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实验教学策略具有丰富的教学应用价值,比如能够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积极寻找开展实验教学的契机,将师生言语互动的教与学过程转变成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自主学习的教与学过程。如此,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价值,提升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实验教学 小学高年级 数学教学策略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由于学生们通常都会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课前预习,因此存在着部分学生事先记忆教材内容,而在课堂上走神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学生看似能够呼应教师开展的教学互动,但这些学生实际上并不懂数学知识与现象的原理,且非常容易在课后忘记所记忆的内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设计具有一定差异性的实验教学内容,以便发挥学生预习的价值,并且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在课堂中。
一、以实践性实验活跃学生思维
在高年级的教学中,由于学生们已具有一定的阅读与理解能力,而教材中展示的知识点又较为简单,因此许多学生会产生不需要认真听讲的错误认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在课堂的导入部分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活动内容,从而引起孩子们的关注,然后教师再根据实验设置相关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帮助学生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学习,并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到之后的学习中。
以“圆”这一节教学为例,教师在导入环节设计一些实践性实验内容,以这种实验活动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实验学习素材,比如瓶盖、矿泉水瓶、乒乓球、乒乓球拍、羽毛球拍、硬币等。在提供素材后,教师应当向学生提出要求或者建议,如结合预习时了解的理论内容,使用尺子、圆规、量角器等工具进行实验,然后想一想圆是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会自由进行实践,并从实践中得到一些认知。比如,通过测量,许多学生意识到乒乓球拍、羽毛球拍等物体并不是圆形,因为其形状并不规则。学生1认为:我们看这些物体像是圆,但实际上这些物体并没有圆心,也找不到直径。学生2补充:结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我认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一般都有特殊性,比如汽车的车轮,因为这一物体在旋转时要保证车体的平稳。在学生们学习之后,教师便可以提出下一个学习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怎么证明一个物体并不圆呢?通过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思维从事物的表象迁移到数学规律中,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活跃化。比如,学生2奋勇举手:我认为可以用折叠的方式,比如先将物体拓印在纸上,然后再将纸折叠,观察是否可以从各个角度将它折叠重合。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性实验,以此活跃学生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实践实验分阶段,如第一阶段自主实践,第二阶段结合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引导。如此,教师能够提升实验的针对性、引导性与有效性。
二、以教学性实验组织学生合作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师提升实验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内容,灵活地为学生设计小组合作实验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
仍以“圆”的教学为例,在完成实践性实验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教学性小组合作实验,在教师提出证明问题的基础上,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同时进行多个方向的实验,以此来提升实验活动的效率。由于学生在课前进行了预习,所以学生们能够较为快速地进行合作性实验。比如,有的学生想到利用圆规进行验证,有的学生想到检验物体是否对称。根据学生想法的不同,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并为各个小组设置不同的实验。比如,小组1应用圆规验证,小组2应用拓印或者直接折叠的方式进行实验验证。当然,为了增强学生对各种方法的理解,教师会为学生展示不同的物体,比如弹珠、圆口瓶、类圆形图案等,这些物体分别适合不同的验证方法,能够让不同小组的学生意识到该组实验方法中存在的缺陷。在学生们实验之后,教师再要求学生结合教材中关于圆的直径、半径等知识,对验证方法进行理论性的描述,并以此总结出圆的性质与特征。在多个实验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将具体形象的感知内容抽象成理论性的内容,进而使抽象思维、数学阅读能力得到发展。
在教学性实验中,教师是与学生同等重要的存在。具体而言,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缺陷,所以他们的实验思路会存在不足,并下意识地忽略其他同学提出的正确方案。教师便需要扮演引导者的形象,以具有引导性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以此增强实验的有效性。
三、以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思考
高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教师便可以为他们设计具有探究性的实验,以此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过程将具体形象的事物与自己的抽象思维联系在一起,使学生的各项数学思维能力得以发展。
以“圆”的教学为例,在“圆的周长”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用实验的方式进行探究性思考。例如,教师先为学生准备好直径合适的圆形物体,如瓶盖,然后让学生以实验的方式求出这些圆形物体的周长。在简单的实验之后,学生们总结出了多种测量方式,如将物体在纸上滚一圈测量滚出的线条的长度、用绳子测量等。教师应当先肯定学生的测量方法,然后提出问题,这些方法能够用于测量黑板上画的圆吗?在教学性实验经验的基础上,学生自然明白这些方法具有局限性。教师便引导学生翻阅教材,寻找到教材中的结论,即C=2πr。然后,教师再对学生设置验证与探究实验。教师先让学生应用自己的测量方式测出瓶盖等事物的周长,然后再使用公式计算,验证由公式得到的结论是否与直接测量的一致。在验证之后,學生们大多得出了直接测量可能有误差的结论。随后,教师再为学生布置任务,你能够以实验验证教材提出的公式吗?对学生而言,这一问题无疑是难度过高的。教师便可以给出探究的方向,如尝试将圆分成多边形。当然,学生是无法完成这一实验的,这一要求只是为学生埋下探究的思维种子。在教学中开展“探究——验证”结合的实验,能够增强学生的思维活性,使之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有效地开展。
结束语
简而言之,实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为教学的各个环节设计与教材内容有一定差异性、具有趣味性、实践性的实验教学内容,以此发挥实验教学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价值、活跃学生情绪的价值、吸引学生关注的价值以及其他教育价值。并且,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还应当探索“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念的融合路径,以便不断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吉秋荭.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与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9.
[2]许明坚.实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9(03):47.
[3]杨娜.小学高年级数学实验教学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新课程(中),2018(11):75.
关键词:实验教学 小学高年级 数学教学策略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由于学生们通常都会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课前预习,因此存在着部分学生事先记忆教材内容,而在课堂上走神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学生看似能够呼应教师开展的教学互动,但这些学生实际上并不懂数学知识与现象的原理,且非常容易在课后忘记所记忆的内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设计具有一定差异性的实验教学内容,以便发挥学生预习的价值,并且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在课堂中。
一、以实践性实验活跃学生思维
在高年级的教学中,由于学生们已具有一定的阅读与理解能力,而教材中展示的知识点又较为简单,因此许多学生会产生不需要认真听讲的错误认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在课堂的导入部分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活动内容,从而引起孩子们的关注,然后教师再根据实验设置相关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帮助学生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学习,并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到之后的学习中。
以“圆”这一节教学为例,教师在导入环节设计一些实践性实验内容,以这种实验活动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实验学习素材,比如瓶盖、矿泉水瓶、乒乓球、乒乓球拍、羽毛球拍、硬币等。在提供素材后,教师应当向学生提出要求或者建议,如结合预习时了解的理论内容,使用尺子、圆规、量角器等工具进行实验,然后想一想圆是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会自由进行实践,并从实践中得到一些认知。比如,通过测量,许多学生意识到乒乓球拍、羽毛球拍等物体并不是圆形,因为其形状并不规则。学生1认为:我们看这些物体像是圆,但实际上这些物体并没有圆心,也找不到直径。学生2补充:结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我认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一般都有特殊性,比如汽车的车轮,因为这一物体在旋转时要保证车体的平稳。在学生们学习之后,教师便可以提出下一个学习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怎么证明一个物体并不圆呢?通过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思维从事物的表象迁移到数学规律中,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活跃化。比如,学生2奋勇举手:我认为可以用折叠的方式,比如先将物体拓印在纸上,然后再将纸折叠,观察是否可以从各个角度将它折叠重合。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性实验,以此活跃学生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实践实验分阶段,如第一阶段自主实践,第二阶段结合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引导。如此,教师能够提升实验的针对性、引导性与有效性。
二、以教学性实验组织学生合作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师提升实验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内容,灵活地为学生设计小组合作实验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
仍以“圆”的教学为例,在完成实践性实验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教学性小组合作实验,在教师提出证明问题的基础上,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同时进行多个方向的实验,以此来提升实验活动的效率。由于学生在课前进行了预习,所以学生们能够较为快速地进行合作性实验。比如,有的学生想到利用圆规进行验证,有的学生想到检验物体是否对称。根据学生想法的不同,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并为各个小组设置不同的实验。比如,小组1应用圆规验证,小组2应用拓印或者直接折叠的方式进行实验验证。当然,为了增强学生对各种方法的理解,教师会为学生展示不同的物体,比如弹珠、圆口瓶、类圆形图案等,这些物体分别适合不同的验证方法,能够让不同小组的学生意识到该组实验方法中存在的缺陷。在学生们实验之后,教师再要求学生结合教材中关于圆的直径、半径等知识,对验证方法进行理论性的描述,并以此总结出圆的性质与特征。在多个实验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将具体形象的感知内容抽象成理论性的内容,进而使抽象思维、数学阅读能力得到发展。
在教学性实验中,教师是与学生同等重要的存在。具体而言,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缺陷,所以他们的实验思路会存在不足,并下意识地忽略其他同学提出的正确方案。教师便需要扮演引导者的形象,以具有引导性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以此增强实验的有效性。
三、以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思考
高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教师便可以为他们设计具有探究性的实验,以此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过程将具体形象的事物与自己的抽象思维联系在一起,使学生的各项数学思维能力得以发展。
以“圆”的教学为例,在“圆的周长”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用实验的方式进行探究性思考。例如,教师先为学生准备好直径合适的圆形物体,如瓶盖,然后让学生以实验的方式求出这些圆形物体的周长。在简单的实验之后,学生们总结出了多种测量方式,如将物体在纸上滚一圈测量滚出的线条的长度、用绳子测量等。教师应当先肯定学生的测量方法,然后提出问题,这些方法能够用于测量黑板上画的圆吗?在教学性实验经验的基础上,学生自然明白这些方法具有局限性。教师便引导学生翻阅教材,寻找到教材中的结论,即C=2πr。然后,教师再对学生设置验证与探究实验。教师先让学生应用自己的测量方式测出瓶盖等事物的周长,然后再使用公式计算,验证由公式得到的结论是否与直接测量的一致。在验证之后,學生们大多得出了直接测量可能有误差的结论。随后,教师再为学生布置任务,你能够以实验验证教材提出的公式吗?对学生而言,这一问题无疑是难度过高的。教师便可以给出探究的方向,如尝试将圆分成多边形。当然,学生是无法完成这一实验的,这一要求只是为学生埋下探究的思维种子。在教学中开展“探究——验证”结合的实验,能够增强学生的思维活性,使之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有效地开展。
结束语
简而言之,实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为教学的各个环节设计与教材内容有一定差异性、具有趣味性、实践性的实验教学内容,以此发挥实验教学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价值、活跃学生情绪的价值、吸引学生关注的价值以及其他教育价值。并且,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还应当探索“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念的融合路径,以便不断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吉秋荭.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与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9.
[2]许明坚.实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9(03):47.
[3]杨娜.小学高年级数学实验教学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新课程(中),2018(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