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元朝是成吉思汗停止了蒙古部互相残杀掠取的形势,合并蒙古草原各个部落后成立的一个朝代。元代的乐舞文化是多元化的。本文通过对元代乐舞《白翎雀舞》来分析元代乐舞特点和元代的文化状况。
关键词:白翎雀舞;乐舞;文化
元代宫廷乐舞在战争中从西夏、金、南宋得到了一些乐舞的遗存,因此元代的乐舞是融合了本民族的文化以及其他民族的文化后,最终才形成了元代的宫廷乐舞。根据史料《元史·礼乐志二》中记载:“太祖初年,以河西高智耀言,征用西夏旧乐”,成吉思汗打败了党项人的西夏之后,采纳了高智耀的建议,使用了西夏乐,这是元代使用礼乐的开始。后来成吉思汗的第三子孛儿只斤·窝阔台在打败了金代之后也使用了金代的宫廷礼乐。到了元代建立成国的时候,蒙古族统治者又延续使用了宋代的乐舞,①元的乐舞表演形式上也是建立在宋代的形式上,比如宋代著名的女弟子队舞和小儿队舞,每队有十小队,而元代也是如此。②因此在元代的宫廷、祭祀等都会展现出蒙汉文化相互融合的别样风姿。蒙古族在宗教上有特殊的信仰,尤其对图腾的信仰更为深刻,舞蹈就成为了一种能够寄托自己内心情感的形式。宗教的传播大都是有舞蹈,這种身体动作的艺术更能为人们所接受,因此这就成为了宗教中的乐舞能够在很多民族中占有特殊地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一、《白翎雀舞》
《白翎雀》是元朝十分出名的《答罕曲》。“答罕”为蒙古语,亦名《白翎雀双手弹》。③杨维祯《元宫词》有“开国遗音乐府传,白翎飞上十三弦”之句。④它在元初曾盛行一时,但它的创作却在辽、金时代。文献记载中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之初外出行猎的时候,看到了天空中飞翔的白翎雀,内心不禁对故乡的塞外草原风光产生了深深的四年,于是命宫中的乐工硕德阎来作一只曲子,体现在大漠中能战胜猛兽,又能驾驭飞禽。因此硕德阎按照忽必烈这一旨意,对这类飞禽的生活行为习惯和外部特点,进行了特别细致的考察与研究,并根据它的鸣叫声来谱写出了曲子。曲子的开始,写了一些舒展温和轻柔的段落,其中一些段落还使用了拟声的技术,用来描写白翎雀的声音;最后,曲子的节奏开始急促,展现它的刚强,为保护辽阔草原而展翅在长空。因此,这首曲子便很快地在蒙古草原上广为流传。据说元世祖忽必烈因为曲终有哀怨之声,想要进行适当的更改,但是这首曲谱已经深受大家的喜爱并且开始流行。而元世祖忽必烈也是极为欣赏这首曲子,把它定为了国乐、大乐⑤。
后来乐舞由女真人来创作而成。元人张昱的《白翎雀歌》中,说:“女真处子舞进觞,团衫鞶带分两傍,玉纤罗袖柘枝体,要与雀声相颉颃,朝弹暮弹白翎雀,贵人听之以为乐。”⑥他这段话说的是女真族跳起的舞十分轻盈优美,仿佛是要和白翎雀比赛一样,人们早晚时分都要弹奏白翎雀,听得也十分开心。
二、元代的乐舞特点
(一)元代乐舞中的民族色彩
蒙古族在建立朝代取得政权之前一直过着游牧生活,因此他们的乐舞中带有了浓厚的民族色彩。元代建立后虽然延续了宋代的队舞,但是也形成了自己的队舞,比如,《乐音王队》《寿星队》《礼乐队》《说法队》,其中《寿星队》《说法队》中就有“为乌鸦之象,作飞舞之态”,“为金翅雕之相”,其乐舞风格正体现了游牧人民的豪迈、奔放。⑦《白翎雀》舞主要表现了那能擒猛兽,翱翔蓝天的勇猛姿态。陶宗仪《辍耕录》中元末明初·张宪《白翎雀歌》记载:
真人一统开正朔,马上鞮鞻手亲作,教坊国手硕德闾,传得开基太平乐。檀槽讶呀凤凰腭,十四银环挂冰索,摩诃不作兜勒声,听奏筵前白翎雀。霜霍霍,风壳壳,白草黄云日色薄。玲珑碎玉九天来,乱撒冰花洒毡幕。玉翎铮珄起盘礴,左旋右折入寥廓,崒嵂孤高绕羊角,啾啁百鸟纷参错,须臾力倦忽下跃,万点寒星坠丛薄。?然一声震龙拨,一十四弦喑一抹。鴐鹅飞起暮云平,鸷鸟东来海天阔。黄羊之尾文豹胎,玉液淋漓万寿杯。九龙殿高紫帐暖,蹋歌声里欢如雷。白翎雀,乐极哀。节妇死,忠臣摧,八十一年生草莱,鼎湖龙去何时回?⑧
这首诗歌描写了《白翎雀》乐舞的产生,是女真人在马上所作,后来成为了开国太平乐。舞蹈也更是用直观形象展现了白翎雀擒猛兽的姿态。
《白翎雀》舞表演时,人们把手中的海东青鸟撒向天空。鸟儿飞得很高,一会儿就进入了云层。表演者仰望天空,拍打着手掌,身体随之左右摇摆,然后开始旋转着,跳跃着,并且也会跳的极高。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白翎雀》舞中所描述的蒙古族的人们十分能歌善舞,热情欢乐。白翎雀是游牧人民的忠实伙伴,它可以帮助游牧人民擒拿猎物,所以游牧人民对它十分喜欢,这个舞曲《白翎雀》,也正是反映了游牧人民的生活。
(二)元代乐舞中的宗教色彩
元代乐舞的宗教色彩也十分浓厚,其统治者对宗教信仰采取了十分宽容的态度。元代的宗教文化色彩分外浓厚,尤其是对图腾的信仰。《白翎雀舞》中,白翎雀,又名白海青或者海东青,学名“白尾海雕”。它是蒙古族所崇敬的战神,与图腾的崇拜相关。⑨人们用信仰的图腾来编创舞蹈,寄托自己的信仰,祈求美好的祝愿能够实现,可见当时的乐舞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在元代,同样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的乐舞还有《十六天魔舞》,是元顺帝至正十四年创制的赞佛用的乐舞。⑩《十六天魔舞》因有十六名舞女表演,因此而得名。表演时,他们分别扮演僧侣,菩萨等,可以看出整个舞蹈有很强烈的佛教色彩。
三、元代的文化状况
元代的文化比较复杂,因为融合了不同文化。《白翎雀舞》是女真人编创,它的内容风格基本上是来自游牧人民的生活情况,音乐是模仿白翎雀的鸣叫声,舞蹈是表现白翎雀在天空翱翔的姿态。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元代文化的通俗化。女真族虽然能歌善舞,但是他们入主中原后,却更多的是学习、模仿中原的文化,元代在学习时即尊重本民族的文化,也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因此元代的文化也就呈现出来了多元化的特征。蒙古族人民本身就是能歌善舞并且喜爱音乐的。因此对乐舞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元代乐舞反映了草原人民的生活和风俗,是人们用来表达情感的方式。所以也让我们看到了草原人民的风土人情、热情豪迈。
【注释】
①汤娟.元朝乐舞中的文化融合及宗教色彩探讨[J].兰台世界,2015(15):141-142.
②刘青戈.中国舞蹈通史——宋辽西夏金元卷[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133.
③刘青戈.中国舞蹈通史——宋辽西夏金元卷[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140.
④刘青戈.中国舞蹈通史——宋辽西夏金元卷[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140.
⑤中国最早的筝曲《白翎雀》
⑥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168.
⑦庞蓉.中国舞蹈与戏曲舞蹈之关系[D].山西师范大学,2013.
⑧金秋.中国传统文化与舞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88.
⑨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167.
⑩刘青戈.中国舞蹈通史——宋辽西夏金元卷[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137.
【参考文献】
[1]汤娟.元朝乐舞中的文化融合及宗教色彩探讨[J].兰台世界,2015(15):141-142.
[2]庞蓉.中国舞蹈与戏曲舞蹈之关系[D].山西师范大学,2013.
[3]金秋.中国传统文化与舞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88.
[5]袁禾.中国舞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6]冯其庸.中国艺术百科辞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作者简介:吴晓雨(1995-),女,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舞蹈文化史研究。
关键词:白翎雀舞;乐舞;文化
元代宫廷乐舞在战争中从西夏、金、南宋得到了一些乐舞的遗存,因此元代的乐舞是融合了本民族的文化以及其他民族的文化后,最终才形成了元代的宫廷乐舞。根据史料《元史·礼乐志二》中记载:“太祖初年,以河西高智耀言,征用西夏旧乐”,成吉思汗打败了党项人的西夏之后,采纳了高智耀的建议,使用了西夏乐,这是元代使用礼乐的开始。后来成吉思汗的第三子孛儿只斤·窝阔台在打败了金代之后也使用了金代的宫廷礼乐。到了元代建立成国的时候,蒙古族统治者又延续使用了宋代的乐舞,①元的乐舞表演形式上也是建立在宋代的形式上,比如宋代著名的女弟子队舞和小儿队舞,每队有十小队,而元代也是如此。②因此在元代的宫廷、祭祀等都会展现出蒙汉文化相互融合的别样风姿。蒙古族在宗教上有特殊的信仰,尤其对图腾的信仰更为深刻,舞蹈就成为了一种能够寄托自己内心情感的形式。宗教的传播大都是有舞蹈,這种身体动作的艺术更能为人们所接受,因此这就成为了宗教中的乐舞能够在很多民族中占有特殊地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一、《白翎雀舞》
《白翎雀》是元朝十分出名的《答罕曲》。“答罕”为蒙古语,亦名《白翎雀双手弹》。③杨维祯《元宫词》有“开国遗音乐府传,白翎飞上十三弦”之句。④它在元初曾盛行一时,但它的创作却在辽、金时代。文献记载中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之初外出行猎的时候,看到了天空中飞翔的白翎雀,内心不禁对故乡的塞外草原风光产生了深深的四年,于是命宫中的乐工硕德阎来作一只曲子,体现在大漠中能战胜猛兽,又能驾驭飞禽。因此硕德阎按照忽必烈这一旨意,对这类飞禽的生活行为习惯和外部特点,进行了特别细致的考察与研究,并根据它的鸣叫声来谱写出了曲子。曲子的开始,写了一些舒展温和轻柔的段落,其中一些段落还使用了拟声的技术,用来描写白翎雀的声音;最后,曲子的节奏开始急促,展现它的刚强,为保护辽阔草原而展翅在长空。因此,这首曲子便很快地在蒙古草原上广为流传。据说元世祖忽必烈因为曲终有哀怨之声,想要进行适当的更改,但是这首曲谱已经深受大家的喜爱并且开始流行。而元世祖忽必烈也是极为欣赏这首曲子,把它定为了国乐、大乐⑤。
后来乐舞由女真人来创作而成。元人张昱的《白翎雀歌》中,说:“女真处子舞进觞,团衫鞶带分两傍,玉纤罗袖柘枝体,要与雀声相颉颃,朝弹暮弹白翎雀,贵人听之以为乐。”⑥他这段话说的是女真族跳起的舞十分轻盈优美,仿佛是要和白翎雀比赛一样,人们早晚时分都要弹奏白翎雀,听得也十分开心。
二、元代的乐舞特点
(一)元代乐舞中的民族色彩
蒙古族在建立朝代取得政权之前一直过着游牧生活,因此他们的乐舞中带有了浓厚的民族色彩。元代建立后虽然延续了宋代的队舞,但是也形成了自己的队舞,比如,《乐音王队》《寿星队》《礼乐队》《说法队》,其中《寿星队》《说法队》中就有“为乌鸦之象,作飞舞之态”,“为金翅雕之相”,其乐舞风格正体现了游牧人民的豪迈、奔放。⑦《白翎雀》舞主要表现了那能擒猛兽,翱翔蓝天的勇猛姿态。陶宗仪《辍耕录》中元末明初·张宪《白翎雀歌》记载:
真人一统开正朔,马上鞮鞻手亲作,教坊国手硕德闾,传得开基太平乐。檀槽讶呀凤凰腭,十四银环挂冰索,摩诃不作兜勒声,听奏筵前白翎雀。霜霍霍,风壳壳,白草黄云日色薄。玲珑碎玉九天来,乱撒冰花洒毡幕。玉翎铮珄起盘礴,左旋右折入寥廓,崒嵂孤高绕羊角,啾啁百鸟纷参错,须臾力倦忽下跃,万点寒星坠丛薄。?然一声震龙拨,一十四弦喑一抹。鴐鹅飞起暮云平,鸷鸟东来海天阔。黄羊之尾文豹胎,玉液淋漓万寿杯。九龙殿高紫帐暖,蹋歌声里欢如雷。白翎雀,乐极哀。节妇死,忠臣摧,八十一年生草莱,鼎湖龙去何时回?⑧
这首诗歌描写了《白翎雀》乐舞的产生,是女真人在马上所作,后来成为了开国太平乐。舞蹈也更是用直观形象展现了白翎雀擒猛兽的姿态。
《白翎雀》舞表演时,人们把手中的海东青鸟撒向天空。鸟儿飞得很高,一会儿就进入了云层。表演者仰望天空,拍打着手掌,身体随之左右摇摆,然后开始旋转着,跳跃着,并且也会跳的极高。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白翎雀》舞中所描述的蒙古族的人们十分能歌善舞,热情欢乐。白翎雀是游牧人民的忠实伙伴,它可以帮助游牧人民擒拿猎物,所以游牧人民对它十分喜欢,这个舞曲《白翎雀》,也正是反映了游牧人民的生活。
(二)元代乐舞中的宗教色彩
元代乐舞的宗教色彩也十分浓厚,其统治者对宗教信仰采取了十分宽容的态度。元代的宗教文化色彩分外浓厚,尤其是对图腾的信仰。《白翎雀舞》中,白翎雀,又名白海青或者海东青,学名“白尾海雕”。它是蒙古族所崇敬的战神,与图腾的崇拜相关。⑨人们用信仰的图腾来编创舞蹈,寄托自己的信仰,祈求美好的祝愿能够实现,可见当时的乐舞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在元代,同样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的乐舞还有《十六天魔舞》,是元顺帝至正十四年创制的赞佛用的乐舞。⑩《十六天魔舞》因有十六名舞女表演,因此而得名。表演时,他们分别扮演僧侣,菩萨等,可以看出整个舞蹈有很强烈的佛教色彩。
三、元代的文化状况
元代的文化比较复杂,因为融合了不同文化。《白翎雀舞》是女真人编创,它的内容风格基本上是来自游牧人民的生活情况,音乐是模仿白翎雀的鸣叫声,舞蹈是表现白翎雀在天空翱翔的姿态。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元代文化的通俗化。女真族虽然能歌善舞,但是他们入主中原后,却更多的是学习、模仿中原的文化,元代在学习时即尊重本民族的文化,也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因此元代的文化也就呈现出来了多元化的特征。蒙古族人民本身就是能歌善舞并且喜爱音乐的。因此对乐舞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元代乐舞反映了草原人民的生活和风俗,是人们用来表达情感的方式。所以也让我们看到了草原人民的风土人情、热情豪迈。
【注释】
①汤娟.元朝乐舞中的文化融合及宗教色彩探讨[J].兰台世界,2015(15):141-142.
②刘青戈.中国舞蹈通史——宋辽西夏金元卷[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133.
③刘青戈.中国舞蹈通史——宋辽西夏金元卷[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140.
④刘青戈.中国舞蹈通史——宋辽西夏金元卷[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140.
⑤中国最早的筝曲《白翎雀》
⑥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168.
⑦庞蓉.中国舞蹈与戏曲舞蹈之关系[D].山西师范大学,2013.
⑧金秋.中国传统文化与舞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88.
⑨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167.
⑩刘青戈.中国舞蹈通史——宋辽西夏金元卷[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137.
【参考文献】
[1]汤娟.元朝乐舞中的文化融合及宗教色彩探讨[J].兰台世界,2015(15):141-142.
[2]庞蓉.中国舞蹈与戏曲舞蹈之关系[D].山西师范大学,2013.
[3]金秋.中国传统文化与舞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88.
[5]袁禾.中国舞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6]冯其庸.中国艺术百科辞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作者简介:吴晓雨(1995-),女,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舞蹈文化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