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前,有个穷秀才在乡下教书,他有个学生是一个地主的儿子。这个地主是有名的守财奴、吝啬鬼,连过端午节也不给先生送节礼。于是先生问学生:“你父亲怎么不送节礼?”学生回家问父亲,父亲说:“你回先生说,你父亲忘记了。”学生便依照父亲的教导来回复。先生听后一本正经地对他说:“我出一句对子让你对,若对得好倒也罢,对不好我定要打你。”接着就出了上联:汉有三杰——张良、韩信、尉迟恭。学生对不出,怕挨打,回家哭告父亲。吝啬鬼父亲说:“怕什么?你就对祖先。”学生把这番话“传达”给先生,先生道:“你老爹连千年前的事儿都记得一清二楚,怎么一个端午节反而忘记了?”
后来,这个秀才的经济状况有所改善,年过花甲之后,元配夫人忽然去世,又娶了一个年轻的女子做老婆。时隔不久,得一子,便取名为“年纪”。一年之后,又得一子,长得很帅,有点儿像个读书的料,于是取名为“学问”。又过了一年,第三个儿子又呱呱坠地。秀才满心欢喜,自言自语道:“如此年老,还生此儿,真乃笑话也。”于是便给小儿取名“笑话”。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眼看十几年过去了,3个儿子都已成为很有力气的青年了,老秀才也教不动书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父母叫他们都上山打柴去。
日头西下,炊烟四起,3个儿子打柴回来了。老秀才问妻子:“3个儿子各打了多少柴呢?”妻子回答:“年纪有了一把,学问一点也无,笑话倒有一担。”这句天造地设的模糊语言,既说明了儿子们打柴的实际情况,又说明了老秀才的现状,真是一箭双雕。
那一年,老秀才的年龄比“古稀之年”(70岁)还多出十载,他夫人的岁数是第二个儿子年龄的一倍。说来也巧,母子4人的年龄之和正好等于老秀才的年龄。你知道这一家子年龄总和是多少吗?3个儿子各自的年龄又是多少呢?
对于这个题,我们不妨设第二个儿子的年龄为x,则其母年龄为2x,由于3兄弟是在3年之内连续出生的,所以他们的年龄之和为:(x-1)+x+(x+1)=3x。
于是可按题意列出方程:
5x=80
∴ x=16。
3个儿子的年龄分别是15、16和17岁。
(莫 雨/供稿)
后来,这个秀才的经济状况有所改善,年过花甲之后,元配夫人忽然去世,又娶了一个年轻的女子做老婆。时隔不久,得一子,便取名为“年纪”。一年之后,又得一子,长得很帅,有点儿像个读书的料,于是取名为“学问”。又过了一年,第三个儿子又呱呱坠地。秀才满心欢喜,自言自语道:“如此年老,还生此儿,真乃笑话也。”于是便给小儿取名“笑话”。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眼看十几年过去了,3个儿子都已成为很有力气的青年了,老秀才也教不动书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父母叫他们都上山打柴去。
日头西下,炊烟四起,3个儿子打柴回来了。老秀才问妻子:“3个儿子各打了多少柴呢?”妻子回答:“年纪有了一把,学问一点也无,笑话倒有一担。”这句天造地设的模糊语言,既说明了儿子们打柴的实际情况,又说明了老秀才的现状,真是一箭双雕。
那一年,老秀才的年龄比“古稀之年”(70岁)还多出十载,他夫人的岁数是第二个儿子年龄的一倍。说来也巧,母子4人的年龄之和正好等于老秀才的年龄。你知道这一家子年龄总和是多少吗?3个儿子各自的年龄又是多少呢?
对于这个题,我们不妨设第二个儿子的年龄为x,则其母年龄为2x,由于3兄弟是在3年之内连续出生的,所以他们的年龄之和为:(x-1)+x+(x+1)=3x。
于是可按题意列出方程:
5x=80
∴ x=16。
3个儿子的年龄分别是15、16和17岁。
(莫 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