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蚕豆香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8728895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夏时节,留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应该是蚕豆的清香味了。这样的日子,到乡间田埂上、小道边走一走,即可领会到“花海”“麦浪”的内涵,尤其是那碧绿的蚕豆叶下,硕硕的豆荚给人一种沉甸甸的愉悦感和踏实感。在乡村,人们常将五月赞为“豆熟麦香的红五月”,一盘香喷喷、绿淌滴的炒蚕豆令多少人垂涎!
  又是蚕豆飘香时。
  依稀记得小时候,五月在我眼里也算是向往的佳期之一了。适值青黄不接之季,白里带着黑点点的蚕豆花开的时候,便缠着母亲:何时能吃上“大青虫”。豆荚刚探出叶面,嘴馋的我便最新品尝了。
  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可以见到孩子们常聚在田埂边,追逐、嬉闹,摘路边的豆荚,剥蚕豆吃。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游击在田埂与麦浪之中,似鲁迅先生笔下的《社戏》中“偷罗汉豆”的一群,好不惬意。当然,也有因为踏坏麦子受到大人们的责骂、老师批评的时候。孩子们之间偶尔闹起矛盾,挂在嘴边的便是满具“报复性”的一句“我去报告老师,你偷吃伯伯的青虫”了。
  当时的我肯定不会去考虑青蚕豆在营养方面的价值,但可以肯定的是那时蚕豆在我们心中的份量决不亚于今天孩子们喜爱的小食品了,因为蚕豆不仅能充饥,还可以当玩具。剥一碗青豆用棉线把它们穿成一串连成一圈,煮熟,挂在脖子上学济公,饿了、累了,随时可以充饥,边吃边玩,其乐融融。
  每到蚕豆成熟时节,还可以听到父亲给我们讲那些有趣而富含哲理的故事。至今犹记父亲的教诲:做人也要如蚕豆实实在在,少炫耀,多做事。当我们吃腻了青蚕豆而奢侈地脱去豆皮独享其粉粉的豆瓣时,父亲那耐人回味的故事又回响在耳边:有一老农,在豆熟季节,用蚕豆招待他的女婿,女婿也如我们奢侈地脱去豆皮。来年闹饥荒,女婿无可充饥,求救于岳父,岳父给他熬一碗糊,让女婿飽餐一顿,女婿赞不绝口“好香”,岳父淡淡一笑:“这便是去年你脱下的豆皮,我晒干后磨成粉做的豆皮糊。”女婿哑然。
  当时,我很欣赏老农的先见之明,却很少领悟父亲的用意。如今见到父亲依然节俭地过日子,才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
  现在,日子一天天富裕起来了,但每至五月,总怀念那香喷喷、绿滴滴的青蚕豆来。每逢这个季节回乡,父亲总给我准备一包沉甸甸的青蚕豆,让我好好美餐一顿。往事历历,父亲给我的不仅仅是一包蚕豆,那是父亲的为人之理、处世之道,是一份实实在在的我永远享受不尽的财富!
  在这个初夏的日子里,蚕豆的清香伴着那些留在记忆中的情愫,向我缓缓飘来。
其他文献
一个人从出生到老去,肯定都有过自己最珍爱的物件。这种珍物也许并不贵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总能够或多或少地唤起我们对旧时光的感念,想起曾经发生的或温馨、或苍凉、或感动的故事。谭盾的指挥棒、钱理群的《鲁迅全集》、李宗盛的笔、杨丽萍的菜篮子、王澍的钟繇字帖、贾樟柯的故乡酒、金宇澄的船钟、叶兆言的旧电脑打字机、林怀民的手抄《心经》、黄永松的蜡染布……由《生活月刊》编著,上海译文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珍物:中国
期刊
有人登泰山回来,抱怨“上山一条路,下山一条路”,泰山无可观。人在俗世的人间烟火中熏染得没了知觉,连泰山都无法进入他的感觉中。  登泰山确实是“上山一条路,下山一条路”,而且是同一条路。先说上山,《诗经》云:“泰山岩岩。”足以表明泰山之宏伟,因为时间和一个人的体力所限,登泰山只能從山下坐中巴车至中天门,再由中天门经十八盘爬到南天门,即所谓“上山一条路”。这条路在秦始皇之前就开辟出来了,之所以开辟这条
期刊
如一阵北风啸过耳际,那旷野的芭茅花哟,粗厉地穿过我的眼帘,起初是一阵痛感,接着便如遇到故交一般亲切和熨帖。刘震云作品中的文字便如一丛丛芭茅花,读着读着,像拔火罐一样,疼痛之后有一种淋漓的酣畅,这便是我爱读刘震云作品的重要原因吧。  在厕所壁上捉蝉吃的“磨桌”,无奈嫁与债主的李爱莲,因追求进步成痴而意外入狱的李上进,抛妻弃子最后却因肝病悲惨死去的恩庆,做两任村长的“小三”最后楼塌人亡的美兰,职位不随
期刊
乘着初夏时节的习习凉风,信手摊开案头上的这本《人间滋味》(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年5月出版),一份沁人心脾的惬意悠然涌上心头。本书系著名作家、散文家汪曾祺以散淡闲适之笔,于岁月深处从容写下的一本谈美食、抒乡情、论文学、道人生的经典散文集。清浅、率性的文字,灵动脱俗间泛着优雅清淡的芳香,传递出作家对人间盛景至情至性的向往和爱恋。  在文学界,汪曾祺不光写作风格独树一帜,而且在烹饪各种美食上也颇有心得
期刊
读中学时,先后接触了《唐宋词一百首》和《唐宋词鉴赏辞典》一薄一厚两本书,发现“词”竟然是魅力不逊于“诗”的一种文学体裁,尤其是宋词,脍炙人口的长短句如此令人反复吟诵而不倦!当时在乡下,买书的想法是奢侈的,为激情所驱使,我毅然将这两部书中所录的作品悉数抄下,尤其是后者,整整抄了7个本子,我因此将之分为七卷,费时一个月,把一个寒假完全填进去了。  时间已经过去了二十五六年。“流光容易把人抛”,“青葱少
期刊
《无违》(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7年5月出版)是当代著名作家王跃文的最新力作,也是他的首部人生随笔集。全书共分七章,分别从个人成长、官场的人性剖析、文学创作宗旨等方面,用心记录着他的深邃思考,传递出作家“要做一个真实的自我,无违于自己,无违天地”的美好执念。  书中,王跃文以坦诚的笔墨,回忆自己从那个弱不禁风的乡下娃,到走出家门赴外求学,再到成为职业作家的奋斗历程。童年的他,家境贫寒,父亲又被错划
期刊
看手機微信,常常碰上一些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段子,最近盛传的《真精辟,什么是医生》,就是这样一条幽默感十足的好段子。  医生,词典和教科书上给的释义是,掌握医药卫生知识,从事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专业人员的统称。  百度百科里,则有医生是急救天使,是白衣天使,是生命的保卫者,是生命的守护者,是可爱的人,可敬的人等称谓。  上面这两个定义都明白无误,中规中矩。但段子里的“医生”却是这样说的:什么是医生?医
期刊
民以食為天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种说法,语出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稍后一些,在陈寿《三国志》里,也有类似的表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从古到今,对民以食为天这么一个命题,无论庙堂之高,抑或江湖之远,好像不曾有人提出质疑。这是因为大家都明白,任何一个人,从来到世界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对食物的摄取,此之谓以食养生。并且,这种摄取,要终其一生,一直延续
期刊
任何一株花草树木都不急,万物从容。  在一年中,它们至少都要开花一次,都有属于自己最美丽的瞬间。它们不提前,也不滞后,不慌不忙,从容不迫。梅花开放的时候,桃树静静地看着。植物开花只是自己好玩,轮番做游戏,或者开给它们的情人看的,惺惺相惜。它们的情人是谁呢?它们从来不会告诉人们,大约是那些蜂蝶吧。  这些花草从来不急,有没有人看见,都不急。  况且,没有人看见,就不开花了吗?  不要急,任何一個成功
期刊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的作文题为关于劳动的主题。让考生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讲演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全国高考作文的命题无疑具有明确而积极的导向作用。笔者认为,高考作文的这一题目显然是针对近年来一些青少年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而有意为之的。   毋庸讳言的是,很长时期以来我们在大、中小学的教育中存在着过度重视学习分数,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