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要大胆地与学生谈理想
有这样一则故事:三个工人在砌墙。有人问:“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没好气地回答:“砌墙。”第二个抬头
笑笑,说:“盖一幢高楼。”第三个边干边哼着歌曲,笑得很灿烂:“建设一个新城市。”10年后,第一个工人在另一个工地上仍然砌墙,第二个工人成了工程师,第三个工人则成了前两个人的老板。
看着这个故事,令人想到学校里的三种学生:一种是每天机械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甚至不愿完成,茫然地听课,不求甚解,没有精神,没有斗志,只感觉读书的辛苦,这就像第一个没有目标和理想的人;占大多数的一种是,以考个高分、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为目标,能够勤奋、认真地学习,但追求不高,容易患得患失,往往在目标达成后就不再持续努力、追求上进了;第三种学生虽然面对重重的学习困难,但仍能够热爱学习,没有止境地不断进取,他们说学习虽然辛苦,但快乐着、幸福着。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哈佛大学的调查报告显示:有目标并向着目标迈进的人是最具幸福感的人!为了让更多的下一代人成为幸福的人,教师们应该善于大胆地与学生谈理想!
理想,是指人们希望达到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向往的奋斗前景。理想是力量的源泉、智慧的摇篮、冲锋的战旗、斩棘的利剑。青少年时期本来就是人生充满理想的时代,让学生张开理想的翅膀是提升其人生目标最有效的手段。然而遗憾的是,我国的中小学生中具有明确理想的却在减少,理想观念淡薄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青少年理想教育出现了淡化甚至异化的趋势,或出现误区,或缺乏实效。在升学率高于一切的影响下,学校教育的评价机制也围绕着考试与分数转,追求高升学率就成了教师理想世界中的核心观念,会考试、得高分成了师生们的奋斗目标,谈其他的理想常被视为空谈,甚至是不好意思的。于是,数不尽的辅导材料、做不完的模拟试题、断不了的家教,就成了学生们全部的日常生活内容。难怪学生们会觉得生活没什么意思,不知自己活着为了什么,厌学、厌世的情绪不断增长,不是还有学生因为考不好或没有升入理想的学校就轻生自杀的吗?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啊!在这种现状下,教师们如何大胆地与学生谈理想,为其指明人生方向,就显得尤为迫切。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不错,“再苦不能苦孩子”的传统观念,“你只管好好读书,其他什么都不用干”的错误观念,使很多孩子生活安逸,没有什么追求,只要不垫底就行,也不想太靠前。一切都被安排好了,进取心自然就减退,缺乏理想。理想对人的行为有导向、驱动和调控作用,如果缺乏理想,就会使人缺少一种稳定、持久的内在激励,就容易受到各种干扰;如果缺乏理想,生活和学习就会迷失方向。因此教师们要善于大胆地与学生谈理想!
有一句名言说得好: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他就永远不知道什么是顺风,什么是逆风。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没有激情。理想是青春的光和热,青春不能没有理想。没有理想,青春之花就会凋零!因此教师们要善于大胆与学生谈理想!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重新张开理想的翅膀呢?
二、理想源于教育环境
理想的教育,需要有理想的教师。教师的理想是引发教师激情,培养学生理想的动力。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战场,教师是主导者,有理想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的时候,发自内心的情感将对学生产生感染力和影响。
一位家长曾经说了这样一件事:女儿已经高三了,还非常的孩子气,喜欢哪个教师她就认真读哪科,为的是不辜负教师的关心;因为跟妈妈关系比较好,考试考好了就让妈妈签字,让妈妈有面子,考不好就让爸爸签,让爸爸没面子,因为爸爸经常教训她。一个听了觉得好笑的例子,其实隐含着这样的道理:说话说到心坎上,孩子能接受,那就有效;否则怎么说都白搭,甚至会逆反。同样道理,师生关系融洽,一个关爱学生的教师无论在课堂上进行树立理想的引导,还是与学生个别交流,对学生的影响都会比较有效。
人是环境的产物,建设一个充满理想的文化校园有利于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树立自己的理想。校园里举目可见的名人名言可时时激励学生;小故事隐含着大道理,每天一个小故事常常可以启迪思想;社会上的成功人士,身边的优秀同学都是学习的榜样—— 一个讲理想的氛围一定可以培养一群有理想的孩子。
三、兴趣是理想萌生的起点
从孩子的兴趣出发谈理想,才能持久。很多望子成龙的家长并不是从子女的实际情况,即他们的天赋和兴趣出发,而是从自己的目标出发,为子女打造理想世界。于是,孩子往往动力不足,即使接受了也无法持久。为了兴趣而努力其实正好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这样树立起来的理想不仅持久,而且孩子们还会自觉主动地为了理想而努力,也就有机会取得成就。著名的戏剧家席勒曾经被送到军事学校学习外科医学,但他却向往当一名职业作家,他冒着可能衣食无着的危险悄悄地搞起创作,最后有所成就。居里夫人克服重重困难,在四年多的时间里,在一个无人使用的四面透风漏雨的破旧大棚里,不停地溶解分离8吨堆积如山的矿渣,最后成功地提取出放射性元素镭。女诗人舒婷,曾是一个工厂的女工,但她对文学、诗歌有兴趣,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写作,孜孜以求,终于成为中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这些不都是兴趣给予人们力量、勇气和智慧而使他们实现了理想的例子吗?
给学生更多自由、自主的空间,学生才有机会在实践中发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形成自己的理想。单纯而幼稚的孩提时代,学生可能因为读了一篇让自己感动不已的文章而想当作家;因参观了一次博物馆而想当科学家;可能因为一部电影、一场游戏而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体验了情感,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榜样,形成自己的理想。如果学生们整天只能与教科书、作业打交道,那造出来的是千篇一律的思想、作文,就不可能有时间形成自己的感情体验,找到自己的目标,并强化自己的理想。学校应多组织各种有益的活动,比如参观展览会、报告会、各种兴趣小组等活动,促进学生发现自我,树立理想。
四、鼓励成就理想
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和自信心,才能持久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如果经常处于失败与挫折的沮丧环境里,稚嫩的学生可能会经受不住打击,失去信心,而且放弃自己的梦想。因此要善于鼓励学生,发现学生优点。历史上有许多伟大人物的成功都要归功于家人或朋友的鼓励和支持。如喜爱诗歌的著名诗人惠特曼在第一本诗集卖不出去,甚至诗集被当时已功成名就的诗人丢进火炉的打击下,在他怀疑自己的时候,是爱默生的夸赞与欣赏让绝望的他看到了生命的曙光,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不断修订这一部诗集,多年后,他果真成为美国甚至世界公认的伟大诗人,他唯一的诗集也成了美国乃至人类诗歌史上的经典。
家长适时的鼓励对孩子成就自己的理想至关重要。家长对孩子有着无可替代的影响力,但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一定得法,因此学校也应该是家长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课堂,家长需要教育。有具备科学育儿思想的家长的配合,学校的教育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更多孩子可以放飞自己的理想。如:被很多人当成“吹牛大王”的达尔文在父亲的鼓励下成了著名的科学家;在母亲的鼓励下阿姆斯特朗成为登上月球的第一人;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凯尔泰斯
有这样一则故事:三个工人在砌墙。有人问:“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没好气地回答:“砌墙。”第二个抬头
笑笑,说:“盖一幢高楼。”第三个边干边哼着歌曲,笑得很灿烂:“建设一个新城市。”10年后,第一个工人在另一个工地上仍然砌墙,第二个工人成了工程师,第三个工人则成了前两个人的老板。
看着这个故事,令人想到学校里的三种学生:一种是每天机械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甚至不愿完成,茫然地听课,不求甚解,没有精神,没有斗志,只感觉读书的辛苦,这就像第一个没有目标和理想的人;占大多数的一种是,以考个高分、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为目标,能够勤奋、认真地学习,但追求不高,容易患得患失,往往在目标达成后就不再持续努力、追求上进了;第三种学生虽然面对重重的学习困难,但仍能够热爱学习,没有止境地不断进取,他们说学习虽然辛苦,但快乐着、幸福着。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哈佛大学的调查报告显示:有目标并向着目标迈进的人是最具幸福感的人!为了让更多的下一代人成为幸福的人,教师们应该善于大胆地与学生谈理想!
理想,是指人们希望达到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向往的奋斗前景。理想是力量的源泉、智慧的摇篮、冲锋的战旗、斩棘的利剑。青少年时期本来就是人生充满理想的时代,让学生张开理想的翅膀是提升其人生目标最有效的手段。然而遗憾的是,我国的中小学生中具有明确理想的却在减少,理想观念淡薄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青少年理想教育出现了淡化甚至异化的趋势,或出现误区,或缺乏实效。在升学率高于一切的影响下,学校教育的评价机制也围绕着考试与分数转,追求高升学率就成了教师理想世界中的核心观念,会考试、得高分成了师生们的奋斗目标,谈其他的理想常被视为空谈,甚至是不好意思的。于是,数不尽的辅导材料、做不完的模拟试题、断不了的家教,就成了学生们全部的日常生活内容。难怪学生们会觉得生活没什么意思,不知自己活着为了什么,厌学、厌世的情绪不断增长,不是还有学生因为考不好或没有升入理想的学校就轻生自杀的吗?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啊!在这种现状下,教师们如何大胆地与学生谈理想,为其指明人生方向,就显得尤为迫切。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不错,“再苦不能苦孩子”的传统观念,“你只管好好读书,其他什么都不用干”的错误观念,使很多孩子生活安逸,没有什么追求,只要不垫底就行,也不想太靠前。一切都被安排好了,进取心自然就减退,缺乏理想。理想对人的行为有导向、驱动和调控作用,如果缺乏理想,就会使人缺少一种稳定、持久的内在激励,就容易受到各种干扰;如果缺乏理想,生活和学习就会迷失方向。因此教师们要善于大胆地与学生谈理想!
有一句名言说得好: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他就永远不知道什么是顺风,什么是逆风。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没有激情。理想是青春的光和热,青春不能没有理想。没有理想,青春之花就会凋零!因此教师们要善于大胆与学生谈理想!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重新张开理想的翅膀呢?
二、理想源于教育环境
理想的教育,需要有理想的教师。教师的理想是引发教师激情,培养学生理想的动力。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战场,教师是主导者,有理想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的时候,发自内心的情感将对学生产生感染力和影响。
一位家长曾经说了这样一件事:女儿已经高三了,还非常的孩子气,喜欢哪个教师她就认真读哪科,为的是不辜负教师的关心;因为跟妈妈关系比较好,考试考好了就让妈妈签字,让妈妈有面子,考不好就让爸爸签,让爸爸没面子,因为爸爸经常教训她。一个听了觉得好笑的例子,其实隐含着这样的道理:说话说到心坎上,孩子能接受,那就有效;否则怎么说都白搭,甚至会逆反。同样道理,师生关系融洽,一个关爱学生的教师无论在课堂上进行树立理想的引导,还是与学生个别交流,对学生的影响都会比较有效。
人是环境的产物,建设一个充满理想的文化校园有利于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树立自己的理想。校园里举目可见的名人名言可时时激励学生;小故事隐含着大道理,每天一个小故事常常可以启迪思想;社会上的成功人士,身边的优秀同学都是学习的榜样—— 一个讲理想的氛围一定可以培养一群有理想的孩子。
三、兴趣是理想萌生的起点
从孩子的兴趣出发谈理想,才能持久。很多望子成龙的家长并不是从子女的实际情况,即他们的天赋和兴趣出发,而是从自己的目标出发,为子女打造理想世界。于是,孩子往往动力不足,即使接受了也无法持久。为了兴趣而努力其实正好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这样树立起来的理想不仅持久,而且孩子们还会自觉主动地为了理想而努力,也就有机会取得成就。著名的戏剧家席勒曾经被送到军事学校学习外科医学,但他却向往当一名职业作家,他冒着可能衣食无着的危险悄悄地搞起创作,最后有所成就。居里夫人克服重重困难,在四年多的时间里,在一个无人使用的四面透风漏雨的破旧大棚里,不停地溶解分离8吨堆积如山的矿渣,最后成功地提取出放射性元素镭。女诗人舒婷,曾是一个工厂的女工,但她对文学、诗歌有兴趣,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写作,孜孜以求,终于成为中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这些不都是兴趣给予人们力量、勇气和智慧而使他们实现了理想的例子吗?
给学生更多自由、自主的空间,学生才有机会在实践中发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形成自己的理想。单纯而幼稚的孩提时代,学生可能因为读了一篇让自己感动不已的文章而想当作家;因参观了一次博物馆而想当科学家;可能因为一部电影、一场游戏而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体验了情感,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榜样,形成自己的理想。如果学生们整天只能与教科书、作业打交道,那造出来的是千篇一律的思想、作文,就不可能有时间形成自己的感情体验,找到自己的目标,并强化自己的理想。学校应多组织各种有益的活动,比如参观展览会、报告会、各种兴趣小组等活动,促进学生发现自我,树立理想。
四、鼓励成就理想
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和自信心,才能持久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如果经常处于失败与挫折的沮丧环境里,稚嫩的学生可能会经受不住打击,失去信心,而且放弃自己的梦想。因此要善于鼓励学生,发现学生优点。历史上有许多伟大人物的成功都要归功于家人或朋友的鼓励和支持。如喜爱诗歌的著名诗人惠特曼在第一本诗集卖不出去,甚至诗集被当时已功成名就的诗人丢进火炉的打击下,在他怀疑自己的时候,是爱默生的夸赞与欣赏让绝望的他看到了生命的曙光,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不断修订这一部诗集,多年后,他果真成为美国甚至世界公认的伟大诗人,他唯一的诗集也成了美国乃至人类诗歌史上的经典。
家长适时的鼓励对孩子成就自己的理想至关重要。家长对孩子有着无可替代的影响力,但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一定得法,因此学校也应该是家长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课堂,家长需要教育。有具备科学育儿思想的家长的配合,学校的教育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更多孩子可以放飞自己的理想。如:被很多人当成“吹牛大王”的达尔文在父亲的鼓励下成了著名的科学家;在母亲的鼓励下阿姆斯特朗成为登上月球的第一人;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凯尔泰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