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草原

来源 :骏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kloopp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南的博友倾城、醉清风、驿路飞雪相继给我发来消息,问我呼伦贝尔草原最美的时节在几月。我不厌其烦地一一回复:现在!现在最美!
  呼伦贝尔的春天最美,五月,兴安杜鹃漫山遍野盛开,让你知道什么叫“花海”。
  兴安杜鹃与南方的杜鹃不同。那年四月在“天府之国”看到了盛开的杜鹃,花朵饱满,花瓣醇厚,还有肥硕的叶子托举。而大兴安岭的杜鹃是先开花,后放叶。乡间百姓有叫她“光腚花儿”,不雅。她还有很好听的名字:达紫香、映山红。一位从小在乡村长大的朋友对我说,春天来临时,映山红和毛骨朵花比赛,看谁先开花。映山红着急,没来得及穿衣服就跑出来了,开得粉粉艳艳,漫山遍野;毛骨朵花一看没争上第一,气得脸都紫了。
  呼伦贝尔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当江南的烟花柳巷淹没了一批又一批人潮时,呼伦贝尔的春天才迈着袅娜的步子,迎着款款春风深情而来。三月冰雪消融,四月青草发芽,五月柳枝抽叶,六月芍药开花……
  连翘花儿迎春开,接下来,榆叶梅、紫丁香、王族海棠,以及山丁子花、沙果花、梨花相继吐蕊,悄悄绽放。瞧瞧,当江南已是半夏,呼伦贝尔的花儿们才你方歌罢我登场,不争亦不抢,为这草原的春天增色。
  呼伦贝尔的夏天最美。风动草原,绿浪翻涌,草原宛如绿色的地毯,铺展到遥远的天边。而开在草原上的花儿,就如地毯上不断变换的图案,那紫色的马兰花,白色的芍药花,红色的萨日朗,黄色的金莲花,橘色的金盏菊,开过一茬换一茬,前几天还是一望无际的白色花朵,过几天就变成扯地连天的红色了,没几日,又换做了浪漫的紫色。还有好多叫不上名字的花儿五颜六色地装点着辽阔的草原,散发着令人迷醉的花香,掩藏不住那一份梦幻般的美丽。
  草原之夏还有一道别致的风景,那就是盛开的油菜花。曾经见过朋友拍到的安徽婺源油菜花开的照片,那一片片盛开的黄色花海,以白墙灰瓦的徽派建筑做背景,着实有一种令人怦然心动的温婉素美。可是,七月的草原接地连天,铺向天际,在这没有杂色的地毯上,偶尔会有大片的油菜花点缀,那简直是大手笔的艺术创作。无论你有没有审美意识,有没有艺术修为,你都会相信世界上再没有比绿色和黄色搭配更合适的了。
  在草原上行走,时常会有版画一样的景色定格在眼前,那晚霞映衬下的暮归的马群和牧人的剪影,散落在草原深处的银色毡房和那渐起的缕缕炊烟,那九曲十八弯的湿地河流与偶尔飞起的天鹅灰鹤,写意着一幅幅壮丽的画卷。
  呼伦贝尔的秋天最美。八月,草原的草还没来得及枯萎就被牧人的打草机收割打捆了,远远望去,一卷卷地散落在草库伦中,像谁家孩子无心丢掉的一块块蛋糕,车过之处,游荡着好闻的草香。
  九月,田野里金灿灿的稻穗黄澄澄的苞米等待收割,山林就像撞见了没心没肺的孩子打翻的颜料盒,层林尽染,色彩斑斓。柞树、桦树、樟子松、柳树、榆树、白杨树,绿色、黄色、红色,那些你想都想不出来的颜色一股脑地斑驳在各种树叶上,让你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层林尽染”。而那些不同树种的树干还保有原本的颜色,年轻的白桦树最为醒目,洁白的树干细弱却笔直,桃形树叶的颜色由绿渐黄渐橙渐红,在秋风中摇荡舞蹈,俏丽得无法言说。
  早霜之后,说不准哪一天的夜里就会突降一场小雪,为这些尚未落叶的树木披上婚纱,美轮美奂。大自然的妙笔把呼伦贝尔的山川河流都涂抹得油画一般,令人叹为观止,目不暇接。
  呼伦贝尔的冬天最美。特别是大兴安岭北部的城市由于昼夜温差大,常常会在某个清晨形成雾凇,把平凡的人间装扮得晶莹剔透,恍若天上。
  呼伦贝尔的雪花宛如顽皮的孩子,想什么时候串门就什么时候飘然而至。在飘雪的日子里漫步街头,团团簇簇的雪花落在圍巾上,落在肩头,偶尔轻吻脸颊,瞬息融化,润泽心扉。
  这样的季节,乡村雪野美如画。随意来到哪个安安静静的村落,都会看到农舍的屋顶统一成了白色,院子里的磨盘、篱笆墙和农用车,像化了淡妆的女人,美得有些不真实。远山白雪皑皑,山林成了点缀,人在画中,画在心中。这时,谁家的几声狗吠,让你恍然明了原来这是人间。
  银装素裹、童话世界、玉树琼花……这些华美的词语哪一个用来形容呼伦贝尔的冬天都不为过。冬季那达慕雪地赛马,呼伦湖冬捕,定会带给你前所未有的震撼。
  看过了名山大川,更爱这乡野农家;看惯了江南的小家碧玉,更爱这北国的大美粗犷。—年四季,无论你在哪—个季节翻开呼伦贝尔,她都如一幅古朴素美、温婉清丽的画卷,在大兴安岭脚下肆意铺展,绵延伸展。
  其实,呼伦贝尔的美,只有身临其境才有发言权。
  呼伦贝尔的四季之美各有不同,随便什么时间来,都会让你沉醉。那么,我亲爱的朋友,你还等什么呢?快快收拾行囊,赶最近的那个航班,出发吧!
  来吧,朋友,来看辽阔草原、沃野花朵;来看八月收麦、十月枝头红彤彤的沙果;来看冬日漫天纷扬的大雪和雪中安安静静的村落,来看春天遍野怒放的兴安杜鹃和杜鹃花掩映下的亭亭白桦。这美丽的呼伦贝尔,这真山真水真草原,你岂能错过!
  当然,我会一直都在呼伦贝尔,深情等你……
  责任编辑 乌琼
其他文献
这期专号来自于一次嫩水江畔的文人笔会。这是呼伦贝尔文学大地的奉献和收获。内蒙古自治区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族文学笔会已历二十届,经三十七年风雨而历久弥新,绽放不歇。长期以来,笔会以“三少”民族之名,汇聚呼伦贝尔各民族实力和青年作家,同时邀请区内外著名作家与会,已然成为中国新时期以来民族文学界一道卓然亮丽的风景。阅读这期专号我们不难发现,“尝试”与“女性”成为两个关键词。  这期小说主要的关键词是尝
期刊
那些成排的树木  也许是因为行走在城市的边缘吧,这个古称西域的古老民族杂居的边塞之地,并不见异域的风情,也没有预想中的荒凉。  行走在大街小巷,见到的十有八九是和我们说一样的话,穿一样衣的汉族同胞。突然见一个衣着光鲜,高鼻大眼的维族女子,来不及细看,早突突地骑着电动车飘闪而过,留下的也只是一个远去的背影。乘车行驶在博州、温泉、阿拉山口和阿尔夏提支的路上,见到的也并不是“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
期刊
丘克牵着一头秃角的驯鹿,和甘步库两个人背着枪,领着西班-穿行在林子里。西班大概十几岁的样子,右肩斜挎着一管桦树皮做的鹿哨,他的额头受伤了,那儿淤青着一个拳头大的包,几只讨厌的苍蝇围着渗血的伤口嗡嗡转。  时值正午,路两旁的次生林遮不住明晃晃的太阳,丘克已满头是汗,他摘下绿军帽扇扇风,嘟噜着那张因长期酗酒而麻木的脸,回头看一眼西班,少年落在后面有段距离了,正不断地举起水壶往嘴和脖子里灌着水。  “西
期刊
兴安腹地、绝美山水,集火山地貌及北地山川河湖之长处于一体,因交通不便反免遭乱开发之荼毒,一见倾心再见仍是。  钥匙  清净的世界中,迷醉的眼光沿着一条河,去寻找另一条河的足迹。现实的河流在山谷中冲卷着浪花,在草原舒展着波光,生动着,这一方的風景。那另一条呢?那一条由鲜卑人南迁的足迹汇成,由鄂伦春人祖祖辈辈闪烁的篝火汇成,由鄂温克人静默的撮罗子汇成,由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开发者,执着而激动的心跳汇成
期刊
说起孩子,我是如此不堪  走了很多路,却总是迷路  迷路的时候找不到家  看不到熟悉的人  从一个方向找向另一个方向  通天的路上不去,原乡的路回不去  沿途的门像缝儿  每次进出都要学会缩骨  削去人到中年的痕迹  即便如此,远不如孩子  面对世界,游刃有余  喜歡事物是简单的  现在才懂  事物最好的状态  是长着自己的模样  不在叶中炫耀  不在花中低眉  遇风,与风吟唱  遇雨,和雨舞蹈 
期刊
日出东方和日落村子  太阳不一定非得从东面出来。比如在额尔古纳,冬天的太阳就从南面出来。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冬天太冷了,太阳也怕冷。  一天就这么两件大事,日出和日落。再没有比这更大的事情了,生老病死都显得微不足道。如果太阳一直不出来,地球将陷入黑暗,人类就离玩儿完不远了;如果太阳一直在天上挂着,那么这个星球将陷入到另一场恐慌当中。  于是就有了日出和日落。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循环往复,万物才能生生
期刊
大黑山  山鹰一次次腾起双翼  苍劲有力地飞翔  标志着这是呼伦贝尔的屋脊  山路弯弯车辙深深  你以母亲般的手  牵着我走向你的腹地  而你是归隐的智者吗  黝黑的石头  冷静地打量着单调的雨  远翘的花枝如同故友  打着迢远的旗语  星点的铃铛花和连片的柳兰  在我的山中次第开放  我真的是潇洒的诗人吗  随意书写着诗句  面对你我无法顾及羞涩  展露与石头相近的躯体  与山风相拥在一起  今
期刊
没准儿是幻觉,怎么会把人给撞了呢。布库笛打心里在为自己开脱。车速的确太快,他一直以五十公里的时速行驶着。为了不引人注意,他继续加大油门。他不知道血液里的酒精含量有多高,因此,在大桥上撞到人后,他就不管不顾地离开了。  布库笛是这座小城—个部门的主要领导。据说这里留不住他,即将调到上边的什么部门高就。  本来单位有专职司机,可当下提拔任用干部的考核标准里,有一项技能要求竟然是会驾车。布库笛虽说是能把
期刊
这一天,英盈要去幸福超市,日子不等人。  英盈还记得,十三岁那年秋天来河东听二人转,看见了爬到场边树上看戏的达春。她有点害羞,勾下头,抠着手,总觉得树上的达春在偷看她,看得她浑身不自在。  不是为奴夸海口,  沒有本事不敢说。  跟你过上三年五载,  丫头小子养一被窝。  这样的唱词让她脸红心跳。青春期毫无征兆地到来了。她给吓哭了,慌忙跑回家找讷讷(讷讷,满族对母亲的称谓)。讷讷喜上眉头,闺女,你
期刊
1  四十年前我在哈里村出生。母亲把我的脐带埋在房后菜园里三棵碗口粗的白杨树的树根下,从此哈里村成了我的第二个母体。她用原生的自然风物和纯粹的民族文化孕育了我十二年。十二岁离开之后,我经常在梦里回到这里的山水草木间,特别是在北京飘摇不定经常搬家的十年,几乎所有梦境的背景都是哈里村。那时候渴望回来,却觉得回来,不只是买张车票那么简单。  2  哈里村不大,全村不到四十户人家,都是达斡尔族。上世纪七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