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冷兵器和防具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ke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弓箭简史
  
  世界上的弓大同小异,主要分为长弓和短弓两大类。根据地域、民族的不同,使用的弓的种类有差异。长弓主要集中于东南亚,我国历史上以短弓为主,特别是马背上的少数民族,使用的都是短弓,日本在弥生时代以前,使用的弓箭长短都有,以160厘米为界。绳文时代早期挖掘出土的文物中,多为70厘米长的短弓,到了绳文时代晚期,弓的长度在130-170厘米之间。古坟时代后,基本以200厘米左右的长弓为主,但拉开的角度也变得非常小了。在日本正仓院收藏的奈良时代的弓箭中,大部分是超过200厘米的长弓,到了近代以后,日本弓基本以227厘米长为基础,根据人的身高,步兵、骑兵等的不同而略有不同。
  日本弓箭最显著的特点是“下短上长”,握持部位一般在上端往下三分之二处,形成了上弱下强的特点,因此使用日本弓箭,必须掌握熟练的技巧才行,这也许是日本弓道得以流传至今的原因之一。
  不同的是,尽管弩曾是冷兵器时代射程最远的作战装备,但是弩在日本并未受到重视。据资料记载,弩在唐代由我国传八日本,只是在奈良时代到平安时代中期使用,其后逐渐被淘汰。
  除了弓弩以外,日本历史上出现的另外一种远距离武器是弹弓,这是奈良时代从我国传入的。但是,弹弓作为一种游戏性产品尚可,由于杀伤力很低,因此一直没有作为武器在日本流行。
  作为崇尚武力的国家,日本很多武器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弓箭在日本历史上曾占据重要地位。中世纪以后,射箭术成为日本武士必备的技能,从古坟时代开始,日本武人在作战中使用的主要武器包括弓箭和刀剑。镰仓时代,弓箭曾是武士的象征,武道即指弓矢之道,而且当时弓箭也是战场的主要武器,那些战功卓著的人获得的奖赏被称为弓矢之誉,最优秀的武士也被称作“弓取”,如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武士今川义元和德川家康都被称作“东海道一弓取”。世代相传的武士之家也被称为弓马之家。在当时,身为武将就要经常进行弓箭的练习,流镝马、笠悬、犬追物是当时日本武士必须经常进行的三种训练方式,分别指骑马射鹊(靶子)、骑马射斗笠、骑马射狗,现在在镰仓八幡宫等地进行奉纳神事的活动中,还要进行流镝马等骑射活动。除了经常进行弓箭练习外,武士们还耍进行各种狩猎、围猎活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武士们射箭术的水平。
  除作为武器外,在皇室举行的各种仪式中,弓箭也担当重要角色。如皇室的皇子诞生时,会举行鸣弦仪式,目的是祈福免灾。日本有关弓箭的仪式很多,如正月举行的射礼、赌弓,端午进行的骑射,十月进行的弓马初等活动。在日本民间也有悬挂破魔弓、破邪弓的做法,用于驱魔避邪。
  战国时代后,日本开始流行铁炮武器,弓箭的地位逐渐降低,但是很多武士仍然不愿意放弃弓箭。到了江户时代,射箭术开始与禅学相结合,习练射箭术成为武士们修身的一部分,射箭术也被正式称为弓道。近年来,日本弓道再次悄然兴起,欧美的一些国家也开始习练日本的弓道,美国一些中学已经将弓道列为课程,使学生们接受东方式的心理训练丸木弓
  日本从古坟时代到平安时代初期使用的主要是丸木弓。丸木弓一般采用天然木材,未加弓弦时弓身的断面为圆形,因此被称为丸木,材料一般为梓木、檀木、槻木、栌木、榉木等。早期的丸木弓制作非常简单,将圆形的木棒浸油后制成弓胎捆上弓弦即可。弓身涂红漆或黑漆,为增加强度,弓身用带子缠绕以增加强度。在弓身下半部分内侧刻有浅的沟纹,既可以调整弓弦的弹力,也可防止弓身扭曲。
  丸木弓长在170-260厘米之间,一般长220厘米,短的供骑马使用,长的供徒步士兵使用。丸木弓的射程大约为300米,这与弓身材料的强弱有很大关系。丸木弓虽为单体弓,射程很近,但在70米以内,威力并不比合成弓差
  除在战场上作为武器使用外,在日本大化革新后,丸木弓在礼仪场合使用的也很多。奈良、平安时代盛行的宫廷礼仪活动中使用的都是丸木弓。当时还出现了专门从事仪礼射的世家,如伴氏、纪氏等。
  
  合成弓
  
  从平安时代中期开始,随着武士的登场,战斗形态开始由徒步向弓马战转变,射程和威力都不济的丸木弓逐渐被淘汰,伏竹弓、三枚打弓等威力大的合成弓开始成为主流。根据竹木的组合形式不同,合成弓又可分为伏竹弓、三枚打弓、四枚打弓和四方竹弓。从外观上,合成弓和丸木弓的区别在弓身的弯曲上,合成弓的弓身两端向前弯,称为裹反,装上弓弦后,弓张开时称为张颜,拉开弓称为引成。合成弓的最大射程350-400米,有效射程约为180-200米,
  
  伏竹弓 以竹和木为主要材料,木材一般为栌木,在弓身外部附上一层竹片,因此称为伏竹。附在上面的竹片一般要经过干燥处理,竹片和木材之间用胶粘接在一起,胶是从兽皮和鱼的内脏中提炼出来的,粘接效果很好。
  
  三枚打弓 日本人在伏竹弓的基础上,为了增大弓的强度,除了在弓身外面附上一层竹片外,在内层也附上了一层竹片。多层复合后,弓的强度得到很大提高,但是弓身易开裂,易受到温度和湿度的影响。为了防止弓身受潮开裂,在弓身上涂油漆,称之为涂弓,未涂漆的弓则称为白木弓。涂漆的弓身再用白色的细藤条卷起,称为重藤之弓,一般卷的方法不同也标志着武将的身份和弓的用途的不同。根据弓身上藤条的位置和圈数的不同,重藤弓还有本重藤、里重藤、二所重藤、三所重藤等名称。
  
  竹四枚打弓 室町时代初期的产物,弓身全部采用竹子材料,内竹和外竹之间夹着两片竹片,竹片之间用胶粘接。
  
  四方竹弓 室町时代初期出现,弓身采用四角方木,四面附着四片竹片。竹四枚打弓和四方竹弓除具有丸木弓的强度外,弹性也很好。在竹的选材上也很有讲究,两年的竹子太软,五年的竹子太硬,而六年的竹子在发射弓矢后,回弹的能力会减弱很多。所以一般外竹片选用三年的竹材,内竹片选用四年的竹材,这样内竹的强度高,外竹柔软,弹性好
  
  弓胎弓
  
  弓胎弓实际上也是合成弓的一种,大约在室町时代中期开始出现,现在日本弓道馆使用的都是弓胎弓。它主要指内竹和外竹之间夹着纵向排列的竹片弓胎,根据弓胎的数量多少,弓的名称也被称三本弓胎弓、四本弓胎弓等,弓胎两侧为侧木。随着弓胎数量的增加,弓的反弹力更强,射程也随之增加,最大射距可达到400-450米,有效射距约为200-250米。在江户时代举行的射箭比赛中,射手们为了取得好的成绩,都采用精心制作的弓胎弓。
  
  矢
  
  日本古代的箭矢全长约为70-90厘米,从奈良时代到平安时代中期约长70 厘米。镰仓时代开始采用大而结实的箭矢,长约为86厘米。箭矢上面的镞也开始变得粗大,重量和威力都增加了当时战斗用的矢重通常为50-70克,当时明军在抗击倭寇的战斗中,就曾吃过它的不少亏。实际上,在镰仓时代,日本的矢分为征矢和上差矢两种,征矢略轻小些,用于射击普通士兵,而上差矢的镞很大,用于射击敌将。
  日本的矢分为矢柄、镞、羽根、等(kuo)四个部分。在制造箭矢的过程中,一般先要用火烤,把弯的竹材削直,然后进行打磨,为防止受潮,一般要在矢柄上面涂漆。矢柄制造完成后在前端插上镞,后面切出箐,最后在尾部加上羽根,一个完整的弓矢就完成了。早期的矢柄采用苇草、柳条、筱竹等材料,平安时代中期后,基本上采用三年的竹材、矢柄的形状有三种,前后一样粗细的称为“文字”形,从前向后逐渐变细的称为“杉成”形,中间粗两端细的为“麦粒”形。
  矢羽主要用于保持矢在飞行中的稳定,用鹰、鹫、山鸡等的羽毛制成,古代的矢羽以两枚为主,近世则以三枚羽为主,为使弓箭在飞行时更稳定,矢羽一般有折弯的方向,箭矢正向旋转的称为甲矢,反之称为乙矢。矢羽除能保持弓箭飞行稳定外还是箭矢的装饰,日本的武士一般会在矢羽上绘上自己的家纹和标志,而那些贵族和武将们的箭矢装饰更是精美。
  镞的材料也经历过竹、石、兽骨、鹿角等演变,直到日本掌握了炼铁技术后,铜和铁开始成为镞的主要材料。镞的形状从古坟时代到奈良时代中期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变化总体而言,镞的形状可分为三种:一种是又细又长的,穿透能力强,一般命以鸟舌、柳叶、剑尻等名称;一种是“Y”字形的,主要用于狩猎时射鸟兽的翅膀和脚,在战场上也会执行些特殊的任务;另外一种是平根尖矢,主要用于在战场上射击身份较高的敌将。此外,日本还有一种镝矢,也被称为鸣矢,箭镞为一个中空的球形,上面开着几个孔,发射时会发出响声,既可以吓阻敌人,也可以用于联络。
  
  弓具
  
  弓具主要指携带弓矢的器具。日本的弓具有很多种,主要是胡籙(lu)、菔(fu)、空穗、弽(she)、弦卷等。
  胡籙是奈良时代盛行的弓矢携带具,包括平胡籙和壶胡繇两种。平胡繇源自我国,是一种立式矢具,可以放置21枚弓矢,壶胡籙是日本固有的,实际上就是一个箭筒,挂在腰上,可以容纳7枚弓矢,籙是由胡籙变化来的,在镰仓时代后开始使用,实际上就是箭箱上面加了用于背负的立杆。菔的携箭量很大,通常可携带16枚、20枚、36枚箭,据记载日本历史出现的菔最多可容纳50枚箭。空穗指利用中间挖空的植物的穗作为箭袋,一般容箭量为15枚,战国时期开始盛行。容箭量的多少实际上也和日本箭矢的演变有关,早期日本的箭矢很轻,因此武士的携箭量很大,到了中世后箭矢的重量增加,携带的数量也少得多了,到了战国时代,武士携带的箭矢基本上为1枚镝矢,22枚征矢,1枚尖矢,总数量不超过25枚。因此日本后期的箭具容量都少得多。弽实际上是一种护手工具,在射箭时,弓弦会很容易打手,因此用碟可以保护手指。弦卷也叫弦袋,用于携带备用的弦。
  
  编辑 何 懿
其他文献
2006年4月28日上午10点55分,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自主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枭龙”全状态战斗机04架在成都进行了首次飞行(题图),共飞行了15分钟。“枭龙”04架的成功首飞,实现了中国航空工业由技术引进向整机技术输出的突破,标志着经过多年研制成功的“枭龙”战斗机可以批生产。04架是继“枭龙”01/03架之后的又一次里程碑式的跨越,意义深远而重大。    “枭龙”04架在“枭龙”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涌现出众多的王牌飞行员。其中的一位非常独特,他没有双腿,却拥有优异的飞行技术和指挥能力,具有永不屈服的精神,驾驶着战机击落了二十多架敌机,最终声名远扬,成就了一段航空战史传奇。他就是被誉为“无腿飞将”的英国飞行员——道格拉斯·巴德。幼年丧父,桀骜不驯  道格拉斯·巴德1910年2月21日出生于伦敦。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他的父亲奔赴欧洲战场,并在他4岁那年,战死在了异国他乡。
在飞机设计方面,SFECMAS并不是家初出茅庐的公司,其前身是1936年成立的国立航空兵工厂,在二战中就研制过VG-33单发战斗机,并小批量装备法国空军。航空兵工厂在1949年开始涉足超声速气动布局的研究,利用国家拨款设计制造了“兵工厂”1301和“兵工厂”2301两种超声速研究滑翔机,分别采用三角翼和后掠翼布局。“兵工厂”1301/2301由运输机拖曳升空后滑翔,用于研究超声速飞机的机翼构型和控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纵使V-22“鱼鹰”倾转旋翼机(以下简称“鱼鹰”)在研发和试飞时期频频出现多起机毁人亡的严重事故,一度被冠以“飞行棺材”的恶名,而且类似的责难至今也时有耳闻。但美国五角大楼实实在在的订单和外国军方的倾慕却是最好的回击负面评价的力证——“鱼鹰”是“旋翼天使”,正在迎来它的“黄金时代”。在2013年巴黎航展期间,美军项目负责人格雷格·马西埃罗上校透露,在未来10年内,“鱼鹰”即
相控阵雷达,兼有对空搜索和火控任务。换装了16号数据链和具有侦察雷达辐射源能力的SIQ—31(v)3型电子对抗系统,增设了“翠鸟”猎雷声呐。  在武器系统方面,ⅡA型舰换装的Mk45Mod4型127毫米舰炮配备增程制导炮弹,射程116千米(增加5倍),nA型舰的Mk41垂直发射装置取消了补给装填机,增加了导弹载量,前部可装32枚导弹,后部可装64枚导弹。从DDG83开始.舰载近程防御系统以垂直发射
诞生背景    自卫手枪是装备团以上首长、特种公安和武警的特殊武器。世界上这类武器种类繁多,著名的有瑞士的SIG一绍尔P230 9毫米手枪、苏联的“马卡洛夫”手枪、德国HKP7 K3 9毫米手枪,以及我国的64式和77式7.62毫米手枪等。  但我国的64式和77式7.62毫米手枪已是上世纪的产品,威力及使用性能均需提高和改进。64式7.62毫米手枪虽然结构紧凑、外形小巧、隐蔽性好,但握持不舒适,
历史背景:  麦克唐纳F3H“恶魔”战斗机源自于1948年5月21日美国海军航空署提出的一份标书。海军希望能够获得一种可以与新装备的陆基战斗机相媲美甚至更为优秀的舰载战斗机。有11个厂商回应了此次招标(真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二战的后遗症,大家都要讨生活。),麦克唐纳公司的Model 58也在其中。麦克唐纳公司由理查德·狄根(Richard Deagen)负责新机的研制。早期方案沿袭了XF-8
德国罗伯沃茨技术公司与迪耳防务公司合作,联合推出小型、模块化、无人驾驶地面车辆——“阿森德罗”,以供侦察、排除爆炸物和探测核生化(NBC)威胁。  “阿森德罗”履带车辆能够自主或遥控行驶2千米,其柔性四履带驱动概念可使其有效地在任何室内外地面上作业。  该车具有全铝注模底盘、聚合物负重轮,车长92厘米(履带超出底盘),车宽40厘米,车高20厘米(不合顶置传感器)。  “阿森德罗”履带车辆最大速度为
2020年7月26日,山東青岛团岛附近海域,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在碧海蓝天的见证下,驭风入海,踏浪腾空,成功实现海上首飞。  AG600是当今世界在研的最大一型水陆两栖飞机,是为满足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的迫切需要,我国首次研制的大型特种用途民用飞机,是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急需的重大航空装备。AG600飞机总体技术水平和性能达到当前国际同类飞机的先进水平,
奥斯瓦尔德·波尔克(Oswald Boelcke)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中德国的王牌飞行员,也是人类早期空战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空战指挥官和战术专家之一。作为王牌飞行员,他驾驶飞机获得了击落敌机40架的成绩:作为空战战术专家,他的空战思想直接影响并启发了“红男爵”里希特霍芬,由他口述的《波尔克名言》(Dicta Boelccke)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正式下发的空战战术手册,也是这部手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