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听说读写”诸项训练中,“读写”训练日益成为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认真地研究和搞好“读写”训练,正确处理“读”与“写”的关系,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无疑会起到巨大的作用。
虽说如此,可是每逢作文课,你还是会听到怨声一片。因为许多人惧怕作文,不爱作文,甚至视作文课为畏途。而阅读课前,则是欢声一片。大家都期待阅读课,讨厌作文课。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呢?难道阅读与写作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吗?诚如是,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岂非天方夜谭?我也曾努力探讨过作文教学的捷径,却常常会失望的发现:非读书无以作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倘若说阅读是写作的根,那么,作文则是枝叶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也就不言而喻了,根深才能叶茂嘛!
批改时,偶尔也会有意外的惊喜,那如行云流水般的文字,那如汩汩清泉般奔涌不息的激情,常常会震撼到自己的心灵。我忍不住会想:为什么在同一个老师指导下的同一篇作文,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私下里了解,作文优秀者,皆是爱好读书人。人的阅历不同、思想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表达起来也就五花八门。同样一件事,让两个人说,可能会有两种说法,你不能肯定这一种而否定另一种,只能说某一种的表达更确切、更完美。你也无法追求统一,你不可能把自己的思想、语言强加给学生。如果你那么做了,学生也许会写过这一篇文章,但一换题目,又不会了。那么,该怎样理解阅读与作文教学的关系呢?
一.丰厚的积累是作文成功的基础
评价某个人,我们往往会说,某某文学功底厚,换句话说,那就是墨水喝得多。这可小觑不得,这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其实,最早的积累应该从幼儿园就开始了,学儿歌、背古诗、读童话、听传说。这些最初的文学启蒙,都会在孩子的心田里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象,丰富了孩子的想象力,激发了他们更多了解文化知识的兴趣。
积累是作文的基础,它包括很多方面,从大的方面来讲,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概括为思想、情感和形式三个方面,但有时思想与情感又缠夹在一起,往往也分不那么清,因而长期以来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形式上的积累,而忽视了思想情感方面的积累。形式上的积累一般包括理解词句的妙用、摘抄优美的语段、分析构思的精巧等等。有时我们也会要求学生进行仿写,这也是进行积累的重要方式,但我们也应注意,仿写不可只仿皮毛,应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去进行,因为我们不可能拿每一篇文章来仿写,所以仿写一定要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积累还包括思想与情感方面,尽管它是无形的、一时之间难以捕捉得到,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奏效,但它却是作文积累方面最为重要的一环,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积累呢?
首先,教师要对自己的学生有个大体上的了解,可以通过谈话、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前段时间的阅读量及阅读内容,并把这些内容标识出来。其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征圈定一部分作品,要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阅读,不要让学生盲目的去读。再次,要安排好时间,组织学生阅读,因为学生课余时间较少,所以我们也不应提过高的要求。不要让孩子带着焦灼的任务式的心情去读,而应在悠闲的欣赏中自然地去体会作品的美。带着积极的情绪去阅读,学生就会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作品中体现出的真善美会感染学生,使他们向真善美靠拢,从而鄙弃假丑恶,并自觉地同邪恶势力划清界限。作品中丰富细腻的情感也会深深的打动学生,他们的心也会柔软细腻起来,懂得关心、体贴家人,帮助同学,久而久之,学生的思想成熟了,感情丰富了,世界观、人生观也会变得积极、向上,作文中的主题也自然是健康向上的了。
二.正确疏导是作文的关键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拥有了大量的素材,打个比方,学生的头脑就像一间小储藏室, 在较短的时间内,搬进了大量的书本器物,由于时间匆忙,来不及细致摆放,显得过于凌乱,如果想要找样东西,就会很麻烦,需花费太多精力,这就有必要作一下整理了。此时,教师应指导学生作深入的剖析,把所读文章中包含的应该怎么写的道理领悟深刻。因为学生的经历较少,所以他们的认识、情感和生活的积累相对来讲也就顯得过于单薄,这样也就无论如何写不出内容丰富、见解独到、情感真挚的文章。如果我们平时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经常引导他们对身边的人和事做深入具体的分析,促使他们对大量新的信息加以吸收和处理,就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写作能力。
疏导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归类, 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我们可以根据表达方式分类,也可以根据内容分类,还可以从文学角度进行分类,有时也可以把几种标准兼容一下。 比方说按表达方式分类吧,我们可以把已有素材归为:记叙、议论、说明三大类,又可以进一步将记叙分为写人、叙事两类,有时要用到描写,于是又进一步将描写归为人物、环境等两类,而自然环境又可分为描写四季、花草树木的等等,不一而足。还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做进一步的详细分类,只有经过细致分类的素材,才能在写作中信手拈来,自然融入学生作文,不至于肚里料有而倒不出。
三.合理宣泄是作文的必然途径
经过积累与疏导的素材,贮存于胸中,情感的波涛时时轰然作响,这就像已蓄满了水的水库,该放闸时就得放闸,当情感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需要宣泄,一吐为快,此时情感的洪流就会凝聚笔端,行文便一泻千里,高低曲折,任其自然。
学生们由于受知识能力限制,在表情达意、篇章构思时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教师在作文指导过程中,应引导他们借鉴范文的写法,并加以模仿。由于在观察思考方面存在缺陷,学生们对于一些现象和问题的认识,往往是模糊、片面和肤浅的。如何将这些零碎和肤浅的认识提升到一种新的理论高度,是合理宣泄的基本目标。为学生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引发出蕴藏于他们内心的切身体验和感受,让他们有话可说;还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诱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启发他们积极思考,这是合理宣泄的重要方法。能够在行文中放得开、收得拢,是合理宣泄的基本要求。无论情感的波浪有多大,也不能冲破道德的堤岸,这是宣泄的底线。训练形式多样,如日记或其他形式的课外练笔,并能围绕学生关心的话题展开,说自己想说的话。可以针对学生自身实际,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诱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展开思路,启发他们积极思考。这是合理宣泄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总之,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没有丰厚的积累,就不会有情感才思的勃发。反之,写作水平的提高,又会提升学生的阅读层次和理解能力,使学生的阅读有更丰厚的收获。
李洪敏,教师,现居山东平度。
虽说如此,可是每逢作文课,你还是会听到怨声一片。因为许多人惧怕作文,不爱作文,甚至视作文课为畏途。而阅读课前,则是欢声一片。大家都期待阅读课,讨厌作文课。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呢?难道阅读与写作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吗?诚如是,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岂非天方夜谭?我也曾努力探讨过作文教学的捷径,却常常会失望的发现:非读书无以作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倘若说阅读是写作的根,那么,作文则是枝叶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也就不言而喻了,根深才能叶茂嘛!
批改时,偶尔也会有意外的惊喜,那如行云流水般的文字,那如汩汩清泉般奔涌不息的激情,常常会震撼到自己的心灵。我忍不住会想:为什么在同一个老师指导下的同一篇作文,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私下里了解,作文优秀者,皆是爱好读书人。人的阅历不同、思想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表达起来也就五花八门。同样一件事,让两个人说,可能会有两种说法,你不能肯定这一种而否定另一种,只能说某一种的表达更确切、更完美。你也无法追求统一,你不可能把自己的思想、语言强加给学生。如果你那么做了,学生也许会写过这一篇文章,但一换题目,又不会了。那么,该怎样理解阅读与作文教学的关系呢?
一.丰厚的积累是作文成功的基础
评价某个人,我们往往会说,某某文学功底厚,换句话说,那就是墨水喝得多。这可小觑不得,这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其实,最早的积累应该从幼儿园就开始了,学儿歌、背古诗、读童话、听传说。这些最初的文学启蒙,都会在孩子的心田里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象,丰富了孩子的想象力,激发了他们更多了解文化知识的兴趣。
积累是作文的基础,它包括很多方面,从大的方面来讲,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概括为思想、情感和形式三个方面,但有时思想与情感又缠夹在一起,往往也分不那么清,因而长期以来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形式上的积累,而忽视了思想情感方面的积累。形式上的积累一般包括理解词句的妙用、摘抄优美的语段、分析构思的精巧等等。有时我们也会要求学生进行仿写,这也是进行积累的重要方式,但我们也应注意,仿写不可只仿皮毛,应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去进行,因为我们不可能拿每一篇文章来仿写,所以仿写一定要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积累还包括思想与情感方面,尽管它是无形的、一时之间难以捕捉得到,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奏效,但它却是作文积累方面最为重要的一环,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积累呢?
首先,教师要对自己的学生有个大体上的了解,可以通过谈话、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前段时间的阅读量及阅读内容,并把这些内容标识出来。其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征圈定一部分作品,要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阅读,不要让学生盲目的去读。再次,要安排好时间,组织学生阅读,因为学生课余时间较少,所以我们也不应提过高的要求。不要让孩子带着焦灼的任务式的心情去读,而应在悠闲的欣赏中自然地去体会作品的美。带着积极的情绪去阅读,学生就会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作品中体现出的真善美会感染学生,使他们向真善美靠拢,从而鄙弃假丑恶,并自觉地同邪恶势力划清界限。作品中丰富细腻的情感也会深深的打动学生,他们的心也会柔软细腻起来,懂得关心、体贴家人,帮助同学,久而久之,学生的思想成熟了,感情丰富了,世界观、人生观也会变得积极、向上,作文中的主题也自然是健康向上的了。
二.正确疏导是作文的关键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拥有了大量的素材,打个比方,学生的头脑就像一间小储藏室, 在较短的时间内,搬进了大量的书本器物,由于时间匆忙,来不及细致摆放,显得过于凌乱,如果想要找样东西,就会很麻烦,需花费太多精力,这就有必要作一下整理了。此时,教师应指导学生作深入的剖析,把所读文章中包含的应该怎么写的道理领悟深刻。因为学生的经历较少,所以他们的认识、情感和生活的积累相对来讲也就顯得过于单薄,这样也就无论如何写不出内容丰富、见解独到、情感真挚的文章。如果我们平时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经常引导他们对身边的人和事做深入具体的分析,促使他们对大量新的信息加以吸收和处理,就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写作能力。
疏导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归类, 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我们可以根据表达方式分类,也可以根据内容分类,还可以从文学角度进行分类,有时也可以把几种标准兼容一下。 比方说按表达方式分类吧,我们可以把已有素材归为:记叙、议论、说明三大类,又可以进一步将记叙分为写人、叙事两类,有时要用到描写,于是又进一步将描写归为人物、环境等两类,而自然环境又可分为描写四季、花草树木的等等,不一而足。还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做进一步的详细分类,只有经过细致分类的素材,才能在写作中信手拈来,自然融入学生作文,不至于肚里料有而倒不出。
三.合理宣泄是作文的必然途径
经过积累与疏导的素材,贮存于胸中,情感的波涛时时轰然作响,这就像已蓄满了水的水库,该放闸时就得放闸,当情感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需要宣泄,一吐为快,此时情感的洪流就会凝聚笔端,行文便一泻千里,高低曲折,任其自然。
学生们由于受知识能力限制,在表情达意、篇章构思时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教师在作文指导过程中,应引导他们借鉴范文的写法,并加以模仿。由于在观察思考方面存在缺陷,学生们对于一些现象和问题的认识,往往是模糊、片面和肤浅的。如何将这些零碎和肤浅的认识提升到一种新的理论高度,是合理宣泄的基本目标。为学生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引发出蕴藏于他们内心的切身体验和感受,让他们有话可说;还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诱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启发他们积极思考,这是合理宣泄的重要方法。能够在行文中放得开、收得拢,是合理宣泄的基本要求。无论情感的波浪有多大,也不能冲破道德的堤岸,这是宣泄的底线。训练形式多样,如日记或其他形式的课外练笔,并能围绕学生关心的话题展开,说自己想说的话。可以针对学生自身实际,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诱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展开思路,启发他们积极思考。这是合理宣泄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总之,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没有丰厚的积累,就不会有情感才思的勃发。反之,写作水平的提高,又会提升学生的阅读层次和理解能力,使学生的阅读有更丰厚的收获。
李洪敏,教师,现居山东平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