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恶搞”的名义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yy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胡戈在网上发布了恶搞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恶搞的形式为人们所广泛接受。恶搞完全可以用在电影的营销中。通过恶搞,可以吸引广大的观众关注被恶搞的影片,进而促进影片票房的增长。
  关键词 恶搞 电影营销 炒作
  
  2006年初,胡戈发布了他的恶搞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下简称《馒头》),红遍了整个网络。“恶搞”成为一个时尚的名词,一时间很多人都在谈恶搞。其实,《馒头》并不是中国最早的恶搞。在《馒头》之前,中国就有一批恶搞短片。如《大史记》、《打倒手机贩子》等。但引起如此大的轰动,《馒头》却是第一次。那何为恶搞,有学者认为:“‘恶搞’类似于‘恶作剧’,但基本上没有太多恶意,含有搞笑、夸张、颠覆之意。”笔者比较认同这种说法。在美国,恶搞是很常见的,“被恶搞不是一件坏事。而往往意味着自己的作品具有极大的反响”,一些有影响的大片大都被人恶搞过。甚至出现了一些“恶搞电影”对多部大片同时进行恶搞,如2007年的《史诗大电影》就对《纳尼亚传奇》《达芬奇密码》《哈利波特》、《加勒比海盗2》、《超人归来》《007皇家赌场》等影片进行了恶搞。因此,在对待中国的电影恶搞时我们不应过于苛刻,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恶搞对于电影的积极影响,尤其是在电影营销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本文拟从恶搞出现的原因、恶搞作为一种营销手段、恶搞作为营销手段时应该注意的问题等三个方面谈一下恶搞。
  
  一、恶搞出现的原因
  
  恶搞借以传播的途径是互联网。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为恶搞的出现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技术上的成熟造就了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和自由性的特点,任何人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自己喜欢的内容,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样人们在看完电影以后也可以在互联网上发表自己的评论,胡戈在谈到《馒头》的创作时就说“目的很单纯。就是对电影评头论足一番,发表个人意见。再顺便搞笑一把。”而在技术可能性的背后有着更为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原因,恶搞的出现正是由于经济的巨大进步、文明及民主程度的提高。因此有学者对恶搞给予了肯定的评价:“从一定程度上讲,它们是一些网民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的自我娱乐展示,其‘恶搞’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技术水平,都是让人称赞的”。
  就出现的原因来看。恶搞的出现有它的必然性、合理性。消除恶搞不仅是不可能的。更将是社会的一个退步。因此如何规避恶搞的消极面,利用它的长处就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恶搞具有幽默、滑稽的特点并且恶搞短片的制作者大都是普通的网民,所以恶搞便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也容易为人们所接受。而电影营销完全可以利用恶搞的这些优势,来扩大影片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二、恶搞作为电影营销的手段
  
  电影营销的目的就是为了扩大影片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进而吸引观众观看影片。以往的电影营销采取了多种方式,比如播放片花、在各大媒体上投放广告、制造绯闻来炒作等方式。这些措施的实施都是为了扩大影片的影响力,吸引观众观看影片。恶搞也具有扩大影片影响力的作用,因此可以成为电影营销的一种方式。尤其是《馒头》红遍整个网络之后,恶搞更成为人们的一种娱乐方式。回顾一下《馒头》引起的轰动。首先《馒头》吸引了大批的网友来观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据网上消息,它牵动了1亿人”随后,陈凯歌认为《馒头》侵犯了《无极》的版权,决定要起诉胡戈。很快在网络上形成了两大派。有人支持陈凯歌。有人支持胡戈,他们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论战。这引起包括电影工作者、法律界人士的大众的普遍关注,在媒体上造起了巨大的声势,陈凯歌和胡戈以及各自支持者的论战随之也成为一个重大的文化事件。正如《血战到底》的导演王光利说的那样:“别人告诉我要看《馒头》必须要先看《无极》才好玩”,很多人就是因为《馒头》的缘故来观看《无极》的,这就达到了电影营销的目的。虽然陈凯歌不承认起诉《馒头》是炒作,但有人评论陈凯歌的起诉就是炒作行为,有网友在“陈凯歌回张艺谋的慰问信”的帖子中,这样调侃陈凯歌:“另外一个我起诉胡戈的原因是借此机会炒作自己,让自己的知名度再度提高,知名度高了,再干下一票”作为提高电影曝光率和知名度的炒作是电影营销的手段,因此陈凯歌起诉《馒头》就是在列《无极》进行营销。
  如果说陈凯歌起诉《馒头》还只是借题发挥,被动的成分大一些。那么王光利邀请胡戈恶摘《血战到底》就是主动的营销行为。《馒头》的出现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恶搞的观念已经为人们所认同。同时由于《馒头》的轰动,胡戈本人也作为恶搞的代言人已广为人们所知。王光利显然意识到了这些,于是“电影《血战到底》制片方主动找到自己提出合作,把《血战到底》交给自己随便恶搞,从名字到内容全权由自己处理。”《血战到底》的制片方这样做的目的正是要用“恶搞”这个标签和胡戈作为“恶搞代言人”的影响力来进行营销。而实际上,《血战到底》的恶搞对影片票房确实起了积极的作用,《杨子晚报》的一篇评论中认为:胡戈恶摘《血战到底》等一些列“前戏”为影片上映增加了不少卖点。
  无论是陈凯歌起诉胡戈,还是王光利主动邀请胡戈恶搞:无论是被动的利用恶搞,还是主动的利用恶搞:虽然对待恶搞的态度有所不同,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相同的,都是要借“恶搞”的名义来对影片进行营销。
  
  三、作为营销手段,恶搞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并不是所有的影片都适合恶搞。比如对于一些“红色经典”的恶搞是人们难于接受的。红色经典作为特定时代的代表,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内核,在人们眼中是神圣的,不容亵渎的。有人认为“在胡倒戈那个以《铁道游击队》为素材的短片中,让日本鬼子也成了参赛歌手,我认为就非常不妥。”其次,不要超越法律的界限,这是恶搞的一个底线。再次,不能把一些低俗的东西拿到恶搞的作品中来,这虽然能迎合一部分人的口味,但对于恶搞这种娱乐形式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对于电影的营销也是不合适的。
其他文献
2013年1月31日,安徽省安慶市望江县华阳镇计渡村村民在一小块水泥地上跳广场舞。 徐旻昊 摄  2020年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要努力做好“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的乡村振兴大文章。“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指出接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让脱贫群众迈向富裕。  本专题通
摘要:艺术是将人们带到你从未去过的世界,电影的魅力就在于此,在你观看电影的时候已经不知不觉的进入了你从未知道但偶尔产生共鸣的地方。  关键词:后现代 拼贴 复合性    “天国是存在的,只是没有人去过。当你死的时候,灵魂会飞向天空,碰到云的那一刹那,就会变成雨落下来,所以没有人看过天堂……若最后去的地方是天国,这里就是天国了。”在充满垃圾混乱的“青空”,有没有人会像飞鸿在那个下雨天的棚子里看着这个
[摘要]影片《色·戒》中对结尾的处理是汉奸的胜利和革命者的失败,李安用影片阐释了民族主义,这一想象的共同体被解构的过程。  [关键词]《色·戒》民族主义 想象的共同体 解构    李安的电影《色·戒》。轰动一时。电影上映之后,各种评论铺天盖地,在好评如潮的同时,骂声也是此起彼伏。一片硝烟弥漫的景象。很多人对李安的不满来源于影片对于爱国立场的模糊和对汉奸的人性化处理。  这部影片确实有它的独特之处,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武侠电影为了迎合观众,占领电影市场,娱乐性倾向十分明显。这种求新求变、在继承和拆解传统武侠电影中完善和发展自我的做法,确立了其在大众心目中的地位。  [关键词]武侠电影 娱乐性 倾向    一、传统武侠电影的局限与衰落    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传统武侠电影。存在着诸多局限:首先,其原型和叙事模式缺少变化。取材不外乎历史传奇和武侠小说,叙事模式也未曾超越寻仇、夺
[摘要]张爱玲的《色·戒》涉及了人心中最本质的东西,人的感情是很复杂的,不是两极对立,非忠即奸的。王佳芝在情欲与理智、天性冲动与社会规范的交织与冲突中苦苦挣扎,最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关键词]王佳芝 情欲 挣扎    李安的激情大片《色·戒》是根据张爱玲的小说拍摄的。张爱玲的小说大都是写千疮百孔的男女感情,遗老遗少的家庭生活及无爱的残缺不全的婚姻。然而,《色·戒》却显得颇为特别。这篇小说是特工
摘要 中国电影音乐作为世界电影音乐的组成部分,也随之发展而发展。而现代中国电影音乐中,加入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使中国电影深深扎根于这片传统文化的沃土。同时又与现代文化,科技审美相结合,呈现具有中国风的电影音乐,从而形成了现代中国电影音乐之特色。  关键词 现代中国电影音乐 特色 中国风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其中吸收了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各门艺术的元素。获得了多种手段和方式的艺术表
[摘要]大众传媒中通过将女性塑造为一种非理性的弱势形象,而将力量和理性赋予男性,显现出男性的优势地位。本文以《满城尽带黄金甲》为例,具体分析这种性别意识的建构过程,并认为这种建构促成了性别意识再生产,巩固并再次产生了社会的性别不平等意识。  [关键词]大众传媒 性别意识再生产    一、引言    性别意识是对每个人对自己性别身份的认可和内化,它以社会的认可为基础。个体依据社会期望的规范和自己的主
[摘要]在电视传播的声像系统中,主持人是以媒介传播者的身份出现的。他们直接面向受众通过有声语言辅以形象进行传播,他们的语言质量必然直接关系到信息传播,咨询服务、娱乐欣赏、知识教育等电视功能的传播效果。本文就电视播音主持的语言表现力进行论述。  [关键词]电视 播音主持 语言表现力    电视堪称大众传播媒体中的强势媒体相对报刊而言电视传播迅速,覆盖面广,对受众不设识文断字的“门槛儿”,尤其那纸媒体
摘要 20世纪初,经历着现代文化的人要面对种种的生命精神的困惑与生存的困顿。《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以极为严肃的写作态度,描写和剖析了性及其性心理情感,更为重要的是,它对20世纪初社会现实与人的精神状态、人类生存困境等,作了极为深刻的解析。  关键词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伦理 生存困境    电影《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根据劳伦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改编的。该小说,最初于1928年在法国出版,之后反流到英
张渝光曾任扬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1944年,他出生于重庆,不久后随父母回迁至上海,他的父亲当时是国内少有的照相制版技术专家。解放后不久,扬州市急于引进照相制版技术,派人到上海寻找这方面的专业人员,于是11岁那年,他跟随父母迁居扬州。  在扬州,他的父亲在报社搞照相制版,是有技术的红人。中学毕业后,他到了社办厂搞塑料印花,扬州日报社要他父亲去专门搞照相制版,他父亲就把儿子推荐过去了。在父亲教导下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