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新闻摄影的进阶之路

来源 :记者观察·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021913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通讯员来稿,照片画面杂乱无章,主次不清,然后用一大段文字说明来告诉你他拍的是什么,典型的是画面不够,文字来凑。我们知道,摄影是运用点、线、面,光影、图像、色彩等画面语言来传播的工具和艺术,好的摄影作品能达到“一图胜千言”的效果,如果图片只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主题不明,主次不清,主体不突,那还不如直接运用文字来描述,摄影就失去了作用和意义。
   如何在一个场景中“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考验的是摄影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观察、思考的能力,抓拍、对焦、构图的能力,艺术审美的能力……
   极简,是社会和生活内容的浓缩极简主义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画面非常简洁,但简洁并不代表简单。威尔斯1980年拍摄的乌干达饥饿中的孩子和传教士的手,新闻摄影工作者对这张照片应该都有深刻印象。黑与白、贫与富、干瘪与肥硕、饥荒与丰裕、灾难的非洲和乐土的西方……这幅构图简单的照片传达给我们的内容是那么丰富而深刻。当时非洲大陆的干旱和饥荒并不为外人所知晓,该照片在1981年被评为第24届荷赛最佳新闻照片,正是这张照片使人们开始注意非洲这个地方。最简洁的画面,最强烈的对比,达到最大的社会传播效果。
   无论是自然人文摄影,还是摄影记者的新闻报道,要拍摄出画面简洁明了、又能打动人心的作品,一定是对作者对身边社会和生活有了深刻理解,丰富的阅历、体验,细致入微的观察,是社会和生活的浓缩。
   我们说,艺术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在新闻摄影中也同样适用,并有更直接的体现。新闻工作者要善于在纷繁的环境中寻找典型的人、物、景以及他们与背景的关联,而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就是摄影记者通过见微知著的画面选择和艺术表现来体现。
   极简新闻摄影的表现形式
   光影的魅力
   摄影是一门关于光影的艺术,具有艺术的普遍规律和特色,极简就是其中之一。有时,好不在多,少即是多,简单即是大美,到底怎样去理解摄影中的“极简主义”,可以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片黑暗中的光明”,是十分显眼、十分引人注目的一而且也没人会关注那些黑暗的部分,是否有鲜艳的色彩。在一些特殊光照条件下,画面中会有局部被照亮,而其他部分隐藏在阴影里,这也是创作极简主义作品的好时机。著名体育摄影记者魏征老师是用此方法的高手,他的很多现场体育摄影作品让人眼前一亮,明暗对比强烈,视觉效果震撼。他善于利用现场光线,勾勒运动员的动作、表情等决定性瞬间,巧妙地运用明暗对比,将运动员置身宏大的比赛场地中,虽然场地环境一片“黑暗”,但这更加衬托出比赛的紧张、激烈,于无声处渲染了比赛的气氛。
   摄影是光线运用的艺术,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晴天还是多云,我们都要学会在多变的光影中寻找到我们需要的那束光。在多云天气或雨后,太阳从云层中 “探出头”时,不妨好好利用这一时机,拍摄阳光直接照亮的区域,并将周边没被照亮的区域作为负空间。
   城市的高楼、高架桥、建筑的背立面,大街、小巷,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千变万化的光影效果,我们要学会观察,光与影、人与建筑之间合理而又巧合的关系。著名摄影家何藩在这方面做得很杰出,我们不妨从网上找到他的作品,学习和模仿。
   构图的方法
   当今社会有越来越多的摄影师开始追求独特的影像构图手法,相信很多影友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想法,很多人都知道一句话:绘画是加法,摄影是减法。
   极简风格作品的主体在画面中的占比都比较小,如果占比太大就没有了极简的效果;“占比小”也不是越小越好,这里要注意占比不合适或者布局不合适导致的主体不突出和主体感弱的情况。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被摄主体太小会让画面显得过于空洞,影响照片主题的表达,所有初学者在刚开始的时候可以先把被摄主体在画面中的比例调大,等熟练以后再慢慢调整主体大小。如果大面積的简单背景不好找到的话也可以试试缩小景别,找面纯色的墙面也是可取的。如果主体在画面中所占比例很小色彩又不突出的话,可以尝试使用三分法构图,或者将主体摆在中心位置,强调其主体位置。
   极简体现为构图要素简洁。进入镜头的人物景物,点、线、面都可能有,全部拍摄进去,画面就容易杂乱无章,不知道在拍摄什么。构图时能减则减,只保留拍摄主体和主要背景物,图片反而显得简洁明快,富有诗意。在极简摄影中,线条是最常用的元素,因为在相对统一的纯色背景中,任何线条都会清晰可见,表现力也会很强,简单的线条就可以勾勒出物体的轮廓,画面又很简洁。
   如果主体较大可以把主体安排在边缘位置,保持画面的极简效果。线条绝对是摄影师构图时的一个利器,它既能充满画面,也能引导观众视线,合理安排更能增加画面的纵深感和空间感,摄影师在构图时应该优先考虑线条对画面的影响。
   色彩的艺术
   摄影是用光的艺术,不管何种风格题材,光影的加入都会给画面增色不少,极简风格画面本身就元素少,主体的占比也比较小,所以有光影的参与画面会更有看点,但是又不会徒增无关元素。所以摄影师在拍摄时要调整较为干净的背景,色调也最好可以统一,例如少云的蓝天,宁静的湖面,或者大片绿色的草地。
   《淮安日报》摄影记者曹政擅长拍摄体育新闻,他的作品主体突出,色调统一,赏心悦目。他的一组《带操之美》便是选择了一个俯拍的角度,避免了背景的杂乱无章,白色的地面将运动员灵动的身影表达得淋漓尽致。
   极简:是形式,更是内涵
   立意与主题
   要拍出“好看”的极简摄影作品不难,但是要拍出“精彩”的极简作品却不容易,一张精彩的极简作品要求有故事性,耐人寻味,要加入作者的情感表达。
   前面说过,极简是社会和生活的浓缩,要拍出画面简洁、内涵丰富的摄影作品,绝非一日之功。社会发展千变万化,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新闻摄影工作者有深厚的社会积累、丰富的知识储备,要熟悉拍摄行业的最新动态、政策等,比方说“农业新闻”,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有哪些最新的政策,当地有哪些特色的做法,带着这些问题和思考,便会在头脑里形成某种观点,也就是立意和主题,带着思考去采访拍摄,再运用极简等摄影方法,就不难拍摄出优秀的摄影作品。
   对比与矛盾
   戏剧讲究起承转合,相声要抖包袱,写文章也是,文似看山不喜平,说的是同一个道理。新闻摄影作品也要追求对比、冲突、矛盾。由于艺术特点不同,这里分两个方面,一是画面元素和形式的对比,如:大小、黑白、冷暖、明暗等。另一种是画面内容的对比和矛盾,这属于内容范畴。无论是哪一种,都是我们追求和努力的方向。在形式上,我们可以通过构图变化,拍摄角度的选择来实现,现在,很多摄影记者都用上了航拍,上帝视角为我们打开了创作的翅膀,不难发现,很多航拍作品都是极好的极简摄影作品。
   艺术是相通的
   绘画讲究留白,画家用笔用墨的同时,精心布局安排留下的空白,是构成画面形式美极其重要的因素,也是建立在中国美学基础上的审美观念产物。借物、边角、光影、笔墨等留白,从而形成气韵之美、虚实之妙。音乐讲究节奏,书法追求点划之间的互应....这与极简摄影有异曲同工之妙,艺术是相通的,包括文学、戏剧、建筑等艺术形式,都有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摄影是瞬间的艺术,新闻摄影除了社会性,还要追求艺术性,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这就要求我们从业人员广泛地从各类艺术门类中汲取营养,来提升个人的艺术修养与品位,从而运用到实践工作中。
   极简:新闻摄影的进阶之路
   我们镜头下所传达的影像其实就是一种描绘与呈现故事的表现,让摄影者能够以构图去表述自己内心世界想要传达的意境,不管是波澜壮阔的风光,或是一草一木的小品,或是人间百态的缩影,都有其存在意念于作品之中,极简的摄影风格已经成为广大影友喜欢的创作方向。极简,是摄影极致的追求,也是新闻摄影的进阶之路。
   (作者单位:淮安日报社)
其他文献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给社会经济、生活秩序、公众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损害。由于方便快捷的属性,疫情期间公众利用新媒体获取信息的频率明显提高,因新媒体而产生替代性创伤的情况也愈发常见。本文对新冠肺炎疫情情景下新媒体对公众替代性创伤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初步探究,以期为相关组织如何利用好新媒体应对突发重大突发事件下公众的心理问题提供参考。   文献综述   新媒体的形式及特征   新媒体是
期刊
自文化建设战略提出后,中国共产党便努力进行党内外文化建设。中国共产党在政治文化建设中严肃党风,联系群众,提升党性,重点培养高校青年的价值观,治理网络环境等,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中国共产党党内外的文化建设夯实了党群团结关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民心,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增强了我国的实力。
“社会责任理论”其实就是西方著名新闻理论专家对20世纪初期欧美国家处于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垄断主义竞争发展阶段的新闻社会风险责任理论思想发展做出的一个重要理论实践总结。突发事件是对传统媒体的一个考验,传统媒体在面对一些突发情况时对于整个社会与全体公众来说应当具备一定的媒体责任与社会义务,新闻媒介在多次突发事件中呈现出了比较优异的表现。   当前传统媒体对社会主义责任履行的现实困境   社会责任主义
期刊
眼下,很多人第一时间关注热点新闻、突发事件都是从手机、电脑平台获取,方便快捷。这是传统定时定量的电视新闻节目做不到的地方。笔者在这里关注和讨论的是电视这一传统媒体,尤其是传统电视时政新闻在当下这种新的传播环境下,应该如何敞开大门,拥抱迎接新型媒体形态,让原有传统的样子添加一些新气象新元素。   当时代的巨轮滚滚到来的时候,每种事物都会或多或少、或快或慢、或前或后遭遇到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
在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地方党报想要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立足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本文以《东莞日报》十一年七次改版为例,通过大量的事实案例
期刊
面对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中国如何讲好自己的故事,传递正能量是主流媒体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的时代,主流媒体更应该坚持以高专业素质进行正面宣传,营造良好的传播环境的同时,讲好中国故事。   技术变革给信息传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内容受众的数量之大,受众的社会角色之复杂,导致传播效果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那么,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如何兼顾传
期刊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历史文明发展的重要产物,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和文化再生产效果对于提升相关文化价值和社会地位有重要作用。同时还应针对新媒体生态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和文化再生产进行研究分析,改善相关文化在实际传播和再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突出新媒体生态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和文化再生产优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良性传播提供有力支持。   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和文化再生产顺利开展,就应在考虑各项
期刊
2017年,中国古风美食博主李子柒通过YouTube进入国际受众视野,获得高关注度。她的古风美食视频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很好的诠释,讲好了中国故事。作为成功讲好中国饮食故事的典范,她用中国美食与世界“对话”,打破了不同国家地域的交流隔阂,让中国饮食文化成功“走出去”。本文从如何讲好中国饮食故事的角度,探寻了李子柒古风美食视频的特点以及讲好中华饮食故事优化路径的思考,继而为中华美食“走出去”提供参考
期刊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媒体在传播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让新闻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互动性更强,它改变了大众获取新闻资讯的渠道,大众对新闻资讯的要求也随之改变。新媒体时代,党报如何直面挑战、谋求长远稳定的发展成为党报转型发展的首要任务。党报要想成功转型,实现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编辑的转型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只有培养党报编辑的创新意识,在编辑报道新闻时才能打破惯性思维,主动求新求变,为党报的转型发
期刊
学生时代的文学爱好者,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成为了一名媒体人,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自由自在,其实不然,记者是辛勤的蜜蜂,尤其像我们这样非科班出身、半路出家的“和尚”,要想念到“真经”,在行业内站稳脚跟,有突出的影响力,成为读者喜爱点赞的记者,更是要哪里有需要,就去向新闻的第一线采编新闻。记者的工作领域非常广泛,有些地方的采访工作开展也会有危险。可以说,哪里有灾难,哪里有时事热点,哪里就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