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割裂”到回归:当代书法学科化的现实反思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ve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割裂应该得到重建,而这种重建并不意味着文化复辟,它应是一种穿越古今、中西的文化复兴与融合,因为理想的“书法”既有学术性,又兼具审美效用,才更能启发人文精神。
  以现代教育的兴起为学术背景的二十世纪前期,试图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于短时间内解体并细化,穷尽一切可能建立一门独立学科所需的全面知识体系。对书法艺术来说,科举制度被废,新式学堂教育兴起,一大批知识分子试图借助科学化、系统化的研究方法和观念,帮助书法实现近代历史上一次新的锐变。书法从依附于传统文化的综合“学问”转向明确的“艺术”,从重“书写”转向纯“书法”,古代书法理论也因白话文运动和科学观念的影响,转型成为符合现代学科标准“知识量”的理论体系。清季至民国时期,大量具有明确宗旨和研究目的的社会组织、艺术活动以及报刊媒介为新知识分子提供了传播书学、保存国粹的话语阵地,凸显精英群体试图对书法进行一种与古人不同的“彻底之研究”和“系统之研究”之势。如1943年成立的“中国书学研究会”和随之创刊的《书学》杂志,它明晰了近现代以来以“书法本体”“书法史”和“书法批评”为主的书学研究框架,从发展形式上和机制上与古代书法形成重要分野,也使20世纪下半叶实现书法学科化成为可能。自20世纪80年代前后开始设立书法专业并招收学生起,三十余年来,借助学院和学科化的力量,书法研究和书写技巧取得有目共睹的進步。
   若说曾经的“西学东渐”给书法带来的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那也仅仅是一种变化和影响,而跨入21世纪的今天,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挑战就是颠覆性和毁灭性的灾难了。飞速发展的科技使整个世界日新月异,阿里巴巴公司早已使用经过设计的机器人手臂代替书家完成春联,送与员工作为新春祝福,这既省去了邀请书家大量创作的不便,又区别于市面上普通的印刷春联,不甚新鲜。但“永不止步”的互联网好似开始控制书法文脉,一方面,随着爪机的普遍使用和更新换代,“形体(如人脸)识别系统”和“语音识别系统”的发展解构了书写行为本身,使汉字与人更加疏远;另一方面,原本谷歌设计的Deep Dream人工神经网络(用来识别、分类和整理图像的人工智能程序),现在可以进行“深度学习”:即只要提供一张某种艺术风格的作品图片,人工智能就可以通过学习进而合成接近这种艺术风格的作品。那么,这些科技的进步对书法是否构成威胁?笔者认为书法学科建设如若一直徘徊于传统文化之外,那对书法“新生代”的威胁是一定有的。
   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发展,书法已经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稳固地位,并一直呈现蓬勃发展之势。据不完全统计,本科阶段开设书法专业的高校已接近200余所,而招收书法方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高校也有近百余所,书法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正在成为一个数量可观的群体。但不容忽视的是,其中有不少是通过突击和速成的年轻“书法人才”,而全国各地独立门户的现代书法专业演化成“文化缺失的避难所”的不在少数。再者就是“匠人”式的技法分析和教学思维不断提高书法专业“新生代”的笔法精致程度,但不少学习者对传统碑帖范本还尚停留在临摹阶段,只能达到“片段化的形似”,对传统风格的“自我转化”存在较大的困难。当被要求创作时,他们频频求教于手机集字软件、电子版书法字典等,早已习惯于“拼凑”自己的书法作品,而不是直抒胸臆式的自然畅快书写。当然,这种快餐式的“拿来”和米芾的集古字是有区别的,米芾对所集字的范本已有宏观记忆的基础上,从自己脑部调出某些字型使用,而当下的“集字”学习是从电子设备中调取,试想这样一批与传统文史哲通识知识相隔阂、与浑然天成的书法创作意识相背离的“潜在书家”,更容易在21世纪人工智能的背景下首当其冲地受到威胁。
   回顾现代学科的细分和建立历程,使“学习者各习一门知识”的同时,学习者缺乏了原有的通识和悟性,对书法学科的“新生代”来说似有些“无大道可为依归”之感,学科间的隔阂(尤其是书法与自古赖以生存的传统文化之间)越来越多地构成了学术创新性发展的巨大障碍,成为艺术优秀人才培养和书法学科化发展的瓶颈。此外,当下渐具规模的高等书法教育机制尚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尽是以考试为主导的书史资料的背诵记忆,忽略文学修养的兼修,这些并不是书法学科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循环形态,还需要书学研究者不断思考和探寻其回归的新路径和新模式。从曾经“科学主义”的社会时风来看,书法“独立门户”、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割裂是时代一时发展之需,是在中国一切传统文化日益衰落之时,对书法进行独立化、学科化的思考和建构的结果,但在当下和未来,这种割裂应该得到重建,而这种重建并不意味着文化复辟,它应是一种穿越古今、中西的文化复兴与融合,因为理想的“书法”既有学术性,又兼具审美效用,才更能启发人文精神。未来的书法教育将更突显其艺术性和审美性,使我们在快捷、高效的生活中相遇一份闲情,追求人性的完满,感受一个有意味的、有趣味的人生。从这个意义上看,人工智能冰冷的手臂无法生产这样意境的作品,同时也不能替代书写者生发情感体验,“博眼球”的时代风尚过后,会因失去观众而惨淡收场。
   书法专业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现代化学科,传统的书法理论被纳入到现代化、学科化和专业化的知识体系中,我们应不断持有对 “书法”是否具有合乎现代学科标准的“知识量”的质疑,不断探索它和传统文化的融合方式,使书法学科不是简单的依附式回归,而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和系统性。
其他文献
一、文艺评论需要把握住方向,增强“底气和骨气”  一件好的文艺作品问世,我们的文艺评论首先要有自己的价值判断。现在文艺作品的生产、推送速度很快,甚至会突然出现一个热点文艺现象。作为一个文艺评论人,需要对这些作品进行快速的判断,判断基本标准就三点:第一是政治效益;第二是社会效益;第三才是经济效益。但很多人容易把经济效益放在前面,这就是典型的本末倒置。  做好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需要牢牢把握四个方面的
摘要: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是一个美轮美奂的独特世界,它像人间的桃花源一样,只曾听闻,却不曾见过;却又比桃花源更加真实,它有血有肉,有众多人物的悲欢离合,它已经描述了的是一个叫做茶峒的湘西小城的众多小人物的浮浮沉沉,未曾描述的是一个叫做中国的大乡村在面对时代的洪流中的浮浮沉沉。现在仅探究一下自然美与人性美在《边城》里的描写及表达以及其对主旨表达的作用。  关键词:自然美人性美边城作品主旨  《边城》
蝴蝶畫 75cm×75cm 2013年  作品以人工养殖蝴蝶的翅膀为材料,利用其色彩、光泽以及纹理结构等特点,选择不同外形的蝶翅巧妙组合,强调结构与色彩的关系,运用疏、密、厚、薄的手法,以充分体现每种蝴蝶翅翼的独特之处。该作品让观者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其色彩丰富,艳而不俗。颜色主要以黄色或白色为主体,精工细作,充分表现了树叶微妙的色彩变化和其明暗关系,也符合色彩透视的视觉规律,充满着层次感
主管单位:峨眉山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峨眉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蔡永红  CAI YONGHONG  《峨眉山月》总编。四川省作协会员,峨眉山市文联常务副主席,峨眉山市作协主席。报告文学《从破庙到教学大厦》收入《改革者风采录》出版发行,长篇纪实文学作品《129师铁血征战史》获乐山市政府第三届郭沫若文艺奖二等奖,散文《悠悠珍照情》获四川省报刊副刊优秀作品奖,电视艺术作品《走进小平故里》获中国首届
李寿友   1983年生于成都,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诗婢家画院画家。幼时喜画,对古人作品心追手摹,潜心研究。一山、一石、一花、一草,微心所致,博养身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说的是海棠在夜里,东坡与川端一是恐花睡去,二是发现花无眠,是花的美感染了先生,还是先生恋花、惜花、爱花……或许是先生将花拟人与之心有灵犀,两相映照。   万紫千红总是春
王庆九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九寨画院秘书长、阿坝州文联副主席、阿壩州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阿坝文艺》执行主编。作品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并评为迎接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四川省美术作品展优秀作品;作品多次入选省、州级展览。作品先后在中国美术馆、四川美术馆和深圳观澜、北京798及上海、台湾等地举办联展。
每到春節,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贴福字,贴春联,喜气洋洋。  晚上八点整,我们全家人吃着年夜饭,围坐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那悠扬的歌声使人陶醉其中,那优美的舞姿使人赞不绝口,那精彩的相声小品使人开怀大笑??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岳云鹏演唱的《最亲的人》,它总是萦绕在我的耳边。小岳岳是我的偶像,我特别喜欢听他的相声。小岳岳在学习相声的道路上曾经遇到过很多困难,可他都坚持了下来,这才让他成为现在家喻户晓的相声
川籍网络作家中新人不断涌现,整体影响力不断提升,其中晋升“大神”级的网络作家人数增长较快,不乏地位“显赫”者,但网络小说基于它的大众文化属性,四川网络文学在创作,上呈现出典型的类型化特征,只希望网络作家以更具责任感和良知心的态度,创作出有温度的网络文学作品,将网络文学从当前被经济价值遮蔽的大环境中充分释放出来。   自1998年,部名为《第一次亲密接触》的小说率先以互联网为媒介呈现在公众面前,人们
1 疫情笼罩下的蓉城一片肃杀与萧条。但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快递小哥们却成为了街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他们不仅仅是在为自己的生计而奔波,更是忙碌在战“疫”前线的战士,为抗疫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2 响应政府号召,一般不出门,出门戴口罩,“罩”顧你我他,共同抗疫,从你我戴口罩做起。图为2月6日,戴着口罩路过永陵路王建墓的行人们。  3.4人多就窄,无人则宽,上两图为成都市宽窄巷予疫情发生前后的对比图。为打
作者简介  作词:余政仪  四川音乐学院流行音乐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成都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流行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音乐家协会理事。  作词:胡鹏  川音流行音乐学院流行演唱系优秀青年教师,本科尖子生导师,毕业于川音,硕士研究生期间,师从于余政仪教授。目前,音乐教育博士在读。  作曲:曾诚  四川音乐学院流行音乐学院教师,川音流行音樂学院现代音乐制作系主任。四川省音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