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矿山区域生态修复与景观再生研究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wang300m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鞍山大孤山铁矿矿山及周边区域分析,总结了其对周边区域环境的影响,并结合设计方案提出了鞍山矿山区域生态修复与景观再生的思路和切实可行的策略。
  关键词:鞍山矿山区域;生态修复;景观再生
  [本文系“省社科联2017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研究成果”之一,课题名称:鞍山矿山区域生态修复与景观再生研究,立项编号:2017lslktqn-008。]
  一、概念方案基础资料
  (一)区域自然地理环境
  鞍山大孤山铁矿矿山位于市中心东南方向12公里的千山山脉西北脚下,矿山行政隶属于鞍山市千山区大孤山镇,矿区内由柏油公路与鞍山至辽阳一级公路相连,在矿区北部山脚下,有鞍钢环市铁路专用线通过,交通十分方便。矿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23°0256.52"-123°0531.18",北纬41°0257.01"-41°0412.09"。矿山处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量充足,温度适宜[2]。年降水量为640~880毫米,雨量集中在6-8月份。矿区地貌为丘陵地形,总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为山地,西北部为低丘和大面积山间平原。区内最高山峰位于东南部,标高为 378.0m,当地侵蚀基准面标高 54.2~74.9m,比高约 90~300m 不等。
  (二)矿区地质概况
  矿区呈一走向 310-315°,倾向北东,倾角 60-75°的单斜构造。矿区内断裂构造较为发育,可分为走向断层、斜交断层和横断层三组。大孤山矿区之主要矿体,沿走向延长1200m左右,沿倾斜延深较大。但矿体总体产状未发生大的变化,走向仍为 310~315°,倾向北东,倾角 60~75°。矿山目前已进入深凹露天开采,已形成东西长1700m,南北宽1520m,垂直深达348~398m椭圆形露天坑,面积2.03km2。最高生产水平标高为-222m,最低开采标高为-282m,开采段高为12m,矿山生产水平有6个,主要出矿水平为-222m、-234m、-246m和-258m。
  二、矿山及周边区域环境分析
  (一)矿山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矿区周围1/3接壤千山山脉,2/3与周边民居农田相连。由于常年矿业开采,对周边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首先,采矿矿石粉尘污染较为明显。春季该地区气候干燥,多南风,年均最高风力达6级,随风力吹起的风尘对矿区周边居民影响极大,可视距离不足百米。粉尘对人体呼吸道、肺部等部位健康的伤害是无法估量的。其次,矿山山体由采石碎块堆积而成,随时会有塌陷的危险性。经历常年风霜雨雪的自然侵蚀,矿山山体坚固性受到极大影响,塌陷会对周边动植物及人们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第三,矿山排放物。矿山生产排放物对周边土壤、河流、地下水、农田、空气等造成了严重污染。鞍山市政府下大力度,经过几年的治理,污染已基本得到控制,并逐渐改变,但仍然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矿山周边环境及景观分析
  矿山位于鞍山南部郊区。东侧为千山山脉,东南面是千山山脉与大孤山铁矿林场,多以松科乔木植被为主;南侧为千山区唐家房镇农村,人口比较稀少,主要聚集在由北向南的路两侧,外侧是田地,以旱地农作物为主;西南、西侧为铁东区与千山区交界区域,居住人口密集,较为繁华;西北方向为高新区城区一角及郊区和铁架山,矿山西北脚下原为田地,现正进行动迁,改造为文化旅游岛与千山风景区相连;北侧与东北方向为高新区千山镇农村,居住人口与田地较为稀少;矿山西侧、北侧各有一条沙河支流河,一条是由南向北,一条是由东向西,在矿山西北角交汇后向北流入太子河,并在交汇处借助河水开凿了多个较大的人工湖。
  三、鞍山大孤山铁矿矿山区域生态修复
  与景观再生研究概念方案分析
  (一)总体规划设计构思
  以大孤山铁矿矿山为中心,将矿山及其周边区域进行总体规划。首先,将以大孤山铁矿矿山为中心,规划为矿山文化景观区。作为生态修复与景观再生规划重点,从矿山山体修复、矿山遗产保护措施等方面入手,规划成矿山生态平衡和景观文化区域,并将矿山2/3与周边民居农田相连的区域迁移至少1公里,成为森林区域,以减少矿山变迁带来的安全隐患;第二,将东侧、东南面区域规划为景观植被区,借助于千山山脉与大孤山铁矿林场的森林植被,形成矿区植被控制空气环境污染的治理手段,加强该区域的植被保护措施和力度;第三,将南侧千山区唐家房镇农村区域规划为农田保护区,充分发挥地域特点,借助大孤山铁矿林场屏障,发展矿山区域农副产业;第四,将西南、西侧的城区改造为矿山区域宜居小区实验区,以矿山脚下为界限通过对矿山的生态修复与景观再生改造,建造矿山区域适合人们居住的生活区,努力创建森林景观生活区;第五,借助西北方向的铁架山、鞍千路千山沿路风景和杨柳河,将该区域改造为具有地域文化、矿山文化的森林景观旅游区,建造游乐场、游览园、文化区、科技园、艺术园等,连接辽宁科技大学科技产业园、大学文化、千山文化等,打造鞍山地区新文化旅游产业和科技产业;第六,将北侧与东北方向规划为千山文化旅游带,以鞍千路为沿线,将该区域规划为千山文化景观旅游区和风景旅游带。总体规划思想,就是以矿山为核心,向周边扩展一公里作为森林景观区,利用植被作为重点改造手段,改变矿山区域的景观生态环境,创建矿山区域景观旅游产业和科技产业。
  (二)矿山区域生态修复规划设计思路
  大孤山矿山区域生态修复是坚持以自然生态保护为原则的生态修复策略,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再生策略。
  首先,通过自然优化原则规划矿区的自然环境格局。大量移植天然植被,利用大型植被作为土层加固的方法,保护矿区的水系,以备孕育植被之需,引进多种生物物种,建造动物生态园,丰富自然环境元素;修复矿山山体构造,大孤山矿山山体是铁矿石碎块堆积而成,坚固山体构造,形成梯田式结构,由底向上逐渐缩小,构成塔子结构,山體坡面构成网格式结构,设计平槽种植植被,以固定山体石块稳定性;完善矿山内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造交通主干道、观光道、景观道、景观长廊、索道长廊等,形成复杂有序的交通网络;建造动物活动区域。   第二,景观比重结构调整,完善生态系统平衡。矿山周边区域的景观比重较小,可开发的土地均改造成了农田和住宅,由于历史发展的多方面原因,矿业开发和民居居住混杂在一起,居住建筑多以底层建筑为主,建筑密度较高、造型千篇一律,建筑时间较长、质量较差,亟待维修,配套设施不够完善,设备老化,小区缺少绿化,再加上部分区域多为农村和田地,景观绿化更是换乱,满足不了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改善生态环境,构建矿山区域绿化、局部绿化、街道绿化、楼下绿化、脚下绿化,用绿化拟补居住建筑的缺陷,合理使用土地,将绿化景观融入到区域的每一个角落,完善公共空间的休闲娱乐设施,创造优质、健康的生活环境。
  第三,发展新农村建设,创建农业产业园。将矿山区域一公里内的农村迁移并建设新农村。从整体规划、生态系统平衡、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的角度规划改造建设。结合地区农业生产特点、生产方式、规模,规划整体规划布局,景观格局、生态系统规划,统筹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平台;挖掘农村文化资源,开发人文景观和农业景观,重点保护农村传统民居住宅文化、特色民居、历史文物,发展农村民俗娱乐场所,丰富农村人的业余文化生活;规划农田用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将农业作物和景观规划相互融合,不仅要实现农业发展及农业经济效益,还要防治风沙及矿业污染物对农田的影响。
  第四,建立矿山区域矿业生态工业园。效仿北京798艺术区,是各个城市对工业基地改造的直观思路。将大孤山矿山选矿生产基地建设成为科普教育基地、工业艺术创作基地、科研基地、工业文化基地、工业旅游基地等,充分利用现有矿业开发设备资源,建设大规模的矿业生产工业文化。解决工业废弃地及工业设备、设施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创建后工业效应的工业产业模式与经济效益。
  (三)矿山区域景观再生规划设计思路
  通过对现有景观结构进行系统分析,对景观要素进行优化重组,融入景观新文化、新元素,调整、重组景观新格局,从而达到矿业活动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共同进化和生存的目的。
  1.矿业场所的景观再生
  矿业遗迹具有真实性、原始性、工业艺术性。一方面是小型设备遗产,机械设备不是人为打造而成,而是经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记录了生产技术工艺的发展、生产工艺流程,每一件机械设备可以视为一件雕塑作品、创意工艺品,而这些作品富有历史文化,抒写着工业生产发展的历程,别具历史文化特色;另一方面是建筑、场地、大型生产设备和设施所构成的工业艺术群,承载着人类创造历史的印记,经历时间的发展、自然的侵蚀,构成了极富历史文化感,同时还具有与自然相交融的艺术魅力。保留矿业遗迹还可以从功能方面改造,利用矿产设施的宏伟建筑,使人产生震撼感、好奇感,舒缓人们的情绪。在矿区景观再造中,可以利用原有设施设备,融入体育活动、科普教育、艺术创作等区域以满足经济效益。如果将这些遗迹废掉,那就失去了对工业区域景觀改造的意义。
  2.景观资源再利用
  景观元素的构成和材料的运用,要反映自然与人文的特色。矿区景观的元素构成与材料的运用包括了植物与植被材料、工业材料与工业元素等,充分利用现有景观的元素与材料是解决成本的最佳方案。将矿区废弃地的景观元素统筹起来,因地制宜加以艺术处理,形成循环使用的景观元素与材料,并塑造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景观。景观资源再利用是一种变废为宝的改造思路,降低景观改造成本,产生新型经济产业,减少能源、自然的消耗。
  3.植被的规划
  植被是景观规划中必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植被所构成的优美景色、造景艺术、色彩效果,充分体现出自然魅力与人造智慧,突出景观层次感、虚实感、艺术美感等。在本地区选择适宜四季变化的植被,已达到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所形成的植物组合的魅力;平面布局上要充分考虑疏密关系,避免景观植被的组合形式单一化、简单化;立面上要错落有致、高低起伏、变化有序,形成植被景观空间感;考虑四季变化植被种类的丰富,避免冬季秋季落叶而失去绿色,注意常绿植被与落叶植被的比例。
  参考文献:
  [1]辽宁环宇矿业咨询有限公司.鞍钢集团鞍山矿业公司大孤山铁矿采矿权评估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网站.
  [2]刘治保.鞍山三县一市景观带建设现状分析[J].现代装饰(理论版),2016,(02):57.
  [3]赵彩君.景观生态恢复方法研究初探[M].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2.
  [4]皇甫艳丽.矿区景观生态重建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40-49.
  [5]彭凤.矿山废弃地景观修复与再造的研究—以殊山采石场废弃地为例[D].华中农业大学,2013:50.
  作者单位:
  鞍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芜湖是一座拥有两千多年的江畔历史古城,悠久的徽州文化与传统的绘画技藝在这片土地神奇交汇,促使了一个崭新技艺的诞生——芜湖通草画。通草画以其质地洁白、轻盈、直梗、不卷不垂著称,其艺术特点融合了绘画和剪贴的风格,艺术表现力相当丰富。然而在当今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芜湖通草画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脑海中,和许多与这个城市相关的传统文化元素一起封存在历史的记忆里。如何能够实现芜湖通草画再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期刊
摘 要:基于应用生态学视角,以武汉市武汉科技大学黄家湖校区和东澜岸社区为案例,从生态邻里中的可持续性思想为指导,分析并解决关于环境与资源之间共生情况下的管理问题。从对武汉科技大学黄家湖校区和东澜岸社区的地理位置调研、文化背景分析和群众现场访谈,找出郊区高校与其邻里社区的融合环境与排斥环境,探寻其在现代郊区高校与邻里社区规划建设中的生态环境应用和推广的正确方向。  关键词:郊区高校;邻里社区;应用生
期刊
摘 要:从探讨山地居住空间的设计手法入手,分别从景观视觉设计和在地生态环境特质分析台湾南投天空的院子景观文脉。研究天空的院子在进行基地和建筑再利用后的景观现状,了解其对在地文化经济复苏的价值。为山地地形的充分利用,立体空间绿化营造以及人文景观的设计手法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价值,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可持续山地居住景观模式。  关键词:景观设计:山地建筑:居住空间:人文景观  一、山地居住空间的生态环境特质和
期刊
摘 要:史前遗址作为中华文明的起源意义重大,但由于其年代久远、缺乏史料记载、自然及人为破坏严重等特点,在保护及展示方面难度较大。许多史前遗址公园在建成后也是门可罗雀,难以得到公众认可。借助POE(使用后评价)方法,从体验的视角出发,对郑州商都遗址公园进行满意度调查,通过数据整理分析出公园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史前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史前;遗址公园;保护展示;使用后评价  一、
期刊
摘 要:景观雕塑小品已成为现代城市环境建设不可缺失的要素之一,反映着城市的特色,甚至经济和文化领域。新型材料和技术的应用丰富了景观雕塑小品的趣味性,同时也产生了盲目雷同等不足之处。结合现有的豫南地区城市景观雕塑小品,分析“声光雕塑”的利弊,望其在以后的豫南地区城市环境建设中得到良性发展。  关键词:景观雕塑小品;豫南地区城市环境建设;声光雕塑  [项目信息:本文系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项目编
期刊
摘要:明城墙是六朝古都南京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但因其多处中断,影响了城墙的整体效果。为了不因破坏城墙的原始风貌而对申遗造成负面影响,且不干扰现在的交通和居住环境,通过在城墙中断处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有六朝风味的城墙遗址公園,让明城墙作为南京的城市名片能更多地向外界展示。  关键词:南京明城墙;中断;太平门;遗址公园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PITP),项目编号
期刊
摘 要:在黑龙江冰雪文化产业中,将冰雪艺术景观、经貿、体育、娱乐、旅游等穿插进书法艺术,强调艺术性、大众性、民族传统性、道德教育性相结合,着力探寻冰雪文化与书法艺术相互融合的可开发性、可能性、以及独特价值在人民大众中起到的道德宣传的教化作用,影响之深,是任何其他宣传工具无法代替的。并使旅游充满书法艺术气息,陶冶情操,芳香一路,回味无穷,  关键词:书法艺术;冰雪文化;独特价值  一、黑龙江冰雪文化
期刊
作者簡介:  卢经纬,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专业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期刊
作者單位:  乐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期刊
作者单位:  山東工艺美术学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