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一家之言——评白寿彝著《中国史学史》第一册

来源 :历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ty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治中国史学史,古今大有人在,而且已有一二十部专著传世.白寿彝所著《中国史学史》有什么特点呢?仅就卷帙和字数来看,以往的中国史学史专著都是单卷本,在三五十万字以内,绝大多数又都是古代史学史;而白著计划写六册,自古代一直写到现代(截止于1949年),总字数一二百万,第一册就有二十二万多字(其中总叙约十二万言,先秦史学约十万言),显然是一部空前的大而通的中国史学史专著.这第一册(以下称本册)有什么新贡献呢?回顾以往的史学史论著,再与本册略作比较,令人着实感到本册确为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新硕果.史学史的研究,是对往昔史学的反思与总结,是史学研究自觉的表现,是较高层次的史学研究.我国学者历来对史学史有所论述.本册著者对此较为注意,在《叙篇》(即全书总叙)中专设《有关史学史的古今论述》一章,对历来的史学史论述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历来论述史学史的人很多,专著也不少,其中有许多积极、可贵的贡献,也难免有一定的局限.著者对此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发掘了不少积极的成分.在探索了司马迁对史学史论述及提出"成一家之言"之后,指出:"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他(指司
其他文献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今天已经成为人们极为关注与热烈讨论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剖析孙中山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目的也是在于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这个总课题.孙中山是推动中国现代化的伟大先驱,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态
孙中山将临时大总统的席位让给袁世凯,是近代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近几年来,学术界有人曾就此问题撰文进行讨论.讨论涉及孙中山"让位"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怎样看待孙中山的"让位"?孙中山的"让位"造成了怎样的后果与影响等问题.学术
1.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早年就表示对社会主义的热情,并且自认为是社会主义者.在中国近代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孙中山的主观社会主义,反映他对于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强烈愿望,并使他终于在晚年坚定地实行同共产党合作的政策.
不断变化中的社会思潮在社会科学领域内,一种新理论的出现往往是一种新的社会思潮的反映,现代化理论的出现也不例外.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现代化理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全球性工业化高潮阶段形成的关于社会变迁的新理论架构.
一、引言中国史书体裁丰富多姿,旧目录家分为纪传、编年、纪事本末、政书四体.其余史部的书,《隋书·经籍志》分为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凡十一门.刘知几《史通·杂述篇》胪举偏记、小录、逸事、琐
苏联新编《原始社会史》是由三位著名的苏联学者:原始社会史家A.H.佩尔希茨、考古学家?蒙盖特和民族学家?阿列克谢耶夫合著的,1982年在莫斯科出版,其汉译本现已在我国出版.原始社会史的研究,无论是在苏联还是西方各国,近三十年来均出现蓬勃发展、
关于西路军的著述,几十年来所见甚微.近几年,先有朱玉同志的几篇论文,就西路军史中的争论问题提出了精辟见解,具有拨乱反正的意义.继则,徐向前元帅的长篇回忆录《历史的回顾》问世.内中《血战河西走廊》一章,从战略总方针、战场指挥到具体作战行动,全面地深刻地论述了西路军史,从而使这一历史疑案,大白于天下.在西路军评价的肯定与否定分歧中,我赞成《历史的回顾》中之所论.写下这篇札记,为肯定西路军者更赞一辞.
在土地制度的改革中,有一条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路线,明确规定应当依靠哪个阶级,团结哪个阶级,打击和消灭哪个阶级,这是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制定正确的阶级路线,又必须首先对农村各阶级进行正确的分析,明确规定什么条件的算贫农,什么条件的算中农,什么条件的算富农,什么条件的算地主等等,即明确规定划分阶级的具体标准.有了正确的阶级路线,还不等于能够正确执行.缺点、错误是难免的,特别是在开始阶段.有关阶级路线的这些问题,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土地改革实践中,积累了很丰富的宝贵经验,包括正面经验和反面经验,值得研究和总结.
倭是日本的古称,倭人是居住在日本列岛上的古代日本人.关于倭、倭人,在中国古籍中有丰富的记载,这些记载是我们研究古代日本历史和中日关系史的珍贵史料.中日两国学术界从来的通说大体上是这样认识的.然而,近一个时期,日本学术界对中国古籍中的倭或倭人有一种扩大解释的倾向.日本著名学者江上波夫、井上秀雄、国分直一以及角林文雄、井伊章等,针对历来的定说,提出了可以称之为广义倭人论的新说.按照他们的主张,倭人不仅居住在日本列岛上,而且在朝鲜半岛的南部、中国的东北、内蒙古和江南地区,以及从中国台湾岛到日本南岛之间的岛屿世界
永嘉之乱后,北部中国曾经历了一个大激荡、大动乱的时代.有的史家提出:"五胡十六国以及南北朝时期激烈的民族斗争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口大量死亡流徙;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的落后的生产形式,……对生产的破坏从而对人口增长的阻碍作用,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当严重的";有的甚至认为:"在这场延续百年的大动乱中,我国北方的人口究竟下降到什么程度,没有具体数字可资稽考,但损失极大是可以想象的,恐怕与东汉末年的大动乱相比亦不遑多让".这种看法并不很全面.事实上,黄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的人口,在十六国前期虽有所损耗,后期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