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历史以真实,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来源 :祖国·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rflgvdh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深入挖掘文本中意蕴深厚的人文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使命!在探究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的心灵、情性的陶冶、教化,在文本艺术熏陶中塑造学生健全、圆满个性、人格。
  【关键词】探究;陶冶;人格
  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这样的要求:“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这要求至为不易,但又至为关键。
  “‘教’远非仅传授知识,讲解义理,锻炼技艺,而在于整体人性、人格的塑造,……直接作用于心灵,陶冶情性……教育学之文化心理的‘形式原则’永在常新,即非人文不足以成人性也”[1]
  此观点即是对课标的最好注解。塑造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即通过文化的积累又特别是文艺作品的直接塑造,而作用于人的心理培育成长。
  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在一般教辅材料中,评价烛之武为“志士”、“勇士”、“辩士”,强调其“社会性公德” 、强调其“功业事迹”,却忽略其“宗教性私德” 、忽略其“群居而作为个体独存也,虽群却不失个体之尊严!” [2],亦即忽略了对个体、对“人”的终极关怀。这即是对文本的误解,也是对学生的误导。所以,深入挖掘文本中意蕴深厚的人文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使命!
  按照龙应台的说法,文学的最重要功能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 [3]
  龙应台举鲁迅的短篇小说《药》《祝福》为例说明:“通过作家的眼光,我们和村子里的人就有了艺术的距离。在《药》里头,你不仅只看见愚昧,你同时也看见愚昧后面人的生存状态,看见人的生存状态中不可动摇的无可奈何与悲哀。在祥林嫂里头,你不仅只看见贫穷粗鄙,你同时看见贫穷粗鄙下面的“人”作为一种原型最值得尊敬的痛苦。文学,使你“看见”。 [4]
  文学——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
  那么,左丘明的《烛之武退秦师》又要使我们看见什么呢?
  看见一个勇于自责、采纳忠言的郑伯,看见一个慧眼识才、力荐英才的佚之狐,看见一个“以利而合亦以利而离”的秦伯,看见一个“知仁”、“知知”、“知武”的晋侯,还是看见“礼崩乐坏”、“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的乱世!这恐怕不是“鲁之君子”的原意吧!
  孔子言与其同耻,司马迁则称之为“鲁之君子”,这样一个让孔子赞赏、司马迁尊敬的“左丘”,要“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这“东西”应该没那么肤浅吧!
  回到文本,深入挖掘这个“东西”,也许我们可以“看见”更多没看见的。
  秦晋围郑,国家存亡在际,满朝文武方寸大乱,独佚之狐慧眼识才,信心满满力举烛之武——“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何许人也,以一人之身系一国之安危,肯定非同一般。既是非同一般的人才,何以不能跻身朝堂之上呢?启发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很关键。
  两强来势汹汹,郑国腹背受敌,郑伯估计也寻思不出更好的退敌良策,只能把希望寄托于烛之武身上。文章省略对佚之狐建议的讨论及郑伯如何与烛见面的细枝末节,这倒是可以提出来让学生加以讨论,想象补充。
  总之,郑伯还是采纳了佚的意见。可是烛之武的第一句话,并非热血沸腾的誓死效忠,而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顿时,整个局势似乎暗生变数,郑国有可能就此亡国!亡与不亡,在烛之武一念之间!
  前面我们就提出了一个思考:能得到国之重臣的力荐,能以一人之身系一国之安危,才干肯定非同一般。既是非同一般的人才,何以不能跻身朝堂之上呢?
  前后思考,烛之武怀才而不遇这个细节就凸显出来了,这不单单是他个人的悲哀,也是郑国的悲哀。
  有了对烛的怀才不遇遭遇的这层关注,我们再请学生斟酌烛緣何“大敌当前,却打起退堂鼓”。不少学生指出,烛话字里行间除了有牢骚抱怨,还有一丝批评指责之意。其实这就是烛对“命”的一种不平与反抗。怀才而不遇,美人而迟暮,能不几句牢骚吗。“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话中难道不是一把辛酸泪吗?生命毕竟是有限的,有谁蹉跎得起!大把青春,却只能守着冷板凳,个中滋味又有谁人知晓?烛当然也知道朝廷体制本身是有问题的,可是叫一个渺小的个体去撞击莫大的体制,那代价太大了,也太抽象了。
  烛此时就是一个血肉之躯的凡人肉胎,他直观而直觉地把矛头指向当政者——郑伯,委婉含蓄的控诉了当政者的识人不明,甚至偏激的把话似乎说得过头了。烛并不是有意刁难、故设难堪,而是他心里——酸、苦啊!数十载风雨寒窗,几度春秋蛰伏,大半辈子隐忍,把一个血肉生命压抑得几近木石了。
  此时与其说需要一种生命的宣泄与狂放,倒不如说需要一种宁静和平和,需要一种安慰和救赎!他在等,并不是等一国之君的低声下气,不是在等时局动荡而大展身手,他在等一句话,他的生命已然千疮百孔,他需要的是一种生命对生命的真诚宽慰!
  欣赏烛的丰功伟绩、彪炳战功容易,理解、体认烛多年的隐忍与煎熬不易。当我们反复咀嚼烛的那句肺腑之言:“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脆弱佝偻的生命在风中颤抖!廉颇不老,尚能饭也!有志当然不在年高!这些高头阔论,放在这里,成了一种残酷的讽刺。
  只有体验到烛的委屈、无奈、辛酸、怨恨、牢骚等种种生命被异化、扭曲所带来的痛苦时,我们才真正看见了——生命的脆弱和渺小,才能涌起对生命的崇高敬畏和真诚关怀!笔者认为把烛之武塑造成一个让人顶礼膜拜的爱国义士,不如切身走进烛的心灵世界,和他同呼吸共命运。
  伟大的作家使我们“看见人的生存状态中不可动摇的无可奈何与悲伤。” [5]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有限和渺小,在莫大的体制挤压下的卑微和脆弱。
  我们看见了!看见了生命“最值得尊敬的痛苦”。文学,使我们看见了!伟大的作家使你看见痛苦同时“认出自己的原型而涌出最深刻的悲悯” [6]。   由生命“最值得尊敬的痛苦”,进而“认出自己的原型而涌出最深刻的悲悯”,这不就是一种最好的心理、情感的建构、塑造吗?
  由对生命的“脆弱”、“有限”,而生发生命对生命的“悲悯”、“关怀”、“洪水滔天,人溺己溺”的仁者情怀,这不正是一种可贵人性的心理培育吗?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7]这是文本更为深刻的意蕴。
  烛之武毕竟不是祥林嫂,左丘明使我们“看见人的生存状态中不可动摇的无可奈何与悲哀”,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人作为“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的坚韧!“面对‘灿烂星空’,人只是世界中被赋予了短暂生命的极其渺小的一个动物,而‘道德法则’却使人作为理性的存在,得以不断提升,由独立于动物性,而至独立于整个感性世界的生活。” [8]康德对人这一存在秉持无限的信任和推崇。而左丘明也通过烛这个人物表达了类似的看法!
  文本中,我们无从感知郑伯的话中有几分真诚,我们甚至还可感受到郑伯以国家大义相左之嫌,但那句“是寡人之过也”似乎契合烛的心境,仿佛是一剂麻醉药暂时缓解了烛多年的创伤。但是,还有更为深刻的背景被忽略了!
  联系中国文化的特征,“特别是因为无人格神的设定信仰,人必须在自己的旅途中去建立依归、信仰,去设定‘天行健’,并总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没有任何外在的拯救、希冀和依托,因此其内心之悲苦艰辛、惨淡经营、精神负担便更沉重于具有人格神格局的文化。中国实用理性之所以强调韧性精神、艰苦奋斗,其故在此。中国乐感文化之所以并不浮浅庸俗,其故在此。” [9]
  左丘与孔丘在这点上,当是志同道合。
  生命以“即世间又超世间”的情感为根源。人的生存意义即在此“生”的世间关系中,此道德责任所在,亦人生归依所在。认识并安宁于一己存在之有限性,仍强自建立,并不悲观、焦虑,或作徒勞之无限追求。体认人生活在无可限量的偶然性中,却不失其主宰。这种“立命”、“知命”、“正命”是对自己命运的决定权和主宰权,而绝非听命、任命、宿命。谨慎敬畏地承担起一切外在的偶然,“不怨天不尤人”,在经历各种艰难险阻的生活行程中,建立起自己不失其主宰的必然,亦既认同一己的有限,却以此来抗阻,来承担,来建立,这就是“知命”、“正命”、“知天命”,即一己对“命运”的彻底把握。烛之武“不抛弃、不放弃”,老而弥坚,隐而明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就是建立在这种“自强不息”的对“命”的把握上吗!
  “悲苦艰辛、惨淡经营”是人生的一面,“韧性精神、艰苦奋斗”亦是人生的一面。烛之武身上不正洋溢着华夏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吗?
  通而观之,本文高明的叙事手法及精彩的外交辞令,都可以通过技术层面解决。但是,对烛那段肺腑之言的情感体验及思想体认却极为可贵,不可忽略。作为教育者,当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在情性陶冶、心灵震撼的基础上,培育完整的人性,塑造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论语今读》李泽厚 安徽文艺出版社 第178页
  [2] 《论语今读》李泽厚 安徽文艺出版社 第30页
  [3] 《大学活页文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26辑《在迷宫中仰望星斗》 龙应台 第5页
  [4] 《大学活页文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26辑《在迷宫中仰望星斗》 龙应台 第5页
  [5] 《大学活页文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26辑《在迷宫中仰望星斗》 龙应台 第5页
  [6] 《大学活页文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26辑《在迷宫中仰望星斗》 龙应台 第5页
  [7] 《大学活页文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0辑《思想录》帕斯卡尔 第6页
  [8] 《大学活页文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0辑《实践理性 结论》康德 第7页
  [9] 《论语今读》李泽厚 安徽文艺出版社 《学而》第29页
其他文献
【摘 要】《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关键词】科学探究;主导与主体;环保意识;创新能力  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等。这些基本理念为新课程的研究与实施提供了可操作依据,下面笔者
期刊
【摘 要】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中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位漂亮单纯的女子。玛蒂尔德虽然地位低下,却迷恋豪华富贵生活。她为了出席一次盛大的舞会,从好友那儿借来一串项链,以超群风资出尽风头,兴奋陶醉,忘乎所以。可她却把借来的项链丢失了。玛蒂尔德为了还项链,节衣缩食,从幻想走入现实,艰难积攒。用十年的时间换来一条真钻石项链。她维护了做人的尊严,真诚的友谊。玛蒂尔德这个艺术人物形象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于是
期刊
【摘 要】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要靠长期的大量的积累才能形成的,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50万字。可纵观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所学课文全部加起来不过几十万字,所得非常有限,因而,我们应着力培养孩子广泛的阅读兴趣,打造阅读空间,营造书香四溢的班级读书园,让课外阅读成为孩子终身的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
期刊
【摘 要】长期以来, 语文教学单调乏味、枯燥无趣,学生讨厌语文,害怕语文,甚至渐渐远离语文。原因之一是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开展好语文活动课实践。语文活动课有教学内容的社会实用性、教学方法的自主实践性的优势。但由于语文活动课是新生事物,没有先例可循,当前语文活动课还存在一些问题。开展好语文活动课应因地制宜,充分认识语文活动课的地位和作
期刊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从教与学这对矛盾看,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可见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没有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一切“教”都毫无意义。课堂教学中只有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活动才会更有效的进行。可见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由教学过程的本质决定的。无论是教学过程的本质看,还是从落实素质教育看,我们都应把学生作为教学活
期刊
【摘 要】本课题主要是以“互动”为出发点,按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的知识内容进行有的放矢的复习。五种互动方式是:1、分组互动搜集材料(强化内容记忆);2、意义解题互动训练(总结解题要领);3、自主互动探究辅导(培养探究兴趣);4、教学过程互动反思(提高复习效率);5、定期测试互动评价(建立复习自信)。通过这五种互动方式,达到提高古诗文复习的效率。  【关键词】古诗文;复习;互动  高中古诗文采用
期刊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有体育知识的学习,又有动作技能的形成,其显著特点在于学生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体育教学中应该把动作技能的训练与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体育心理学指出,思维训练是当代体育教学中所应作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对策之一。  如何使学生达到高中体育课程标准的目标,发展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我认为
期刊
【摘 要】识字写字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而且识字量较大,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采用形式多样的识字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掌握多样的识字方法,促进学生识记效果的提高。我们只有因地制宜、灵活多变的选择恰当的识字方法,才能使学生更加热爱语言文字,真正享受到语言文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快乐。  【关键词】小学语文;掌握多样;识字方法  1 联想识字  语言文字来源于生活,最终还是应该回归于生活。
期刊
【摘 要】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既应做到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强,保证教学质量;又应克服贪多求全的心理,真正做到精讲精练,彻底挣脱“题海”的束缚。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实践;积极探讨  结合本人多年在高中数学教学、教研实践中如何实现“高效低负”的体会,认为教学活动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精心构想教法  学生学习数学,对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或證明等,通过教师讲
期刊
【摘 要】转化英语学困生一直是摆在英语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应用给英语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探讨了用多元智能教育理念转化英语学困生的策略。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英语学困生;转化  1 多元智能理论与英语学困生的成因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来的。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结构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感知智能、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