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和谐发展的国家。少数民族舞蹈作为少数民族文化交流沟通的重要艺术形式,近年来已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同时在我国很多高校中也都开展了少数民族舞蹈的教学工作。本文将根据少数民族舞蹈教育教学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对其理论和实践活动进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少数名族舞蹈;教学理论;实践
引言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各民族数千年历史传承下来的一份精神财富。而舞蹈这是通过肢体语言,将文化传承展现给世人的过程。为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舞蹈,我国目前综合性大学都相继开设了少数民族舞蹈的教学工作。
一、少数民族舞蹈教学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国家,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名族舞蹈作为民族文化中的一种文化形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少数民族舞蹈文化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文化内涵,同时也方便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沟通和交流,所以说少数民族舞蹈的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传授,同时也是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少数民族舞表演,已经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的展示,通过身体的语言,将情感与文化表达出来。单就舞蹈表演形式来讲,少数民族的舞蹈由于民族和地域的不同,也是多种多样的。受历史环境的影响,少数民族舞蹈多用于表现积极乐观的态度,能够使青少年感受到正能量的传递。但是由于受到地域和文化的限制,有些少数民族舞蹈即将濒临失传,所以少数民族舞蹈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提供了有效的措施。
二、少数民族舞蹈教学理论与实践方法探讨
(一)加强文化了解
首先应该将少数民族舞蹈作为一门专业的学科设立,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目标,加强学生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深入探讨其文化内涵和风俗习惯,使学生们能够深入理解少数民族舞蹈的背景文化。在强化对少数民族舞蹈的文化理解的同时,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的课程安排,提高学生们的文化素养和艺术素养,为少数民族舞蹈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安排
单元教学是指将所有需要完成的少数民族舞蹈教学内容,按照不同民族与文化进行系统的划分,即保持了少数民族舞蹈的独立性,又将其共同点进行了科学的统一。利用单元教学,可以节约舞蹈教学时用于重叠性技能学习的时间,并且可以在规范舞蹈动作的同时,突出文化特点,使得教学更加系统化。
(三)言传身教
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目前少数民族舞蹈的教学以及由传统的灌注式教学向启蒙型和任务型教学转变。在一般综合性高校中,均采用言传身教的教学方式进行少数民族舞的教学工作,但由于教师对此教学方式理解不同,也造成了效果的差异性。
言传,意在理论知识的传播,身教,则是通过实践进行教学。理论集合实践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少数民族舞蹈这种具有深刻内涵的艺术形式,容易被学生们所接受,并且掌握。学生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进行掌握,并且可以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们更加直观理解少数民族舞蹈的精髓。同时,教师也能够通过实践课程,发现学习在学习中的盲点,准确做出教学调整。
(四)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
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决定着教学目标的完成程度,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少数民族舞蹈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极大的提高了教学目标的完成度以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目前对少数民族舞蹈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进行:首先是开发,然后是巩固性训练,最后是能力的提升。在开发阶段,教师应利用动作示范来引导学生学习掌握规范的形体动作,并且通过反复示范,使学生们可以掌握技能重点。
而巩固性训练和能力的提升部分,都需要教师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辅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我国少数民族种类繁多,其对文化、艺术的理解概念也不相同,使得舞蹈中的动作表现出的情感和文化意义也有着本质性的差别,教师们应该根据舞蹈内容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控制能力、理解能力的不同,也应该进行相应的教学调整。只有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应用,才能使学生们熟悉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特点。
三、特色教学
虽然我国目前综合性大学的民族舞教育教学工作已经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是很多具体地方色彩和民族代表性的舞蹈还未被列入教学目标。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所开展具体民族特色的教学模式,是目前教学工作者所关注的。
(一)激发学习兴趣
要想完成特色模式教学目标,必须要让学生们真正对少数民族舞蹈产生兴趣,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们保持一个良好的积极上进心理,为舞蹈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素材的积累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不应该仅仅是对舞蹈动作的模仿,更应该是能够自己创新,而创新则需要学生们对日常素材的积累。学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深入少数民族集中地区,完成对素材的采集和积累活动。
(三)表演素养的培养
培养少数民族舞蹈表演者的表演素养,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品鉴能力,通过提高艺术修养和表演素质,可以使学生们从内心中感悟舞蹈、理解舞蹈,在表演时,可以真正将内心情感融入进行舞蹈的表演当中,使舞蹈具有灵魂,加深民族文化直接的沟通。
结束语
总体来说,对综合性大学民族舞的教学工作需要因人施教,不应拘于传统教学模式的范围之内。少数民族舞蹈的教学工作实际也是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教育工作者应多与民间艺人多交流沟通,将那些隐藏于民间的艺术瑰宝,发扬光大。教育工作者们在基础技能培训的同时,更应该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静.当前综合性大学中少数民族舞蹈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11(11):218-219.
[2]李廷海.高等教育阶段舞蹈专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07,18(03):85-89.
[3]张健.当前综合性大学少数民族舞蹈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33(08).
[4]吴萍萍.高校民族舞蹈教育的实现路径及意义[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35(10).
作者简介:许丽颖,吉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少数名族舞蹈;教学理论;实践
引言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各民族数千年历史传承下来的一份精神财富。而舞蹈这是通过肢体语言,将文化传承展现给世人的过程。为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舞蹈,我国目前综合性大学都相继开设了少数民族舞蹈的教学工作。
一、少数民族舞蹈教学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国家,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名族舞蹈作为民族文化中的一种文化形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少数民族舞蹈文化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文化内涵,同时也方便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沟通和交流,所以说少数民族舞蹈的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传授,同时也是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少数民族舞表演,已经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的展示,通过身体的语言,将情感与文化表达出来。单就舞蹈表演形式来讲,少数民族的舞蹈由于民族和地域的不同,也是多种多样的。受历史环境的影响,少数民族舞蹈多用于表现积极乐观的态度,能够使青少年感受到正能量的传递。但是由于受到地域和文化的限制,有些少数民族舞蹈即将濒临失传,所以少数民族舞蹈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提供了有效的措施。
二、少数民族舞蹈教学理论与实践方法探讨
(一)加强文化了解
首先应该将少数民族舞蹈作为一门专业的学科设立,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目标,加强学生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深入探讨其文化内涵和风俗习惯,使学生们能够深入理解少数民族舞蹈的背景文化。在强化对少数民族舞蹈的文化理解的同时,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的课程安排,提高学生们的文化素养和艺术素养,为少数民族舞蹈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安排
单元教学是指将所有需要完成的少数民族舞蹈教学内容,按照不同民族与文化进行系统的划分,即保持了少数民族舞蹈的独立性,又将其共同点进行了科学的统一。利用单元教学,可以节约舞蹈教学时用于重叠性技能学习的时间,并且可以在规范舞蹈动作的同时,突出文化特点,使得教学更加系统化。
(三)言传身教
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目前少数民族舞蹈的教学以及由传统的灌注式教学向启蒙型和任务型教学转变。在一般综合性高校中,均采用言传身教的教学方式进行少数民族舞的教学工作,但由于教师对此教学方式理解不同,也造成了效果的差异性。
言传,意在理论知识的传播,身教,则是通过实践进行教学。理论集合实践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少数民族舞蹈这种具有深刻内涵的艺术形式,容易被学生们所接受,并且掌握。学生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进行掌握,并且可以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们更加直观理解少数民族舞蹈的精髓。同时,教师也能够通过实践课程,发现学习在学习中的盲点,准确做出教学调整。
(四)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
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决定着教学目标的完成程度,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少数民族舞蹈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极大的提高了教学目标的完成度以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目前对少数民族舞蹈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进行:首先是开发,然后是巩固性训练,最后是能力的提升。在开发阶段,教师应利用动作示范来引导学生学习掌握规范的形体动作,并且通过反复示范,使学生们可以掌握技能重点。
而巩固性训练和能力的提升部分,都需要教师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辅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我国少数民族种类繁多,其对文化、艺术的理解概念也不相同,使得舞蹈中的动作表现出的情感和文化意义也有着本质性的差别,教师们应该根据舞蹈内容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控制能力、理解能力的不同,也应该进行相应的教学调整。只有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应用,才能使学生们熟悉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特点。
三、特色教学
虽然我国目前综合性大学的民族舞教育教学工作已经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是很多具体地方色彩和民族代表性的舞蹈还未被列入教学目标。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所开展具体民族特色的教学模式,是目前教学工作者所关注的。
(一)激发学习兴趣
要想完成特色模式教学目标,必须要让学生们真正对少数民族舞蹈产生兴趣,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们保持一个良好的积极上进心理,为舞蹈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素材的积累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不应该仅仅是对舞蹈动作的模仿,更应该是能够自己创新,而创新则需要学生们对日常素材的积累。学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深入少数民族集中地区,完成对素材的采集和积累活动。
(三)表演素养的培养
培养少数民族舞蹈表演者的表演素养,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品鉴能力,通过提高艺术修养和表演素质,可以使学生们从内心中感悟舞蹈、理解舞蹈,在表演时,可以真正将内心情感融入进行舞蹈的表演当中,使舞蹈具有灵魂,加深民族文化直接的沟通。
结束语
总体来说,对综合性大学民族舞的教学工作需要因人施教,不应拘于传统教学模式的范围之内。少数民族舞蹈的教学工作实际也是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教育工作者应多与民间艺人多交流沟通,将那些隐藏于民间的艺术瑰宝,发扬光大。教育工作者们在基础技能培训的同时,更应该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静.当前综合性大学中少数民族舞蹈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11(11):218-219.
[2]李廷海.高等教育阶段舞蹈专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07,18(03):85-89.
[3]张健.当前综合性大学少数民族舞蹈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33(08).
[4]吴萍萍.高校民族舞蹈教育的实现路径及意义[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35(10).
作者简介:许丽颖,吉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