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集:任务已完成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ming158985753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媒体近期对总裁麦伯良“天价”薪酬的热炒,将中集集团推上了舆论浪尖。其实,对于一家营收过500亿元的世界性大企业来说,总裁拿869万元的年薪是否合理,要视该国企高管的去行政化程度。而这恰恰是热议中的国企改革的核心:政企分开、股权多元化、适当降低国有股份比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总部位于深圳的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集,000039.SZ,02039.HK) 2013年销售额为578.74亿元,净利润21.8亿元,是全球第一的全系列集装箱产品供应商,亦在高端海工装备、能化装备等领域有所建树。
  在外界看来,中集是一个成功的国企样本:在竞争性领域从小做大再做强、股权结构清晰且均衡、国有股本占比低于50%、有着较为现代的企业制度和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团队。从某种意义上说,中集已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国企改革的目标。

探索股权制衡


  中集集团是改革开放之初招商局集团引进外资的产物。1980年由招商局和丹麦宝隆洋行共同出资300万美元,各占50%成立了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有限公司。首任董事长是时任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袁庚,丹麦人莫斯卡任总经理。股东的外资背景以及初期的外方负责经营管理,为中集的诞生注入了国际化和市场化的基因。
  1982年9月,中集集团正式投产。1987年由于航运市场低迷、开拓不力,丹麦宝隆洋行减持股份退出经营。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下称中远集团)受让了宝隆的大部分股权,新的股权结构为:中远45%,招商局45%,宝隆洋行10%。重组后的中集形成了独特的“两股均衡”的股权结构,招商局、中远集团作为两大控股股东,延续至今。
  1994年4月,中集集团在深交所上市,招商局和中远两大央企分别占股29.45%,社会公众股占34.56%。这种没有“一股独大”的均衡持股格局,反映在董事会层面,就构成了代表两大股东、代表小股东、代表职业经理人等四方权力制衡的机制。
  2008年中集集团提出员工股权激励计划,当时因遭遇金融危机股价下跌而暂停,后于2009年重新启动。
  此项计划旨在建立股东、管理团队和骨干员工之间的利益共享与约束机制。《财经》记者了解到,包括总裁麦伯良在内的181名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骨干人员成为首期股票期权的激励对象。
  “我们是较早推行股权激励计划的国企,当时中集集团向激励对象定向发行的6000万股股票,占公司总股本的2.25%,其中首次授予5400万份股票期权。”中集集团证券事务代表王心九向《财经》记者表示。
  “期权完全按照市场股价购买,定价经股东大会通过。中集股权激励的行权条件也非常苛刻,核心经营团队背负着必须保持高资本收益率的压力。”王心九说。
  获得股票期权最多的高管是总裁麦伯良,他获得380万股,占总股本0.14%。手笔虽然不算很大,但已走在国企先列,宝钢等央企也于差不多时期启动股权激励计划,但因种种原因搁置。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事件是中集集团在启动B转H股时引入了民资PE。2012年作为首家B转H股,证监会要求中集必须建立一种退出机制,供不愿意转向H股的股东选择。
  《财经》记者从中集集团的证券事务部门获悉,当时中集为B股股东提供两种选择,一是B转H股,二是履行现金选择权。这就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能提供大量现金的第三方PE。“而此前联想弘毅下属的产业投资基金就曾经来中集调研过,并给予了关注和较高评价。中集和弘毅很快达成共识。”



  基于此,联想弘毅入股中集的股份占比不是预计的,也不是谈判的,而是完全取决于有多少B股小股东执行了“现金选择权”,记者了解到,最后大约在1.3亿股左右。“联想弘毅持有的股份,当时全部由B股转为了H股。后来也没有变动。”
  截至目前,“A+H”上市的中集集团的股权结构为招商局25.54%、中远22.75%、联想弘毅5.16%、社会公众股为46.55%,国有股低于50%。
  国资委前副主任邵宁多次调研中集集团,他表示中集的股权结构很有特点,“没有一股独大的问题。在这样的股权结构里,任何一方,包括任何一个股东、企业的经营者,都处在一种被制衡的状态中,谁都不能为所欲为,所以公司运作比较规范。”

职业经理人控盘


  中集是两大央企的控股企业,但招商局和中远集团的影响力仅仅停留在董事会层面,这两家央企在中集没有一个人、没有一张办公桌,在董事会层面代表两大央企利益的董事也不在中集拿工资。
  早在1987年中远入股中集之后,由于中集集团在业务上比较依赖中远,当时中集的不少高管都是中远集团派出的,这和现在不少央企二级子公司的人事任命类似:即经营者由上级单位派驻,拿两份工资。
  但这样的企业制度在1992年被调整。是时,公司董事会作出了重大决定,公司经营层应该是职业经理人;为保障经理人经营的独立性,股东方只选任总经理,不再派出干部,经营班子由总经理提名,董事会聘任。同年,董事会提拔麦伯良担任公司总经理。
  麦伯良原本是招商局集团的员工,为保障董事会制度的严肃性,麦从招商局集团辞职,不再属于任何股东方,以保持独立身份。可以这么说,中集的职业经理人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麦伯良开始定位形成的。
  这实际上成为今天国企改革提倡“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建立现代经理人制度”的最早尝试,而这个机制一直沿用到现在,并不断完善。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中集董事会职权到位、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所以中集存在聘任和解聘经营者的机制,即使是身为创业元老的经营者也无从独断专权。
  麦伯良担任中集集团总经理、总裁至今已有20余年,先后历经了五位董事长,以麦伯良为首的职业经理人团队不断扩大。这种治理结构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公司经营思想的一致性和中长期规划的连续性,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可以通过职业经理团队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加以贯彻实施。
  《财经》记者曾以央企董事会制度建设为主题采访了诸多国企改革一线当事人,有几位央企高管指出,中集集团在上世纪90年代就建立了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为之后李荣融力推的央企董事会试点做了铺垫。
  以最核心的职业经理人——总裁麦伯良为例,可以发现麦保持了职业经理人的独立性,其完全由中集董事会任命,董事会也有完备的解聘制度和对高管的业绩考核机制。更重要的是,麦伯良不属于国资委的干部序列,亦不享受传统国有企业高管的行政待遇,其和大部分“商而优则仕”的国企高管有着显著的不同。
  基于这个背景,再来看文章开头麦伯良的薪酬问题。麦伯良的薪酬与公司当年的绩效紧密相关。董事会根据公司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和全体股东利益制定的《董事会聘任人员年度业绩考核及奖励办法》是麦伯良薪酬发放的依据。企业有“丰年”,当然也有“歉年”。2009年4月的股东大会上,麦伯良向董事会、现场股东们主动要求:以他为首的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将自愿降薪20%以及不领取2008年绩效奖金,和全体员工一起应对金融危机、共渡难关。记者查阅年报得知麦伯良2008年的年薪是59万元。
  麦显然和大部分由中组部或国资委任命享受行政待遇的国企高管不同,既然市场化聘任和考核,自然也应享受市场化的薪酬待遇。
  业绩证明了中集集团职业经理人团队的专业性,《财经》记者了解到,1994年上市以来,至2013年底,中集集团总资产增长57.48倍,达到726亿元人民币;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增长46.68倍,达到207亿元;年均投入资本回报率为11.55%。
  从股东分红来看,1994年至2012年,中集累计实现净利润276.14亿元,已实现分红18次、78.52亿元,分红率达28.44%。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公司1994年上市以来靠发行股票募集的资金仅为24.66亿元。

中集模式如何复制


  如果把中集集团作为非典型国企的成功案例来研究的话,可以发现中集处理好了国有企业最敏感的两个问题:即所有权结构和治理结构。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曾表示,“中集的所有权结构基本上是两股制衡,再加上社会公众及其他外资;治理结构方面它形成了一个职业经理人队伍。我们的大部分国企在这两方面都做得不够,首先是国有资产体系不明确,这几年不仅没有往前推,反而倒退。治理结构方面,一个职业经理人的队伍始终没有形成。”
  在一些国资委高层人士眼里,中集集团的股权结构正是竞争性国有大企业理想的模式,前副主任邵宁直言竞争性大国企的改革就是要依托资本市场进行市场化改造,变成公众公司。“最终就是一个干干净净的上市公司,没有集团,完全挂在资本市场上,按照市场的要求运作。做到这一点,那国有企业就彻底多元化,它就自然变成混合所有制的股份公司。”
  如邵宁所言,中集集团的国有资产就已经非常资本化,流动性良好,在资本市场上实现了和民资的自然融合。
  事实上,中集集团已用30多年的实践,证明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新方向的可行性。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事实上确立了国资改革的新方向。中集集团已经实现了国资管理机制的创新,即国有股东(招商局、中远)以国有资本投资的形式入股企业,但不直接掌控企业经营,依靠董事会行使权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升值。
  管资产,政府需承担一家企业的盈、亏;管资本,则只需要按照市场规律进行投资,资本永远流向高利润行业。中集显然是后一种模式,是国有资产管理市场化的成功案例。
  中集案例有其特殊性。参照中集集团的股权结构图,可以发现中集其实是由一家央企四级公司和一家央企三级公司合资控股,相对于不少从部委直接转制企业的央企而言少了很多包袱,且由于身处竞争性领域,无论是两家央企股东还是国资委,均未对中集集团有过多的“人、事、资产”等方面的掣肘。
  中集在一个更高的维度上给国企改革决策者提供了样本和试点意义。国资委在新的国资管理体制下正面临剧烈的职能变迁,正在摸索如何从以前管具体的企业转变为今后管投资运营,中集的成功意味着国资委对国企的“人、事、资产”完全可以进一步放开。
  业界亦有中集模式的响应,比如建议在竞争性领域,两家或多家央企通过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联合控股一家“类中集”企业,同样把决策权完全下放至该企业的董事会,待时机成熟整体上市或引入民资,将国有股份比例降至50%以下。
其他文献
“90后也不小了,最大的都24岁了,做点事业出来不是很正常吗?”大象安全套的创始人刘克楠一脸严肃地对《财经》记者表示。这个1990年出生的小伙子目前管理着一家估值上亿元人民币的公司,在他看来,外界应该刷新一下对90后的认识了。  最近一年,与刘克楠一起闯进人们视野的90后,还有卖成人用品的马佳佳、做开发者社区的高阳、想让KTV变得更酷的尹桑,以及立志成为张朝阳的孙宇晨。越来越多的90后选择了创业,
期刊
硅谷需要新的神话,否则它也担心,在互联网概念已经屡见不鲜的时代,自己会后继乏力。尽管硅谷的信息产业试图向医疗数据、卫星数据等领域延展,但是良禽择木而栖,精密制造、航天制造、医疗等高科技产业,往往依附于美国国家实验室和军事基地,例如新墨西哥州、科罗拉多州和得克萨斯州等,而非风投资本扎堆的硅谷。  硅谷终于等来了新的神话。在互联网宠儿马斯克(Elon Musk)的火箭发射公司SpaceX宣布火星殖民计
期刊
历经人大常委会“四审”通过的新版《预算法》,因为一些关键性修改,争辩已久的国库管理权之争看起来尘埃落定:“国库业务由央行经理”,在立法层面,谁有权掌控国家的“钱袋子”,就此画上句号。  但仔细推敲预算法修正案的表述,未来条文修订的可能性已经埋下伏笔:在维持“央行经理国库”这一关键表述的同时,也保留了“国库的支配权属于各级财政部门”这句话。  全国人大在修法过程中对国库管理问题上的“平衡”表述,彰显
期刊
在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商业地产前景不明的时刻,全球最大、多元化房地产投资平台之一TIAA Henderson却在加大对中国商业地产的投资。  TIAA Henderson的董事长Thomas Garbutt和CEO James Darkins在投资行业拥有30年以上的从业经验,亲身经历过世界各地的经济周期和金融风暴,特别是对不同时期和条件下的房地产投资有独到见解。  近日,Garbut和Darkin
期刊
长期以来,无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还是企业运营,都面临一大困难,即缺乏及时、可靠的产业经济数据做指引。目前使用率最高的可能是只对应出口行业的笼统的采购经理指数(PMI),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许多企业在判断市场机会,决定投资时机,以及根据外部金融环境制定融资策略时,普遍缺乏有效的信息。  只有通过切实的微观层面的企业调查,才能真正了解中国产业经济状况。我们从2014年二季度开始,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期刊
连接沪港两地股票市场的“沪港通”,终于要来了。  9月22日,香港联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表示,沪港通或于10月启动,预期在推出前两周宣布确切的日期。  此前,香港联合交易所、香港中央结算与上交所、中国结算就沪港股票市场互联互通机制签订四方协议,这为内地投资者投资H股、香港投资者进入A股提供了双向管道。目前上交所及相关机构已经完成两次全网测试,技术层面基本就绪。  沪港通在资本项目下打开双向资本流动的
期刊
新加坡淡马锡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淡马锡)成立于1974年,是新加坡政府全资持有的控股性公司。淡马锡的公司治理模式,以其高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迎合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受到了广泛关注,被称为国有资本运营的典范。  淡马锡成立40年来,年均净资产收益率超过18%,归属国家股东的年均分红率超过6.7%。其经验被一些国家在设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时借鉴。那么,淡马锡成立初衷为何?它是怎样运作的?具体有哪些经验?
期刊
小米前员工离职后创立了一个名为“大象”的安全套品牌,受到互联网圈和投资圈的热烈追捧。据透露,这家诞生不到一年的公司最近拿到了500万美元的投资,估值已经突破1亿元人民币。  而创始人刘克楠是1990年出生的,毕业只有两年时间。  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这位身高超过1.9米的大小伙对自己所做的一切表现得很淡然,他说:“90后也不小了,最大的都24岁了,做点事业出来不是很正常吗?”  刘克楠是山东
期刊
2014年4月13日,珠海市委书记李嘉再次来到格力集团,这距李嘉上一次造访格力集团,仅仅过去了两个月。地方一把手频密现身格力集团,目的只有一个:推进国企改革步伐,“通过改革更好地激发企业活力”。  在李嘉今年2月造访格力集团后不久,格力集团改革的最新举措随即出台——珠海市国资委拟将不超过格力集团49%的股权公开挂牌转让,引进战略投资者。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后,第一家从集团层面践
期刊
易居总裁周忻曾这样评价上海绿地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张玉良,他是地产界三个疯子中的一个,“看上去文质彬彬,实际上胆比天大”,另外两个是许家印和王健林。  张玉良一直认为,速度慢是企业发展最大的风险,所以从上世纪90年代初做动迁房、后来做旧城改造,再接着是在全国做商品房、大型综合社区和城市综合体,2011年开始布局全球房地产,到地产之外进入煤炭、汽车、金融等领域,绿地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快速做大的机会。  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