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态度上的“用力教”与“用心教”
新课程实施之初,人们对于新课改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一是认为新课改最终还是要考试,要应试就必须做题。于是,不管课标和教材如何变化,课堂教学是“涛声依旧”,教师凭借自身的“经验”(很多是备考经历),以传统教材教法、以目前和以往高考的知识来处理新课程,力求一步到位。表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题目的解决情有独钟,对题型的探讨得心应手,这是热点,那是技巧,教学时间紧张,而对一些新的内容,如算法、推理与证明、概率与分布、矩阵与变换等,则显得手足无措,无所适从。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穿新鞋走老路”,用力颇多却收效甚微。
二是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遵循新教材“入口浅,寓意深”的特点,力图体现知识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规律,重过程而轻结果。
以函数教学为例:必修1:集合(函数的基础)、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必修4:三角函数→必修5:数列和不等式→选修2:导数及其应用→必修3、必修4:函数的综合应用,其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应分步进行,逐步发展,不该也不能一步到位。在对教学要求的把握上处理得当,对课标和教材进行认真细致的学习和研究,合理使用教材、处理教材,目标定位准确合理。比如立体几何教学中对“三垂线定理”退出和用“空间向量法”解立体几何问题加入,很多教师颇多微词,认为这样削弱了学习立体几何的功效。事实上,用向量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是高中数学新课程的一大亮点。我们知道,几何发展的根本出路是代数化,引入向量正是几何代数化的需要,同时也切实地减轻了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难度和负担。
因此,我们应在课程标准的整体框架要求下,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真正实现“用心做教育”。
二、教学过程中的“用教材”与“教教材”
新教材的一些情境,如三角函数的“摩天轮”,农村的学生可能没有见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换成一个风车或钟表的模型。再如在新教材中引入大量的Excel电子表格的辅助教学与应用,从函数图象到概率统计,从证明到计算,试图“反映现代教学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际教学中,条件不具备的学校可以变成教师的演示,也可在数据简化之后进行相同数学本质上的手工作图。对教材中的“链接”“思考”和“探究案例”等内容,教师一般不宜多讲,可留给学生适当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选择,结论的获得本身固然重要,探究过程则更为重要。一些重要的数学结论,如果由教师告知并详细讲解其意义将大打折扣。处理好教材,对教材中的一些情境、技术、内容能适当地进行改进、变化、引申、推广、增减,使之更能适应学生的实际,才能真正地体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课程标准明确表示:“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也是课程的研究、建设和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
三、教学效果上的“教得好”与“学得好”
以下是一位教师关于三角函数的教学流程:教师在花了7分钟左右的时间讲解概念后,便设置了一组形式各异、深浅不一的训练题,师生之间的交流非常热烈,学生对题目的解法也有了充分的认识。接着教师又分四个方面讲解了三角函数的题型,总结解法之后,一组巩固练习训练与评讲结束,下课零声响起,在课堂上,教师对时间和内容的把握老到,可谓“教得好”。
另笔者聆听的2006年江苏省高中数学优质课竞赛和观摩的一个片段:根据椭圆方程,判断焦点的位置。对于椭圆方程,其焦点在什么轴上呢?以下是一位来自江苏省宿迁中学的老师的教学过程:
教师:椭圆方程,其焦点在什么轴上呢?怎么判断呢?
学生:焦点在x轴上。
教师:你的依据呢?
学生:前的系数比的系数大。
教师:你能肯定吗?
学生:(迟疑……)
教师:你能回忆一下椭圆的标准方程吗?
学生:和。
教师:它们焦点的位置和方程的形式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所对应的分母的大小,分母大的焦点就在什么轴上。
教师:对!那你在看看你先前所回答的问题,有没有需修正的?
学生:刚才我没有考虑它的标准形式,应先将其化成标准形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将学生放在一个平等和尊重的位置,关注学生的收获和发展,教师只是在其中穿针引线。这样的教学毫无疑问是重视过程,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教学。
回顾两年来的实际进程,新课程经历了“激情阶段—困惑阶段—务实阶段”三个发展阶段,期间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加强学习,勇于钻研,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将新课程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渠东剑.实践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断想[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1-2).
新课程实施之初,人们对于新课改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一是认为新课改最终还是要考试,要应试就必须做题。于是,不管课标和教材如何变化,课堂教学是“涛声依旧”,教师凭借自身的“经验”(很多是备考经历),以传统教材教法、以目前和以往高考的知识来处理新课程,力求一步到位。表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题目的解决情有独钟,对题型的探讨得心应手,这是热点,那是技巧,教学时间紧张,而对一些新的内容,如算法、推理与证明、概率与分布、矩阵与变换等,则显得手足无措,无所适从。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穿新鞋走老路”,用力颇多却收效甚微。
二是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遵循新教材“入口浅,寓意深”的特点,力图体现知识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规律,重过程而轻结果。
以函数教学为例:必修1:集合(函数的基础)、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必修4:三角函数→必修5:数列和不等式→选修2:导数及其应用→必修3、必修4:函数的综合应用,其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应分步进行,逐步发展,不该也不能一步到位。在对教学要求的把握上处理得当,对课标和教材进行认真细致的学习和研究,合理使用教材、处理教材,目标定位准确合理。比如立体几何教学中对“三垂线定理”退出和用“空间向量法”解立体几何问题加入,很多教师颇多微词,认为这样削弱了学习立体几何的功效。事实上,用向量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是高中数学新课程的一大亮点。我们知道,几何发展的根本出路是代数化,引入向量正是几何代数化的需要,同时也切实地减轻了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难度和负担。
因此,我们应在课程标准的整体框架要求下,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真正实现“用心做教育”。
二、教学过程中的“用教材”与“教教材”
新教材的一些情境,如三角函数的“摩天轮”,农村的学生可能没有见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换成一个风车或钟表的模型。再如在新教材中引入大量的Excel电子表格的辅助教学与应用,从函数图象到概率统计,从证明到计算,试图“反映现代教学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际教学中,条件不具备的学校可以变成教师的演示,也可在数据简化之后进行相同数学本质上的手工作图。对教材中的“链接”“思考”和“探究案例”等内容,教师一般不宜多讲,可留给学生适当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选择,结论的获得本身固然重要,探究过程则更为重要。一些重要的数学结论,如果由教师告知并详细讲解其意义将大打折扣。处理好教材,对教材中的一些情境、技术、内容能适当地进行改进、变化、引申、推广、增减,使之更能适应学生的实际,才能真正地体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课程标准明确表示:“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也是课程的研究、建设和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
三、教学效果上的“教得好”与“学得好”
以下是一位教师关于三角函数的教学流程:教师在花了7分钟左右的时间讲解概念后,便设置了一组形式各异、深浅不一的训练题,师生之间的交流非常热烈,学生对题目的解法也有了充分的认识。接着教师又分四个方面讲解了三角函数的题型,总结解法之后,一组巩固练习训练与评讲结束,下课零声响起,在课堂上,教师对时间和内容的把握老到,可谓“教得好”。
另笔者聆听的2006年江苏省高中数学优质课竞赛和观摩的一个片段:根据椭圆方程,判断焦点的位置。对于椭圆方程,其焦点在什么轴上呢?以下是一位来自江苏省宿迁中学的老师的教学过程:
教师:椭圆方程,其焦点在什么轴上呢?怎么判断呢?
学生:焦点在x轴上。
教师:你的依据呢?
学生:前的系数比的系数大。
教师:你能肯定吗?
学生:(迟疑……)
教师:你能回忆一下椭圆的标准方程吗?
学生:和。
教师:它们焦点的位置和方程的形式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所对应的分母的大小,分母大的焦点就在什么轴上。
教师:对!那你在看看你先前所回答的问题,有没有需修正的?
学生:刚才我没有考虑它的标准形式,应先将其化成标准形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将学生放在一个平等和尊重的位置,关注学生的收获和发展,教师只是在其中穿针引线。这样的教学毫无疑问是重视过程,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教学。
回顾两年来的实际进程,新课程经历了“激情阶段—困惑阶段—务实阶段”三个发展阶段,期间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加强学习,勇于钻研,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将新课程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渠东剑.实践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断想[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