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有关反比例函数的中考新题型

来源 :语数外学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t3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比例函数是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历年中考的热点问题之一.近年来,命题者勇于创新,设计出许多新颖开放、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创新型试题,现举例如下.
  一、开放题型
  概念解读:开放题型是指那些条件不完整、结论不确定、解法不限制的数学问题.它的显著特点是正确答案不唯一,常见的题型有:条件开放与探索、结论开放与探索 、解题方法的开放与探索等.
  例1 (2015湖南益阳)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请写出一个满足以上条件的函数表达式 .
  分析:对于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在每个象限内,函数值y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增大,则反比例函数的反比例系数k<0;反之,只要k>0,则反比例函数在每个象限内,函数值y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减小.
  解:只要使反比例系数大于0即可.
  如y=(x>0),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y=(x>0),答案不唯一.
  点评:由于开放型试题答案的多样性和多层性,因此对训练同学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有较好的作用.本题着重考查同学们的逆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二、判断说理题型
  概念解读:判断说理题是中考新题型中探索型问题的主要形式,它要求同学们紧扣题设条件,对“是否存在”作出判断,并进行正确的推理.
  例2 (2015辽宁大连)如圖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OB=90°,AB∥x轴,OB=2,双曲线y=经过点B,将△AOB绕点B逆时针旋转,使点O的对应点D落在x轴的正半轴上.若AB的对应线段CB恰好经过点O.
  (1)求点B的坐标和双曲线的解析式;
  (2)判断点C是否在双曲线上,并说明理由.
  图1
  分析:(1)先求得△BOD是等边三角形,即可求得B的坐标,然后根据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得双曲线的解析式;
  (2)求得OB=OC,即可求得C的坐标,根据C的坐标即可判定点C是否在双曲线上.
  解:(1)∵AB∥x轴,∴∠ABO=∠BOD,
  ∵∠ABO=∠CBD,∴∠BOD=∠OBD,
  ∵OB=BD,∴∠BOD=∠BDO,
  ∴△BOD是等边三角形,∴∠BOD=60°,
  ∴B(1,);
  ∵双曲线y=经过点B,
  ∴k=1×=.
  ∴双曲线的解析式为y=.
  (2)∵∠ABO=60°,∠AOB=90°,
  ∴∠A=30°,∴AB=2OB,
  ∵AB=BC,∴BC=2OB,∴OC=OB,
  ∴C(-1,-),
  ∵-1×(-)=,
  ∴点C在双曲线上.
  点评:这是一道判断说理型试题,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关系式是解题的关键.求反比例函数关系式的方法有多种,要灵活运用.
  三、新定义题型
  概念解读:所谓“新定义”型问题,主要是指在问题中定义了中学数学中没有学过的一些概念、运算、符号,要求同学们读懂题意并结合已有知识进行理解,根据新定义进行运算、推理、迁移的一种题型.
  例3 (2015广东茂名)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我们不妨把纵坐标是横坐标的2倍的点称之为“理想点”,例如点(-2,-4),(1,2),(3,6)…都是“理想点”,显然这样的“理想点”有无数多个.
  (1)若点M(2,a)是反比例函数y=(k为常数,k≠0)图象上的“理想点”,求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函数y=3mx-1(m为常数,m≠0)的图象上存在“理想点”吗?若存在,请求出“理想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分析:(1)根据“理想点”,确定a的值,即可确定M点的坐标,代入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即可解答;
  (2)假设函数y=3mx-1(m为常数,m≠0)的图象上存在“理想点”(x,2x),则有3mx-1=2x,整理得:(3m-2)x=1,分两种情况讨论:当3m-2≠0,即m≠时,解得:x=;当3m-2=0,即m=时,x无解,即可解答.
  解:∵点M(2,a)是反比例函数y=(k为常数,k≠0)图象上的“理想点”,
  ∴a=4,
  ∵点M(2,4)在反比例函数y=(k为常数,k≠0)图象上,
  ∴k=2×4=8,
  ∴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
  (2)假设函数y=3mx-1(m为常数,m≠0)的图象上存在“理想点”(x,2x),
  则有3mx-1=2x,
  整理得:(3m-2)x=1,
  当3m-2≠0,即m≠时,
  解得:x=,
  当3m-2=0,即m=时,x无解,
  综上所述,当m≠时,函数图象上存在“理想点”,为(,);
  当m=时,函数图象上不存在“理想点”.
  点评: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图形上点的坐标特征,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理想点”的定义,确定点的坐标.
  四、探索猜想规律题型
  概念解读:探索猜想规律型试题是近年来的一种新题型.解答这类试题需要发挥空间想象力,找出规律,然后再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验证.
  例4 (2015湖南邵阳)如图2,已知直线y=x+k和双曲线y=(k为正整数)交于A、B两点.
  (1)当k=1时,求A、B两点的坐标;
  (2)当k=2时,求△AOB的面积;
  (3)当k=1时,△OAB的面积记为S1;当k=2时,△OAB的面积记为S2,…,依此类推,当k=n时,△OAB的面积记为Sn,若S1+S2+…+Sn=,求n的值.
  图2
  分析:(1)由k=1得到直线和双曲线的解析式,组成方程组,求出方程组的解,即可得到A、B两点的坐标;
  (2)先由k=2得到直线和双曲线的解析式,组成方程组,求出方程组的解,即可得到A、B两点的坐标;再求出直线AB的解析式,得到直线AB与y轴的交点(0,2),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解答.
  (3)根据当k=1时,S1=×1×(1+2)=,当k=2时,S2=×2×(1+3)=4,…得到当k=n时,Sn=n(1+n+1)=n2+n,根据若S1+S2+…+ Sn=,列出等式,即可解答.
  解:(1)当k=1时,直线y=x+k和双曲线y=化为:y=x+1和y=,
  解y=x+1y=得x=-2y=-1,x=1y=2,
  ∴A(1,2),B(-2,-1),
  (2)当k=2时,直线y=x+k和双曲线y=化为:y=x+2和y=,
  解y=x+2y=得x=-3y=-1,x=1y=3,
  ∴A(1,3),B(-3,-1)
  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mx+n,
  ∴3=m+n-1=-3m+n
  ∴m=1n=2,
  ∴直线AB的解析式为:y=x+2,
  ∴直线AB与y轴的交点为(0,2),
  ∴S△AOB=×2×1+×2×3=4;
  (3)当k=1时,S1=×1×(1+2)=,
  当k=2时,S2=×2×(1+3)=4,
  …
  当k=n时,Sn=n(1+n+1)=n2+n,
  ∵S1+S2+…+Sn=,
  ∴×(12+22+32+…+n2)+(1+2+3+…n)=,
  整理得:
  ×+=,
  解得:n=6.
  点评: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交点问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联立函数解析式,组成方程组,求交点坐标.在(3)中注意找出三角形面积的规律是关键.
其他文献
羽黎在十八岁的花季里邂逅了皓天。那是春天的午后,阳光温和恬静,有种超凡脱俗的淡泊。羽黎在午后阳光营造的如幻如梦的氛围中,专注地朗诵温习自己即将参赛的演讲稿。羽黎喜
去年9月,大约开学第一周某一节课上,我引导学生伸出自己的手,一起边比画边想象,一起探究速度、加速度两个矢量的方向之间的关系,学生们被逗得哈哈大笑。  我陶醉在师生之间的小游戏当中,不经意间发现在教室左后角的座位上,一个看似高高的女孩却头朝下趴着。  “为什么我听不懂”  我一边演示着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一边走到她面前:“这位同学,抬头看好不好呀?”我笑着提醒她。  她猛地站了起来。哇!目测身高在1
记忆总是呈现怪诞的样子,一些时候,它将事件混淆一通,让人对曾经的一切产生怀疑,而另些时候,又将事件分成清晰的数等份,在它无情的剥落下,拥有它的人,突然就变得手足无措,无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育者应当利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提升。本文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的重要性入手,简单讨论利用初中数学教学培
律师同志:我村一女青年出嫁前家里有父母、她和弟弟四口人,共分得四个人的承包地。1992年嫁到外乡镇后,男方村组未给其分配承包地。在第二轮土地承包中,男方家庭也是按原承
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部署,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军队干部退出现役,转业到地方来工作。把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好,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政治任务,是一件关系大局的大事,尤其在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提高学习主动性奠定基础;然后把握住课堂这个主阵地,
领孩和顺孩是兄弟,但并非同胞兄弟。领孩是母亲捡到的,顺孩则是母亲亲生的。母亲快奔四十的坎了,未开怀,没有子嗣,盼子心切,就捡养了他,名曰领孩。领孩,领孩,顾名思义就是为
好几天没有吃肉了,陈小东觉得牙齿都生了锈,用舌头一舔,涩涩的。他在回家的路上想:今天一定会有肉的,如果还没有,我就闹,不再给妈妈面子了。  陈小东特别喜欢吃妈妈炒的葱白肉丝:葱去叶,切成两厘米左右的小节,再拌上酸辣椒和酸姜丝,加少许花椒爆炒,那味道真的别提多好吃了。陈小东想想,就能流出口水,恍惚间,他好像感受到了葱白肉丝嚼在唇齿间的质感和酸酸辣辣的葱香。  陈小东不由加快了脚步,满怀希望地跨入家门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哪一门学科都会出现一定的佼佼者和部分学习困难者。在初中教育阶段,每一位学生都要求能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良好的掌握情况。因此,教师在教学阶段,需要对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