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课堂教学;德育;渗透;意义;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7—0057—01
德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社会主义的学校德育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履行道德义务,形成高尚的品德;政治教育,即引导学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逐步形成爱憎分明的政治立场;思想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加强德育是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做好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者能够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形成他们的道德观念,奠定他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础,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中学的课程和教材,都是按照教育目的精心设计和选编的,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认识价值、发展价值和教育价值;充分挖掘利用这些因素,有利于“整体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课堂教学是一种组织得十分严密的活动,有明确的目的、任务、内容和一定的进度,需要教师和学生集体严格遵守一定的要求、制度和纪律,自觉调控自己的行为;教师在态度、作风、言行等方面的示范,学生按一定的规范进行“自律”,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品德和风尚。
二、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基本途径
1. 教师言传身教,营造德育氛围。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教学中的模范行动,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较多,每节课都有大量的操练,在师生活动中,如遇到学生读错、拼错、讲错或不敢开口说话等情况,教师如果采取耐心鼓励、细心指导、具体点拨等方法,教师的身教和言教定会感染学生,这也是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作为教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要有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真挚的爱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要以扎实的基本功、严谨的态度和求实向上的精神为学生做个“终身学习”的好榜样。
2. 找到各学科中的德育因素。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行动,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和谐相处。因此,在教学中注重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让德育工作与学生生活实际融合一体,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应关注学生情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从而接受品德教育,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为此,教师在课前必须深入备课,既要弄清教材的知识内容,又要深入体会教材中渗透的教育内容。讲授新课时应力求融知识传播、能力培养、智力开发和思想教育于一体,充分利用本学科特点及内容,力求在教师精讲、学生理解知识、消化知识的同时,适时点拨,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过程中的德育内涵。英语教学还可以通过学习英语目的的教育,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在英语教材的内容和语言训练中,渗透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以及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规范教育。
3. 创设课堂情景,加深德育渗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语言交际场景、教学游戏和练习形式,以学生学会为目的,以学习情趣在教学的语境中、练习的活动中、模拟的交际中,向学生渗透德育。在这些模拟的语言情景的交际活动中,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在学习与他人的合作和交往。这种学习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互助友爱、文明礼貌等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形成,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愿望的驱使下,学生会忘却羞涩,积极向上,努力合作,去争取更高层次的成功。伴随着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德育融汇其中。德育是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润物细无声”应该是德育在学科渗透中的最佳描述。教师必须先要自己有德,成为“以德育人”、“以美传美”的楷模。教师更要善用慧眼,巧耍“花招”,充分开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素材,在组织活动中进行无痕渗透和有目的的培养,对学生“细水长流”地实施德育渗透,使学生在学习外语的同时收获人生成长的非智力因素。
(本文系酒泉市教育科学规划2014年度《品德教育与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课题成果,课题批准号为JQ【2014】GH22)编辑:郭裕嘉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7—0057—01
德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社会主义的学校德育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履行道德义务,形成高尚的品德;政治教育,即引导学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逐步形成爱憎分明的政治立场;思想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加强德育是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做好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者能够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形成他们的道德观念,奠定他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础,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中学的课程和教材,都是按照教育目的精心设计和选编的,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认识价值、发展价值和教育价值;充分挖掘利用这些因素,有利于“整体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课堂教学是一种组织得十分严密的活动,有明确的目的、任务、内容和一定的进度,需要教师和学生集体严格遵守一定的要求、制度和纪律,自觉调控自己的行为;教师在态度、作风、言行等方面的示范,学生按一定的规范进行“自律”,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品德和风尚。
二、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基本途径
1. 教师言传身教,营造德育氛围。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教学中的模范行动,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较多,每节课都有大量的操练,在师生活动中,如遇到学生读错、拼错、讲错或不敢开口说话等情况,教师如果采取耐心鼓励、细心指导、具体点拨等方法,教师的身教和言教定会感染学生,这也是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作为教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要有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真挚的爱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要以扎实的基本功、严谨的态度和求实向上的精神为学生做个“终身学习”的好榜样。
2. 找到各学科中的德育因素。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行动,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和谐相处。因此,在教学中注重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让德育工作与学生生活实际融合一体,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应关注学生情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从而接受品德教育,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为此,教师在课前必须深入备课,既要弄清教材的知识内容,又要深入体会教材中渗透的教育内容。讲授新课时应力求融知识传播、能力培养、智力开发和思想教育于一体,充分利用本学科特点及内容,力求在教师精讲、学生理解知识、消化知识的同时,适时点拨,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过程中的德育内涵。英语教学还可以通过学习英语目的的教育,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在英语教材的内容和语言训练中,渗透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以及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规范教育。
3. 创设课堂情景,加深德育渗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语言交际场景、教学游戏和练习形式,以学生学会为目的,以学习情趣在教学的语境中、练习的活动中、模拟的交际中,向学生渗透德育。在这些模拟的语言情景的交际活动中,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在学习与他人的合作和交往。这种学习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互助友爱、文明礼貌等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形成,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愿望的驱使下,学生会忘却羞涩,积极向上,努力合作,去争取更高层次的成功。伴随着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德育融汇其中。德育是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润物细无声”应该是德育在学科渗透中的最佳描述。教师必须先要自己有德,成为“以德育人”、“以美传美”的楷模。教师更要善用慧眼,巧耍“花招”,充分开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素材,在组织活动中进行无痕渗透和有目的的培养,对学生“细水长流”地实施德育渗透,使学生在学习外语的同时收获人生成长的非智力因素。
(本文系酒泉市教育科学规划2014年度《品德教育与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课题成果,课题批准号为JQ【2014】GH22)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