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智能化和电动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汽车产业百年未遇的大变局正在徐徐拉开大幕。
率先破局的是特斯拉。近年来,以特斯拉电动汽车的问世为标志,新能源汽车高性能和高科技的结合开始成为现实。与此同时,随着从研发、生产到充电技术等的日益成熟,以及使用环境的日新月异,新能源汽车的购置与使用总成本跟燃油汽车相比,开始向接近甚至更低过渡;尤其是2017年,世界各国政府纷纷表态将尽快禁售燃油汽车等,均使得消费者的观望情绪逐渐淡化,购买与使用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商机洞开,引无数英雄竞折腰。2018年8月底,苹果新能源汽车开始小批量送样的消息引起业界内外的广泛关注。苹果进军汽车业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但是落地速度之快,仍然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苹果的身后,众多互联网新贵携巨资和技术入局新能源汽车领域,也早已过了新鲜期。
2018年9月12日,蔚来汽车在纽交所上市,融资10亿美元。在它的身后,还站着威马汽车、小鹏汽车等一长串挑战者。
基于上述背景,在对全球新能源汽车重要市场和参与机构全面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新能源汽车技术、产品、公司、政策、充电设施、消费偏好等要素的专业研判,《财经》杂志发布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2018发展报告》(下称《报告》)认为,2018年将成为新能源汽车提速元年。
随着能源的一步步告急,污染的一天天加剧,燃油汽车的弊端愈发凸显。尤其是在经济性排放提升空间越来越有限的背景下,决策者们日益倾向对其忍痛割爱。2017年,世界各国政府纷纷表态将开启禁售燃油汽车,部分先行国家提出了燃油车退出时间表:荷兰、挪威定在了2025年,印度、德国定在了2030年,英国、法国定在了2040年;中国也走在了研究制定的路上。
进入2018年,为避免重蹈巨头陨落覆辙——如柯达、诺基亚般被历史的车轮所淘汰,传统车企纷纷改变了以往相对保守的新能源战略,一些较为激进的车企甚至公布了燃油车禁售时间表。
自2009年“十城千辆”至今,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从千辆规模发展到2017年的80万辆,2018年1月-10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88万辆和86万辆,预计全年市场规模可超过百万辆。
电动化已经成为汽车产业的确定性趋势。未来1年-2年,随着外资与合资品牌的大量涌入,国内新能源汽车产品升级换代速度加快,强有力竞争者的引入也将刺激自主品牌产品品质的持续提升。同时,国内的新能源零部件配套日趋成熟,加上新能源整车从小批量到规模化、平台化生产的制造改进,终端产品的价格呈现下降趋势。
过去三年,新能源汽车整车、电池、电机、电控、充电桩站、分时租赁等相关领域,投融资总额近1000亿元。以BAT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巨头也开始纷纷布局汽车领域,短短两三年时间就集中涌现了300多家造车新秀,导致产业拥挤不堪。
进入2018年,新秀们大都由于消费者退购、量产车交付时间一再变动等状况而遭受广泛质疑。资金紧张和汽车量产难等,也将是横在这些新秀面前的几个难以逾越的大坎。汽车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所有的破产都是由于资金链的断裂。尽管新秀们大多采用轻资产模式,也有完全自研模式,但汽车行业从研发到生产下线,一款车的研究成本高达百亿元。一造车新秀负责人就曾发微博感慨:“以前看别人做车觉得100亿太夸张了,现在自己跳进去才知道200亿都不够花。”
整个2018年上半年,造车新秀们大动作频出,基本都是围绕投资建厂、进一步扩大产能展开。从国内造车新秀出现伊始,围绕“是否应该找整车厂代工”问题的大讨论就从未停歇,威马创始人沈晖曾公开表示“如果选择代工生产,我会天天睡不着觉”。但时至今日,即便是蔚来的李斌、奇点的沈海寅这些早期代工模式的拥趸们,也在马不停蹄地组建自己的工厂和生产线。或许已经没有人,也没有时间去质疑自建工厂对于任何一家造车新秀的重要性。
行业运行压力加大酝酿变局。2018年将成为新能源汽车提速元年。或者说,2018年-2020年是重要的时间窗口。尽管这个时间窗口已经非常有限,但是2018年毕竟处在窗口期的起点,对于已经身处其间的玩家以及那些有意入局者而言,显然还存在巨大的想象空间。
首先,2018年,能力更强的企业将突出重围。那些率先度过了量产危机、完成产能爬坡的新秀有望迅速占领市场,产业头部投资估值将在未来全面提升。从小规模到大规模,将对供应链、工程制造和流程等环节的管理能力形成极大的挑战。对于这个问题,特斯拉和一些互联网造车新秀都没有认识到其中的难度或者说重视得很不够。
其次,在未来两到三个产品周期中,电池技术不够成熟、电池成本过高等短板仍将存在,电池技术的研发将持续作为投资热点。对于电池生产商来说,如果能推动电动汽车销量大幅上升,电池价格下降存在可能。不过要将生产成本降低到足以触发一场电动汽车革命的程度,可能还需要超越现有锂离子技术的科技进步。固态锂电池在持续升温,但对于电池产业大国中国、日本、韩国来说,它们已建成了现成锂离子电池的产业链,不希望推倒重来。
其三,作为汽车技术的战略制高点,汽车智能化系统将愈加成熟,我们将加速迎来智能电动时代。特斯拉最早在产品中使用自动驾驶、自動泊车等新功能,这些新功能吸引了很多猎奇用户。一旦习惯了特斯拉等高等级自动驾驶功能,将很难再切回到普通车模式。智能汽车将带动智能化硬件、驾舱、系统、车联网等产业环节。应用场景的创新有望加速智能驾驶的到来,无人驾驶物流车、客运车、港区用车等已在部署,各国对于无人驾驶测试、法规等不断跟进。
新能源汽车机遇巨大,风险也如影随形,应该时时提防。
风险之一:对消费意愿起到重要决定作用的充电桩体系发展,目前还很难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同步跟上。充电桩布局,除了政府和车企的推动,还需要城市规划、小区物业的联合推动。在北京一些旧小区中,如果要为自己的车安装充电桩,还要经过物业的同意。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9月,各类公共充电桩28.5万台,9月同比增长49.4%。即便如此,充电桩供应不足的问题短期内仍难以有效解决。
风险之二:高达300多家造车新秀在短短两三年时间就集中涌现,显得太过拥挤。扎堆入局的资金,试试水、搏一把就走者众多,投资属性严重。当下火热的投资潮一旦退去,产能过剩就会出现,没有核心技术的厂商将很难支撑,行业集中度会越来越高。何况,电动汽车的购置与使用总成本要走到跟燃油汽车持平甚至走低的阶段,毕竟还需要相当长的时日。对于众多追求梦想的造车新秀而言,如何苦练内功锻造精品并且保证不倒在黎明前夕,至为关键。
风险之三:消费市场还需要获得更多培育和信心。如果新能源主流车型技术、性能、使用环境不及社会预期,或者出现重大交通事故甚至恶性爆燃类事故,市场乃至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的可能性很大。
率先破局的是特斯拉。近年来,以特斯拉电动汽车的问世为标志,新能源汽车高性能和高科技的结合开始成为现实。与此同时,随着从研发、生产到充电技术等的日益成熟,以及使用环境的日新月异,新能源汽车的购置与使用总成本跟燃油汽车相比,开始向接近甚至更低过渡;尤其是2017年,世界各国政府纷纷表态将尽快禁售燃油汽车等,均使得消费者的观望情绪逐渐淡化,购买与使用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商机洞开,引无数英雄竞折腰。2018年8月底,苹果新能源汽车开始小批量送样的消息引起业界内外的广泛关注。苹果进军汽车业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但是落地速度之快,仍然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苹果的身后,众多互联网新贵携巨资和技术入局新能源汽车领域,也早已过了新鲜期。
2018年9月12日,蔚来汽车在纽交所上市,融资10亿美元。在它的身后,还站着威马汽车、小鹏汽车等一长串挑战者。
基于上述背景,在对全球新能源汽车重要市场和参与机构全面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新能源汽车技术、产品、公司、政策、充电设施、消费偏好等要素的专业研判,《财经》杂志发布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2018发展报告》(下称《报告》)认为,2018年将成为新能源汽车提速元年。
电动汽车趋势确立前景可期
随着能源的一步步告急,污染的一天天加剧,燃油汽车的弊端愈发凸显。尤其是在经济性排放提升空间越来越有限的背景下,决策者们日益倾向对其忍痛割爱。2017年,世界各国政府纷纷表态将开启禁售燃油汽车,部分先行国家提出了燃油车退出时间表:荷兰、挪威定在了2025年,印度、德国定在了2030年,英国、法国定在了2040年;中国也走在了研究制定的路上。
进入2018年,为避免重蹈巨头陨落覆辙——如柯达、诺基亚般被历史的车轮所淘汰,传统车企纷纷改变了以往相对保守的新能源战略,一些较为激进的车企甚至公布了燃油车禁售时间表。
自2009年“十城千辆”至今,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从千辆规模发展到2017年的80万辆,2018年1月-10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88万辆和86万辆,预计全年市场规模可超过百万辆。
电动化已经成为汽车产业的确定性趋势。未来1年-2年,随着外资与合资品牌的大量涌入,国内新能源汽车产品升级换代速度加快,强有力竞争者的引入也将刺激自主品牌产品品质的持续提升。同时,国内的新能源零部件配套日趋成熟,加上新能源整车从小批量到规模化、平台化生产的制造改进,终端产品的价格呈现下降趋势。
造车新秀蜂拥入场蓄势待发
过去三年,新能源汽车整车、电池、电机、电控、充电桩站、分时租赁等相关领域,投融资总额近1000亿元。以BAT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巨头也开始纷纷布局汽车领域,短短两三年时间就集中涌现了300多家造车新秀,导致产业拥挤不堪。
进入2018年,新秀们大都由于消费者退购、量产车交付时间一再变动等状况而遭受广泛质疑。资金紧张和汽车量产难等,也将是横在这些新秀面前的几个难以逾越的大坎。汽车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所有的破产都是由于资金链的断裂。尽管新秀们大多采用轻资产模式,也有完全自研模式,但汽车行业从研发到生产下线,一款车的研究成本高达百亿元。一造车新秀负责人就曾发微博感慨:“以前看别人做车觉得100亿太夸张了,现在自己跳进去才知道200亿都不够花。”
整个2018年上半年,造车新秀们大动作频出,基本都是围绕投资建厂、进一步扩大产能展开。从国内造车新秀出现伊始,围绕“是否应该找整车厂代工”问题的大讨论就从未停歇,威马创始人沈晖曾公开表示“如果选择代工生产,我会天天睡不着觉”。但时至今日,即便是蔚来的李斌、奇点的沈海寅这些早期代工模式的拥趸们,也在马不停蹄地组建自己的工厂和生产线。或许已经没有人,也没有时间去质疑自建工厂对于任何一家造车新秀的重要性。
布局窗口期已经非常有限
行业运行压力加大酝酿变局。2018年将成为新能源汽车提速元年。或者说,2018年-2020年是重要的时间窗口。尽管这个时间窗口已经非常有限,但是2018年毕竟处在窗口期的起点,对于已经身处其间的玩家以及那些有意入局者而言,显然还存在巨大的想象空间。
首先,2018年,能力更强的企业将突出重围。那些率先度过了量产危机、完成产能爬坡的新秀有望迅速占领市场,产业头部投资估值将在未来全面提升。从小规模到大规模,将对供应链、工程制造和流程等环节的管理能力形成极大的挑战。对于这个问题,特斯拉和一些互联网造车新秀都没有认识到其中的难度或者说重视得很不够。
其次,在未来两到三个产品周期中,电池技术不够成熟、电池成本过高等短板仍将存在,电池技术的研发将持续作为投资热点。对于电池生产商来说,如果能推动电动汽车销量大幅上升,电池价格下降存在可能。不过要将生产成本降低到足以触发一场电动汽车革命的程度,可能还需要超越现有锂离子技术的科技进步。固态锂电池在持续升温,但对于电池产业大国中国、日本、韩国来说,它们已建成了现成锂离子电池的产业链,不希望推倒重来。
其三,作为汽车技术的战略制高点,汽车智能化系统将愈加成熟,我们将加速迎来智能电动时代。特斯拉最早在产品中使用自动驾驶、自動泊车等新功能,这些新功能吸引了很多猎奇用户。一旦习惯了特斯拉等高等级自动驾驶功能,将很难再切回到普通车模式。智能汽车将带动智能化硬件、驾舱、系统、车联网等产业环节。应用场景的创新有望加速智能驾驶的到来,无人驾驶物流车、客运车、港区用车等已在部署,各国对于无人驾驶测试、法规等不断跟进。
如影随形的发展风险
新能源汽车机遇巨大,风险也如影随形,应该时时提防。
风险之一:对消费意愿起到重要决定作用的充电桩体系发展,目前还很难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同步跟上。充电桩布局,除了政府和车企的推动,还需要城市规划、小区物业的联合推动。在北京一些旧小区中,如果要为自己的车安装充电桩,还要经过物业的同意。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9月,各类公共充电桩28.5万台,9月同比增长49.4%。即便如此,充电桩供应不足的问题短期内仍难以有效解决。
风险之二:高达300多家造车新秀在短短两三年时间就集中涌现,显得太过拥挤。扎堆入局的资金,试试水、搏一把就走者众多,投资属性严重。当下火热的投资潮一旦退去,产能过剩就会出现,没有核心技术的厂商将很难支撑,行业集中度会越来越高。何况,电动汽车的购置与使用总成本要走到跟燃油汽车持平甚至走低的阶段,毕竟还需要相当长的时日。对于众多追求梦想的造车新秀而言,如何苦练内功锻造精品并且保证不倒在黎明前夕,至为关键。
风险之三:消费市场还需要获得更多培育和信心。如果新能源主流车型技术、性能、使用环境不及社会预期,或者出现重大交通事故甚至恶性爆燃类事故,市场乃至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的可能性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