投资总额平均减少50%,增长速度平均降低30%。参考试点经验,2016年投资增速可能面临着因统计制度改革带来的下行风险。
2016年,建议将投资政策主基调确定为促进投资稳定增长,优化投资结构。以增加有效投资、简化投资审批事项、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为出发点,通过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用好积极财政政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推广PPP模式,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健康运行。
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一是完善重大项目的政银企社合作对接机制,细化重大工程项目清单,搭建信息共享、资金对接的平台,保障重大项目的资金供应。
二是积极引导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向,鼓励金融机构建立绿色通道,加快重大项目等领域的贷款审评审批。三是投放专项建设基金,给予国开行、农发行适当的流动性支持。四是统筹落实重大项目建设用地,及时为重点项目建设办理用地手续。五是制定三年滚动投资计划,充实重点产业、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的重大项目储备库。
用好积极财政政策。一是发挥好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带动作用。优化调整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重点用于国家重大工程,跨地区、跨流域的投资项目以及外部性强的重点项目,减少竞争性领域投入和对地方的小、散项目投资补助。二是加大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力度,清理财政专户。清理结转结余资金和财政专户,将盘活的财政资金重点投向民生改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领域,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实行结构性减税。适当调高工薪所得税起征点,扩大税前扣除项目范围,增加养老、教育、住房等支出因素。完善研发费用计核办法,扩大企业研发费用扣除范围。四是推动普遍性降费。减免涉及小微企业的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取缔乱收费,切实减轻小微企业负担。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一是灵活运用降准降息,引导商业银行降低信贷资金成本,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二是通过扩大专项贷款规模、推动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增强开发性、政策性金融资源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三是督察金融机构整改违规收费、以贷转存、存贷挂钩等行为。四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继续壮大主板市场,积极推动创业板和战略新兴板市场,有序发展新三板市场,规范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形成的四板市场,降低中小企业参与资本市场的门槛。五是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在普惠金融中的积极作用。支持民营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P2P公司等金融机构发展,推动民间金融阳光化。
推广PPP模式。一是中央层面安排PPP项目前期工作费,支持地方政府开展PPP项目的前期工作,推进项目签约及落地实施。二是加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税收优惠政策、PPP引导基金对PPP项目的支持力度。三是加强地方政府履约约束机制,对地方政府出现的违约行为,实施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的结算扣款惩罚,切实保障社会资本的合法权益。四是制订PPP项目标准化合同范文和分行业合同,提供更加细化可操作的实施指引。五是开展PPP项目的推介会和业务培训班,介绍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引导民营资本积极参与PPP项目建设。
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一是进一步取消和下放投资审批权限。清理和规范核准后、开工前的一些报建手续,切实解决前置手续繁杂、效率低下,依附于行政审批的中介服务不规范、收费不合理等问题。二是解决不同审批部门权限下放不同步的问题,促进土地、环评、安全等审批权限同步下放,提高简政放权的综合成效。三是彻底清理审批事项互为前置、互相掣肘的情况,提高审批效率。
展望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有望呈现出稳中略降的态势,增长9.5%左右。值得关注的是,企业自主投资意愿不强、实际融资成本较高、地方政府及融资平台投资能力受限、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进展较慢、房地产市场库存仍然较高等困扰着投资形势趋稳。
2016年投资政策主基调或应确定为促进投资稳定增长,优化投资结构。以增加有效投资、简化投资审批事项、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为出发点,通过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用好积极财政政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推广PPP模式,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健康运行。
“十二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回顾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内外需低迷,一些领域困难和风险有所加大,经济向好的基础不牢、势头较弱。作为总需求端的快变量,固定资产投资形势不容乐观,增速逐年显著放慢。2015年投资增速几乎衰减到2011年投资增速的一半水平。“十二五”时期投资年均增速仅为17.9%,大大低于“十一五”时期和“十五”时期。特别是,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投资增速罕见低于计划预期目标。
分析“十二五”时期投资增速放缓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投资规模基数大导致增幅自然回落。201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已超过50万亿元,现在每增长1个百分点带来的投资增量,相当于2010年增长2个百分点。
二是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我国在传统制造业领域的投资需求已经基本饱和,主要行业甚至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投资机会明显减少。外贸摩擦加大、人民币长期升值趋势、用工成本上涨、资源紧张、环境制约加大,这些趋势性转变将不可逆转地降低传统制造业领域的投资需求。
三是房地产市场周期性调整。2012年我国城镇家庭的户均住宅套数已达到1套左右,住房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供求关系趋向宽松,房地产开发投资以往高速增长的态势将难以为继。
四是跨区域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减少。目前全国主要的交通、能源、水资源和信息等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建成,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已经较小。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开始转向市域内、县域内,主要集中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部分地区间交通设施互联互通上,单个投资项目规模显著变小。
五是生活性服务业投资缺乏具有吸引力的盈利模式。受制于国民收入水平较低、服务价格市场化程度不高、行政管制干预较多等因素,大部分服务业投资(不包括房地产行业)的利润微薄,缺乏具有吸引力的盈利模式,导致社会资本进入程度不高。
投资增速逐月放缓
受外需大幅萎缩、内需低迷,以及房地产市场周期性调整等因素影响,2015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呈现出“跌势明显、逐月放缓”的态势。
1月-9月,投资增长10.3%,增幅分别较上年同期和全年回落5.8个和5.4个百分点。逐月看,除6月有所企稳外,投资累计增速逐月放缓。9月环比增长率仅为0.68%,表明投资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剔除价格因素后,1月-9月投资实际增长12%,同比回落3.3个百分点。
在三大投资领域中,基础设施投资高速增长,制造业和房地产开发投资明显减速。
1月-9月制造业、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增长8.3%、18.1%和2.6%,增幅同比分别放缓5.5个、2.9个和9.9个百分点。三大领域投资规模合计占总投资的74.2%,拉动投资增长7.2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是支撑投资增速的主要因素,高出投资增速7.8个百分点。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较快,增速高达20.3%。
在主要行业中,装备制造业投资快于制造业投资,更快于高耗能行业投资。1月-9月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长4.7%,同比回落6.4个百分点,比制造业投资增速低3.6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0.2%,同比回落4.1个百分点,比制造业投资增速高1.9个百分点。
在区域结构中,中部地区投资增速相对较快。
1月-9月,东、中、西部地区投资分别增长8.6%、14.5%和8.7%,同比放缓了6.3个、3.3个和9.2个百分点,同期东、中、西部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同比放缓9.7个、8.4个和11.9个百分点。东部地区部分经济发达省份及时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取得较好进展,经济发展重新焕发活力,引领带动作用日益增强。中部地区促投资的政策力度较大,投资形势总体相对稳定。西部地区及部分资源省份面临能源资源需求低迷、产能过剩、房地产市场调整等多重不利因素,投资减速幅度较大。
在所有制结构中,民间投资增速显著放缓。
1月-9月,民间投资增长10.4%,同比回落7.9个百分点,仅高出总体投资0.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64.8%。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增长11.4%,高出民间投资增速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疲弱反映出企业自主投资意愿不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促投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投资企稳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固定资产投资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底部尚未充分探明。投资企稳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企业自主投资意愿不强。今年以来,市场需求总体偏弱,工业领域价格和企业效益低迷,PPI当月同比连续43个月下跌,工业企业利润受到明显侵蚀,自主投资意愿不强。1月-8月,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下降1.9%。产能过剩矛盾仍在持续发酵,工业产成品库存增速不断下降,PMI产成品库存低于荣枯线,工业企业整体仍处在去库存阶段,缺乏扩大再生产进行投资的意愿。
此外,房地产市场下行调整,房地产企业开发投资意愿也明显降低,反映在土地购置面积深度下滑,到位资金增速长期保持个位数,房屋新开工面积持续下降。民间主体对投资形势的反应比较灵敏,制造业投资(民间投资比重超过85%)、房地产开发投资(民间投资比重超过70%)增速同比明显回落。
实际融资成本较高。经济下行时期信贷收缩更为明显,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困扰着企业生产经营。尽管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同比有接近100bp的下行,但价格水平同比下降更多。此外,贷转存款、贷转承兑、借款搭售等行为比较普遍,担保、评估、公证等融资相关费用较高。据调查,企业实际融资成本普遍高达10%以上,部分中小企业甚至超过20%。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对中小企业以及民营企业发展造成较大影响,不利于投资持续健康发展。
地方政府及融资平台投资能力受限。受公共财政收入低速增长、土地出让收入大幅减少以及偿债高峰期等因素影响,地方政府可用于投资建设的财力明显不足,引导带动社会资本的能力较弱。1月-9月,公共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5.4%,政府性基金收入同口径下降26.4%。此外,作为基础设施的主要建设者,地方融资平台因脱钩政府信用,叠加土地市场遇冷,融资成本和难度大幅度提高,投资能力显著削弱。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进展较慢。政府力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模式)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市政公用领域和公共服务领域,拓宽投资资金来源。财政部先后推出两批共236个PPP项目,总投资额8389亿元。发改委发布的PPP项目共计1043个,总投资额1.97万亿元。但受项目收益率不高、政府治理水平有待提高、政府信用约束制度尚未建立等因素制约,PPP模式推进困难,项目签约率不足两成,实质性进展较慢。此外,在已经签约的PPP项目中,社会资本方主要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参与程度偏低。
房地产市场库存仍然较高。尽管二季度以来商品房销售持续回暖,量价齐升,但受制于库存基数较大,特别是三四线城市去库存化压力较大,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意愿仍然疲弱,房地产投资增速一路下行,8月、9月当月增速连续为负。库存高企压制着房地产投资意愿,土地购置面积、房屋新开工面积等先行指标双双深度下滑。截至9月底,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高达6.65亿平方米,在销售形势比较旺盛的情况下,平均去库周期仍然长达7.2个月,部分中小城市甚至达到20个月以上。房地产销售走强带动房地产开发投资回升一般需要6月-9个月的传导期,在库存高企的情况下传导期会显著延长,房地产投资形势不容乐观。
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形势展望
从“十三五”时期投资形势看,固定资产投资有望实现筑底并趋稳,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降杠杆将抑制投资增长,但同时改革红利释放、新兴产业以及服务业快速发展等将支撑投资增长。展望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还将继续探底,预计回落到9.5%左右,延续着“两低一高”的基本格局,制造业和房地产开发投资低增速,基础设施投资高增速。
促进投资稳定增长的有利因素主要有:推进“11+6+3+1”重大工程建设。国家大力推进11大类重大工程包建设,建立重大工程“开工建设一批、投产达标一批、储备报批一批”的滚动机制。积极推进六大领域消费工程、三大战略、重大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重点项目建设。
调低投资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有区别地下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除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外,其他行业最低资本金比例调低5%。调低投资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可以合理降低投资门槛,提高投资能力,促进相应投资项目落地施工。
投放专项建设基金。发挥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的战略性作用,通过发行债券筹集资金设立专项建设基金,直接注入项目资本金,支持看得准、有回报、不新增过剩产能的重点领域建设。
加大企业债券支持力度。降低企业债发行门槛,允许借新还旧,简化审核审批程序,扩大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出台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养老产业、城市停车场等专项债券发行指引,加大企业债券服务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增强财政资金投资能力。盘活存量财政资金、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加快预算执行等将提高政府的投资能力。按照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方案,盘活各领域“沉睡”的财政资金,统筹用于发展急需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保障民生支出,增加财政资金有效供给。
通过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大幅降低地方政府利息支出和融资成本。加快支出预算执行进度,进一步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
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范围。加大对传统产业投资的支持力度,将加速折旧优惠政策扩大到轻工、纺织、机械、汽车等四个领域重要行业,激发企业投资和设备更新改造的积极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制约投资稳定增长的不利因素主要有:投资项目储备不足。2015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额、房屋新开工面积均处在极低水平,反映出投资项目储备不足,将间接影响2016年投资增速。
出口形势不容乐观。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投资形势与出口状况关系紧密。2016年出口形势仍将不容乐观,近期WTO已经下调世界贸易增长预测,将2016年全球贸易增长预测值从4.0%降低至3.9%。
融资平台转型改制难度较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脱钩政府信用后融资成本和难度大幅提高,部分在建项目后续融资困难,新增投资能力明显减弱,或将影响基建投资高速增长的可持续性。此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普遍缺少突出的主营业务和充足的固定资产,参与市场化竞争存在先天不足,转型改制难度较大。 关注投资统计制度改革。2016年,我国将全面实行新的投资统计制度,调查对象由投资项目转变为法人单位,投资额计算方法由形象进度转变为财务支出。2014年全国试点地区投资总额平均减少50%,增长速度平均降低30%。参考试点经验,2016年投资增速可能面临着因统计制度改革带来的下行风险。
促进投资稳定增长
2016年,建议将投资政策主基调确定为促进投资稳定增长,优化投资结构。以增加有效投资、简化投资审批事项、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为出发点,通过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用好积极财政政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推广PPP模式,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健康运行。
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一是完善重大项目的政银企社合作对接机制,细化重大工程项目清单,搭建信息共享、资金对接的平台,保障重大项目的资金供应。
二是积极引导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向,鼓励金融机构建立绿色通道,加快重大项目等领域的贷款审评审批。三是投放专项建设基金,给予国开行、农发行适当的流动性支持。四是统筹落实重大项目建设用地,及时为重点项目建设办理用地手续。五是制定三年滚动投资计划,充实重点产业、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的重大项目储备库。
用好积极财政政策。一是发挥好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带动作用。优化调整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重点用于国家重大工程,跨地区、跨流域的投资项目以及外部性强的重点项目,减少竞争性领域投入和对地方的小、散项目投资补助。二是加大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力度,清理财政专户。清理结转结余资金和财政专户,将盘活的财政资金重点投向民生改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领域,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实行结构性减税。适当调高工薪所得税起征点,扩大税前扣除项目范围,增加养老、教育、住房等支出因素。完善研发费用计核办法,扩大企业研发费用扣除范围。四是推动普遍性降费。减免涉及小微企业的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取缔乱收费,切实减轻小微企业负担。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一是灵活运用降准降息,引导商业银行降低信贷资金成本,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二是通过扩大专项贷款规模、推动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增强开发性、政策性金融资源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三是督察金融机构整改违规收费、以贷转存、存贷挂钩等行为。四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继续壮大主板市场,积极推动创业板和战略新兴板市场,有序发展新三板市场,规范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形成的四板市场,降低中小企业参与资本市场的门槛。五是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在普惠金融中的积极作用。支持民营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P2P公司等金融机构发展,推动民间金融阳光化。
推广PPP模式。一是中央层面安排PPP项目前期工作费,支持地方政府开展PPP项目的前期工作,推进项目签约及落地实施。二是加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税收优惠政策、PPP引导基金对PPP项目的支持力度。三是加强地方政府履约约束机制,对地方政府出现的违约行为,实施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的结算扣款惩罚,切实保障社会资本的合法权益。四是制订PPP项目标准化合同范文和分行业合同,提供更加细化可操作的实施指引。五是开展PPP项目的推介会和业务培训班,介绍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引导民营资本积极参与PPP项目建设。
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一是进一步取消和下放投资审批权限。清理和规范核准后、开工前的一些报建手续,切实解决前置手续繁杂、效率低下,依附于行政审批的中介服务不规范、收费不合理等问题。二是解决不同审批部门权限下放不同步的问题,促进土地、环评、安全等审批权限同步下放,提高简政放权的综合成效。三是彻底清理审批事项互为前置、互相掣肘的情况,提高审批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