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磷酸盐粘结剂砂吹空气固化工艺的基础上,研究了超细电熔镁砂粉对砂型固化速度、抗吸湿性、固化强度、存放稳定性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超细电熔镁砂粉加入量占粘结剂5%时,脱模时间减少33.8%,试样固化强度为0.81 MPa,45%RH存放192 h强度降低小于16%,70%RH存放96 h强度降低小于24.6%,在维持了磷酸盐粘结剂砂固化强度和常湿存放稳定性的前提下,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抗吸湿性和固化速度.通过实际造型验证了固化速度切合实际,并通过浇注得到了质量良好的铸件.分析了超细电熔镁砂粉加速固化的主要原因
【机 构】
:
湖北工业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湖北武汉 430068;绿色轻工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430068;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济南 25021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磷酸盐粘结剂砂吹空气固化工艺的基础上,研究了超细电熔镁砂粉对砂型固化速度、抗吸湿性、固化强度、存放稳定性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超细电熔镁砂粉加入量占粘结剂5%时,脱模时间减少33.8%,试样固化强度为0.81 MPa,45%RH存放192 h强度降低小于16%,70%RH存放96 h强度降低小于24.6%,在维持了磷酸盐粘结剂砂固化强度和常湿存放稳定性的前提下,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抗吸湿性和固化速度.通过实际造型验证了固化速度切合实际,并通过浇注得到了质量良好的铸件.分析了超细电熔镁砂粉加速固化的主要原因是粒度小、分散均匀,与粘结剂反应快速稳定;还可以促进粘结膜水分蒸发,与吹气工艺相适应.
其他文献
混合直流输电系统常会出现不同类型的故障,传统控制方法的故障处理时间过长,对此,研究基于换相换流器(LCC)和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MC)的混合直流输电系统优化控制方法.根据系统结构特征绘制拓扑结构图,建立LCC数学模型和MMC数学模型;利用三角星型接法和星型接法控制整流侧直流电压,实现整流侧LCC的优化控制;利用电压源逆变器(VSC)双闭环控制器对逆变侧MMC进行优化控制;通过从系统直流侧直接充电,减少中间电流转接过程,利用MMC数学模型计算电压调制波,实现均衡电压,控制系统稳定运行.仿真结果表明,应用所
为了高精度评价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合理性以及电力企业运营状况,研究基于双模调频分解的低压配电网同期线损率预测模型,利用高精度的线损率预测结果提升电网运营管理性能.采集低压配电网电能传输信号,通过双模调频分解方法利用双模调频基函数分解信号,去除无用信号;利用分层式节点识别策略在分解后的配电信号中划分低压配电网的负荷节点,获取各负荷节点的注入电流;利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建立同期线损率预测模型,将所获取的注入电流输入到模型中,输出线损率预测优化结果.试验结果表明,该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极为吻合,平均绝对误差和均
在大功率变流器产品的设计应用过程中,因母排杂散电感的不匹配导致变流器模块支撑电容纹波电流有效值偏大,电容长期工作在超额状态以致损坏.针对上述问题,根据变流器模块不同母排结构建立相对应的数学模型,分析了支撑电容电流偏大的根本原因.通过试验的方法测量提取不同母排结构的杂散电感以指导后续母排的设计.根据理论分析提出了通过优化母排设计、改善控制算法来减小母线支撑电容纹波电流.最后,基于某一变流器平台,通过测量不同试验条件下电容电流纹波,对比分析试验数据以验证所提改进措施的有效性.
采用挤压铸造的成形方式制备出Al-10Si-0.5Mg-0.5Mn合金,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等手段研究了铸态和不同热处理工艺对合金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挤压铸造Al-10Si-0.5Mg-0.5Mg合金铸态组织细小致密,晶粒大小分布不均,白色的长条状及块状AlFeMnSi相分布在晶界处.经过T6热处理后大部分共晶硅及AlFeMnSi相的球化效果较好,但存在明显的共晶硅偏聚区域及少量块状AlFeMnSi相.经优化后得到合金的最佳热处理工艺为:固溶535℃×4 h+时效160℃×
通过制备多组硅溶胶型壳,使之在不同风冷条件下浇注航空ZL114A合金试棒,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拉伸机对ZL114A试棒的宏观和微观组织进行观察,同时对同等条件的其他试棒(T6状态)进行拉伸测试,研究不同冷却条件对ZL114A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相同浇注温度(720℃)和型壳预热温度(750℃)下,当入风口(Φ200 mm)风速为80 m3/min时,ZL114A的晶粒尺寸降至25μm以内,发达的树枝晶Si已全部消除,抗拉强度达到350 MPa以上.
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固溶及时效后Cu-0.22Cr-0.24Zr合金的微观组织和析出相的形态,研究二次时效处理工艺对Cu-0.22Cr-0.24Zr合金的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的影响.通过对不同工艺条件下Cu-0.22Cr-0.24Zr合金强度和导电率变化规律的研究,确定了一种新的热处理工艺——固溶+二次时效工艺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最佳热处理工艺为980℃保温2 h后水淬,一阶段时效工艺为440℃×15 h,二阶段时效工艺为480℃×5 h,合金抗拉强度达到380 MPa,导电率达到86.18%IACS
基于Schaeffler组织图及Md30,调控奥氏体的稳定性,引入TRIP效应,研究Ni元素对Cr-Ni-Mn型铸造不锈钢TRIP效应的影响,探索了Ni含量(3%~9%)对Cr14-Nix-Mn6(x=4、6、9)铸造不锈钢的力学性能和组织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i含量为4%时,由于奥氏体稳定性较低,形成了室温马氏体+少量奥氏体铸态组织.随着Ni含量的增加,在6%的镍含量下,观察到奥氏体+少量马氏体等铸态组织.此外,根据形变诱导马氏体的强度和塑性对变形机制的不同贡献,解释了合金拉伸性能对形变诱导马氏体量
氧、氮和氢为铸铁中的三大气体杂质元素,铸铁中氧、氮和氢元素的含量对铸铁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介绍了氧、氮、氢对铸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采用氧氮分析仪测定了灰铸铁与球墨铸铁中氧和氮的含量,分析了铸铁中氧、氮含量对灰铸铁组织形态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确定了一些铸铁中氧、氮含量的适宜范围.
采用不同精炼及浇注温度制备K417G镍基高温合金,通过对合金的组织形貌进行观察分析,以及测试合金在760℃/645 MPa下的持久性能,研究了精炼温度、浇注温度等铸造工艺参数对K417G镍基高温合金组织及持久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精炼温度可降低铸态合金组织中的碳化物尺寸,并使碳化物分布更加均匀;降低浇注温度可降低合金的晶粒尺寸、枝晶间距以及碳化物尺寸,并使合金的共晶组织由γ′共晶转变为(γ+γ′)共晶.合金在760℃/645 MPa拉伸持久期间的主要断裂机制为裂纹在枝晶间区域内的MC碳化物处萌生,并沿
为研究退火工艺对单晶高温合金再结晶缺陷的影响,采用静压加载的方式对DD5合金的单晶铸件进行局部变形,经过不同退火工艺预处理后,再进行固溶热处理.结果表明,随着加载压力的提高,固溶热处理中再结晶深度明显增加;当压力载荷较小时,在固溶前进行低温和高温退火预处理对再结晶基本无影响;当压力载荷较大时,低温退火使得铸件中残余应力和最终再结晶程度有所减小,而高温退火反而会增大再结晶倾向,其原因可能是退火温度过高导致铸件在预处理时就已发生再结晶.对样品微观组织的观察分析表明,再结晶组织的产生和生长为亚晶聚合机制,退火预