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探究中寻找真相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boyl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儿子班听了一节语文课——《放飞蜻蜓》。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解,使得陶行知先生的形象高大、丰满起来。陶行知先生不愧是一代教育大家,遇到问题能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地引导孩子们。在他润物细无声的教导下,孩子们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给放了。
  语文课注重的是文章的文学性和思想性。但从一个科学老师的视角出发,我觉得文中两处地方值得商榷——
  其一,文中多次提到了“蜻蜓的尾巴”,如“尾巴一撅一撅的”,“尾巴是一节一节的,又细又长”,“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等等。
  蜻蜓有尾巴吗?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动物的尾巴定义为:鸟、兽、虫、鱼等身体末端突出的部分,主要作用是辅助运动、保持身体平衡等。我们知道,蜻蜓是地道的昆虫。昆虫的成虫身体分为头、胸、腹等3个基本的部分,没有尾巴。它的腹部末端只有肛附器,类似钩状物,只在繁殖交配的时候起作用。根据以上信息及书中“尾巴是一节一节的,又细又长”这句话,可以推断出,陶先生误将蜻蜓的腹部当作它的尾巴了。
  蜻蜓的生殖器官生长在腹部末端,第九腹节的腹面。在交配前,雄虫会将精子从生殖孔转送到位于第二及第三腹节腹面上第二组性器官中,并将精子储存在那里。看来蜻蜓转送精子这一动作让我们的陶先生误将蜻蜓的腹部末端当作尾巴,以为它是在“咬尾巴”了。
  学习《放飞蜻蜓》一课,就是要让学生了解蜻蜓的有关知识,进而激发起他们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因此文章不妨采用更科学的表述,称蜻蜓所谓的“尾巴”为:蜻蜓的腹部末端。
  其二,文中陶先生问道:“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誰知道?”随后他又自己回答道:“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
  蜻蜓是昆虫界的飞行高手,飞行时又稳又快。因为蜻蜓的每片翅膀末端的前缘,都有一颗方形的“痣”——漂亮的角质加厚部分,生物学上叫“翅痣”或“翼眼”,这就是蜻蜓用来克服飞行时产生“颤振”的装置。生物学家曾把蜻蜓请到实验室,把它们的翅痣去掉。他们发现蜻蜓还是能飞,不过飞起来摇摇晃晃的,像喝醉了酒一样。这证明,翅痣不仅能帮助蜻蜓保持平衡,而且还能加快蜻蜓的飞行速度。
  因此,我们应该告诉学生,帮助蜻蜓保持平衡的是翅痣,而不是所谓的“尾巴”。
  通过语文课上《放飞蜻蜓》的学习,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错误的知识前概念,那么在科学课上我怎样帮助学生“拨乱反正”呢?
  首先,画蜻蜓,了解身体结构。让学生仔细观察蜻蜓标本或图片,并画出它的身体结构,记录下每个小特点和线条。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蜻蜓的身体明显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着一对小而不明显的触角、复眼突出、有咀嚼式口器;在胸节上,长有三对分节的足,接近头部,上有钩刺,以便于捕食,胸部还长着两对等长的窄而透明的翅,脉序网状,翅前缘近翅顶处长有翅痣;腹部细长有环节,末端有肛附器。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只有亲自观察,才能掌握蜻蜓正确的结构。
  其次,查资料,了解相关知识。“蜻蜓点水”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蜻蜓要咬自己的腹部末端呢?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科普书籍,进一步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
  然后,做模型,明白飞行真相。
  让学生安装飞翼式弹射模型滑翔机,并指导学生让飞机飞起来。飞翼式就是没有水平尾翼的飞机。在制作玩耍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没有尾翼,飞机也会飞。机翼产生升力克服重力、由调整片来保持平衡和安全。这时的机翼好比蜻蜓的翅膀,调整片就像是蜻蜓翅膀上的翅痣。科学家就是在发现蜻蜓翅痣的这个秘密以后,把它借用到飞机上,在飞机两翼末端的前缘,制成翅痣样的平衡棒,来保持飞机在飞行中的平衡。
  最后,读故事,尝试科学探究。古今中外,科学真理不都是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被发现的吗?
  例如锯子的发明:相传有一年,鲁班接受了一项建筑一座巨大宫殿的任务。他上山砍树时,手被一种野草叶子上的小细齿划破。走着走着,鲁班又看到一条大蝗虫在一株草上啃吃叶子。他抓住一只蝗虫,仔细观察它的牙齿结构,发现蝗虫的两颗大板牙上同样排列着许多小细齿,蝗虫正是靠这些小细齿来咬断草叶的。这两件事给鲁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使他受到很大启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想,如果把砍伐木头的工具做成锯齿状,不是同样会很锋利,很容易锯断木头吗?鲁班先用大毛竹做成一条带有许多小锯齿的竹片,发现竹片比较软,强度比较差,不能长久使用。他又请铁匠们帮助制作带有小锯齿的铁片,这就是最早的锯子。
  我不仅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科学书籍,还希望他们能尝试着进行科学探索:敢于质疑,大胆猜测,小心求证,也注意对生活当中一些微小事件的观察、思考和探究,善于破旧立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而不是墨守成规,人云亦云。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又深受应试教学的大环境影响,自觉不自觉地也走了不少歪路。教师一个劲的给学生灌输,用心良苦;而学生切厌学情绪严重,毫不买帐。有的造成师生对立,有的学生甚至辍学。常常在夜阑人静之时,躺下来冷静地思考:岂不是在做傻事?于是也曾冒着风险试着改变一些教学花样,摸索一下其他路子。这过程自然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烦恼;有教训,也有体会。与大家交流,以期抛砖引玉,提高教学质量。  一、激发学习
为了解我省小学科学教师培训的需求现状,从而达到“示范引领,雪中送炭,促进发展”的目的,河南省“国培计划(2011)”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特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是来自全省的农村小学科学课骨干教师,调查内容就教师的年龄、职前学历、专职、兼职、搜集信息的途径及他们最希望的培训内容、培训模式、培训师资、培训地点等方面做了调查。共发放调查表48份,回收48份,回收率100%。  一、小学科学教师现状分
种植活动中的教师,常常在做一位观察者,为的是能更好地和幼儿一起“对话”、“交流”、“分享”,支持其发展。那么,如何来理解教师的观察职能?教师观察的作用是什么?教师该如何确定观察的角度和内容?从观察中获得的信息对教学策略的制定有什么作用?只有对这些问题有深入的思考,教师才能为主题活动的开展注入更多鲜活的生命力,才能引领幼儿获得真正的发展。  一、怎样理解教师观察的作用?  观察片段:在开展种植系列“
深秋的一天,小蚂蚁黑黑跟伙伴们吵了架,生气地离家出走了。  黑黑在野外孤独地走着,他一边走还一边哭。  一只蜜蜂飞过来,关心地问:“小蚂蚁,你怎么啦?”  “我没地方住,冬天会把我冻(dòng)死的!”  “到我家去吧,”蜜蜂热情地说,“我家里贮(zhù)存了很多蜂蜜,吃蜂蜜能获得热量,我们就不怕冬天的寒冷了。”  黑黑高兴起来,他跟着蜜蜂来到蜜蜂的家。黑黑和蜜蜂一起每天都吃一点儿蜂蜜,他真的感到
有效的课堂教学,不是单纯指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进步与发展,这就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白自己从课堂中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在促进内化
【案例】一个星期五的早晨,我还是像往常一样进教室上晨会,突然班长小秦举手说:“许老师,我的数学书被小杰扔到多媒体的箱子里了,那个缝那么小,怎么也拿不出来!”说完,委屈的泪水就涌出来了。我一听,眉头就皱起来了,心想昨天小杰刚因为和同学打架被教育过,怎么今天又惹事了?  到了下课的时间,小杰乖乖地跟在我的后面,一副想走又不想走的样子。到了办公室里,我故意先批作业,不理会他,五、六分钟后,朝他看了一眼。
课改提倡在科学课上真刀实枪地做科学,让学生用较长的时间主动探究,而小学科学课堂只有40分钟,那导入环节是否必要呢?开门见山直接亮出问题不是更节省时间吗?  记得五年级上《形状》,我是这样开始上课的:  出示正方形、六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纸筒。  师:今天我们来研究形状与承受力的问题。你认为哪种纸筒上面能放的东西最多,承重力最大?  过了半天,才有几个学生举起了手,一直到最后气氛都比较沉闷。实践证
用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数学教学,将教学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赋予教育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对数学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笔者认为,基于“生活教育理论”视野下的数学教学,生活是基础,实践是关键,创造是目标,也是数学教学的升华。这样,真正把以实践能力与创造意识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给数学教学觅寻一片本真的灵动天地。  一、“生活教育理论”对数学教学的意义  1、关注生活
新课程从自己的目标定位出发,强调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鼓励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合作交往与动手实践。小学英语教学内容题材广,生活意识浓,多是以主题为纲编排学习内容,如学校、家庭、朋友、运动、爱好、职业、数字和动物等系列话题。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输入的很多,但是让学生进行对话练习时,学生仅能说出最常见的几句话,如How old are you? What’s your favourite f
打击乐器的演奏是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常见内容之一,它不仅能帮助幼儿初步掌握乐器演奏的一般知识和技能,发展节奏感,而且能帮助提高幼儿对音色、曲式结构、多声部织体表现力的敏感性,培养幼儿基本的合作能力。但由于幼儿大多好奇心强,自制力较差,经常是拿起乐器就喜爱敲敲摇摇而忘记了教师的要求。因此,打击乐要比舞蹈、唱歌等其它教学活动更难组织,它尤其需要教师帮助幼儿建立必要的常规。  一、建立常规,提高幼儿控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