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治康
陈治康,1994年生于湖南怀化,现居武汉。本科毕业于湖南科技大学。现为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2019级研究生,师从陈孟昕先生。作品发表于《美术》《荣宝斋》等期刊。其作品《城南旧事》入展第十一届全国工笔画作品展,并獲优秀传承作品奖;《武汉记忆2020》入展百年辉煌·武汉记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消逝的记忆》入展第八届青春心印——关山月青年工笔画展;《石头记》入展第三届宝龙艺术大奖——“雅居”新工笔画征集展;《七秒钟的记忆》入展独来·同往——80、90后全国青年美术家五四提名展。
我本科时期学的是美术学专业,辅修版画,在大三时才接触中国画。那段时间我一直研习传统绘画,沉浸于宋人绘画的微妙质感,因此临摹了大量传统作品,如《韩熙载夜宴图》《王蜀宫妓图》《八十七神仙卷》《捣练图》及众多宋代小品,人物花鸟多有涉足。这对我之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开始自然而然地画一些在传统脉络下衍生的作品,追求传统工笔画中以线条造型的基本样式,较为关注形式美感,这让我始终坚信中国画以线条为美的审美价值。所以,在本科时期画得最多的便是京剧题材的作品。不可否认,这样的题材很容易让人产生视觉上的美感,但它对我来说是不真实的。我甚至没有完整地看过一次京剧演出,其理解都是非常浅薄的。
进入美院后,我的导师陈孟昕先生一直强调造型的主观性及写意性,强调艺术创作始终来源于生活。因此,我花了一年的时间写生,找来身边的同学当模特。但这些作品大都是半天完成的写意作品,没有工笔画的细节,我意在捕捉人物的动态和线条的美感。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间的大量练习为我后来的创作造型打下了一个基础。研一暑假期间,我完成了第一幅用黑白语言形式构成的作品《城南旧事》。这是我第一次画两米以上的创作,作品在第十一届全国工笔画作品展中被评为优秀传承作品。虽然这张尝试性的作品也存在很多不足,但这种形式依然拥有值得挖掘的地方。最重要的是,它是贴近我的生活的:街边的补鞋大叔、卖菜的阿姨、在公共电话亭打电话的路人、买蒲扇的老奶奶以及露天理发的小孩都源于我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记忆。我开始懂得发现生活中的美,并以艺术性的方式把它们组织到我的画面中去。在这之后,我以自己生活的环境和我的室友同学为原型创作出了另一幅作品《恰同学少年》,基本上是对宿舍生活的再现。室友有的在玩电脑游戏,有的在写文章,有的在剃胡子,有的在打电话。画中出现的茶壶、电脑、台灯、书本等都是我每天看到的寻常物品,以前我从来没有想过去表现它们,认为绘画始终是“风花雪月”的高雅事物,现在我却拥有了表现他们的欲望。我开始体会到绘画从来都不是卖弄技巧的事,它应该像文字一样稀松平常,但美妙的组合可以进发惊人的力量。
以上便是我的一点绘画历程,在以后创作中,我仍然会按照这样的路走下去。虽然成绩微不足道,但对艺术的追求、对表现生活的欲望,我想不会减去一丝一毫。
陈治康,1994年生于湖南怀化,现居武汉。本科毕业于湖南科技大学。现为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2019级研究生,师从陈孟昕先生。作品发表于《美术》《荣宝斋》等期刊。其作品《城南旧事》入展第十一届全国工笔画作品展,并獲优秀传承作品奖;《武汉记忆2020》入展百年辉煌·武汉记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消逝的记忆》入展第八届青春心印——关山月青年工笔画展;《石头记》入展第三届宝龙艺术大奖——“雅居”新工笔画征集展;《七秒钟的记忆》入展独来·同往——80、90后全国青年美术家五四提名展。
我本科时期学的是美术学专业,辅修版画,在大三时才接触中国画。那段时间我一直研习传统绘画,沉浸于宋人绘画的微妙质感,因此临摹了大量传统作品,如《韩熙载夜宴图》《王蜀宫妓图》《八十七神仙卷》《捣练图》及众多宋代小品,人物花鸟多有涉足。这对我之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开始自然而然地画一些在传统脉络下衍生的作品,追求传统工笔画中以线条造型的基本样式,较为关注形式美感,这让我始终坚信中国画以线条为美的审美价值。所以,在本科时期画得最多的便是京剧题材的作品。不可否认,这样的题材很容易让人产生视觉上的美感,但它对我来说是不真实的。我甚至没有完整地看过一次京剧演出,其理解都是非常浅薄的。
进入美院后,我的导师陈孟昕先生一直强调造型的主观性及写意性,强调艺术创作始终来源于生活。因此,我花了一年的时间写生,找来身边的同学当模特。但这些作品大都是半天完成的写意作品,没有工笔画的细节,我意在捕捉人物的动态和线条的美感。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间的大量练习为我后来的创作造型打下了一个基础。研一暑假期间,我完成了第一幅用黑白语言形式构成的作品《城南旧事》。这是我第一次画两米以上的创作,作品在第十一届全国工笔画作品展中被评为优秀传承作品。虽然这张尝试性的作品也存在很多不足,但这种形式依然拥有值得挖掘的地方。最重要的是,它是贴近我的生活的:街边的补鞋大叔、卖菜的阿姨、在公共电话亭打电话的路人、买蒲扇的老奶奶以及露天理发的小孩都源于我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记忆。我开始懂得发现生活中的美,并以艺术性的方式把它们组织到我的画面中去。在这之后,我以自己生活的环境和我的室友同学为原型创作出了另一幅作品《恰同学少年》,基本上是对宿舍生活的再现。室友有的在玩电脑游戏,有的在写文章,有的在剃胡子,有的在打电话。画中出现的茶壶、电脑、台灯、书本等都是我每天看到的寻常物品,以前我从来没有想过去表现它们,认为绘画始终是“风花雪月”的高雅事物,现在我却拥有了表现他们的欲望。我开始体会到绘画从来都不是卖弄技巧的事,它应该像文字一样稀松平常,但美妙的组合可以进发惊人的力量。
以上便是我的一点绘画历程,在以后创作中,我仍然会按照这样的路走下去。虽然成绩微不足道,但对艺术的追求、对表现生活的欲望,我想不会减去一丝一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