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世界上橄榄产量最高的国家是中国,而福建橄榄生产居全国首位,闽侯橄榄又名列福建前茅。1996年闽侯被国务院发展中心等单位评为“中国橄榄之乡”。
八闽首邑 橄榄之乡
“一颗橄榄两头尖,皮又脆来味又鲜,开头吃起有点苦,慢慢方知回味甜。”这是流传在福州的一句民谚,准确的点出了鲜橄榄皮肉细嫩,清香适口的特点。
橄榄,又名青果,因果实尚呈青绿色时即可供鲜食而得名。因初吃时味涩,久嚼后,香甜可口,余味无穷,如同忠谏之言,虽逆耳,而于人终有益,故又称谏果。
“八闽香果甲天下”,橄榄是福州市享誉国内外的名优珍稀佳果,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是福州乃至福建省的著名地方特产。闽侯优越的自然条件形成了橄榄生长独特的生态环境,使橄榄成为全县果树的主栽品种和传统的特色名果。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对发展橄榄生产极为重视,加上橄榄生产技术的进步与普及和橄榄价格的提高,极大的推动了橄榄生产的发展,面积和产量历年均居全省之首。1996年,闽侯县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评为“中国橄榄之乡”。据统计,2006年,全县橄榄种植面积3.33万亩,产量7335吨,全县百亩以上连片的橄榄场有40多家,500亩以上连片橄榄园有11家。2006年11月28日,首届“中国福州橄榄节”在我县金水湖举行,为全县橄榄生产注入了新的动力。
橄榄树生命力强,适应性广,河滩、洲地、山丘、坡地以及房前屋后、零星杂地均可种植,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好树种。它树姿优美,四季常青,还可以绿化环境,净化空气。目前全县橄榄主要有檀香、惠园、自来园和长营等四大品种,2005年开展了橄榄优良单株的选育,举行了首届闽侯县优良橄榄鉴评会,筛选出优质甜橄榄等品种12个,2006年,闽侯县橄榄实现了太空育种,优质的太空橄榄呼之欲出。
橄榄营养丰富,含有17种人体所需要的氨基酸,果肉富含钙质与维生素C。据分析,钙的含量在水果家族中名列前茅,每100克果肉含钙204毫克以上,比香蕉、苹果、柿子、桃多20倍;维生素C的含量也是苹果的10倍,是梨、桃的5倍。此外,橄榄还富含胡萝卜素等。在我国,隆冬腊月气候异常干燥,如常食橄榄,有润喉之功。橄榄除供人鲜食外,还可加工制成各种蜜饯果品,如拷扁橄榄、和顺甜榄、香草橄榄等,颇受消费者的欢迎。此外,橄榄的核壳可炼制活性炭,核仁可以榨油。
橄榄既是佳果又为良药,是传统中药材,中医素来称橄榄为“肺胃之果”。据诸多医药文献资料记载,橄榄果实、白榄根、橄榄仁都能入药。橄榄味甘涩酸、性平,具有清肺、利咽、生津、解毒等功效,可治疗咽喉肿痛、烦渴、咳嗽吐血、菌痢等症,可解河豚毒及酒毒。白榄根具有清咽、解毒之功,适宜治疗咽喉肿痛、脚气、筋骨疼痛等症。橄榄核适宜治疗胃痛、疝气、肠风下血等症。橄榄仁有润燥、解酒毒之功。橄榄露是橄榄果实的蒸馏液,具有清肺、利咽、生津止渴等作用。中医偏方“青龙白虎汤”,即是取橄榄5枚和白萝卜125克煮成的,饮服可治流感、白喉等症。
果美味佳 橄榄不愁卖
“传统的橄榄树可长到几米,采摘成本高,还不利于品种改良;行业协会指导我们实施幼树低位高接,将优良品种嫁接到实生树上。你看,现在园内橄榄都是1米多高,而且原本7年的丰产期也缩短到三四年。”近日,记者来到位于闽侯县的绿百合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生产基地采访,总经理刘昌发指着上千亩橄榄树说。
“我们的橄榄外观、品质都比较好,一级果比例高,价格尽管比别人高出不少,可在市场上还是很抢手。”他说,“去年底,外省的加工企业还专程来收购,加上原有的客户,根本不愁橄榄丰收卖不出。”
随行的闽侯县橄榄行业协会秘书长余述介绍说,作为全国橄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这里的橄榄果美味佳,得益于标准化种植。
绿百合公司于2004年5月承接的全国橄榄标准化示范区项目,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第五批项目。从那时起,示范区就接受有关部门及特聘科技人员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标准化指导,并在园区基础建设、幼树低位高接、测土配方、无公害病虫综合防治等关键环节严格遵循标准化管理,一改过去橄榄分户种植、品种庞杂、管理混乱的状况。
2007年12月,基地通过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验收组验收。据验收数据,示范区的经济效益比实施前增加了20%-50%。
借助标准化,橄榄品质得到提升。“绿百合”橄榄先后被评为福建省优质农产品、福建省名牌产品,并通过中国绿色食品认证中心认证。即使在不景气的去年,企业仍增收30%。
如今,闽侯县采取区域全面推进与龙头示范带动相结合的方式,已建立包括“绿百合”在内的橄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8个,标准化示范区总面积达1万多亩,辐射白沙、荆溪、甘蔗、鸿尾、竹岐等周边乡镇,带动农户5000多户。
致力推广“金字招牌”
“欢迎来到中国橄榄之乡——闽侯。”今年元旦起,持外地手机进入闽侯境内的客人,都会收到这样一条温馨短信。余述说,这是他们与通信部门合作推出的橄榄短信宣传活动。
闽侯有着悠久的橄榄种植历史,惠园、长营、自来圆、檀香,以及由自然变异而产生的橄榄极品——甜榄等品种应有尽有。1996年3月,该县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发展研究部等联合授予“中国橄榄之乡”称号。近年来,该县借此实施品牌化的步伐日益加快。
2006年9月,闽侯橄榄组培苗随“实践八号”育种卫星升入太空,并在完成太空试验后返回地球。目前,“太空橄榄”正在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内培养,预计2015年出果。“打造太空橄榄,除了寄望于新口感外,还能进一步打响闽侯橄榄的品牌。”闽侯县经济作物站站长熊双伟表示。
此外,2007年9月,闽侯县橄榄行业协会成立后,随即向国家商标局申报“闽侯橄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余述说,预计今年上半年可核准发证;这么做就是为了保护品牌,防止外地橄榄冒充闽侯橄榄。但熊双伟坦言,闽侯橄榄还需宣传,“在北方,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橄榄是何物,更别说知晓其保健价值了”。
“去年10月,我们带橄榄到北京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也许看中‘中国橄榄之乡’的招牌,竟有客商对30公斤鲜果样品开出了一粒一元的‘天价’。”余述说。通过农交会,闽侯橄榄肉厚汁多口感好等优良特质吸引了省外客商。当地企业和种植大户此后不久就与海南、广西等地的客商建立了联系。
“哑铃式”模本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影响表现为团购下滑,但总体上,去年企业产值仍比2007年增加20%,这得益于我们重‘两头’的‘哑铃式’产业体系。”2003年落户闽侯的大世界橄榄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张学珍对记者说。
张学珍所谓的“两头”,一头是包括种植和科研在内的上游资源建设,另一头是市场开发。
“在半岭村,300多户农户中7成种植橄榄,采摘后就把橄榄运到竹岐的交易中心,大世界都会来收购,”竹岐镇半岭村橄榄种植户告诉记者,“现在种植大户年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
竹岐橄榄交易中心就是大世界公司迁至闽侯后所建的。“当初从福州搬到闽侯,就是出于延伸产业链的考虑。”张学珍说,橄榄收购价采取随行就市的原则,“我们给果农的定心丸在于量。”
除了建交易中心,企业还在鸿尾建立了350亩橄榄种植基地。“建基地更重要的是实施标准化全程监控,自营基地能起到示范作用,通过规范果源品质,指导果农提升橄榄品质、实施无公害种植等。”
“今年,我们准备对以往没有涉及的橄榄油制品进行研发。”张学珍说。大世界橄榄公司目前拥有农业部授予的特色农产品热带水果专业技术研发分中心,并与福建农林大学等合作建立天然食品研究所。
“闽侯橄榄产业光靠做成蜜饯是难以做大的,应该走从蜜饯到饮料到保健品的路子。”余述表示。
在下游市场方面,大世界已拥有自营专卖店,并在知名卖场设置店中店等,还积极参加全国性展会,逐渐向省外拓展市场,如今,30%左右产品销往省外大中城市。
据了解,近年来,闽侯县加大橄榄产业化力度,除引进大世界、振园、延福三家年加工上千吨橄榄的规模加工企业外,还兴办各类中小加工企业30多家,产品多达80余种。
由这些企业带动形成的橄榄种植专业村有30多个,从事橄榄种植、营销等行业的农户有1.2万户。通过规范化管理,目前全县共建立500亩以上的连片橄榄园11家、100亩以上连片橄榄园40多家,县级橄榄交易集散中心正在规划中。去年,闽侯县共种植橄榄5.8万亩,产量从2003年的6029吨激增到1.5万吨,均居全省首位。
采访手记:
提升脚步不能停
从四处可见的橄榄商铺、商品广告,到遍布村落的连片橄榄园,记者在闽侯采访期间处处感受到“中国橄榄之乡”的名副其实。不过,闽侯的橄榄产业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当地业内人士指出,当下闽侯橄榄七成以上被加工成蜜饯类初级产品,鲜食和饮料等高附加值产品较少,而后者往往对橄榄品质要求更高,价格也高得多,种植户也更容易从中受益。
要改变这一状况,政府还应在规范化种植、品种改良上加强引导;同时,应改变当地大企业少、小作坊多的现况,加大培育大世界、振园这样的大型企业的力度,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精深加工能力。此外,进一步推进品牌宣传和营销队伍建设,亦是当务之急,“果贱伤农”的风险小了,改良、创新品种的积极性才会提升。
经过几年的发展,闽侯的橄榄产业已经走上一个新的层次,要进一步提升,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的脚步一刻也不能停。令人欣慰的是,这种未雨绸缪的紧迫感,已在当地业界形成共识。
八闽首邑 橄榄之乡
“一颗橄榄两头尖,皮又脆来味又鲜,开头吃起有点苦,慢慢方知回味甜。”这是流传在福州的一句民谚,准确的点出了鲜橄榄皮肉细嫩,清香适口的特点。
橄榄,又名青果,因果实尚呈青绿色时即可供鲜食而得名。因初吃时味涩,久嚼后,香甜可口,余味无穷,如同忠谏之言,虽逆耳,而于人终有益,故又称谏果。
“八闽香果甲天下”,橄榄是福州市享誉国内外的名优珍稀佳果,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是福州乃至福建省的著名地方特产。闽侯优越的自然条件形成了橄榄生长独特的生态环境,使橄榄成为全县果树的主栽品种和传统的特色名果。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对发展橄榄生产极为重视,加上橄榄生产技术的进步与普及和橄榄价格的提高,极大的推动了橄榄生产的发展,面积和产量历年均居全省之首。1996年,闽侯县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评为“中国橄榄之乡”。据统计,2006年,全县橄榄种植面积3.33万亩,产量7335吨,全县百亩以上连片的橄榄场有40多家,500亩以上连片橄榄园有11家。2006年11月28日,首届“中国福州橄榄节”在我县金水湖举行,为全县橄榄生产注入了新的动力。
橄榄树生命力强,适应性广,河滩、洲地、山丘、坡地以及房前屋后、零星杂地均可种植,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好树种。它树姿优美,四季常青,还可以绿化环境,净化空气。目前全县橄榄主要有檀香、惠园、自来园和长营等四大品种,2005年开展了橄榄优良单株的选育,举行了首届闽侯县优良橄榄鉴评会,筛选出优质甜橄榄等品种12个,2006年,闽侯县橄榄实现了太空育种,优质的太空橄榄呼之欲出。
橄榄营养丰富,含有17种人体所需要的氨基酸,果肉富含钙质与维生素C。据分析,钙的含量在水果家族中名列前茅,每100克果肉含钙204毫克以上,比香蕉、苹果、柿子、桃多20倍;维生素C的含量也是苹果的10倍,是梨、桃的5倍。此外,橄榄还富含胡萝卜素等。在我国,隆冬腊月气候异常干燥,如常食橄榄,有润喉之功。橄榄除供人鲜食外,还可加工制成各种蜜饯果品,如拷扁橄榄、和顺甜榄、香草橄榄等,颇受消费者的欢迎。此外,橄榄的核壳可炼制活性炭,核仁可以榨油。
橄榄既是佳果又为良药,是传统中药材,中医素来称橄榄为“肺胃之果”。据诸多医药文献资料记载,橄榄果实、白榄根、橄榄仁都能入药。橄榄味甘涩酸、性平,具有清肺、利咽、生津、解毒等功效,可治疗咽喉肿痛、烦渴、咳嗽吐血、菌痢等症,可解河豚毒及酒毒。白榄根具有清咽、解毒之功,适宜治疗咽喉肿痛、脚气、筋骨疼痛等症。橄榄核适宜治疗胃痛、疝气、肠风下血等症。橄榄仁有润燥、解酒毒之功。橄榄露是橄榄果实的蒸馏液,具有清肺、利咽、生津止渴等作用。中医偏方“青龙白虎汤”,即是取橄榄5枚和白萝卜125克煮成的,饮服可治流感、白喉等症。
果美味佳 橄榄不愁卖
“传统的橄榄树可长到几米,采摘成本高,还不利于品种改良;行业协会指导我们实施幼树低位高接,将优良品种嫁接到实生树上。你看,现在园内橄榄都是1米多高,而且原本7年的丰产期也缩短到三四年。”近日,记者来到位于闽侯县的绿百合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生产基地采访,总经理刘昌发指着上千亩橄榄树说。
“我们的橄榄外观、品质都比较好,一级果比例高,价格尽管比别人高出不少,可在市场上还是很抢手。”他说,“去年底,外省的加工企业还专程来收购,加上原有的客户,根本不愁橄榄丰收卖不出。”
随行的闽侯县橄榄行业协会秘书长余述介绍说,作为全国橄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这里的橄榄果美味佳,得益于标准化种植。
绿百合公司于2004年5月承接的全国橄榄标准化示范区项目,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第五批项目。从那时起,示范区就接受有关部门及特聘科技人员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标准化指导,并在园区基础建设、幼树低位高接、测土配方、无公害病虫综合防治等关键环节严格遵循标准化管理,一改过去橄榄分户种植、品种庞杂、管理混乱的状况。
2007年12月,基地通过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验收组验收。据验收数据,示范区的经济效益比实施前增加了20%-50%。
借助标准化,橄榄品质得到提升。“绿百合”橄榄先后被评为福建省优质农产品、福建省名牌产品,并通过中国绿色食品认证中心认证。即使在不景气的去年,企业仍增收30%。
如今,闽侯县采取区域全面推进与龙头示范带动相结合的方式,已建立包括“绿百合”在内的橄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8个,标准化示范区总面积达1万多亩,辐射白沙、荆溪、甘蔗、鸿尾、竹岐等周边乡镇,带动农户5000多户。
致力推广“金字招牌”
“欢迎来到中国橄榄之乡——闽侯。”今年元旦起,持外地手机进入闽侯境内的客人,都会收到这样一条温馨短信。余述说,这是他们与通信部门合作推出的橄榄短信宣传活动。
闽侯有着悠久的橄榄种植历史,惠园、长营、自来圆、檀香,以及由自然变异而产生的橄榄极品——甜榄等品种应有尽有。1996年3月,该县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发展研究部等联合授予“中国橄榄之乡”称号。近年来,该县借此实施品牌化的步伐日益加快。
2006年9月,闽侯橄榄组培苗随“实践八号”育种卫星升入太空,并在完成太空试验后返回地球。目前,“太空橄榄”正在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内培养,预计2015年出果。“打造太空橄榄,除了寄望于新口感外,还能进一步打响闽侯橄榄的品牌。”闽侯县经济作物站站长熊双伟表示。
此外,2007年9月,闽侯县橄榄行业协会成立后,随即向国家商标局申报“闽侯橄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余述说,预计今年上半年可核准发证;这么做就是为了保护品牌,防止外地橄榄冒充闽侯橄榄。但熊双伟坦言,闽侯橄榄还需宣传,“在北方,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橄榄是何物,更别说知晓其保健价值了”。
“去年10月,我们带橄榄到北京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也许看中‘中国橄榄之乡’的招牌,竟有客商对30公斤鲜果样品开出了一粒一元的‘天价’。”余述说。通过农交会,闽侯橄榄肉厚汁多口感好等优良特质吸引了省外客商。当地企业和种植大户此后不久就与海南、广西等地的客商建立了联系。
“哑铃式”模本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影响表现为团购下滑,但总体上,去年企业产值仍比2007年增加20%,这得益于我们重‘两头’的‘哑铃式’产业体系。”2003年落户闽侯的大世界橄榄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张学珍对记者说。
张学珍所谓的“两头”,一头是包括种植和科研在内的上游资源建设,另一头是市场开发。
“在半岭村,300多户农户中7成种植橄榄,采摘后就把橄榄运到竹岐的交易中心,大世界都会来收购,”竹岐镇半岭村橄榄种植户告诉记者,“现在种植大户年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
竹岐橄榄交易中心就是大世界公司迁至闽侯后所建的。“当初从福州搬到闽侯,就是出于延伸产业链的考虑。”张学珍说,橄榄收购价采取随行就市的原则,“我们给果农的定心丸在于量。”
除了建交易中心,企业还在鸿尾建立了350亩橄榄种植基地。“建基地更重要的是实施标准化全程监控,自营基地能起到示范作用,通过规范果源品质,指导果农提升橄榄品质、实施无公害种植等。”
“今年,我们准备对以往没有涉及的橄榄油制品进行研发。”张学珍说。大世界橄榄公司目前拥有农业部授予的特色农产品热带水果专业技术研发分中心,并与福建农林大学等合作建立天然食品研究所。
“闽侯橄榄产业光靠做成蜜饯是难以做大的,应该走从蜜饯到饮料到保健品的路子。”余述表示。
在下游市场方面,大世界已拥有自营专卖店,并在知名卖场设置店中店等,还积极参加全国性展会,逐渐向省外拓展市场,如今,30%左右产品销往省外大中城市。
据了解,近年来,闽侯县加大橄榄产业化力度,除引进大世界、振园、延福三家年加工上千吨橄榄的规模加工企业外,还兴办各类中小加工企业30多家,产品多达80余种。
由这些企业带动形成的橄榄种植专业村有30多个,从事橄榄种植、营销等行业的农户有1.2万户。通过规范化管理,目前全县共建立500亩以上的连片橄榄园11家、100亩以上连片橄榄园40多家,县级橄榄交易集散中心正在规划中。去年,闽侯县共种植橄榄5.8万亩,产量从2003年的6029吨激增到1.5万吨,均居全省首位。
采访手记:
提升脚步不能停
从四处可见的橄榄商铺、商品广告,到遍布村落的连片橄榄园,记者在闽侯采访期间处处感受到“中国橄榄之乡”的名副其实。不过,闽侯的橄榄产业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当地业内人士指出,当下闽侯橄榄七成以上被加工成蜜饯类初级产品,鲜食和饮料等高附加值产品较少,而后者往往对橄榄品质要求更高,价格也高得多,种植户也更容易从中受益。
要改变这一状况,政府还应在规范化种植、品种改良上加强引导;同时,应改变当地大企业少、小作坊多的现况,加大培育大世界、振园这样的大型企业的力度,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精深加工能力。此外,进一步推进品牌宣传和营销队伍建设,亦是当务之急,“果贱伤农”的风险小了,改良、创新品种的积极性才会提升。
经过几年的发展,闽侯的橄榄产业已经走上一个新的层次,要进一步提升,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的脚步一刻也不能停。令人欣慰的是,这种未雨绸缪的紧迫感,已在当地业界形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