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方漆器
贵州大方县位于贵州省黔西北毕节市中部。当地雨量充沛、气候潮湿,十分适宜漆树的生长,因此盛产生漆,是我国传统六大产漆县之一。在这样独特的自然环境之中,大方县孕育了自身文化特产——大方漆器,被评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大方漆器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600多年前的明朝洪武年间,且在那时就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制作工艺。清《乾隆通志》就曾记载:“黔之革器以大定(大方)为最佳”。2008年6月,大方漆器传统手工技艺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当地生产的优质生漆为原料,大方漆器往往采用牛、羊等皮革和棉、麻、绸、木等材料做胎进行制作,凭借独特的制作技巧、繁复的工艺流程以及独创的“隐纹”装饰技法,大方漆器在中国传统漆器之中别树一帜、久负盛名。“方漆清如油,照见美人头,摇起虎斑色,提起钓鱼钩”这四句描述的就是贵州大方漆器的神韵。
大方漆器除了具备色彩缤纷、造型古朴、图案优雅、漆色润泽、经久耐用等特点,还兼具贵州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聚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于一体,是贵州省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瑰宝,与贵州茅台酒、贵州玉屏箫笛合称为“贵州三宝”。
赤水竹编
贵州省赤水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拥有品种逾200多种、面积逾130万亩的竹林,被称为“中国十大竹乡”。据公开资料显示,当地从事竹编生产的手艺人超过1000人。
赤水竹编工艺历史传承悠久,最早可追溯到500多年前的明清时期。作为一项复杂的工艺,一件赤水竹编成品的打造往往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首先是原材料的选择,赤水竹编往往选择2-3年生的优质慈竹,其次再进行刮青、破竹、加工、起篾、染色、煮篾、拉丝等步骤,其中拉丝步骤需要把一厘米宽的篾片齐整地分割成20多根细竹丝,要求达到轻薄如绸、细腻如丝的程度。晶莹透明的竹丝经过技艺高超的工匠精心编制之后,再进行装裱,才能产出一件精致的赤水竹编制品。
赤水竹编既是艺术,也是生活。在继承传统苗族竹编技艺基础上,赤水人民经过不懈的努力,结合当地原生历史文化,大胆地改造祖承编制法,在原先的平面竹编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出立体的瓷胎竹编工艺。这种新型的竹编工艺,更为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需求,与传统平面工艺交相辉映,呈现了别具一格的主体美感,是一项技术要求较高的工艺绝活,更是赤水劳动人民千百年来辛勤劳作的结晶。
安顺木雕
安顺市地处贵州腹地,自古就是“滇黔驿道”上的军事重镇,更是军屯、民屯的聚居地,史称“七十二屯堡”。屯堡人在耕战之余,往往喜欢演唱称为“军傩”的地戏,以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因此,这也促进了以雕刻地戏面具为行当的木雕技艺的发展,形成了至今闻名的安顺民间木雕。
木雕艺术作为安顺屯堡人文化的传承和历史演变的见证,主要以地戏面具为主,采用木质细腻的木料,通过截林、剖半、出坯、白面、上彩等工序,运用几十种不同的工具精心雕刻而成,具有雕工精细、工艺复杂、色彩绚丽、风格雅拙古朴、兼具写实与夸张的艺术特点,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安顺地戏表演的重要道具。
新一代从事地戏面具的艺术家们在集成传统雕刻技艺的基础上,学习安顺木雕各个派系的雕刻风格和特点,并将其融合贯通,将刀法变为手法,融合古朴、夸张、简括、繁缛等不同的艺术特点,使得每一张木雕面具,都通过精细的雕刻和浓墨重彩的绘制,呈现出不同的人物性格特征,让众多外地游客通过这些栩栩如生的木雕面具,深刻领略到明军戍边的辉煌史实和屯堡人骁勇善战、忠诚尚武的精神面貌。
丹寨鸟笼
贵州,由于山林密布、地势险峻,古时当地人民就擅长在林间捕猎,因此捕鳥、养鸟和逗鸟则成为了一项比较普遍的民间传统活动。苗族文化至今仍保存着对玄鸟图腾的崇拜,鸟的图案在苗寨之中随处可见。因为爱鸟的原因,鸟笼子成为了苗族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元素。
丹寨卡拉村是现存的为数不多的古老传统手工编织鸟笼专业村寨,其编织鸟笼的技艺传承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无论是在丹寨县城,还是大山里的卡拉村寨,家家户户都能看见门前屋后都挂着精美的鸟笼。早在2007年,卡拉村就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鸟笼编织艺术之乡”,丹寨卡拉鸟笼也成为全国知名的鸟笼品牌。
卡拉在苗语之中,是好的意思。而丹寨卡拉村寨编制的鸟笼,则可谓名副其实,不仅技艺精湛,在选材上也多为讲究。一般来说,卡拉鸟笼只选用当地竹龄三年以上、无病虫害、竹梢挺直的优质竹作为原材料,也因此,卡拉鸟笼具有不干裂不变形的特点。除了一般使用的鸟笼外,丹寨卡拉鸟笼更是融合了苗族文化的传统技艺,将鸟笼编制与苗族雕刻、蜡染、刺绣、绘画等技艺结合在一起,制作出堪称精妙绝伦的鸟笼艺术珍品,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新加坡、日本以及欧美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