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资源包含了设计师品牌、设计师工作室、设计师人力资源,以及设计咨询、研发等服务内容。一方面,专业市场需要借助设计资源进行自我提升;另一方面,设计师受资源、资金等因素的限制,他们需要抓住专业市场巨大的设计需求空间。
设计资源与专业市场的对接,本来是件两厢情愿的事儿,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有些不尽如人意:专业市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后,经常看不到明显的改善效果,有点茫然;设计师对合作犹犹豫豫,没有安全感……他们之间,到底缺了什么?
对接现状
设计,在这里是这样的
专业市场的商户对设计的需求有别于成熟品牌企业。商场里的品牌是做一盘货,涉及色系搭配、上下搭配、里外搭配、卖场陈列等。商户大多是做羽绒、针织等单品,对于设计更多是买样、出爆款。
在很多服装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里,设计总监的角色大多是老板自己担任。虽然他们不是设计出身,但他们对潮流的敏锐嗅觉有时都会让设计师佩服。今天某明星走红毯时穿的漂亮衣服,明天就可能出现在专业市场里,而这些衣服经常是大受欢迎。
潮流追随者
“专业市场对潮流趋势的反应速度非常快。这里面的商户不一定是学设计出身,但他们通过看秀场、买杂志等方式,练就了非常好的国际视野,将搜集的国际素材通过自己对专业市场的分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演变。”上海睫坤(J.Queen)创意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谢家齐说。
身为设计师的谢家齐,2012年下半年创立了品牌“女皇衣橱”,落户于杭派精品女装市场。“市场商户对市场的把握更多,对设计的反应很快,甚至超过了很多设计师。但是,专业设计师看到好的作品,会去吸取其中一些设计精华,比如颜色、图案等,然后再做自己的一个设计,会有一个延伸,专业市场里的商户模仿的可能更多些。”大半年的经营令他感慨万千。
在设计领域里,不是作品卖得好就行了,而是更重视设计水平。在专业市场里,则一定是以市场为第一导向。这正是问题所在。
缺失设计DNA
麻莉平是女装品牌“嫣然秀坊”的江苏省总代理,作为成长型品牌,设计问题着实困扰着她。她觉得,专业市场中的品牌最欠缺的就是传承性的、连贯性的品牌产品风格。很多商户追求的所谓设计基本上还是随波逐流比较多,观察国际国内潮流之后,模仿的成分仍然比较大,这样来看市场内的品牌风格往往随着时下潮流变化很大。
“品牌企业做得最好的就是能够给品牌摸索出一个稳定的设计DNA,并且把这个DNA传递下去。品牌有一个稳定的自身风格,才能够让消费者记住,才能进一步谈理念、谈文化。”麻莉平说。
对此,邑秀(香港)实业有限公司销售经理张敏杰深有同感。“同质化现象太严重,女装品牌淘汰率很高。很多品牌一两年之内就开了很多店,但是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被市场淘汰了,主要原因就在于品牌没有明确的风格,在竞争中不能一直保持优势。”
随波逐流的设计风气影响的不仅是单个企业的发展。如果市场内自主品牌遭遇假冒、贴牌等干扰时,市场管理者又不能及时提供保护,那么,这些本是市场最珍惜的优秀自主品牌就可能被“吓跑”,可想而知,这会对专业市场的整体提升造成多大的负面影响。
需求决定设计?
在诸多中小企业的设计成本中,人员出行、培训费用,以及购买国际潮流资讯、订阅大量国内外时尚杂志费用,正是开销重点。设计师薪酬、研发设备等在企业的所有运营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却很低,几乎是九牛一毛。
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还是说,需要引导商户站在品牌运作的角度去运用设计?
只能说,这是场博弈。作为最早研究设计与产业对接的咨询服务机构,中纺设计中心总经理于敏静认为,作为一个商家,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那么一定是市场要什么就做什么,但是对于产业而言,就需要在运用设计时能使产业水平有一定的提升。
于敏静举了个例子,在三四线城市,有些衣服土土的,却卖得很好,加入过多的设计元素,反倒可能销售不佳。一方面,这是由于大众的审美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另一方面,则是批发商没有真正把设计或是对产品的研发力度提升到一个层面。“对此一定要进行突破,否则产品就会同质化,这是个挺可怕的事情。但是,又有很多人认为消费者的需求决定了设计研发,尤其是在专业市场里,大家对此颇为赞同。”于敏静说。
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商户已经开始意识到加强原创设计的重要性。常熟市伊丽佳人成衣厂总经理朱炳康认为,好的设计应该符合两点,一是能够给企业带来明显的短期效益,二是能够帮助品牌形象深入人心。然而,中国设计师模仿、采集、合并的能力普遍很强,但是原创水平比较弱。打造一个能让消费者记住的独特风格,国内很多成熟品牌都还没有实现,对于中小品牌来说,就更加困难。
对接需求
双向选择 各取所需
设计资源与专业市场的对接,某种程度上是各取所需。专业市场需要通过设计满足商户需求,提升产业水平;设计需要专业市场,不仅因为这里有巨大的需求空间,同时也在践行自己的设计师品牌梦。
商户对设计的需求,自然催生出专业市场对设计的关注。近年来,众多专业市场已陆续搭建相关服务平台,如打造创意设计中心、引进设计师工作室、招商设计师品牌入驻等。常熟服装城是个典例。
专业市场与设计对接
在设计与市场的对接过程中,常熟服装城已经度过了资源整合期和业务初创期。 江苏常熟服装城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邓运华告诉记者,在资源整合期,重点是加大硬件设施的提升,为创意设计元素的导入搭建硬件平台;其次是搭建对外展示平台,主要是办好一年一度的江苏常熟服装服饰博览会,目前已经连续举办了14届,有效提升了市场整体影响力。
“进入初创期后,我们做了大量尝试,其中核心是从2008年开始每年举办‘常熟服装城杯’中国休闲装设计精英大奖赛,选手覆盖海内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业界获得了一致好评。另外,举办了各类创意人才专题对接会,为企业取得设计人才开辟绿色通道。”邓运华说,通过这种方式稼接,不少创意设计人才已进入市场,还有一些被服装企业所吸纳。
一般来讲,有三方面设计资源是专业市场的选择对象:一是国内外专业院校的设计资源,二是通过国内外各类设计比赛积累和获得的设计资源,三是行业组织和社会第三方设计服务团体等资源。
设计资源与专业市场的直接对接,不仅帮扶了企业,也是设计师与专业市场的双赢合作,从专业市场的角度而言,更能以此带动整个产业的提升。
相信很多专业市场都在韩国东大门服装市场考察过,该市场的典型特色既是流通,也是设计引导,市场为前店后厂式,好的设计图、样稿可以在几天内就转化为成品在市场里出售。
于敏静非常欣赏这种模式。“中国有这么多的成长型品牌,如果能把设计引进流通渠道,实现的将不仅仅是企业、产业水平的提升,更将引领一种行业流行趋势。”
设计需要专业市场
专业市场需要设计,这正是设计的发展空间,而且,专业市场尤其是产地型专业市场对设计绝对有足够的吸引力。
例如常熟服装城,其周边有5000多家纺织服装企业,出于成本考虑大多不会单独设立设计工作室,因此需要大量购买设计师作品。包括专业市场纷纷开设电子商务,网上经营的门店也需要好的设计,尤其是款式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邓运华介绍说,这些纺织服装企业发展时间长,生产能力强,他们的技工都是老手。在当地,面料市场、加工企业、服装市场,产业链一条龙,无论是大批量还是小批量生产,设计师找生产加工企业也非常容易,适合设计师品牌的培养。
另外,常熟服装城还有3万多家男装、女装等各品类门店,有总经销、总代理、专卖店等,因此这里的空间不限于常熟地区,更集聚了全国范围内的纺织服装资源。这些人群同样需要设计,给设计师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
还有一个设计师非常看重的因素,专业市场能够对各种流行趋势进行快速反馈,从而第一时间掌握市场动态。谢家齐就对此感到特别兴奋,“在专业市场,天天都能得到反馈。客人来到我这里看款、买货,一周或一个月以后,他们会给我很多建议,而采购商又将货品给到他们的客人,这样一层一层的反馈了解,非常适合设计师发展。”
助力设计师品牌落地
设计师选择专业市场时非常看重两个因素,市场人流量和知名度。“专业市场里的客户群很广泛,高中低各个层次都有。如果对客人进行细分,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客户群。比如在100个客人中,有10个客人能按照设计师的思路做市场拓展的话,这个设计师品牌相对来说就更容易操作了。”谢家齐说。
设计师要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渠道并不容易。“就设计师品牌而言,进商场太难了,要求高,设计师没有这么大的财力来支撑。”谢家齐说,“但是如果在专业市场里占有一席之地的话,也可以同时进入商场,实现两条腿走路。”
然而,仍有一大批设计师对专业市场存有偏见,即使找不到出路也不愿来专业市场,觉得这里是做低档货的。“但事实完全不是这样的,有些产品做得还是非常不错的,甚至一些大品牌、百货商场也会到专业市场里来采集样品。专业市场可能还需要加强品牌建设吧。”谢家齐说。
设计师一般都有品牌情结,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工作室、设计师品牌选择以专业市场作为发展的起点,但他们可能不是纯粹为了销售多少产品,更多的是通过这个渠道为将来做铺垫,如对市场的把握。另外,在专业市场里可以培养一批专属的客户,这样离自己的品牌梦也就越来越近了。
对接途径
找准角色 相互推进
设计师们对于合作的担忧,很多专业市场还不能给予消除,因为他们还没找到解决的办法。与此同时,设计师尤其是成长型设计师,也应提升自己,以获得更多的认可和信任。
发展空间
给设计师一个理由
放权给设计师属于一个比较大胆的行为,很少有品牌的管理者愿意承担这样的风险。商人就是商人,毕竟不是艺术家或慈善家。
很多人感觉到设计资源分布有点不均匀,创意人才更愿意留在北上广等发达地区,真正在产业里扎根的设计师并不多。地方中小企业设计人才的招聘更是难题。
就设计师在企业工作而言,在很多成熟品牌企业,设计部门的地位其实普遍比较低,这跟在国外设计师能够主导品牌命运相去甚远。
这对部分中小服装企业来说,可能会是件好事。麻莉平认为,设计师在为成熟品牌服务时,必然要按照品牌的一贯风格进行创造,这样的话难免束手束脚。然而专业市场中的品牌风格并没有定性,反而可以给设计师更大的发挥余地。
然而,大多数中小品牌或许同样做不到对设计师的充分放权。朱炳康认为,设计部门所掌握的实权非常少,大多是服从命令进行设计,把设计权力完全交给设计部门,基本上没有商户或企业可以做到。
他觉得,放权给设计师属于比较大胆的行为,很少有品牌的管理者愿意承担这样的风险。“商人就是商人,毕竟不是艺术家或慈善家。客观条件来看,绝大多数企业中的设计师也不具备让老板完全放权给他的水平。”
矛盾的焦点正在于此:企业到底该给设计师多大的发挥空间?这正是设计师最为看重的,恐怕不是薪资所能解决的。 其实,正确的设计需要正确的市场调查,并通过正确的生产、正确的渠道推广等环节,来加以实现,最终传递给正确的消费者。好的设计需要清晰的流程和高效的团队来配合,这对于很多中小企业而言,是个不小的考验。
角色定位
设计人才的培育基地
专业市场应该把自己当做一个最大的服装公司,抱着培养设计师的心态去和他们合作,而不是立马要求他们能给市场带来多少价值。
孙海涛原是浙江嘉兴学院的一位设计老师,后来放弃稳定的教学工作,先后去深圳、上海打拼。在发现嘉兴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空间后,决定返回嘉兴创业,成立了海涛设计工作室,目前入驻海宁中国皮革城品牌风尚中心,已经拥有30多人的团队。
“刚入驻的时候,市场给我们免一年租金,同时还帮助工作室进行宣传推广。比如参加北京的展会,会给我们一半的补贴,参加海宁当地的展会,就基本全免了。另外还带我们出国学习,补贴能达到三分之二。”孙海涛说。
孙海涛主要以担当企业设计顾问的形式和商户合作,从品牌定位到品牌企划、打板等,进行全程服务,目前已有10余个稳定的合作企业。
他认为,很多专业市场引进设计师效果不是特别理想,缺少榜样的力量是重要原因之一,需要更多成功案例来带动商户和设计师的改变。
孙海涛建议,专业市场在吸引设计师时,应该降低门槛,多挖掘一些优秀的成长型设计师。“市场应该把自己当做一个最大的服装公司,抱着培养设计师的心态去和他们合作,而不是立马要求他们能给市场带来多少价值。一个市场如果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设计力量,这对市场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觑。”
合作模式
配备专业管理团队
专业市场发展创意设计要切合市场的整体消费定位,起到引导和促进消费的作用,并朝着引领一种时尚潮流的方向努力,不要仅仅停留在促进商贸交易的层面。设计资源和专业市场对接时,可以是专业市场提供一定的条件,由专门机构来负责运营,但需要这个机构既懂设计又懂市场。
如果说企业招聘设计师还在讨论要不要签约,那么专业市场招商设计师工作室就是讨论如何合作的问题。设计师工作室的担忧是,来到这里以后,如何在当地生根发芽?
政策优惠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但已不是简单地提供免费工作场所。在一次设计与市场对接交流会上,中国金顶奖设计师李小燕提到,可能还包括工作室的注册、资金支持,及更多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更加吸引人的政策。
“很多专业市场建设了一栋栋创意设计大楼,但服务内容还比较表象。”于敏静说,“设计资源和专业市场对接,最理想的方式是专业市场提供一定的条件,由专门机构来负责运营,这个机构需要既懂设计又懂市场。”
于敏静建议,要根据产业的需求针对性引入合适的设计资源,要考虑不同类型的设计师适合进入什么样的专业市场等。在具体操作中,市场可以根据自身的产业优势,如羽绒、男装,把国内外这些方面的设计资源集中起来,打造一个贴牌中心;另外,对于有意做渠道的设计师品牌,可以为他们搭建专门的设计师产品流通渠道,如设置一些设计产品档口等。
对此,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刘薇表示认同。“设计师凭借个人的力量,仍然很难打开市场渠道,设计对产业的推动力量也将非常小。需要一个专业管理团队,懂得设计师和市场商户双方面的需求,把分散的设计师工作室集中起来,定向进行产品研发、发布,实现有效对接。”
上海标顶服装设计有限公司创意总监、金顶奖设计师武学凯认为,专业市场发展设计创意要切合市场的整体消费定位,起到引导和促进消费的作用,可以从战略层面考虑引入新的设计师品牌。“目前,我们入驻的专业市场只有海宁中国皮革城,产品以皮革、皮草类为主,我们也期待可以与更多适合的专业市场合作。”
设计资源与专业市场的对接,本来是件两厢情愿的事儿,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有些不尽如人意:专业市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后,经常看不到明显的改善效果,有点茫然;设计师对合作犹犹豫豫,没有安全感……他们之间,到底缺了什么?
对接现状
设计,在这里是这样的
专业市场的商户对设计的需求有别于成熟品牌企业。商场里的品牌是做一盘货,涉及色系搭配、上下搭配、里外搭配、卖场陈列等。商户大多是做羽绒、针织等单品,对于设计更多是买样、出爆款。
在很多服装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里,设计总监的角色大多是老板自己担任。虽然他们不是设计出身,但他们对潮流的敏锐嗅觉有时都会让设计师佩服。今天某明星走红毯时穿的漂亮衣服,明天就可能出现在专业市场里,而这些衣服经常是大受欢迎。
潮流追随者
“专业市场对潮流趋势的反应速度非常快。这里面的商户不一定是学设计出身,但他们通过看秀场、买杂志等方式,练就了非常好的国际视野,将搜集的国际素材通过自己对专业市场的分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演变。”上海睫坤(J.Queen)创意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谢家齐说。
身为设计师的谢家齐,2012年下半年创立了品牌“女皇衣橱”,落户于杭派精品女装市场。“市场商户对市场的把握更多,对设计的反应很快,甚至超过了很多设计师。但是,专业设计师看到好的作品,会去吸取其中一些设计精华,比如颜色、图案等,然后再做自己的一个设计,会有一个延伸,专业市场里的商户模仿的可能更多些。”大半年的经营令他感慨万千。
在设计领域里,不是作品卖得好就行了,而是更重视设计水平。在专业市场里,则一定是以市场为第一导向。这正是问题所在。
缺失设计DNA
麻莉平是女装品牌“嫣然秀坊”的江苏省总代理,作为成长型品牌,设计问题着实困扰着她。她觉得,专业市场中的品牌最欠缺的就是传承性的、连贯性的品牌产品风格。很多商户追求的所谓设计基本上还是随波逐流比较多,观察国际国内潮流之后,模仿的成分仍然比较大,这样来看市场内的品牌风格往往随着时下潮流变化很大。
“品牌企业做得最好的就是能够给品牌摸索出一个稳定的设计DNA,并且把这个DNA传递下去。品牌有一个稳定的自身风格,才能够让消费者记住,才能进一步谈理念、谈文化。”麻莉平说。
对此,邑秀(香港)实业有限公司销售经理张敏杰深有同感。“同质化现象太严重,女装品牌淘汰率很高。很多品牌一两年之内就开了很多店,但是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被市场淘汰了,主要原因就在于品牌没有明确的风格,在竞争中不能一直保持优势。”
随波逐流的设计风气影响的不仅是单个企业的发展。如果市场内自主品牌遭遇假冒、贴牌等干扰时,市场管理者又不能及时提供保护,那么,这些本是市场最珍惜的优秀自主品牌就可能被“吓跑”,可想而知,这会对专业市场的整体提升造成多大的负面影响。
需求决定设计?
在诸多中小企业的设计成本中,人员出行、培训费用,以及购买国际潮流资讯、订阅大量国内外时尚杂志费用,正是开销重点。设计师薪酬、研发设备等在企业的所有运营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却很低,几乎是九牛一毛。
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还是说,需要引导商户站在品牌运作的角度去运用设计?
只能说,这是场博弈。作为最早研究设计与产业对接的咨询服务机构,中纺设计中心总经理于敏静认为,作为一个商家,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那么一定是市场要什么就做什么,但是对于产业而言,就需要在运用设计时能使产业水平有一定的提升。
于敏静举了个例子,在三四线城市,有些衣服土土的,却卖得很好,加入过多的设计元素,反倒可能销售不佳。一方面,这是由于大众的审美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另一方面,则是批发商没有真正把设计或是对产品的研发力度提升到一个层面。“对此一定要进行突破,否则产品就会同质化,这是个挺可怕的事情。但是,又有很多人认为消费者的需求决定了设计研发,尤其是在专业市场里,大家对此颇为赞同。”于敏静说。
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商户已经开始意识到加强原创设计的重要性。常熟市伊丽佳人成衣厂总经理朱炳康认为,好的设计应该符合两点,一是能够给企业带来明显的短期效益,二是能够帮助品牌形象深入人心。然而,中国设计师模仿、采集、合并的能力普遍很强,但是原创水平比较弱。打造一个能让消费者记住的独特风格,国内很多成熟品牌都还没有实现,对于中小品牌来说,就更加困难。
对接需求
双向选择 各取所需
设计资源与专业市场的对接,某种程度上是各取所需。专业市场需要通过设计满足商户需求,提升产业水平;设计需要专业市场,不仅因为这里有巨大的需求空间,同时也在践行自己的设计师品牌梦。
商户对设计的需求,自然催生出专业市场对设计的关注。近年来,众多专业市场已陆续搭建相关服务平台,如打造创意设计中心、引进设计师工作室、招商设计师品牌入驻等。常熟服装城是个典例。
专业市场与设计对接
在设计与市场的对接过程中,常熟服装城已经度过了资源整合期和业务初创期。 江苏常熟服装城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邓运华告诉记者,在资源整合期,重点是加大硬件设施的提升,为创意设计元素的导入搭建硬件平台;其次是搭建对外展示平台,主要是办好一年一度的江苏常熟服装服饰博览会,目前已经连续举办了14届,有效提升了市场整体影响力。
“进入初创期后,我们做了大量尝试,其中核心是从2008年开始每年举办‘常熟服装城杯’中国休闲装设计精英大奖赛,选手覆盖海内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业界获得了一致好评。另外,举办了各类创意人才专题对接会,为企业取得设计人才开辟绿色通道。”邓运华说,通过这种方式稼接,不少创意设计人才已进入市场,还有一些被服装企业所吸纳。
一般来讲,有三方面设计资源是专业市场的选择对象:一是国内外专业院校的设计资源,二是通过国内外各类设计比赛积累和获得的设计资源,三是行业组织和社会第三方设计服务团体等资源。
设计资源与专业市场的直接对接,不仅帮扶了企业,也是设计师与专业市场的双赢合作,从专业市场的角度而言,更能以此带动整个产业的提升。
相信很多专业市场都在韩国东大门服装市场考察过,该市场的典型特色既是流通,也是设计引导,市场为前店后厂式,好的设计图、样稿可以在几天内就转化为成品在市场里出售。
于敏静非常欣赏这种模式。“中国有这么多的成长型品牌,如果能把设计引进流通渠道,实现的将不仅仅是企业、产业水平的提升,更将引领一种行业流行趋势。”
设计需要专业市场
专业市场需要设计,这正是设计的发展空间,而且,专业市场尤其是产地型专业市场对设计绝对有足够的吸引力。
例如常熟服装城,其周边有5000多家纺织服装企业,出于成本考虑大多不会单独设立设计工作室,因此需要大量购买设计师作品。包括专业市场纷纷开设电子商务,网上经营的门店也需要好的设计,尤其是款式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邓运华介绍说,这些纺织服装企业发展时间长,生产能力强,他们的技工都是老手。在当地,面料市场、加工企业、服装市场,产业链一条龙,无论是大批量还是小批量生产,设计师找生产加工企业也非常容易,适合设计师品牌的培养。
另外,常熟服装城还有3万多家男装、女装等各品类门店,有总经销、总代理、专卖店等,因此这里的空间不限于常熟地区,更集聚了全国范围内的纺织服装资源。这些人群同样需要设计,给设计师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
还有一个设计师非常看重的因素,专业市场能够对各种流行趋势进行快速反馈,从而第一时间掌握市场动态。谢家齐就对此感到特别兴奋,“在专业市场,天天都能得到反馈。客人来到我这里看款、买货,一周或一个月以后,他们会给我很多建议,而采购商又将货品给到他们的客人,这样一层一层的反馈了解,非常适合设计师发展。”
助力设计师品牌落地
设计师选择专业市场时非常看重两个因素,市场人流量和知名度。“专业市场里的客户群很广泛,高中低各个层次都有。如果对客人进行细分,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客户群。比如在100个客人中,有10个客人能按照设计师的思路做市场拓展的话,这个设计师品牌相对来说就更容易操作了。”谢家齐说。
设计师要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渠道并不容易。“就设计师品牌而言,进商场太难了,要求高,设计师没有这么大的财力来支撑。”谢家齐说,“但是如果在专业市场里占有一席之地的话,也可以同时进入商场,实现两条腿走路。”
然而,仍有一大批设计师对专业市场存有偏见,即使找不到出路也不愿来专业市场,觉得这里是做低档货的。“但事实完全不是这样的,有些产品做得还是非常不错的,甚至一些大品牌、百货商场也会到专业市场里来采集样品。专业市场可能还需要加强品牌建设吧。”谢家齐说。
设计师一般都有品牌情结,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工作室、设计师品牌选择以专业市场作为发展的起点,但他们可能不是纯粹为了销售多少产品,更多的是通过这个渠道为将来做铺垫,如对市场的把握。另外,在专业市场里可以培养一批专属的客户,这样离自己的品牌梦也就越来越近了。
对接途径
找准角色 相互推进
设计师们对于合作的担忧,很多专业市场还不能给予消除,因为他们还没找到解决的办法。与此同时,设计师尤其是成长型设计师,也应提升自己,以获得更多的认可和信任。
发展空间
给设计师一个理由
放权给设计师属于一个比较大胆的行为,很少有品牌的管理者愿意承担这样的风险。商人就是商人,毕竟不是艺术家或慈善家。
很多人感觉到设计资源分布有点不均匀,创意人才更愿意留在北上广等发达地区,真正在产业里扎根的设计师并不多。地方中小企业设计人才的招聘更是难题。
就设计师在企业工作而言,在很多成熟品牌企业,设计部门的地位其实普遍比较低,这跟在国外设计师能够主导品牌命运相去甚远。
这对部分中小服装企业来说,可能会是件好事。麻莉平认为,设计师在为成熟品牌服务时,必然要按照品牌的一贯风格进行创造,这样的话难免束手束脚。然而专业市场中的品牌风格并没有定性,反而可以给设计师更大的发挥余地。
然而,大多数中小品牌或许同样做不到对设计师的充分放权。朱炳康认为,设计部门所掌握的实权非常少,大多是服从命令进行设计,把设计权力完全交给设计部门,基本上没有商户或企业可以做到。
他觉得,放权给设计师属于比较大胆的行为,很少有品牌的管理者愿意承担这样的风险。“商人就是商人,毕竟不是艺术家或慈善家。客观条件来看,绝大多数企业中的设计师也不具备让老板完全放权给他的水平。”
矛盾的焦点正在于此:企业到底该给设计师多大的发挥空间?这正是设计师最为看重的,恐怕不是薪资所能解决的。 其实,正确的设计需要正确的市场调查,并通过正确的生产、正确的渠道推广等环节,来加以实现,最终传递给正确的消费者。好的设计需要清晰的流程和高效的团队来配合,这对于很多中小企业而言,是个不小的考验。
角色定位
设计人才的培育基地
专业市场应该把自己当做一个最大的服装公司,抱着培养设计师的心态去和他们合作,而不是立马要求他们能给市场带来多少价值。
孙海涛原是浙江嘉兴学院的一位设计老师,后来放弃稳定的教学工作,先后去深圳、上海打拼。在发现嘉兴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空间后,决定返回嘉兴创业,成立了海涛设计工作室,目前入驻海宁中国皮革城品牌风尚中心,已经拥有30多人的团队。
“刚入驻的时候,市场给我们免一年租金,同时还帮助工作室进行宣传推广。比如参加北京的展会,会给我们一半的补贴,参加海宁当地的展会,就基本全免了。另外还带我们出国学习,补贴能达到三分之二。”孙海涛说。
孙海涛主要以担当企业设计顾问的形式和商户合作,从品牌定位到品牌企划、打板等,进行全程服务,目前已有10余个稳定的合作企业。
他认为,很多专业市场引进设计师效果不是特别理想,缺少榜样的力量是重要原因之一,需要更多成功案例来带动商户和设计师的改变。
孙海涛建议,专业市场在吸引设计师时,应该降低门槛,多挖掘一些优秀的成长型设计师。“市场应该把自己当做一个最大的服装公司,抱着培养设计师的心态去和他们合作,而不是立马要求他们能给市场带来多少价值。一个市场如果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设计力量,这对市场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觑。”
合作模式
配备专业管理团队
专业市场发展创意设计要切合市场的整体消费定位,起到引导和促进消费的作用,并朝着引领一种时尚潮流的方向努力,不要仅仅停留在促进商贸交易的层面。设计资源和专业市场对接时,可以是专业市场提供一定的条件,由专门机构来负责运营,但需要这个机构既懂设计又懂市场。
如果说企业招聘设计师还在讨论要不要签约,那么专业市场招商设计师工作室就是讨论如何合作的问题。设计师工作室的担忧是,来到这里以后,如何在当地生根发芽?
政策优惠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但已不是简单地提供免费工作场所。在一次设计与市场对接交流会上,中国金顶奖设计师李小燕提到,可能还包括工作室的注册、资金支持,及更多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更加吸引人的政策。
“很多专业市场建设了一栋栋创意设计大楼,但服务内容还比较表象。”于敏静说,“设计资源和专业市场对接,最理想的方式是专业市场提供一定的条件,由专门机构来负责运营,这个机构需要既懂设计又懂市场。”
于敏静建议,要根据产业的需求针对性引入合适的设计资源,要考虑不同类型的设计师适合进入什么样的专业市场等。在具体操作中,市场可以根据自身的产业优势,如羽绒、男装,把国内外这些方面的设计资源集中起来,打造一个贴牌中心;另外,对于有意做渠道的设计师品牌,可以为他们搭建专门的设计师产品流通渠道,如设置一些设计产品档口等。
对此,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刘薇表示认同。“设计师凭借个人的力量,仍然很难打开市场渠道,设计对产业的推动力量也将非常小。需要一个专业管理团队,懂得设计师和市场商户双方面的需求,把分散的设计师工作室集中起来,定向进行产品研发、发布,实现有效对接。”
上海标顶服装设计有限公司创意总监、金顶奖设计师武学凯认为,专业市场发展设计创意要切合市场的整体消费定位,起到引导和促进消费的作用,可以从战略层面考虑引入新的设计师品牌。“目前,我们入驻的专业市场只有海宁中国皮革城,产品以皮革、皮草类为主,我们也期待可以与更多适合的专业市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