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硕士“差评”学位论文典型特征

来源 :大学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vinly1989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基于H省1486份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专家盲审评语,将综合评为等级“C”或“D”的学位论文界定为“差评”学位论文,并运用词频统计和内容编码方法,从论文的选题与综述、创新性与论文价值、学术基础与科研能力、规范性、科研态度等五个方面,归纳出“差评”专业硕士论文的基本特征,反映出专业硕士的专业基础知识薄弱、科研方法掌握不够、分析能力不足、态度不严谨、应用思维不强等问题。研究结果对于提高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和研究生的专业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阅书
  中图分类号:G64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21)06-0041-10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已有硕士专业学位类别40种[1]。《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至2020年,我国在学研究生的总体规模应达到290万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预计占比达60%左右[2]。在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学位体系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其中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由规模转向质量和内涵发展成为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
  学位论文作为申请学位的重要依据,其质量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集中体现和衡量研究生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为了提高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规范对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管理,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于2014年出版了《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对各专业学位类别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基本素养、基础知识、所需实践训练、基本能力及学位论文等诸多方面制定了详尽的规范要求,为专业硕士的培养和学位论文写作提供参考[3]。
  我国高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普遍实行的“双盲审”制度,隐去同行专家和导师、研究生的信息,以便排除非学术因素的干扰,严格把控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提高学位授予水平,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学位论文评审的公平性与客观性,已成为评判学位论文质量的有力手段[4]。陈洪捷认为,“专家评阅意见是学位论文评阅的关键部分,便于直观且详细地反映专家对所评论文学术水平的綜合判断,具有丰富的信息量和重要的参考价值”[5]。本研究基于学位论文盲审评阅相关规定,将综合评价为等级“C”或“D”的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界定为“差评”硕士学位论文[6]。以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盲审评阅意见为切入点,分析“差评”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核心问题,发现“差评”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特征,对提高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甚至研究生培养质量均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及材料
  此次收集的H省2019年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盲审评阅意见书共涵盖了该省13所高校(包含“双一流”建设高校2所,直属本科一批高校7所,直属本科二批高校4所),27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其中,论文盲审评阅结果为“差评”的1 486份,分布于22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别,盲审评语共计53万余字。本研究采集的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盲审评阅意见书的原始材料均由H省13所高校研究生院提供,材料真实可信。
  本研究分别从专家对论文的熟悉程度、各专家评价的一致性以及评语字数等方面对原始材料的信度进行了分析。给予论文“差评”的盲审评阅专家对论文的熟悉程度显示,对论文很熟悉和比较熟悉的比例达96.8%;专家对同篇学位论文的总体等级评价一致率为88.8%,评价一致性程度较高;评语字数在200字以上的占71.2%,评语内容较详细。综合上述数据,本研究的原始材料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专家的评语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论文质量的具体情况,评语材料较客观、可信,对于发现“差评”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分析其特征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研究工具及操作流程
  1.词频统计
  专业硕士“差评”学位论文盲审评阅意见共1 486份,盲审评语53万余字,样本容量庞大,本研究选取Python3.7.7作为研究工具。Python语言功能强大,在运行时可直接调用标准库和第三方功能类库,减少重复工作,提高工作效率[7]。本研究对盲审评语作词频统计,便于准确地提取最能反映评语内容的主题词,为确定编码节点提供参考依据。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第一,文本预处理。在PyCharm Community Edition 2020.3编辑器中导入Jieba0.42.1(结巴-中文分词库);将论文盲审评语导入TXT文本文档,将文档命名为“盲审总评语”,并转换为Python3.7.7可读的Utf-8中文格式。
  第二,词汇切分与过滤文本。配置好Python环境后,利用第三方库“jieba”将盲审评语中的句子进行精准地切分;通过停用词表以及自定义词语过滤的方法,过滤多余的标点符号、字母、数字以及虚词、关联词等无分析意义的词汇。
  第三,构建词频映射字典,排序输出。在文本语料中筛选出词语长度大于等于2的词语,将词语与词语出现频次一一对应,以降序方式排列,然后导出Excel格式的词频统计数据。
  2.文本编码
  由于词频统计分析结果较简单粗略,只能反映出专家评阅提及词汇的频次,难以具体反映出“差评”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细节性问题。因此,本研究进一步借助Nvivo11软件对“差评”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盲审评语进行细致地编码。通过节点的设置和内容编码,标记和提炼文本资料的关键要素,使得各节点的编码次数清晰可见,有效规避传统的人工统计编码次数而产生的数量误差,结果更加科学精准,便于归纳出“差评”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的典型特征。盲审评语编码具体流程如下:
  第一,建立项目。在NVivo11 Plus软件中创建新项目,在材料来源中选择内部材料,并导入NVivo11 Plus软件可读的TXT格式的盲审评语材料。   第二,文本编码,确定节点。先将盲审的评价要素“论文选题与综述、创新性与论文价值、理论基础与科研能力、规范性”设置为编码的一级节点。然后围绕四大维度对盲审评语材料仔细、系统地阅读,提取与论文质量相关的句子、段落进行编码,对其概念命名,确定为三级节点。最后比较同一层次的三级节点,将其概念整合,形成相应类属,即编码的二级节点。
  第三,导出编码结果。将盲审评语的编码数据以Excel格式导出,并对各级节点的编码次数进行统计。
  二、专业硕士“差评”学位论文的数据及结果分析
  (一)专业硕士“差评”学位论文总体情况
  课题组收集的专家盲审评阅意见书中,给与“差评”的共计1 486份,其中被评为等级“C”的1 435份,占96.6%;评为“D”的51份,占3.4%。
  从院校类型来看,“差评”评阅意见书中,源自“双一流”建设高校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评阅意见书406份,省属本科一批高校860份,省属本科二批高校220份。“差评率”最高的是省属本科二批高校(34.4%),其次是“双一流”建设高校(27.1%)和省属本科一批高校(23.3%)。在总评为“D(不合格)”的评语意见书中,“双一流”高校4份,省属本科一批高校29份,省属本科二批高校18份;“不合格率”最高的是省属本科二批高校(2.8%),其次是省属本科一批高校(0.79%),“双一流”建设高校最低(0.27%)。
  根据“差评”评阅意见书在22种专业学位类别的分布可知,各专业学位类别硕士的学位论文“差评率”呈现较大差异。“差评率”较高的专业学位类别主要有文物与博物馆硕士、体育硕士、会计硕士、国际商务硕士、公共管理硕士,这些专业类别的学位论文质量存在很大的问题。其次是税务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法律硕士、资产评估硕士、保险硕士和临床医学硕士论文,此类论文质量问题也比较严重。此外,单从“差评率”分析,自然科学类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优于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论文。
  (二)盲审评语的词频统计结果
  为使高频词阈值界定更具科学性,本研究采用
  以齐普夫第二定律为基础的高低频词界定公式:
  T=1/2为判断依据,T为高频词阈值,I1为评语中频次仅为1次的词语数量[8]。运用Python3.7.7对评语作词频统计得出I1=4 368,T=93,即频次大于等于93的词语可界定为高频词。经文本筛选,最终确定高频词355个。为便于编码节点的确定,本研究选取体现文本表征作用的高频词进行整合,最终呈现为表1所示的30个高频主题词。根据高频主题词的频次由高至低,位于前10的分别为:分析、建议对策、问题、规范、研究方法、表述、内容、参考文献、价值意义、选题。据词频结果可知,评阅专家对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关注主要聚焦于论文的分析过程、建议对策、问题、规范、研究方法、表述、内容、参考文献等方面。
  (三)盲审评语编码结果
  根据盲审评阅的指标和要求,本研究归纳出4个一级节点,24个二级节点和49个三级节点(篇幅所限,不在文中全部展示),盲审评语共计编码5 762次。在4个一级节点中,“理论基础与科研能力”编码3 054次,“论文的规范性”编码1 457次,“选题与综述”编码905次,“创新性与论文价值”编码346次。专业硕士“差评”学位论文的质量问题主要集中在“理论基础与科研能力”方面,编码次数已超总编码次数的半数。
  三级节点是评语编码更细化的呈现,展现了整个编码的基本结构。如表2所示,在“创新性与论文价值”中,“创新点不具体与论文实用性不强”表现最突出;在“规范性”方面,“书写杂乱”占总编码次数5.6%,编码次数在全部三级节点中位列第2,其次是“表达混乱”占5.4%,编码次数位列第3,“文献标注”错误占4.7%,编码次数位列第4;“理论基础与科研能力”中,“分析肤浅不深入”占6.2%,在所有三級节点编码次数最多,其次是“内容未凸显重点、摘要不准确全面、方法介绍不清楚、结构层次混乱”等;选题与综述方面,“研究现状描述不充分”编码次数最多,其次是“文献参考价值低、标题不准确和选题不当”等。
  三、专业硕士“差评”学位论文的典型特征及表现形式
  (一)选题与综述
  1. 选题不当,依据模糊
  专业硕士“差评”学位论文选题不当的主要表现:一是选题实践性不强。实践性不强在选题不当的编码总频次中占63%,是选题不当问题的主要表现。部分论文忽视了选题与专业培养要求的一致性,导致选题与专业匹配度低。有的未能针对本专业的具体实践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如某艺术硕士论文盲审评语写道:“选题不符合音乐艺术专硕的要求,实践性不强,是纯理论的研究。”明确指出该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不符合专业硕士的选题要求,缺乏实践性与理论性的结合。
  二是选题陈旧。选题较为保守,缺乏新意,选择的研究主题与已有的研究选题相似或者相同,且为本专业领域已过时的研究主题,降低了研究难度和限制了创新性。如某盲审专家的评语:“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具有长达近百年的历史,并且已经纳入相关治疗指南,国内外均有大量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报道,因此本研究作为硕士课题创新性欠佳,论文前言、讨论也未突出本研究特色之处。”根据评语可知,该研究选题本身过于老旧,缺乏创新,未能紧跟专业发展潮流。
  三是选题过大。论文选题过于宽泛,研究难度较大,专业硕士研究生不容易把握好主题,导致研究问题和对象不明确,研究无法聚焦到具体的社会实际问题,文章内容浅显而不深入。如某体育硕士论文盲审评语指出:“由于论文题目过于宽泛,而实证研究中所选样本代表性明显不足,用不具代表性的468份问卷去得出总体的结论显然不符合硕士论文要求。”这评语详细阐述了由于论文选题过于宽泛,对专业硕士开展研究造成的困难,以及由此导致的一系列影响论文质量的问题。   四是选题依据笼统。对选题依据的阐述是证明选题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之必要内容,但部分研究生在论文中忽视了对选题依据的阐述,或者选题依据阐述不具体、不清晰,甚至出现敷衍了事、拼凑内容的现象。如某体育硕士论文盲审评语指出:“选题依据表述过于啰嗦,抓不住重点,有凑字数之嫌。”硕士学位论文应对选题依据的描述全面清晰且简洁明了,避免过于繁杂、啰嗦的论述而模糊了选题依据的核心观点。
  2. 标题错乱,关系不明
  标题是标明文章内容的简短语句,也是对论文选题内涵的集中概括。为了保证学术论文的科学严谨性,对标题的字数、内容的准确性有较高的要求。但是,有的专业硕士“差评”学位论文出现标题错乱,关系不明的问题,其主要表现:
  一是标题不准确。即标题不够精炼,笼统不具体;或者标题存在明显的概念理解偏差、常识错误或歧义。如有评阅专家在某教育硕士盲审评语中指出:“论文题目有歧义,‘同伴纠错’与‘自我纠错’是两个课题,却放在了一个论题中,论文中应该改为‘同伴与自我纠错的影响比较研究’。”
  二是大小标题间的关系不明确。多表现为标题中分级较多,级别比较混乱;小标题未能紧扣大标题以及论文总题目,或是与章节标题重复。如某管理类专业硕士论文盲审评语提到:“文章标题要准确概括内容,标题分级过多,导致不够连贯。”该评语明确了对论文标题的要求,描述了标题分级问题可能导致的后果,强调了标题在论文中的重要性。
  3. 综述粗糙,重“述”轻“评”
  文献综述是进行学术研究的路标,是研究生了解研究的起源和发展进程、总结该领域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发现研究的空白与薄弱、避免因重复研究而降低论文价值的必要环节,在整个学术研究中占据无可替代的地位。专业硕士“差评”学位论文在文献综述上的问题主要表现:
  一是研究现状描述不充分,文献综述偏离主题,甚至有的缺少文献综述。有的研究生在对文献进行梳理时,对现有文献的研究现状描述过于简单、不够全面,如缺少对国外研究现状的描述、缺少相关的理论研究;有的内容宽泛,不清晰;有的文献综述篇幅过短。某评语中明确提到:“文献综述量不足,质不高,没有针对研究所需查找相关资料,文献阅读既不广阔也不深入,没有全面了解研究现状,没有为后续研究打下厚实的基础,导致后续研究的创新不够,深度不够。”评语具体指出了学位论文由于文献综述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的问题,包括资料缺乏针对性,不全面深入,导致对研究现状的分析不充分以及研究缺乏创新性等问题。
  二是参考文献数量不足,参考价值低。主要表现为文献陈旧,近年的新文献比重较小;文献单一,包括中英文文献的比例失衡、文献种类缺乏多样性,专著和期刊占比小;文献档次低,高水平主流学术期刊和核心文献较少;文献相关性小、匹配度低等现象。
  三是文献综述缺乏层次和联系。主要表现为综述内容缺乏逻辑和条理,有的只是简单罗列堆砌有关研究结果;国内与国外研究现状杂糅,区分不开。如某工程硕士论文盲审评语写道:“1.2节‘研究现状’部分建议按照研究内容的逻辑来有层次地组织,勿一味地罗列其他人的工作,需加强自己的总结部分。”
  四是评述不够或者缺失。文献综述中“只述不评”的现象较多,部分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对研究成果进行描述时,缺乏作者对学界研究动态的必要评价。如某艺术硕士论文盲审评语中提到:“文献综述是研究者通读与研究主题相关文献后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建议作者增补对已有文献资料的个人评述,并指出本研究的选题价值和存在的研究空间。”
  (二)创新性与论文价值
  1. 缺乏创新,简单重复
  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在创新性上要求基于研究背景、进展和发展趋势,能从新的角度,运用新的方法、新程序或新步驟进行探索与研究,能创新性或开拓性地解决其行业、职业等领域的专业问题。创新性是对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更高层次的要求。
  一些“差评”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缺乏个人原创性内容,仅重复他人的研究成果,或是技术复杂程度很低。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利用的平台、软件、工具和方法过于陈旧,甚至出现部分研究生提出的创新点不成立的现象。如某工程硕士论文盲审评语指出:“所做的研究,在理论与技术缺乏真正意义的创新与实践,无非是检验和验证了已有方法和技术的结论与结果,作者对现有技术的难点缺乏认识,没有提出更有价值的解决方案。”又如某工程硕士论文的盲审评语中指出:“作者自己的创新工作内容体现不明显,且与一般的图书馆管理系统有什么区别,还要再说明。”这些评语都对论文的创新性问题作了明确的说明。
  2. 理论薄弱,应用价值低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注重学术性和职业性紧密结合,因而要求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能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突出较强的应用价值。专业学位硕士的学位论文应侧重对问题的深入分析,体现一定的理论深度,同时又要兼具应用价值,不能过于浅显表面,更不能缺乏理论支撑和学术性。而从评阅结果来看,有的“差评”论文学术理论性不强、应用价值低,常表现在研究中缺乏学理性,论述肤浅,就像是工作总结等。虽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更侧重职业性,目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但作为硕士学位论文,还是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如某艺术硕士“差评”学位论文盲审评语明确指出:“全文像是一个人的个人学习心得体会,重感性和浅层分析而轻理性的深层体验分析。”
  (三)理论基础与科研能力
  1. 分析肤浅空泛,逻辑性不强
  在学术论文中,“分析”是实现文章价值的重要步骤,围绕论文主题对已有的材料和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发现其内部存在的区别和联系,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充分的论据证实核心观点。但有的“差评”论文分析肤浅空泛,内容简单偏题:
  一是分析缺乏依据。常表现为分析时运用的素材少、过于单一,与论点的匹配度不高,不能充分地论证论文的观点。此外,部分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所引用信息多为二手资料,真实度与可信度无法保证,缺乏第一手资料的搜集,分析力度薄弱。   二是分析混乱,逻辑性不强。“差评”硕士学位论文常出现分析错误或分析无意义、分析缺乏关联性、许多地方的因果关系不成立、堆砌感较强等问题,甚至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此外,还存在问题和原因的分析混杂,因果互为的问题。
  三是分析角度不明确或偏离主题、导致文题不一致。部分研究生学位论文分析的视角不明确,缺乏说明;或分析的内容与主题偏离,论文内容与文章题目脱节,在围绕主题进行阐述时,内容与选题的内涵不一致,不贴合,甚至呈现两张皮的现象。如某管理类专业硕士“差评”论文盲审评语中指出:“第四章,应该结合问题和原因分析,明确自己站在政府的立场来提出对策建议。目前有些表述不是政府的角度,是公民的角度。”
  四是分析肤浅不深入,内容过于简单。有的实证性论文,分析时仅展示论文的数据或结果,却不作必要的理论阐述。有的论文对观点的分析过于表面,内容过于简单,不全面、不具体,甚至出现内容的缺失,包括缺少合适的绪论、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背景的阐述等等;或是大话空话较多,分析过于肤浅,未能发现其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或原因。
  2. 研究方法不规范,数据资料不充分
  部分专业硕士“差评”学位论文研究方法模糊不科学,其表现:一是研究方法选择不当。选择研究方法过于随意,不够专业,或是方法过于简单甚至选择错误,导致研究方法与论文选题不能很好地契合,无法得到科学可信的研究结论;或是研究方法过于单一,使得研究不全面,得出的数据不够客观充分。如某教育硕士论文盲审评语中提到:“只是用访谈法研究教师职业幸福感,难以深入且主观性强,如果辅以问卷调查,不仅可以扩大被试量,还可以做更加客观的数据统计与分析。”二是对于研究方法的阐述不清晰,表述不规范。对研究方法、指标、维度的选择理由不明确,对于研究方法的操作描述不具体,如部分研究使用问卷调查法,但文中未附上问卷,缺少问卷赋分、分数高低含义的说明等,不够规范,可信度存疑。三是方法使用不充分,不合理。表现为实验设计过于简单,影响实验的因素未充分考虑;或是缺乏对比,实验未重复或重复次数过少。最突出的表现主要是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的使用不正确,调查问题过于简单,无法全面反映调查的真实情况。有些论文未对问卷作信度和效度检测,有随意拼凑、复制粘贴之嫌;有的样本抽取范围、容量不合理,样本抽取随意,抽取依据不清楚;有的数据统计过于简单,统计数据的可靠性和可信度较低。
  “差评”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数据资料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一是缺少数据支撑或数据不完整,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的论述过程中未呈现与论点相关的数据资料,或者呈现的数据过少,数据过于零散等,这就大大降低了论证的力度,致使研究内容或结论过分牵强。二是数据资料可信度较低,学位论文呈现的数据资料无来源说明,缺乏追溯性,无法获知数据的出处,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受到质疑;同时,部分研究生在论文中使用的数据陈旧,缺乏实效性,运用过时的统计数据论证某一问题的现状,显然不具有说服力。三是数据缺乏统计分析,分析过于简单,不充分;数据呈现混乱、描述错误或前后描述不一致也是较为突出的表现。如某管理类专业硕士论文盲审评语中指出:“S锑业公司‘环境补偿机制的不足’中提到一些数据,如....每年在这方面的投入仅有15万左右,占总环境降级比重的9%左右等等,数据不全面且来源不详,不能随意写。数据挖掘不够深入,仅停留在对基本数据的解释,而未对其深层次的原因进行剖析。”
  3. 概念不清,理论脱节
  “没有有效的概念,我们理论的价值就微乎其微。”[9]概念界定能帮助研究者明确研究对象的特殊属性,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但概念界定不清,不准确的问题存在于大多“差评”专业硕士论文中。主要表现为:无概念界定、概念混乱模糊、概念错误。有的论文中未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研究主线不明确;概念界定未具体化,对核心概念理解不全面,缺乏作者的综合性界定,无法将多个概念有效区分;甚至出现概念错误的情况。如某法律硕士盲审评语:“文章基础知识理论存在错误,如对犯罪目的的理解,竟然将其认为是犯罪故意的意志固化。”
  理论是系统化的知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正确的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是指导、支撑研究的关键要素。有的专业硕士“差评”学位论文存在理论缺陷。一是缺乏理论支撑或理论匹配度低。部分研究生在研究中没有应用相关的具体理论作指导,使得研究的可信度、科学性受到盲审专家的质疑。理论匹配度低表现为理论过于简单,无法涵盖研究的各个方面;或是理论与研究内容关联性不大或过于陈旧;或是理论过于宏大,基础理论罗列过多,理论间充满矛盾等等,这都大大降低了论文的论证效果。二是理论阐述不清。有些“差评”学位论文对于理论选择的依据、理论的出处未作出明确的说明,理论内容的阐述不全面或过于繁琐。三是对理论的应用不足。有些“差评”学位论文理论与分析实证不对应、理论与措施脱节是较为突出的表现形式,部分研究生没有将理论与相关分析结合起来,无法区分论文分析的各个部分与理论中具体要素存在的逻辑关系,使得论文前后联系不够紧密。
  4. 结构不合理,问题宽泛不明确
  论文的结构是文章排篇布局的反映,是对文章材料所作的组织和安排,是支撑论文的“骨架”。但有的“差评”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结构不合理,其主要问题:一是结构过于简单,章节数量少。如某艺术硕士论文盲审评语中指出:“文章框架结构不够饱满,全文只有两章,且两章间毫无关联的独立存在。”二是结构混乱,松散无序,章节关系不清楚,章节之间的关联度不高,逻辑性不强。结构混乱,松散不合理,未突出核心与重点是“差评”专业硕士论文中,結构问题最突出的表现。
  学位论文中的“问题”是论文研究主题的具体化呈现形式,要求研究者所进行的研究是针对社会尚未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对问题的正确把握是开展研究的关键因素。但不少“差评”论文的问题意识薄弱,对研究的重点问题把握不准确;或者未能有效地区分研究的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研究重点不清晰。或者以研究目的代替研究问题;或者问题过于宏观宽泛,针对性不强,不够具体,研究问题针对性不强,还有的论文中甚至没有明确的“问题”。   5. 结论含糊错误,对策建议空泛
  “结论”是经过推理、判断、实验验证、归纳等逻辑分析过程而得到的富有创造性、指导性、经验性的结果。但是有的专业硕士“差评”学位论文的“结论”部分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结论不明确,主题聚焦不够。包括结论过于啰嗦,不精简,无法直接看到关键句,缺乏明确的综合性总结论,且结论描述时呈现逻辑混乱;有的论文结论过于简单空洞,结论依据不够充分全面,重点不突出;有的论文结論普适性不强,可信度较低。如某管理类专业硕士论文盲审评语指出:“论文最后的研究结论过于简略,仅仅是对两个案例作出的结论,而不是对整体研究作出综合性的结论。”二是结论不规范,或无意义甚至错误。部分专业硕士“差评”学位论文结论的撰写不符合规范要求,未能归纳概括研究的结果,归纳总结不够;或是结论不符合基本事实,过于主观,与已有文献中的结论不符,真实性受到质疑;或是结论过多,且部分是已经的明确结论,不适合作为其论文的结论呈现。甚至有将研究结果直接等同于研究结论,以及结论与研究内容、论据不符,自相矛盾的现象。如某农业推广硕士论文盲审评语指出:“论文写作不规范,结论和研究的内容吻合度差。”
  对策建议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部分,也是专家在论文评议过程中重点关注的内容。但一些“差评”学位论文却没有根据所研究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和有针对性地解决具体问题的操作策略和方法。主要表现:
  一是对策与问题或原因脱节,建议空泛,与结论的关联性不大,未能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应对之策。有的对策建议虽与结论相契合,但对策建议阐述不够全面深入,未能将对策的具体内容阐述清楚,无法涵盖存在的所有问题。例如,有些专业硕士“差评”学位论文出现“对策建议缺乏依据,对策有效实施的附属条件未能清晰说明”等现象。这就使得对策建议的可行性较差,不能真正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无法解决具体的问题。如某经济类专业硕士论文盲审评语:“论文第16页把‘实现销售最大化’和‘提高产品市场份额’作为内部控制建议,并未附加条件,不妥。”
  二是对策建议与专业相关性不大,专业性不突出。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要求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凸显专业硕士的专业性和职业性,但部分研究生在提出对策建议时往往忽视了专业性的要求,提出的对策建议看似能解决问题,实则与其专业毫不相关,无法反映出专业硕士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四)规范性
  1. 行文粗糙
  规范性要求是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和底线。学位论文作为一种书面材料,其基本要求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论文撰写,同时作为科学论文,在语言表达上应更加严谨,体现科学研究的学术性。“差评”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语言表达方面出现许多问题:
  其一,表达不准确、精炼。论文中常出现语句不通顺、语法错误、用词不当、词语前后表达不一致的现象,致使论文表达混乱,句意不明,无法准确表达论文的基本观点,这是学位论文在语言表达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其二,描述口语化严重,学术性不强。在“差评”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语言表达的规范性不强,学术语言缺乏等现象较多,对许多专业名词的表述不符合专业规范。如管理类专业硕士论文盲审评语:“摘要不规范,严重存在口语化现象,如‘越发的重视’‘评价较为不错’‘不错的收益’等,缺乏学术语言和学理支撑。”
  其三,文字、标点符号的不规范。文字不规范,包括错别字、漏字、文字的大小和字体不一致等现象,标点符号不规范包括标点符号乱用错用、中英混用、标点缺失、符号标识不清或混乱。
  2. 格式失范
  专业硕士“差评”学位论文关于格式的问题也有不少。
  其一,文献格式不规范:主要表现在文献标注和文献的分类上,包括无文献标注或乱标注、重复标注的现象,即论文中附上的参考文献在正文中未标注具体的引用位置,或引用内容与文献不一一对应,或同一标注重复出现,导致参考文献无效引用。参考文献格式不规范还表现在文献格式错误或不统一,包括未标注页码或页码错误、参考文献无作者或作者名字错误、文献标题或杂志名称有误、出版社错误或未标明出版社所在城市、文献标注代码、符号不准确等。此外,少数专业硕士“差评”学位论文中出现未对罗列的参考文献进行分类,或文献分类错误的现象。
  其二,格式排版不规范:文章中出现大量留白,各级标题不分层次排布,论文间距、页边距不一致,段首未空行,标题不居中、目录编号不统一、打印不规范、文中出现标注等表现。
  其三,图、表、公式不规范:图表格式混乱、图表与文字不符或缺少文字说明、图表重复和前后不一致、图片绘制随意、非专业软件绘图、图片来源不清楚。其中图表格式混乱包括表题与表格不规范,图名和图不同页、图表内文字大小不一致、图表编号混乱、图注不规范、图片位置放置不当等问题。图表与文字不符或缺少文字说明包括表格数据缺失,图名和表题太笼统、错误或缺失,图表形式化,对图表缺乏文字引入和说明。图片绘制随意包括插图不清晰,多为截图、图片带有水印,不符合论文规范。
  (五)科研态度不严谨
  科研态度是评议专家通过论文的评阅得出的综合性评价。在盲审评语中,科研态度不严谨共编码43次,其最直接的表现是论文的篇幅不够,字数不达标。字数要求是在学位论文的规范要求中最易达成的一项,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但部分专业硕士论文却出现字数严重不足的现象,体现了专业硕士在撰写学位论文时态度敷衍,不认真,对学位论文重视程度不高。
  此外,研究生的科研态度不严谨还表现在学位论文的写作逻辑极度混乱,出现较多文字、语法错误。如某工程硕士论文盲审评语提到:“第一章‘绪论’逻辑极为混乱,东一下西一下,而且文字错误不少,不仅体现作者对语言文字把控力不足,侧面说明了作者写作过程的态度不够认真。”
  甚至在少数学位论文中还出现了学术不端的现象,包括论文的整体结构、内容大面积雷同,工艺参数照抄他人的研究成果,部分内容直接照抄教材等等。如某教育硕士“差评”学位论文盲审评阅意见中明确指出:“论文第2章‘初中化学校本课程的理论研究’,其中有些内容及架构疑似与下面网页内容雷同,希望作者进行全面地修改,否则论文有抄袭的嫌疑,不能参加答辩。”该评语直接指出了该专业硕士论文存在抄袭现象,是极大的学术不端行为,更是严肃的态度问题。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 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整体欠佳,“差评率”较高
  2019年H省专业硕士的学位论文盲审评阅意见中,“差评”专业硕士的论文盲审评阅意见共有1 486份,专业硕士的学位论文“差评率”较高。反映出专业硕士的学位论文整体质量欠佳,论文在质量上还需加强。今后,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发展方向是进一步降低“差评”论文的比例,促进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由合格向良好、优秀的转变。
  2.专业硕士“差评”学位论文质量存在院校和学位类别差异
  从三类院校的“差评率”比对情况来看,省属本科二批高校“差评率”明显高于“双一流”建设高校和省属本科一批高校。学位论文的“不合格率”由低到高分别是“双一流”建设高校、省属本科一批高校、省属本科二批高校。由此可知,“双一流”建设高校对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合格”底线把控更加有效。省属本科二批高校的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差评率”和“不合格率”最高,学位论文质量最差,其较大的影响因素可能是生源质量问题。省属本科二批高校的生源质量较于其他两类高校相对较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相对较弱。加之学校对专业硕士的要求相对宽松,造成学位论文质量不够理想。
  在27种专业学位类别中,风景园林硕士、林业硕士、护理硕士、应用心理硕士、应用统计硕士等5种专业学位类别未出现“差评”现象,学位论文质量较好;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论文“差评率”最高,质量问题严重,需重点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硕士论文的“差评率”高于自然科学类专业硕士论文的“差评率”。根据研究结果分析,自然科学类专业硕士论文质量相对较好的原因是该类专业硕士在科研学习中多倾向于实践训练,平时实践机会较多,在实验中加深了对专业知识、实验步骤和科研方法的了解与运用;而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硕士多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在日常学习中缺少科研知识、方法的运用与论文写作训练,造成学位论文质量欠佳。
  3.专业硕士“差评”学位论文在“理论基础与科研能力”方面的问题最多
  “差评”专业硕士论文呈现出诸多典型特征,主要反映了研究生的專业基础知识薄弱、科研方法掌握不够、分析能力不足、态度不严谨、应用思维不强等问题,尤其是在“理论基础与科研能力不足”方面问题突出,编码次数最多,占盲审评语编码总频数的53%,需要重点关注。
  (二)建议
  本研究通过分析同行专家的盲审评语,切实了解专业硕士在撰写学位论文时常见的问题,从而有利于在专业硕士培养中“对症下药”。在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其科研能力的训练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在论文写作环节,导师应加强指导,规避写作误区。
  第一,夯实基础知识,加强方法意识,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完备的课程体系是专业硕士达成培养目标的载体,是进行分类培养模式的核心。专业硕士应通过丰富多样的课程学习,加强对于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的掌握。专业硕士以培养“职业应用”为导向[10],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应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应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二,加强学术规范,端正科研态度。学术不端现象是影响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高校和导师都应重视学术道德和诚信教育,培养研究生的学术荣誉感和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强化责任意识,坚持“德术并重”[11]。高校需进一步完善已有的学术规范制度,加大对学术不规范行为的惩处力度,警醒导师和专业硕士谨守学术规范的底线,不触碰学术道德“红线”,彻底遏制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端正专业硕士的科研态度。
  第三,拓宽研究思维,开展针对性指导。高校和导师应了解不同学科的发展进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带领专业学位硕士积极参与具有前沿性和重要研究价值的课题研究;应依据各专业领域(类别)的特点和各专业硕士的培养要求,有针对性地加强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和学位论文指导。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与学术硕士论文不同,其论文形式更多样化且要求各异[12],因而在指导过程中应有所区分,凸显专业特点。
  第四,坚持过程导向,加强过程监管。各高校应注重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监控,贯彻以评价标准为依据,评价的主体、客体相统一的评价体系;需坚持过程导向,学校重视中期考核环节,导师加强论文过程指导,严把“质量关”,提高论文的质量把控效率,降低学位论文的总体“差评率”。
  综上,通过大样本一手材料分析盲审专家的评阅意见,研究专业硕士“差评”学位论文的典型特征,发现研究生在学位论文中普遍存在的误区,可为在读的专业学位硕士生提供学位论文写作参考;有助于增强研究生的学术论文撰写意识,规避论文写作中不必要的错误,提高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有利于提升专业硕士的学术理论素养和培养水平,促进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40种硕士专业学位概览[EB/OL].(2010-10-13)[2021-01-11]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gjjl/szfa/267348.shtml, 2021-01-11/2021-01-11.
  [2]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教育部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2017-01-22)[2021-01-11]https://www.csdp.edu.cn/article/2075.html.
  [3] 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4.
  [4] 孙炘,高虹,刘颖,等.谈博士学位论文评审方式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07):23-26.
  [5] 李敏,陈洪捷.不合格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典型特征——基于论文抽检专家评阅意见的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06):50-55.   [6] 常思亮,罗小丹,卢堃.“差评”研究生学位论文主要特点鉴别[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05):107-112.
  [7] 姜安印,冯龙飞.基于Python的长文本比较研究——以《管子》与《国富论》经济思想比较为例[J].图书与情报,2018(02):067-073.
  [8] 刘奕杉,王玉琳,李明鑫.词频分析法中高频词阈值界定方法适用性的实证分析[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7(09):42-49.
  [9] [美]加里·戈茨.概念界定:关于测量、个案和理论的讨论[M].尹继武,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1-6.
  [10] 刘彬,杨欣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性及其实现路径——以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例[J].大学教育科学,2020(04):79-85.
  [11] 戴云,曹如军.目标、理念、路径:新时代高校教育硕士培养方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09):28-31.
  [12] 高耀,陈洪捷,沈文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监测评估报告——基于Y市学位论文抽检结果的量化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7(01):54-61.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ad Evaluation of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 Thesis: The Analysis Experts’ Blind Review Reports
  CHANG Si-liang  OUYANG Pan-yuan
  Abstract: The current study is based on blind review comments of 1486 experts on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 thesis using word frequency statistics and content encoding method.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bad evaluation of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 theses from five aspects: topic selection and review, innovation and valu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standardization and academic attitude, weak professional basic knowledge of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 Insufficient master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insufficient analytical ability, immature attitude and weak applied think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have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master's thesis and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Key words: postgraduate education;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 thesis quality
  (責任编辑  陈剑光)
  收稿日期:2021-07-05
  基金项目: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2020年度重点招标课题“湖南省毕业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评语研究”(2020JGZD028)。
  作者简介:常思亮(1962-),湖南湘潭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生教育研究;欧阳攀园,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长沙,410081。
其他文献
味觉和嗅觉对人类进化的作用可能比我们以为的更重要。来自味觉和嗅觉的刺激,无非让人产生两种感觉:要么让人感到不适,以便远离有害的物质;要么让人感到愉快,从而去主动获取身体所需的物质。科学家认为,人类祖先从猿进化为人的标志是学会烹饪食物,而正是味觉和嗅觉带来的愉悦感驱使他们进行烹饪。味觉和嗅觉逐渐“觉醒”  在人类的祖先还是猿的时候,它们就偶然发现,把食物放在火上烤熟了吃,或把撕成块的肉和用水浸湿的谷
期刊
摘要: 湖南大学由中国古代著名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发展而来。从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千余年来,这里传承和弘扬古代书院传道济民、爱国务实、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等优良教育文化传统,弦歌不绝。毛泽东与湖南大学渊源深厚,他曾在湖南大学前身之一的湖南公立商业专门学校就读,经常在岳麓书院从事革命活动,多次寓居岳麓书院,并与湖南大学师生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1950年亲笔为湖南大学题写校名。岳麓书院深厚的优良教育
对5例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治疗挫败的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手术摘除眼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研究TTT对人脉络膜黑色素养瘤的组织病理学影响及结细胞凋亡的作用,以进一步了TTT的治疗机制。
期刊
摘要: 教育评价制度变迁是新制度产生、更替和取代旧制度的动态过程,有其自身独特的发展脉络和内在规律。采用程序化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1950~2020年我国教育评价政策文本进行分析,深入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评价制度的变迁规律发现,经济、技术与社会文化等外部环境是促成教育评价制度生成的驱动力;行为主体、制度属性和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以及三者内部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是维系教育评价制度延续的关键点;制度
摘要: 国内外成功大学的经验表明,大学发展规划的编制与执行对于引领大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大学应当增强规划意识。“十四五”时期,我国大学将面对机遇与挑战共存、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同在的发展形势,需要有不同于以往的战略谋划和定力。编制“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大学必须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冷静客观地把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大趋势,做到既不盲目乐观,又不过于悲观,从实际
摘要: 高等教育获得的性别差异事关教育公平与性别平等,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通过分析“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PSCUS2015)”数据与相关地级市经济发展指标发现:相较于女性而言,男性更可能进入更高水平的大学就读。同时,教育获得的性别平等程度与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教育投入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经济水平的发展以及地区教育财政的增长,男性和女性的教育获得不平等状况会逐渐缩小。这些
虽然自然界的一些生物体形很小,但是它们身体里竟然有非常复杂的控制系统或机械结构,其中不少与人类的发明不谋而合,这不能不让人感慨进化的神奇。蜡蝉的生物“齿轮”  齿轮由于传动效率高、传动比准确、功率大,成为一种在工业产品中广泛应用的机械元件,在汽车、手表和铰链等的内部都有齿轮的身影。有意思的是,英国科学家最近首次在一种动物——蜡蝉身上发现了类似齿轮的结构。动物一般以跳跃的方式进行快速移动。为了逃离险
期刊
2020年4月30日清晨,隆隆怪声响彻英国格罗斯特郡上空。这怪声像号角也像咆哮,不少当地居民听到怪声后头痛不已,大脑眩晕。剧烈的响动甚至触发了许多车辆的报警器。  虽然不能确定这种怪声的来源,但科学家提出了几种可能性。其一是地震。许多经历过地震的人都曾听到过持续十多秒、来自地底的沉闷巨响。如果附近发生地震,这些巨响到达高空后,很可能被云层反射回地面,让人觉得怪声从天而降。其二是陨石引发的音爆。许多
期刊
人类受苍耳属植物启发,发明了尼龙搭扣。(左:苍耳属植物;右:尼龙搭扣)外科手术中为伤口缝线需要医生精细的操作  通过模仿鱼鳍,人类发明了船桨;通过观察苍耳属植物,人类发明了尼龙搭扣;仿照水母耳朵(水母触手上的器官,可检测到次声波)的结构和功能,科学家设计出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这些都是仿生学的例子。仿生学是一门利用或模仿生物学原理来寻找创新解决方案的新兴科学。  最近,一些新的仿生材料登上了舞台,
期刊
2020年初夏,东非稀树草原上一个寂静的夜晚,细细的风声草语在空气中回荡。突然间,有声响传来,犹如遥远的惊雷掠过……  “刀疤”是玛莎狮群的首领。它溯风而立,仅有的左眼茫然地盯着黑沉沉的夜。在它那满是肌肉的脖子上,环绕着浓密的巧克力色鬃毛。它的两侧肋骨随着它的每一声低吼而起伏,桶状的胸腔迫使身体内部的空气挤压产生爆裂的声响。  “刀疤”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獅子之一,也是马赛马拉保护区的传奇。2020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